《亲亲橄榄油》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亲亲橄榄油- 第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的智慧。由此也产生了一批游走于文学、美学和哲学边缘的美食作家,这一超然的群体在描述味觉的经历时,也处处流露出了对中华饮食文化的骄傲的玩味之情。  最早的饮食派应该是从孔子开始,中间有战国时的吕不韦,到明清的倪云瓒、林洪、李渔、袁枚。其中袁枚所著《随园食单》一书是我国清代一部系统地论述烹饪技术和南北菜点的重要著作。该书出版于1792年(乾隆57年)。全书分为须知单、戒单、海鲜单、江鲜单、特牲单、杂牲单、羽族单、水族有鳞单、水族无鳞单、杂素单、小菜单、点心单、饭粥单和菜酒单十四个方面。在须知单中提出了既全且严的二十个操作要求,在戒单中提出了十四个注意事项。接着,用大量的篇幅详细地记述了我国从十四世纪至十八世纪中流行的326种南北菜肴饭点,也介绍了当时的美酒名茶。    饮食派传到民国时,晚清八大皇族之后唐鲁孙先生接过了衣钵,他早年生活在北京,特别爱谈皇家饮膳,后移居台湾。其12部谈吃杂文《唐鲁孙先生作品集》被视为台湾饮食文学的奠基之作。在他之后,台湾的饮食文学悄然兴起,时至今日已经正式成为台湾文学的主流类型之一。在早期,台湾的饮食散文大抵带着浓厚的怀念韵味,如梁实秋、梁容若、唐鲁孙、琦君、林太乙,或怀人情或怀乡味,形成书写的主调;后来则呈现描写对象的差异,渐渐较重视文化景深,和较纯粹的审美感受。他们的饮食文字往往不限于烹调方法,更引用诗句、典故,甚至自家生活见闻,颇有情趣,让人在温婉、动人的文字中品味食物散发的乡愁!    笔者最早接触美食文字是通过林语堂先生的著作,他的书中极为推崇李渔、袁枚的美食散文,以及苏东坡、郑板桥这样的风雅食客。就这样推而广之,我才发现这一门派的文风真的是超凡脱俗,而且不失真性情,大抵都意在唤起沉睡的审美感觉。    在近一个世纪的中国散文史上,写食散文的命运独特。前五十年,战乱与饥荒不断,像林语堂式的文字不过惊鸿一瞥,无奈的淹没于时代最强音之中。风云变幻之后,台湾率先把写食传统发扬光大,其中梁实秋的《雅舍小品》功不可没。现代文学中文人饮馔结社的代表是新月社,作为其中一员的梁实秋的饮馔文学多谈老北京市井饮食,开饮食散文书写之先声,他继承了明清小品文对人性人情的洞察,并用文白夹杂的方式表现出来,使得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在中国大陆已经失传的具有幽默感与生活化的优雅文学传统得到了重现。在文化心态上,梁实秋与明清小品文的作者一样,游离于社会权力话语和主流文化之外,由迫不得已选择独抒性灵的小品写作而始,到认同这种边缘的文化身份而终。梁实秋的饮馔趣味与当时中国上流社会有一定距离,而接近市井趣味,而他的优雅恰恰源于这种乐观的人生态度和中庸的思想,没有终极的追问,没有对宇宙的深情悲悯,有的只是在日常生活中体验人生、把握现在。


第三部分从“油”开始改进饮食传统(图)

  从中国文人对传统饮食根深蒂固的情结可以看出,中国人对“吃”已经从一门普通技艺上升到艺术甚至是哲学的高度,所以要想让中国人接受自己的饮食结构还有很大问题这一说法真的不太容易。  但中餐最大的弱点就在于对“美味”的极度追求,甚至牺牲健康也再所不惜。明知道高温爆炒青菜会损害营养元素,可为了好吃,还是炒了,唯一的补偿手段是在烹饪时匀速翻炒出锅,使营养元素尽量少损失。而美味的“炒”必定伴随着很多的烹饪油,于是中式烹饪喜好用油成了一个不争的事实,形成了中式菜“油腻”这一不好的印象。尽管中餐比西餐的蔬菜摄入量多,但是饭店和食堂炒菜用油也多,吃完菜,盘底都是油。目前大部分家庭烹饪也以炒菜为主。而且,许多家庭烹饪强调口味,用油过多。如西红柿炒鸡蛋一般用油50~60克,素炒菜花、炒洋葱、炒青椒也要用油约40~50克,有的高达60~70克。而素炒茄子一般用油高达100多克。相当多居民家庭直接用装油的大塑料桶往锅里倒油,往往一倒就过量,三口之家一个月吃一桶油(5升)的家庭不在少数,每人平均每天要摄入30~50克油。西班牙康乐氏特纯橄榄油,就是特别针对中国饮食、烹饪习惯制作的高级食用橄榄油,富含单不饱和脂肪酸及多种营养成分,适合中国家庭日常烹饪之使用,可弥补一般食用油之弊端。    

    

  随着人们健康饮食的意识不断提高,原先在世界风靡一时的中国菜也逐渐受到了冷落,2004年10月份出版的餐饮民调指南《查格》(ZAGAT)显示,纽约消费者最喜欢的各国料理分别是意大利菜(32%)、法国菜(18%)、日本菜(15%)、美国菜(9%)、泰国菜(8%)、中国菜(7%)。与2001年的调查相比较,才过去短短的3年时间,中国菜就被日本菜和泰国菜超过。  在发达国家以及我国的港台地区,居民食用油的消费选择早已开始向合理的健康膳食方向发展。很多中餐厅顺应潮流不再将高温多油烟的炒菜作为主要烹调方式,而改以煎、炸、烤、煮等多种方式,而且更多的高档中餐馆也选择了健康且少油烟的橄榄油作为烹饪油,这样能让厨房的环境有所好转,同时也能让菜的口味更加国际化,符合现代健康饮食观念。  可以相信,在中餐健康化、国际化、现代化的进程中,代表着油类最高健康品质的橄榄油将会发挥关键性的作用。因此,西班牙康乐氏橄榄油带着为国人健康服务的信念走入了中国大陆,康乐氏橄榄油将成为中国餐饮文化中“健康、安乐”的使者。


第三部分橄榄油爱情故事

  第一次知道橄榄油的时候,迪迪还不到十岁。  那时,迪迪家楼上住着一个年轻阿姨,优雅,美丽,有着一头乌黑亮泽的长发。每次在楼道相遇,阿姨都会微笑着欠身,而迪迪则习惯于在经过阿姨身边时嗅到那一缕不知名的清香,习惯在心里幻想自己长大时,也有象阿姨一样动人的长发和迷人的神韵。  不久,阿姨搬走了,去和出国的丈夫团聚。临行前,她把一个巴掌大的装满了金色液体的精致瓶子送给迪迪的妈妈。她说,那是产自西班牙“橄榄树黄金种植园”的康乐氏橄榄油,是丈夫从国外寄给她保养头发的。原来,这就是阿姨拥有动人长发的秘密!  许多年后,小迪迪长大了,上了大学,却依然继续着年幼时对橄榄油的憧憬。她也留起一头乌黑的长发,而且拥有了自己的橄榄油。每次洗完头发,迪迪都要在一盆温水里滴几滴橄榄油,看着清澈的油滴在雾气袅袅的水面缓缓散开,感受秀发被濡润呵护的温暖,心里总是莫名的洋溢起一种温柔的感觉。  丰盈的长发令人羡慕,对橄榄油的钟爱也影响了整个宿舍。宿舍6个姐妹,每个人那一堆瓶瓶罐罐里都多了一个晶莹剔透的小瓶子——橄榄油。美丽与爱情是女生宿舍里永恒的话题。每天晚上,大家洗漱完毕,都会围坐桌旁,将橄榄油滴两滴在手心,再仔细的涂满面颊、脖颈,一边轻轻按摩,一边谈论着自己或别人的爱情动向与感悟。  望着镜子里细嫩白皙的面庞,迪迪知道自己是漂亮的,但是却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没有当年楼上阿姨那种魅力与风情。听同伴谈论爱情,迪迪知道自己是受男生关注的,但是同样不明白为什么没有可以让自己动心的。  直到有一天遇到他,一个有着淡淡笑容让人感觉温暖舒适的男人,一个行事老练却毫不张扬的男人,一个体贴却不粘腻的男人,那种感觉就像橄榄油,高贵却并非不可及,性质平和却能给女孩全面的呵护。他送给女孩的第一件礼物,就是一瓶橄榄油,而且居然是女孩苦苦寻觅许久都没有找到的、当年楼上阿姨用的康乐氏橄榄油!原来,这是他借公务机会不远千里从西班牙带回的礼物。他们无法避免的相爱了。  幸运的是,随着感情的升温,康乐氏橄榄油也迅速进入中国市场,渗透他们的生活。她的手因为洗衣变得粗糙,他会耐心地用康乐氏为她按摩双手;她的身体乳用光了,他会把早就准备好的康乐氏放到浴室里;他胃口不好,医生建议少食多餐,她细心的使用康乐氏烹饪出健康美食,呵护他的胃,呵护他们的爱情;父母血脂偏高,他们会定期为对方家里送去一箱优质的康乐氏橄榄油……  时间依然如流水般飞逝,但是迪迪细腻的皮肤上面却似乎没有留下岁月的痕迹;再次望着镜中的面庞,迪迪突然发现,自己脸上也同样焕发着楼上阿姨那样的神采与魅力。原来,皮肤的细嫩白皙和头发的丰盈亮泽源自橄榄油的呵护,而魅力、风情与自信则源于爱情的濡润。康乐氏橄榄油不仅造就女孩外在的美丽,更促成一段甜蜜的情缘,给女孩由内而外的爱护。


第三部分橄榄油与女博士(1)

  说起橄榄油在中国,就不得不提起最近发生的西班牙橄榄油与北大女博士之间的故事。正是因为代言橄榄油,以女博士为宣传点的代言活动才引起了广泛争议,在首都高校的各BBS上一度沸反盈天。破天荒第一次由女博士担当形象代言人的消息,的确吸引眼球,不能不说这正是西班牙橄榄油经销商的独具慧眼之处。虽然新闻乍一传开在全国上下引起诸多争议,褒奖者有之,也不乏扔西红柿和鸡蛋的,但最终,宽容的各大媒体和国人还是慷慨接受了这件事。通过这样一个媒介,不仅加深了国人对橄榄油的认知和了解,还改变了大家以往对女博士的肤浅认识,可谓一箭双雕。当时从GOOGLE和BAIDU等网站能搜索到的相关新闻达到20000条以上,可见其影响力之大,至今还有某些叔叔阿姨兄弟姐妹闲来津津乐道呢。据当时各大媒体及BBS好事者统计,争议焦点集中在女博士能不能担任形象代言人上,在此让我们来重温一下同胞们的高见,以及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吧。    辩题:女博士能不能当形象代言人?    正方:女博士代言利大于弊,支持!   反方:荒废学业影响科研,不妥。  引子:2004年12月的北京,正值深冬季节,寒气袭人。但在北京康乐氏食品有限公司总部,公司上下从总裁到员工,都在为迎接国际顶级品牌西班牙康乐氏金牌初榨橄榄油登陆中国市场忙的不亦乐乎,热烈的工作气氛将冬日的寒冷和萧瑟驱赶的一干二净。在中国本土寻找产品代言人,树立康乐氏橄榄油健康时尚的品牌形象,就是众多工作当中的一个重点。康乐氏方面自然希望找到一个优秀的代言人来匹配康乐氏橄榄油“液体黄金”的身份,结合其“内外兼修、推崇健康”的公司宗旨,寻找代言人的目标最终锁定在北大、清华这两所著名学府。于是,利用校园网络发布信息、在各个院系找“眼线”推荐、工作人员也多次亲自前往两所高校充当“星探”,代言人校园寻访迅速开展起来。应聘形象代言人的同学来自北大、清华两校本、硕、博各个年级,每个女生都有自己的特点:漂亮、时尚、健康、开朗、文静、活泼、沉稳、或是有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着实给招聘者很大的选择余地。经过多番筛选,来自清华大学的一名博士生外形、谈吐、精神面貌和应变能力都很突出,于是,招聘者决定录用其为品牌代言人。不料,几乎是在签约前的最后时刻,因为其家人的坚决反对,这名博士生最终而放弃了这个机会。  虽然在其他候选人中也可以选出比较优秀的代言形象来,但是招聘方康乐氏总裁却认为,代言人不仅要推广橄榄油这种产品,更要诠释健康生活的理念,而已有的应征者在这一方面却相对薄弱,因此决定继续寻找新的候选人。而且,在前一批面试过程中,一些博士生对产品的理解相当透彻,对品牌的诠释也很到位,对“推广健康生活方式”的关注更是给招聘者留下深刻印象,因此,新一轮招聘的范围被缩小到两校博士生。就是在这一批应征者中,我们的主人公遇辉出现了。  据后来康乐氏公司的招聘人员回忆,初见遇辉,他们很难把这个有着一头美丽的黑色秀发的女孩子同“灭绝师太”联系在一起,更不会想到这个轻灵秀丽、笑容恬美的女生,曾经是其所在院系的研究生会主席,多次负责各种活动的组织工作。遇辉出现的时候,面试已接近尾声。在招聘者准备召开工作会议确定人选的前20分钟,整理简历的工作人员收到最后一份简历。简历中那个接受良好教育、具有丰富专业和社会工作经历、阳光、健康的年轻知识女性形象吸引了招聘者的目光。于是,原定的人选确定时间被推迟,遇辉赶上了面试的末班车,并且最终从众多应征者中脱颖而出。一出女博士代言橄榄油的好戏就这样隆重开锣了。  大众反应:据统计,接近九成的人对此第一反应是诧异,不相信。甚至包括当“眼线”的熟人都暗自思忖:“博士生?博士生还有形象好的?”BBS上立刻就有同学讨论,跟帖内容大多是“形象代言还要博士?想想能念到博士的女生有多少是漂亮的人哦”“说不定品牌是减肥产品,要一个减肥前的形象……”“灭绝师太作形象代言,哈哈”等等。许多人猜测遇辉博士所图为何?有人说为了钱,而应征双方都极力否认遇辉得了大钱。有人说为了名。可是已经戴了两顶桂冠的遇辉再戴一顶世俗的帽子又有何宜?有人说这女博士可能并没有搞学术的天分,又耐不住寂寞,想为今后进军某某圈某某坛积累一点知名度(事实上遇辉偏巧获得过一系列奖学金,北大校方人士也认为“遇辉博士品学兼优,科研能力很强”,遇辉本人也从未有过放弃学术研究的念头)。  正方:一直以来,在社会上人们对女博士都有一种偏见,认为他们刻板、沉闷、没有生活情趣,甚至还流传着“世界上有三种人:男人、女人和女博士”这样有些刻薄的说法。而“康乐氏”收到的这些应征女博士的资料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