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走神儿不如我走神儿》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你走神儿不如我走神儿- 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匠郁闷良久。片刻之后,他一个弹跳飞跃而起,一头撞在那块儿白墙上,鲜血迸溅,屋中四壁完美地红光一片……    
    我以为,朱的漫画暗示出理想者万劫不复的可悲一面。它让我明白,或许世界上从来没有相同的理想,可却常常有着相同的血色……甜腥交加。    
    池莉《有了快感你就喊》    
    中国青年出版社    
    舒服不如倒着,好吃不如饺子    
    整本书看上去就像一部小说的提纲。这当然不是池莉的判断,而是我的读后感。如你所知,我不是上帝,所以我的直觉多半是错的。上帝端坐在新近盘下的五房两卫两厨高尚住宅中,而我每日蜗居北京西部农村,我俩相距甚远。    
    “快感”只有六万来字。除了有案可稽挑拣出书中十余处错字、别字、病句外,基本看明白的是,本书源自池莉本人对男人的一个挑剔——那挑剔多年来一直潜伏于池莉心头,并最终成为一记内伤——这内伤其实很可以成为酵生一部好小说的菌母,可最终,如前所言,读者不过等到一份“提纲”——打比方说,“快感”还仅仅是一头甚至没变绿的腊八蒜,而远非三鲜饺子。    
    当成一部小说去阅读,“快感”的粗疏、粗糙、粗制滥造显而易见,俯拾即是;而假使将其视为作为一份小说提纲,它又过于臃肿。万幸的是,它只有六万字。如果不是出版商与作者合计好了要给二三年广大读者一个“震惊”,作者真就耐住寂寞洋洋洒洒成二十万字,那么遭殃的并非读者而是作者——因为在我看来,对池莉这样著名作家而言,“卫冕”的压力远远大于创新的压力。    
    甚至还不仅仅是池莉。对几乎所有已然成名的作家而言,很多时候,创新已变成神话。在“快感”中,男一号容乃大与女一号黄新蕾有一个长达七年之久的“保胎运动”(P61)……这个故事其实也正是池莉们自觉不到的一个尴尬,前面说到的“万幸”    
    ,其实已对此作出暗示——直接说,有太多知名作家现在连“保胎”那样的最低标准都已难于达到?读者还怎么可能凭一个奇怪的书名就陡增奢望?    
    好在在一个六万字的废品与一个二十万字的废品之间,池莉不自觉地选择了前者——比较起“快感”所附“喊”日记中池莉日日记录自己的“得意”而言,这后一个个“不自觉”其实清醒、聪明。    
    小说自有小说的技巧——正如包饺子有包饺子的一套规章制度、操作流程一样。相比如上,对与一个知名作家而言,需要重申的,也不过是那些老掉牙的格言:一个人包一次色、香、味俱全的饺子不难,难的是一辈子总能包出好吃的饺子,而不是仅仅为读者提供腊八蒜。


第二部分 《不过如此》第11节 《不过如此》

    崔永元《不过如此》    
    华艺出版社    
    最后,请您用一句话概括您的想法    
    崔书上市后销量连跳三级。人气如此之旺,再想保持平静的阅读心态,已很难……笑声、骂声、嘘声,那叫个乱——比“实话实说”现场还乱。乱。    
    崔自有崔的长项,但全书中最令人失望的,即书前钟、刘二作家之“序”。钟、刘我都喜欢。可在序文中,其文字变得之不着四六,令人惊讶。甚至,如此文字连“谬托知己”都不是。我甚至怀疑钟、刘二位的序文不过“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唯一能看出此举“必要”之处,出现在崔自撰后记之中。而所谓“必要性”,也仅是崔是二位“扇子”这一“不是理由的理由”。可将此举解释为商业计划,也似乎不像——因为说到底,商业文字的难度并不亚于哥们儿义气所谓志同道合。没人敢说撰写商业广告文案一定就比“一地鸡毛”或“遍地风流”更好写。    
    至于崔本人的《不过如此》,确有个性。因为做谈话节目,崔对文字火候捏拿准确。什么时候抖包袱,什么时候耍贫嘴,什么时候抖机灵,一切了然于心……很多书评说《不过如此》    
    体现崔永元谦虚谨慎,低调为人,不放过任何一个嘲笑自己的机会……可其实这并非《不过如此》的特别追求,崔原本如此。    
    刚好,崔书的遗憾之处亦恰在于此。全书约二十万字,其中1/3篇幅是崔自我批评、检讨、反省,算“谢罪”;1/3篇幅是崔表扬同事、老师、熟人、直至发小,算“谢恩”;1/3篇幅是崔感谢观众朋友的理解、全国人民的支持,算“谢天下”……而他偏偏没有感谢的,是自己。说实话,我向来不喜欢如此“风格”。我没想到,崔把“实话实说”完结时那个深深的“鞠躬”移到了《不过如此》之中……    
    于是,在崔书中,读者已很难看见崔明朗、正面阐述自我见解与看法……他像在自己的节目中那样,在唯唯诺诺中小露峥嵘,在随声附和中隐含锋芒。作者的写作与“节目”    
    靠得太近,而跟自己的真切状态相距太远,这很不划算。写书算一种很个性的行为——放肆或张扬,驰骋想象或狡黠夸张,其实一概无妨——毕竟,一本书至少不像一个节目组那样需要斡旋或协调——对一本书而言,你是导演也是演员,是制片也是剧务,是美术师也是烟火师……还要谨慎小心、端出一副只敢半个屁股坐在沙发一角的小媳妇模样?累。    
    更尴尬的“负面效果”在于一味谦虚谨慎,会使读者对作者产生虚伪油滑之感。所谓“拽着胡子蹲茅坑——牵须(谦虚)过粪(分)。就书籍样式而言,带有自传色彩的文本向来是一柄双韧剑。它在张扬你的同时也在暴露你,在展示你的同时也在毁灭你……你做的是一把弹弓,但保不齐它射中的是自家玻璃。    
    村上春树《村上春树RECIPE》    
    南海出版公司    
    从那些优雅的菜名中想像出一整碗口水    
    很多记者对“松霞恋”的每个细节都不肯放过,包括二人共进晚餐时的菜谱。确切消息说,二人新近用过的菜肴里,有“极品黄油蟹”、“原炖杏汁燕窝”、“翡翠苏眉球”、“清灼郊外时蔬”、“杨枝甘露布甸”等多款。这些美味佳肴我基本无从揣摩,但却不妨碍我从那些优雅的菜名中想像出一整碗口水。    
    与之相似,韩国总统金大中最近肝火炽旺。细节之一是,媒体报道说,某日,他刚把自己的一个厨子给开了,理由是:泄露饮食情报。对此我很好奇,用“狗哥”到处搜,结果发现,贵为一国之君,金总统食谱里的最爱,也不过就是些“白萝卜泡菜”、“清炖排骨”、“虾酱”之类。比之松霞伉俪,可算艰苦朴素了。    
    其实,无论是风华绝代般地吃,还是紧咬菜根式地吃,媒体对此如细节强迫症般的“过度关注”,与“窥阴之癖”也不过五十步笑百步。而相对纯粹的,是诸如《村上春树RECIPE》一书——它借村上在《寻羊冒险记》、《舞舞舞》、《奇鸟形状录》、《世界末日与冷酷仙境》、《挪威的森林》、《听风的歌》等小说中提及的菜肴为由头,半真半假、亦假亦真地给出诸如“莫查列拉沙拉”、“火腿意大利面”、“醋拌菠菜小鱼”、“君度橙酒烧榛子冰激凌”等各种吃食的材料、配方、操作方法等,虽如醉似梦,可却将连锁店、招牌店的地址、成品价格之类也交代得清清楚楚……这样,村上春树当然没摇身而为一名大厨,但却如一位“领位员”,带着各位找到自己所爱。    
    文前,我曾言及纯粹。我的意思是说,甭管请谁做托儿,也甭管是吃出花儿还是吃出臭虫,吃仅仅是吃。如《村上春树RECIPE》那样,到处都是“东京新宿区新宿3—15—12地下一层有售”之类的“告之”,就实在。在我看,实在,也是纯粹。    
    当今社会,“角儿”之种类可谓千万千万,可如“fans”一般纯粹者,不是多了,而是稀罕。    
    戴维·洛奇《小世界》    
    作家出版社    
    一个人可能因奇异而窒息    
    戴维·洛奇文集一出就是五种,有《小世界》、《换位》、《大英博物馆在倒塌》、《美好的工作》、《小说的艺术》。私下里说,这所有之中最好看的,还是《小世界》。先入为主吧?戴维·洛奇算学者作家:既做大学教授,文学批评家,同时又写小说。他尤其擅长展现知识者的性格缺陷或糜烂:他的《换位》写一群文化背景完全不同的学者,不仅互换车子、换位子,而且也把妻子换掉;他的《小世界》专写学术交流,在那“交流”中,常常更要紧更关键的,只是勾心斗角、一夜风流,甚至,二者相伴相随,紧密相联,成为不断交替的主题…    
    …而他的《大英博物馆在倒塌》,则写一位三个孩子的父亲在一种妄自猜测的恍惚中,自责自怨、惶恐不安……    
    也许,戴维·洛奇想证明,将知识者尊为一群无往不胜的圣贤或贬为一条可以任意吆喝的走狗,其实一样荒诞?


第二部分 《不过如此》第12节 《公共选择理论》

    丹尼斯·C缪勒《公共选择理论》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在没有河流的地方,他们许诺建造桥梁    
    书的书名和内容对于我非常陌生。勉强阅读的结果可想而知:看热闹。    
    当政治可以用一系列精确的公式来计算的时候,政治家也便很难为所欲为,或者,至少有所收敛?本书第十七章“政府规模”卷首尼基诺·卡鲁斯切夫所言刚好具有如此效果。他说:“政治家都是一丘之貉。即使在没有河流的地方,他们也许诺建造桥梁。”    
    这话像一个“联想”跳板——在联想中,那成串成串的枯燥公式忽然变得优雅宛如音符,自有其美妙。心里是坏坏的联想是:至少吧——这些公式、曲线图有可能成为个别尚存半点良心的政治家习惯性胆大妄为时的半点顾忌或踌躇?    
    本书第十三章约翰·斯图亚特·穆勒的话也极易使人想歪。它也是一个作者有意为之的跳板?作者提出了一个有关“智力资格”的话题。刚“歪”到不远处,就发现,原来阅读本书,自己没有“智力资格”。    
    当然,“歪”到更远处的还有,不说也罢。    
    丁天《像一场爱情》    
    文化艺术出版社    
    王朔反复强调说:丁天根本不会写言情小说——“他过于冷漠,既不爱自己也不任何人,尤其不爱女人……”    
    王朔说话,通常让人搞不懂当信不当信。因为事实上被王朔称之为“谁也不爱”的丁天迄今为止创作的所有小说都与爱情有关。甚至,丁天喜欢将爱情直接用于书名,比如:《像一场爱情》……    
    仅仅是“像”么?那它究竟是爱情?或者不?    
    在青年作家群中,丁天属于那种完全参照个人经验完成写作的人。他的爱情小说,基本也能被贴上“城市小说”的标签。可问题是,在今天,城市里还有爱情?    
    如此疑问并不多余——在一个已经完全没有爱情的城市里,又有谁能写出“爱情”?    
    于是,王朔的怀疑或许并非完全针对丁天?社会飞速成长快速改变,爱情又凭什么不会溃烂或变种?    
    也许,如今那种不是爱情的爱情才是爱情?    
    《像一场爱情》最后一章名为“蚂蚱们的秋天”。故事到了这样的“秋天”还有什么好说?“我”、“陌生女孩”、“克隆女孩”、“林雪”、“罗倩”们还能蹦达几天?而这正是今天的爱情?    
    董桥《语文小品录》    
    辽宁教育出版社    
    那个女孩长大了更见明艳    
    “语文小品录”十册,它原来在报纸上的栏名为“英华沉浮录”。十册小书每本均贯穿“语文小品”宗旨。在谈“语”说“文”的闲话中,呈现作者细腻的感慨,遥远的关注……其实也便超越“语文”。    
    董说,他写下的这些随笔,私心其实是要从世间高人文字中摄取营养,给自己的笔进补…    
    …我读董桥,也存进补之心:进补,进补,进补。    
    做过主笔、总编辑的董向来“校字如仇”。他曾说,著书作文尤其对“便”字既欢喜,也警惕:“‘便’字向来敏感,下笔为文,可避则避。‘他自小便聪明过人’这种句子我是坚决不用的,赶紧改成‘他从小聪明过人’。‘那个小女孩长大便更美了’,这种说法我也觉得是暴殄尤物,振笔改为‘那个女孩长大了更见明艳’”……    
    延伸董的判断,人生大事小事,多是难以“随便”,一不留神,顿成“随处小便”?不好。    
    杜若《天舞失落帝都的记忆》    
    华文出版社    
    有时候,我们需要一个时间或语言的壁垒——尽管它们不真实    
    本小说氛围营造大于情节编织。作者是新手,而其长项在于氛围营造及语言。而一个写作者的口语或书面语究竟为什么变成了成书的模样,基本没人说得清——它像那类千古悬案:说法比线索更多。更要命的是,时空的遥远模糊了一切。    
    尽管如此, 语言的效果毕竟更直接:“我记忆中的东府的春天总是潮湿的……府门边的山茶树叶被雨水冲得油亮,衬着深红的花,我仿佛是第一次发现这些花是如此娇艳动人。”(P5)“阶下几丛绿叶,稀稀拉拉地点缀着几朵小花,在四周怒放的雪蕊红映衬下,显得格外瘠瘦。”(P121)“天气仿佛在转眼间变暖,冰雪刚刚消融,已然桃李争妍。廊下牡丹盛开,灼灼深红,在春日清澈的阳光下,隐隐流动着如血色般光华,正像我身上的吉服。”(P242)……    
    我的发现是,只要写到植物,舒缓以至于静止的调性也便随之而至。整本小说就像一个用语言构筑而成的时间围栏,它遮挡了现世的一切:从喧嚣到聒噪,从迷惘到焦虑,从盲从到浑浊……    
    菲力浦勒热讷《自传契约》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特别是那些不能说给别人听的东西    
    对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