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入门》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佛学入门- 第1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一切恶法。

 

6、摄善法戒:菩萨克己修善,并以善法利益人群,摄受人群。

 

7、饶益有情戒:广修众善,利益众生。

 

8、生忍:即忍受别人的怨恨、诽谤、恶骂、加害,不生嗔恚心。且能以慈悲心肠
去感化他。

 

9、法忍:风吹、雨打、饥饿、寒冷、炎热等事,都能安然忍受。

 

10、无生法忍:是对于圣教所说的苦、空、无常、无我的真理,能坚心信仰而不著相。

 

11、精进:即向上努力,志坚不退。

 

12、断精进:是勤断一切恶。

 

13、修精进:是勤修一切善。

 

14、求化精进:是努力上求佛果,下化众生。

 

15、禅定:梵语禅那,是思惟静虑的意义。因为静能生‘定’,虑能生‘慧’。

 

16、身定:反观自身,使不犯过。

 

17、口定:寂然静默,不谈是非。

 

18、意定:摄心正念,清净无染。

 

19、般若:梵语,义译智慧,由于正心、修身、行善、断恶,内心发出来的觉照智慧。

 

20、生空智:观一切众生,都无实在的体性。

 

21、法空智:观一切法,都从因缘生。

 

22、一切智智:即佛能遍知‘世间’和‘出世间’一切事理的正智。

 

23、六度是圆满福慧双修,如布施、持戒、忍辱是修福,禅定、般若是修慧,精进
是策励六度。

 

(三十)四无量心

 

菩萨须内具四无量心:就是慈、悲、喜、舍四种无量心。怎样叫做无量呢?无量是
没有边际,也是没有人我的领域。当修习这慈、悲、喜、舍四无量心的时候,对每
一个人,甚至整个国家,整个世界的众生,不管是人类或其他的有情众生,都希望
他们能够得到离苦得乐,同时得到无量的福报,所以名为无量。再分释于下:

 

一、慈无量心:慈是愿人得乐的意思。世人多只知自求快乐,忘掉别人的痛苦,但
修习慈无量心的人就不同,他不但只求自己的亲人得到快乐,乃至十方世界一切众
生,都要得到快乐,还要脚踏实地,去帮助他们得到快乐,即是无量的‘慈’,能给
无量的众生得乐。

 

二、悲无量心:悲是一种悲怜他人受苦的同情心,平常人只知自求解除痛苦,不顾
别人的痛苦,但这悲无量心则相反,只知救拔别人的痛苦,却忘记自己的痛苦,所
谓‘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这是悲心似海的宏愿,为的是拔人之苦,即是无量的
‘悲’,能拔无量众生之苦。

 

三、喜无量心:喜是欢喜,眼看别人能够离苦得乐,顿生一种无限喜悦的心情。世
人只为自己得到快乐的事情,或其亲人得到升官发财,而生欢喜心,很少见别人乐
事而生起欢喜心的。且有一部份的人,还存著幸灾乐祸的心理,见人快乐,心里则
闷闷不乐,见人受难,心里则暗暗欢喜。但这种喜无量心则不同,不但见人得乐而
生欢喜,就是冤家敌人,能有欢乐的事,也同样表示无量欢喜。

 

四、舍无量心:舍是舍掉一种分别执著的观念。为善虽可乐,但恐有人我冤亲的计
别,故应舍弃。又无论做任何善事,也要把为善的怡然自得之心理舍掉。则心量广
阔,慈悲济度无量众生,心不存著,正似一泽秋水如镜,月穿无痕,故称舍无量心。

 

昔佛在世时,曾授提婆达多盐汤,因提婆达多好酥腻食物,头痛腹满,受大苦恼,
不堪忍受,呻吟称念:‘南无佛,南无佛!’那时佛在其住处禅定中,听到此音声,
即生慈心,以神通力至其住所,手摩提婆达多头腹,授与盐汤,令其服饮,得到病
愈。而提婆达多叛佛害佛,佛不记冤而救之,以慈使其乐,以悲拔其苦,以其病痊
而喜,不分冤亲而平等救治,即是大慈、大悲、大喜、大舍的四无量心。佛所成就
的四无量心,不与三乘人共成就,能大慈以众生之乐为乐,能大悲以众生之苦为
苦,能大喜以众生离苦得乐而喜,能大舍心无住著,运心平等,普利众生。

 

(三十一)四摄法与四弘誓愿

 

梵语菩萨,华言‘觉有情’,即是觉悟的有情众生,因他能发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
众生:上求佛道是自利,下化众生属利他,须修习四摄的法门及具四弘誓愿,同时
内必须以四无量心为根本,才能表里合一。四无量心已述于前,现述四摄的法门,
而四弘誓愿亦略述于后。

 

一、布施摄:有财施、法施、无畏施。即在经济上、学识上、精神上帮助他人,叫
做布施,你要摄化他人,必须自有方法。你将财力、学力、体力帮助他人,对方受
了你的恩惠,对你自然发生好感,信仰你所说的话,听从你的指挥。就是不大合情
理的话,他都会迁就,何况你说的是合情理的正法。人是感情的动物,帮助他人是
最能联络感情的。有了感情,做事就顺利,举办义务教育,以及福利社会的慈善事
业,都是属于布施摄众生的法子。发菩萨心学佛的人,于此不可不注意及之。

 

二、爱语摄:就是用极和爱的话与人谈论,使人听之入神,引之入胜,和爱的话,
可以包括三种:

 

(一)慰喻语,要是有人生病或受到灾难,受到恐怖,绝不可幸灾乐祸,须要用慈
爱和悦的颜色和话语去劝勉他,使他得到精神上的慰藉,虽然没有多大的力量帮忙
他,但这温柔的言语,同情的态度,也可以使他感激你,和你发生好的感情。

 

(二)庆悦语,每个人都有他的长处,就是坏人也有好的地方。凡有好地方,我们
都应该赞叹他、鼓励他、激发他,使之欢喜,即是助成他向好的地方发展。就是坏
的人,也会因此走上好的途径。

 

(三)胜益语,是使听了你的话,可以辗转增胜增益。如得少为足的人,你可以勉
励他,使他再进一步地求胜。能布施的引之再持戒;学小乘的开导他再学大乘。这
些话,都属于胜而益善的。有时不但以柔语劝勉,亦可以硬语呵责,使之感悟,励
精图治,只要态度诚恳,都可以摄化他,使他能接受你好意的教导。

 

三、利行摄:是自己做的事情,使人得到好处,便是有利于行。父母教养子女,注
意子女的身心利益,自能获得子女的孝顺;老师教导学生,如处处为学生的利益著
想,也必能得到学生的信仰;长官能顾到部下的利益,也会得到部下的拥戴;菩萨
能随顺众生,为众生的利益做诸善事,自然也会得到众生的感荷,而来服从他的化导。

 

从前欧洲有个特长于养野兽的人,整天与狮虎为伍,野兽也不害他。有人问他的缘
故,为何不被狮虎所伤?他说:这有什么奇怪,你待它好,没有伤害它的意思,它
自然也会服从你的指导,不会伤害你了。野蛮的兽群,亦可以感化服从,何况说是
人类?所以菩萨要摄化众生,就不可不注意利行的工作。

 

四、同事摄:和社会各阶层的人去共同做事,共同担任工作,共同生活,共同甘
苦。譬如说:你没有过商人生活,你说的话商人未必都懂,都接受;你没有过农夫
生活,你说的话,农夫也未必都懂,都信受。所以菩萨为了方便度人,示现与各阶
层的人物共同生活,共同任事,潜移默化,得到成功。观音大士三十二应身,地藏
大士和弥勒大士的化身千百亿,都是菩萨示现和众生同事的模样。

 

这四个法子,实是摄受人、领导人的最根本最好的方法;就是世间人事,也不能违
反这种原则。我们能以此来宏扬佛法,摄化众生,一定很容易见效。自己虽然修行
佛法,或教化人,而说的话不能感动别人,不能使更多的人信受,原因何在呢?一
定是自己没有学到这四种方法,或虽学而没有做得好。这是自己可以考验得出来的。

 

又菩萨初发心时,必须缘四圣谛,发四弘誓愿,以广心量,以明趣向。第一、缘苦
谛;对于六道有情,受无量苦,发‘众生无边誓愿度’之愿。第二、缘集谛,对于无
始以来,所积集的烦恼,发‘烦恼无尽誓愿断’之愿。第三、缘道谛,对于修道途程
中的种种法门,发法‘门无量誓愿学’之愿。第四、缘灭谛,对于清净寂灭的涅槃极
果,发‘佛道无上誓愿成’之愿。凡是修菩萨道的,皆依此四弘誓愿,为自利利他的
启导。

 

(三十二)佛教基本教理

 

一、三印法

 

佛教中心教理,即三法印与一实相印。佛为钝根的小乘人,多说三法印,为利根的
大乘人,多说一实相印,三法印与一实相印,乃是因机宜的不同,故作浅深略广的
说法。

 

所谓‘印’即‘印定’义。佛法真理,可以依‘三法印’,或‘一实相印’衡量,印证一切
佛法;凡是合于此等法印的,即可以判断是佛法了。现将小乘三法印略释于下:

 

1、诸行无常:此法印中的‘行’,是造作变坏义。即世间一切有为法,皆是生、
住、异、灭四相,演变相续,故是无常,不得永恒常住。现可从两种道理来说明:

 

(一)三世迁流不住,所以无常;

 

(二)诸法因缘生,所以无常。

 

何谓三世迁流?即过去、现在、未来叫做三世。迁流是指时间上,最短的名为‘刹
那’,或‘一念’,因一切法,在时间上,是刹那不住,念念生灭,现在的即生即
灭,过去的已灭,未来的未生,故谓三世迁流是相续变灭,是无常的。如人生由过
去的业识来投胎,到呱呱出世,即由幼而长成,以至衰老而死亡,又再去投胎,成
为来世的人,以后又是死死生生,生生死死,如此的三世迁流不住,生命实实在在
是无常的。又众生的生死,叫做分段生死,菩萨位上的生死叫做变易生死,未成佛
果,有此两种生死,故有一期一期的生死之相可得,而此一期一期的生命,即是从
‘刹那不住’、‘念念生灭’的变异而死亡。阿含经云:‘积聚终销散,崇高必堕落,
合会终当离,有生无不死。’这都是说明人生无常的道理,而要感受生死的痛苦。
再从器物来说,一切器物从成立的一刹那,也是新新不住,不停变异,以至于坏
灭,都是无常的现象。

 

何谓诸法因缘生是无常?因为一切法都是因缘和合而有的,因缘离散则消灭,故因
缘法是生灭法,以有生即有变,有变即有灭,前灭后生的嬗替,可知因缘所生法是
无常的,但非断灭,而是有其因果定律的。

 

佛陀从三世的迁流,与因缘法中的观察,看出一切有为法,是迁流演变的必然性,
故建立‘诸行无常’印,趣入空义的深理,使学佛者,不贪恋五欲,空去烦恼,向善
行善。

 

2、诸法无我:佛陀从万物在空间彼此的相关上来观察,一切有为法,既是因缘和
合的,离开因缘,便即散灭;而人身是五蕴四大积聚的,生命是无常的,不过数十
寒暑的假相,暂有还归于灭,而说诸法无我。

 

佛陀说诸法无我的意旨,是因为一切有情(众生)执著妄见;以为我是有自主体
的,也即是有自性的我,统宰用的我,由此妄执有‘我’,叫做‘我见’。我见有二:
在有情上起执的,名‘人我见’,在法上起执的,名‘法我见’。也名‘我执’和‘法
执’。因有此二妄执,就起贪嗔痴等烦恼,造恶损人,肆无忌惮,使社会不安,陷
入争斗现象,失去人生社会和睦相处的幸福。

 

佛陀为二乘人说诸法无我,就是要破二见,即从缘起理法,说明世间无常存不坏的
色法,而人生的生死流转既是缘起的,现世此躯体,又是五蕴四大的和合,离开五
蕴,即归于无,故五蕴根身的我是‘假我’,空无自性的,哪里有自主体的我?如果
说有自主体的我,必须具有常的、一的、固定不变的、自由自在的四个含义,但事
实我们的身体,是五蕴和合而成的,是无常的、非一的、能变坏的,而且身为苦
聚,哪里有自由自在?因此就建立诸法无我的法印。小乘人听了诸法无我印的道
理,破人我见,证我空真如。

 

3、涅槃寂静:涅槃即四谛中的灭谛。有广狭二义,广义的大乘涅槃,是圆满寂静
(德无不圆,障无不寂),也简称圆寂。狭义的二乘涅槃,是择灭义,即以圣智之
决择而断灭烦恼业生。择灭即解脱生死流转,而常住寂静,故称涅槃寂静。二乘人
证我空真如,尚有所知障(法执)未断,故有所执,仅能证小乘涅槃。唯佛断我法
二执,证无住大涅槃。因佛福智圆满,大悲般若常相辅翼,以般若故不住世间,以
大悲故,亦不住出世间,称为无住涅槃。由此可知小乘的涅槃,与佛果的涅槃不
同。但因涅槃的境界是常寂安静的,通称为涅槃寂静。

 

上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三法印中之‘无常’‘无我’法印是印定世
间有为法是生灭法,涅槃寂静印,是印定出世间无为法是寂灭法。依次序先说无
常,因无常故苦,苦故不得自在,不得自在故即说无我。无我即是由因缘生灭法示
出空的理性。乃知无常无我,即能趣于解脱,到达涅槃寂静的境域。而诸法无我
印,即是贯通有为法的无常,与无为法(不生灭)的涅槃,可以把三法印统一为同
一理性。那么,为何又要分为三法印呢?这是从人的根性领悟及实践不同上而分立
的:如有些人从无常门而悟入,即成‘空解脱’,从无我门而悟入的,即成‘无愿解
脱’,从涅槃寂灭而悟入的,即成‘无相解脱’。这样悟入三解脱的境界,就可于同
一涅槃理性,而分成三法印了。总而言之,三法印是印定宇宙人生是‘无常’、
‘苦’、‘空’、‘无我’,教人积极背离五欲,修善行善,趣入解脱的安乐大道。

 

二、一实相印

 

一实相印—出龙树菩萨大智度论。以为二乘法,是诸行无常等三法印之所印定,大
乘法是‘一实相印’之所印定。实相是指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