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界圆觉学+太虚大师》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法界圆觉学+太虚大师- 第8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二、六塵境風 本無有境而現有六塵境者,以從來未悟唯識無境之末那根本無
明力故,不了唯心,乃分別六塵以執取為實有,鼓盪心海。經云:『境界風所動』
也。
三、七轉識浪 無明境風,鼓盪心海,隨境界緣,意等諸識相續而起,如海中
浪。經云:『種種諸識浪,騰躍而轉生』是也。
四、二我執山 七、六、二識,不達唯識無我,於阿賴耶見分及五蘊和合假,
執為人之實我;又於根塵等法,執為法之實我。人、法二我之山,乃巍然高聳於心

海、境風、識浪之上,愈高愈大,所以下小上大,作不可往相。又、憨山觀記傳:
摩羅耶山但影現於風雨昏黑之夜。亦顯二執之山,乃無明邪見之妄現,本空無實。
夫二我本空,原無可取,而夜叉王往來其中,亦為不可往而往義。
五、生死俊恰 《䦂躺缴嫌猩揽‘城,此山不倒、則恒住此城不捨。斷分別、
俱生我執盡時,則離分段生死;斷分別、俱生法執盡時,則離變易生死也。
六、乘四顛倒  夜叉王等,於二執山生死城中,無常計常,無樂計樂,無我計
我,不淨計淨。乘此四倒,往來出入於本空寂不可往入之山城中也。
七、煩惱夜叉  彼山城中夜叉王眾等,即為煩惱所起三界有漏心心所聚,引發
雜染業之報通等,殘害佛性眾生,輪轉生死相續,往來於山城中也。
八、佛法興世  佛從海中龍王宮出。龍宮、喻阿賴耶中如來藏心,在佛果即為
不思議善常之無漏性,在眾生即為本有無漏佛性及夙熏無漏善根海。佛悲願及眾生
機感故,佛從海出,即佛興世。佛望山城言,為古佛說佛證境之處;乃至為夜叉王

現通說法,即法興世。
九、了悟本心   依上佛法興世為增上緣,即從煩惱所起之有漏心聚,開發佛性
及諸無漏善根。故夜叉王聞佛所說,觀大海山城,悟藏識所現之境,乘華宮殿,迎
佛入城,恭敬供養於佛,勸請大慧問法,即見佛聞法而生信解也。佛現神通今見無
數山城,佛及夜叉、大慧等眾,乍現乍耄Вщ'乍現,即修正觀而證法界唯心,此 
為自證之宗通也。復問『法尚應捨,何況非法』,即悟他之說通也。此夜叉王一段
發起序,皆喻聞法悟心也。
十、真如性山  由上節了悟本心,則轉我、法二山為二空觀智所顯真如性無相
山。故憨山觀記傳:摩羅耶山當晴明時,海湛空澄,即無蹤影。故山喻二空所顯之
真如性也。
十一、大涅槃城 山喻無相真如,城喻真如出障離繫之大涅槃果,為極拢
竟處;譬晴明空為光明充滿也。

十二、乘法空入 海湛空澄中、無相山城,既無可往、無可入,云何而言入耶
?曰:乘法空妙觀,如如相應,無往無入謂之入耳。故佛眾、夜叉眾皆從空入,而
諸菩薩從種種佛剎不來相而來也。
十三、無漏定通  乘法空入之眾,羅婆那、華言十頭甕耳;夜叉王眾、喻無漏
禪定神通。如華嚴十定、十通品明,亦如來覺海中之大定也。
十四、無漏慧辯  大慧及摩帝菩薩眾,當喻無漏慧辯,如十力、十智、四無畏
、四無礙解等,亦如來覺海中之大智也。
十五、圓滿法身  此海湛空明山城無相中之牟尼佛,即喻湛明空海之圓滿法身
。盡眾生心海,已轉為如來覺海也。
十六、悲願方便  佛之隨行拢姡瑒t喻佛之大悲願風;方便法浪,亦如來覺海
中之大悲也。故皆成為佛之自證心境。
2  讚美辭

 (一) 無上
讚美之法,即前譬喻之法。茲攝為境行果三事:一、境無上:眾生心海,如來
覺海,皆喻一切法唯識相。二無我山,諸法空山,皆喻一切法真如性。此經以一切
法唯識相性為境;其所明境,非小有,非大空,而為非有非空、無上無容之真實境
,故境無上。二、行無上:始終以法空妙觀所引無得不思議智為前導,以具修萬行
,圓成萬德;不共二乘,故行無上。三、果無上:明藏識海真相即如來藏,為法身
攝,非但解脫身攝。是以出障圓明,具大悲願,無量方便,盡於未來利樂無盡;不
同二乘解脫,故果無上。
(二)寶
此中寶字,正讚法寶。然法為佛師,而僧隨法行;有法即具佛、僧。通明三寶
為三:一、法寶:此經總非大慧所問百八句義,由遮門顯法性非安立故。從唯識現
,歷辨有為無為、有漏無漏、內外、拢病⑷緶Q因果、一切諸法,由表門彰法相假

施設故。即遮即表,非遮非表,法如如意寶故。二、佛寶:法不自明,明之在人;
通離言內自證之法性故,呒僦窃徫蛩ㄏ喙省<赐蹲冢嗤墩f,宗通、說
通之極,稱佛為寶,能自利、利他圓滿故。三、僧寶:僧者、從佛依法而住而行之
和合眾。隨順於佛寶故;修證於法寶故;能用法如意寶以自利利他故;故名僧寶。
二 辨品睿
此譯、於品睿磺蟹鹫Z心品。魏譯有十八品,唐譯有十品,而品品有別睿弧
唯類同此譯之品睿撸屑磺蟹鹫Z品。心、有積集之義,此之心字,亦可倫彼集
字解,則『一切佛語心』云者,即『諸佛語積集』之義。謂諸佛所說法,皆集於此
品中,故名一切佛語心也。又、心者,中心、中堅義。此品文義為一切佛所說法語
中之精要,猶一身中之堅實心,一團體中之中堅分子,名一切佛語心。而常途所解
,則一切佛語皆顯於心,故佛語皆以心為宗。離一切佛語則心無由顯,離心則一切
佛語無所宗;而此經明諸法唯心,正明斯義,故睿磺蟹鹫Z心品。


釋  經
甲一 序分
乙一 證信序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南海濱楞伽山頂,種種寶華以為莊嚴,與大比丘僧,及大
菩薩眾俱,從彼種種異佛剎來。是諸菩薩摩訶薩,無量三昧自在之力,神通撸颍淮
慧菩薩摩訶薩而為上首。一切諸佛手灌其頂,自心現境界,善解其義。種種眾生,種
種心色,無量度門,隨類普現。於五法、自性、識、二種無我,究竟通達。
證信序亦名通序,諸經所通有故。以結集人、說、時、處等,證成後人之信心
故。明此通序,依龍猛大智度論說六種成就,依親光佛地經論說五重證信,今依親
光。一、如是我聞,指法親聞證信。二、一時,舉說經時證信。三、佛,標說法主
證信。四、住南海至莊嚴,出說法處證信。五、與大比丘至究竟通達,引同聞眾證   

信。
乙二  發起序
爾時、大慧菩薩與摩帝菩薩,俱撸б磺兄T佛剎土。承佛神力,從座而起,偏袒右
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以偈讚佛:
此下發起序。佛從大海中出,將於此寶山大城中,說此十方三世諸佛自證境界
甚深之法;而彼夜叉王以神通力,迎佛問法之後,更勸請大慧菩薩請問摩訶衍法,
詳見魏唐二譯,此譯簡略。大慧菩薩受請將問於佛,先興讚嘆,即為此譯之發起序
。發起序、亦名曰別序;如法華以佛入無量義處三昧、放光現瑞、彌勤文殊問答; 
又如楞嚴之阿難遭難,佛遣文殊救之,各有緣起之不同。此經既以大慧受夜叉王之
請,於是有與其無量數以慧為名之眷屬菩薩俱而為上首之事相。然即事顯理,大慧
者,即是根本無分別慧;由此平等無分別慧而起大用,發後得智,了諸差別,即為
無量慧之菩薩,而總名曰摩訶般若。撸б磺蟹饎x土者,佛有三身,佛剎土亦有三種

:一法性土,即是諸法離言說分別真實平等法性,本無佛與剎土之相可得,即以平
等法界而名之曰佛剎土耳。無分別慧遍行法界,謂撸еT佛剎土。二、諸佛受用身土
,此有二:一、自受用身土,二、他受用身土。前者以四智菩提所成究竟圓滿之覺
海,惟佛與佛之所證知,雖唯佛證知,亦是諸大菩薩摩訶般若所能隨分而知,故名
撸Х饎x土。後者以諸佛大悲本願力,為九界眾生說法示現種種身土,隨機感應,為
應法身菩薩機而示現受用法樂,亦為回小向大菩薩隨分能受用而示現。類如華嚴所
載莊嚴淨妙華藏國土,有微塵數種種相好差別,受用此福德莊嚴之相,惟有此大智
慧菩薩相應,名撸еT佛剎土。三、應化身土,分三:一、為勝應身剎土,為未證真
如菩薩之加行位、及回小向大之漸悟菩薩而示現。二、劣應身剎土,隨人天機示現
成佛。三、隨類變化身剎土,與應機所化之眾生,同一身類。承佛神力者,明無上
之佛果,即是一切菩薩所趨求最究竟之妙覺果,亦即眾生本具法身德之離障開顯,
是名諸佛圓滿法身。若初發心以上之菩薩不忘失此菩提心者,終必成佛、倘剎那忘

失此心,即成魔業。故一切菩薩之清淨智行,一切眾生之成辦諸事,乃至大地山河
之所安立,莫不由於承佛之神力也。
右、隨順之意。偏袒右肩者,隨順佛願,荷擔眾生之意,如楞嚴會上觀音之上
同諸佛慈力;右膝著地,即隨順眾生,下同眾生悲仰,與眾生心體融合為一。合掌
、亦名合十指爪、乃表圓滿十度—─前五表福、後五表智—─具足福智。恭敬,乃
仰契諸佛之心而啟問也。偈者、伽陀,是諷頌義,音眨R可諷誦故。有劃一之字
句,如枺林娛且病
『世間離生滅,猶如虛空華,智不得有無,而興大悲心』。
此讚佛究竟通達五法之智悲也。世者、時世遷流無常意,世俗虛偽無實意,即
表無常無實。凡諸法在無常無實所包括之內者,謂之曰世間,如器世間及有情世間
是。羅漢未入灰心滅智無餘涅槃,異熟未除,仍謂之曰有情。菩薩須到金剛道後異
熟空而成佛,方不謂之有情。因皆未究竟故,遷變無常故,有進有得故。不特九法

界謂之世間,乃至佛受用身土,應化身土,應九法界拢仓畽C而現故,亦不離世間
義。世間者,即是九法界妄想分別所變現之相,及設立之名也。既由妄想分別而現
,是虛假無實矣。世間名相既皆虛假無實,了其本空,則妄想遣而正智成,即為離
生滅之實相真如矣。虛空華、譬如眼見空華也。虛空比真如,清淨見比正智,華比
世間名相,病眼比妄見。但除眼病,不用遣空;所以諸佛所空者,即是空去眾生本
來之空,並非另有所空之實法可空。所以即生滅當體無生滅可得,即世間當體無世
間可得。如來正智,非有非無,不落二邊;著有、即增益謗,落空、即損減謗,皆
不契於中道。下二句、係讚佛智悲二德無有限量。
『一切法如幻,遠離於心識,智不得有無,而興大悲心』。
此讚佛究竟通達三自性之智悲也。明三自性,皆從緣起性—─即依他起性—─
而顯。一切法皆仗因托緣和合而生,而因緣所生法,皆是幻化,雖有相用而無實體
可得,只有幻相幻用耳。如陽燄、似有流水相,有引動山中愚癡獸類奔赴求取之妄 

用;按之、毫無水之實體。此如幻相普遍一切,從佛至於地獄,即菩提、涅槃亦無
不是如幻;亦依眾多因緣而現起故。不能究竟通達此依他起性,種種虛妄分別,周
遍計度,即是遍計執性;即有種種生滅之相。倘能即於此遠離一切顛倒虛妄分別之
遍計執心識,即為圓成實性。所以若執著依他起,即成遍計執矣。智不得有無者,
一切法如幻而遍計非有故,不得謂有;一切法如幻而圓成非空故,不得謂無。
『遠離於斷常,世間恒如夢,智不得有無,而興大悲心』。
一切世間種種妄想分別,種種依正果報,皆是眾生如夢之心之所顯現。此如夢
心即第八識,八識恒轉,猶如瀑流;以剎那生滅故不得謂常,現起相續故不得謂斷
。此讚佛通達八識究竟之智悲也。
『知人法無我,煩惱及爾燄,常清淨無相,而興大悲心』。
人、指一切眾生,我、即實體。人空、即離煩惱障,法空、即離爾燄─所知
─障,而皆永得清淨。此讚佛通達二無我究竟之智悲也。

『一切無涅槃,無有涅槃佛,無有佛涅槃,遠離覺、所覺,若有、若無有,是二
悉俱離』。
此總讚佛,以前乃分讚也。一切法平等性清淨無二,無有生死可得。如古德云
:汝等要了生死,汝等取生死來,我為汝等了之。乃至亦無有能證涅槃之佛,與佛
所取涅槃之法,故無能覺、所覺之二相也。
『牟尼寂靜觀,是則遠離生,是名無不取,今世後世淨』。
人若能觀察佛之清淨法身,本來寂靜,遠離生死,不生取著,則今世後世常得
清淨矣。

甲二 正宗分
乙一 空遍計執以顯一切法真如
丙一 請佛垂許
爾時、大慧菩薩偈讚佛已,自說姓名:『我名為大慧,通達於大乘; 今以百八義

,仰諮尊中上』。世間解之士,聞彼所說偈,觀察一切眾,告諸佛子言:『汝等諸佛
子!今皆恣所問,我當為汝說,自覺之境界』。
從爾時大慧菩薩偈讚佛已,至四卷終,皆正宗分。分兩大科:初、空遍計執以
顯一切法真如,二、辨境行果以成一切法唯識。今初大慧總問而佛總答,此菩薩為
令眾生空遍計執者。以此經中有四法門,所謂五法、三自性、八識、二無我,各門
皆攝一切法無不窮盡。如依五法而論,所謂名、相 妄想—─分別—─則攝盡一切
世間有漏法;正智、如如,攝盡一切出世間無漏法。三性、亦復如是。諸法仗因托
緣而起,性本空寂,相皆如幻,依如幻相假名諸法。以一切法相皆如幻從因緣而有
故,有即非有;以一切法性皆空寂,如幻之有即空,空亦非空。此因緣所生法,執
之則為遍計之有漏依他起;若了達如幻本空,即為圓成實之無漏依他起;故三性為
一法界大總相法門也。此菩薩依一切眾生分別妄想,建立種種名相與種種問難,倘
隨名執實,即墮遍計執,而百八句一切皆非;以皆非故。應盡空卻,以空卻故,一

切法皆離言絕思而契會於一真法界。所以、於下科將辨境行果以成一切法唯識之初
,先為空遍計執以顯一切法皆真。若將唯識所現境為實境,行為實行,果為實果,
則一切法皆成法執也。
爾時大慧下,於請問前,必經佛先許可,所以自說姓名,請佛垂許,再以百八
義問也。佛法明無我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