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点亮理性之光-启蒙运动文学》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点亮理性之光-启蒙运动文学- 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启蒙的原意是“照亮”。

  启蒙运动,就是通过对新观念的传播,使人们从迷信和偏见中解放出来,摆脱蒙昧状态,建立一个健全、合理的社会。

  让理性的光辉照亮人们的头脑。

  启蒙运动是继文艺复兴运动之后又一次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运动,是文艺复兴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续和发展。作为资产阶级革命的先导,同文艺复兴运动相比,启蒙运动带有更强烈、更鲜明的政治革命的性质。十七世纪中叶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政体,为欧洲各国提供了成功的范例,使启蒙思想家受到了极大的鼓舞,加上唯物主义思想的巨大进展,自然科学的长足进步,从而使启蒙思想家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和文艺复兴运动相比,启蒙运动提出了更加鲜明、更加彻底的纲领。如果说,在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关注的中心是如何把人、人性从宗教神学的禁锢中解放出来,肯定人现世的享受的权利,那么,启蒙思想家则更多地从政治上批判封建专制制度和宗教迷信,把斗争的矛头直接指向封建社会的全部上层建筑。彻底的思想革命,为彻底的政治革命开辟了道路,启蒙运动为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准备了思想条件。

  在启蒙思想家看来,宗教迷信和专制制度是封建罪恶的集中表现,是“拴在人类脖子上的两大绳索”,它们成为启蒙思想家攻击的主要目标。启蒙思想家以唯物论批判宗教和封建制度的理论基础唯心主义;以自然神论或无神论否定天主教权威和宗教偶像;以“自由”、“平等”、“博爱”等自然权利反对封建专制和贵族特权。

  启蒙思想家不遗余力地宣扬科学知识,反对宗教蒙昧主义。他们继承和发展了笛卡尔的唯物主义,吸收了当时自然科学的新成果,从自然神或无神论的立场出发,对宗教神学展开了猛烈的批判。启蒙思想家梅利叶认为世界由永恒存在和运动的“物质粒子”构成,全面否定了上帝存在论、上帝创世说等一系列宗教教义。他认为宗教是“盲从和欺骗”的产物,是“反自然的世界观”,大胆地提出了消灭一切宗教迷信的口号。启蒙思想家爱尔维修嘲笑了“灵魂不死”和“上帝存在”等宗教信条。启蒙思想家狄德罗公开宣称:“上帝是没有的;上帝创造世界是一种妄想。”启蒙思想家霍尔巴赫从理论上系统地批判了宗教神学的荒谬性,提出宗教是人类不幸和祸害的根源,“神是一个独夫,一个民贼,一个什么都能干得出的暴君”。由于宗教宣扬蒙昧主义,扼杀人的理性,阻碍科学的发展,严重危害着人类社会,因此只有摧毁一切宗教,才能为社会发展扫除障碍。

  启蒙思想家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宣扬民主与法制。他们反对“君权神授”说,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要求以法律规范人的行为,结束使人陷入不幸的专制统治局面。启蒙思想家从“自然法则”和“天赋人权”的理论出发,反对封建专制统治和贵族特权。他们认为,人类在组成社会、建立国家之前,曾经生活在自然状态中,当时,人人自由、平等,主张“一切人生来就是平等的”,“自由是天赋的东西”,以此证明封建专制制度违背自然和天性,应当加以推翻。启蒙思想家还设计了一系列政治改革的方案,如孟德斯鸠提出的三权分立说,卢梭提出的社会契约论。

  启蒙思想家以全人类的名义提出了一整套完整的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的核心是“理性”。启蒙思想家推崇理性,把它视为思想和行动的基础,衡量一切和判断一切的唯一尺度。启蒙思想家运用理性这一有力的武器,将批判的锋芒对准了封建社会的每一个领域。

  恩格斯曾经这样评价启蒙运动:“在法国为行将到来的革命启发过人们头脑的那些伟大人物,本身都是非常革命的。他们不承认任何外界的权威,不管这种权威是什么样的。宗教、自然观、国家制度,一切受到了最无情的批判;一切都必须在理性的法庭面前为自己的存在作辩护或者放弃存在的权利。思维着的悟性成了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以往的一切社会形式和国家形式、一切传统观念,都被当作不合理的东西扔到垃圾堆里去了;到现在为止,世界所遵循的只是一些成见;过去的一切只值得怜悯和鄙视。”

  启蒙思想家热情地描绘了未来的理想社会。在他们看来,在消灭封建制度以后,人类将在封建社会的废墟上重新建立一个理想的社会,一个自由平等、人人幸福的“理性王国”。在这个理性王国里,“迷信、偏私、特权和压迫,必将为永恒的真理,为永恒的正义,为基于自然的平等和不可剥夺的人权所排挤”。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启蒙思想家为反封建、反教会所进行的斗争具有巨大的进步意义,但是,正如恩格斯指出的那样,“十八世纪的伟大思想家们,也和他们的一切先驱者一样,没有能够超出他们自己的时代所给予他们的限制”。启蒙思想家以全人类的名义提出了一整套理论体系,它们体现的是当时新兴的资产阶级的利益,因此带有深刻的阶级局限性。启蒙思想家从理性出发,提出了“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尽管在当时不乏进步意义,但包含着特定的阶级内容,深深地打上了资产阶级的烙印。启蒙思想家认为私有财产是“人的自然权利”,应当加以保护,在他们的“理性王国”里,“被宣布为最主要的人权之一的是资产阶级的所有权”。显然,启蒙思想家只是把资产阶级在政治上经济上的要求加以理想化,让它们以抽象的形式表现出来,把本阶级的理想当作全人类的共同理想。事实证明,日后根据启蒙思想家的设想建立起来的资本主义社会,并不像启蒙思想原先许诺的那样美妙,其中充满了种种罪恶和苦难。启蒙思想家的“华美的约言”终于变成了一纸空文,这是他们始料未及的。启蒙思想家提倡的“理性”,“实际上不过是正好在那时发展成为资产者的中等市民的理想化的悟性而已”,他们向往的“理性王国”,“不过是资产阶级的理想化的王国”。但是,启蒙思想这样做,并不是一种欺骗,因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一切社会问题都归结到与农奴制度及其残余作斗争。新的社会经济关系及其矛盾,当时还处于萌芽状态。因此,资产阶级的思想家在当时并没有表现出任何自私的观念;相反地,……他们完全真诚地相信共同的繁荣昌盛,他们确实没有看出(部分地还不能看出)从农奴制度所产生出来的制度中的各种矛盾”。正因为当的资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有着共同的反封建的利益,启蒙思想家“才能标榜自己不是某一特殊的阶级的代表,而是整个受苦人类的代表”。

  启蒙思想家的唯物论是不彻底的,是机械唯物论,他们的社会历史观是唯心论的。他们相信“意识支配世界”、“理性支配社会”,过分夸大思想意识的作用,轻视人民群众的革命力量,因此把启蒙教化看作改造社会的基本途径。他们认为,只要通过提倡科学,启发理性,就可以消除迷信和偏见,消除社会上的一切病根,实现“理性王国”。他们的启蒙活动,一方面意味着启迪群众,另一方面也意味着教育封建统治者。因此,他们在激烈地批判和抨击封建专制制度的同时,又往往把改革社会的希望寄托在所谓“开明君主”和“天才”身上。在宗教问题上,启蒙思想家并不完全否定宗教的作用,为了约束劳动人民的思想,有的启蒙思想家甚至主张,即使没有上帝也要创造一个出来,至于自然神论者,他们并没有否定上帝的存在。

  启蒙主义文学概说

  启蒙主义文学是启蒙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文学作为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它总是同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哲学和科学对文学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同时,它们又作为思想内容,包含在每一部文学作品当中。

  启蒙运动是一场声势浩大波澜壮阔的思想文化运动,它涉及哲学、宗教、政治学、经济学、伦理学、史学、美学等各个领域。在启蒙运动的直接影响和推动下,启蒙主义文学产生了。

  十八世纪是启蒙的时代,一个群星灿烂、人才辈出的时代。生活在这个时期的启蒙思想家,如同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巨人一样,大都具有多方面的才能。孟德斯鸠是法学家、社会学家,同时又是小说《波斯人信札》的作者;伏尔泰是哲学家、历史学家,同时又是著名作家,一生中创作大量的史诗、悲剧、小说等文学作品;狄德罗是哲学家、美学家,同时又是一名文学家;卢梭是哲学家、教育学家,同时又是才华出众的作家。

  启蒙主义文学是启蒙运动的重要工具和思想武器。启蒙作家通过文学创作,批判封建专制制度和宗教迷信,宣扬启蒙思想,形成了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强烈的战斗气息的启蒙主义文学思潮。

  法国的启蒙主义文学

  法国启蒙主义文学是在同古典主义文学的斗争中发展起来的。

  十八世纪初期,法国文坛上出现了多种文学流派并存的局面。其中,有为专制王权服务的古典主义文学,有反映贵族阶级淫摩生活的洛可可文艺,有大胆批判封建社会的讽刺性写实文学。

  当时,古典主义文学仍然统治着法国文坛。产生于十七世纪的古典主义文学,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起过一定的进步作用。在启蒙运动的初期和中期,许多文学作品都受到了古典主义的影响。但是,随着启蒙运动的发展,古典主义的宫庭倾向和僵化原则,已经不再适合表现变革的社会生活。为了宣传启蒙思想,启蒙作家致力于打破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探索新的创作原则。

  随着启蒙运动的不断深入,启蒙主义文学逐渐成为法国文学的主流。

  法国启蒙主义文学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十八世纪初到十八世纪中叶。在这个时期,生产力的发展,自然科学的进步,为哲学注入了新的生命。英国牛顿的科学成就和洛克的哲学思想被介绍到法国,促进了法国唯物主义哲学的发展。英国莎士比亚的戏剧和笛福、理查生的现实主义小说传入法国,对法国启蒙主义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启蒙作家继承法国的文学传统,借鉴英国的文学成就,或者利用古典主义的形式,表现新的内容,或者创造新的文学形式,促进了启蒙思想的传播。

  孟德斯鸠和伏尔泰是当时最重要的启蒙作家。

  孟德斯鸠 (1689——1755)是法国最早的启蒙思想家之一,启蒙运动中资产阶级温和派的主要代表。

  孟德斯鸠本名查理·路易·德·琴贡达,1689年生于波尔多的拉伯烈德庄园。孟德斯鸠出身于贵族世家,伯父是波尔多法院院长。他幼年学习过希腊语和拉丁语,中学毕业后专修法律,担任过波尔多法院的顾问。1716年,他继承了伯父的职务,并承袭其“孟德斯鸠男爵”的称号。在担任波尔多法院院长期间,孟德斯鸠认识到法国封建法律制度的种种弊端。同时,他还从事自然科学的研究。1712年,孟德斯鸠化名出版了《波斯人信札》,这部作品很快轰动了法国。1726年,孟德斯鸠卖掉波尔多法院院长的职位,开始为

  《论法的精神》收集资料。1728年,他被选为法兰西学士院院士。从 1728年到1731年,他先后到奥、匈、意、德、荷等国旅行,在英国住了一年半的时间。在英国期间,孟德斯鸠深入研究英国的宪法和议会制度。1734年,孟德斯鸠发表了历史著作《罗马盛衰原因考》。1748年,孟德斯鸠发表了重要的理论著作《论法的精神》。1755年,孟德斯鸠在巴黎逝世。

  《论法的精神》(1748)是一部政治理论著作。在这部内容极其丰富的著作中,孟德斯鸠全面阐述了他的政治、法律、社会思想。

  在《论法的精神》一书中,孟德斯鸠首先提出了“理性论”,作为全书的理论基础。孟德斯鸠认为,法是由事物的性质产生出来的必然关系。在这个意义上,一切存在物都有它们的法。在孟德斯鸠看来,上帝、物质世界和人类都有自己的法,人类的法不受上帝的干预。孟德斯鸠认为,法是理性同各种存在物之间的关系,也是存在物彼此之间的关系。一般的法律就是人类的理性。法律同国家的气候、土壤、生活方式、宗教、财富、人口、贸易、风俗习惯等有关系,这些因素综合起来,就构成了“法的精神”。

  孟德斯鸠把政体分为三种:共和政体、君主政体和专制政体,他指出,共和政体的原则是品德,君主政体的原则是荣誉,专制政体的原则是恐怖。在书中,孟德斯鸠对专制政体进行了无情的抨击,认为专制政体的本质就是不要任何法律,由君主个人实行独裁统治,势必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巨大灾难。

  在《论法的精神》一书中,孟德斯鸠主张“按照英国样式”,建立君主立宪制。孟德斯鸠希望通过制定宪法限制君主的权力,由君主实行自上而下的改革。

  孟德斯鸠提出了三权分立说,主张实行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分立制度,使三种权力互相制约,互相协调,从而建立真正的法制国家。

  孟德斯鸠强调地理因素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认为地理环境,对一个民族的性格、感情、道德、宗教、风俗、法律性质和政治制度,都有着决定性影响。

  《论法的精神》一书为即将到来的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武器,被伏尔泰称为“理性和自由的法典”,它对中国资产阶级改良派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波斯人信札》(1721)是一部书信体小说,由一百六十封信组成,它是孟德斯鸠唯一的一部文学作品。

  《波斯人信札》的主要内容是这样的:波斯青年郁斯贝克是一位开明的贵族,由于他“在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