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点亮理性之光-启蒙运动文学》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点亮理性之光-启蒙运动文学- 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波斯人信札》的主要内容是这样的:波斯青年郁斯贝克是一位开明的贵族,由于他“在朝庭中保持善良”,并且“将真情秉告皇上”,因此遭到仇敌的忌恨,在政治上不得意,不得不离开祖国,前往法国游历。郁斯贝克的朋友黎伽和他一同赴法,在前往司弥纳的途中,两人访问了朋友耐熙。在他们的影响下,耐熙的侄儿磊迭也决定辞别祖国,前往威尼斯研究历史。郁斯贝克和黎伽旅居法国,在那里生活了十年之久。在此期间,两人不断给在波斯的家人和朋友写信,报告巴黎的所见所闻。家人和朋友在给他们回信时,向他们介绍波斯的情况。

  《波斯人信札》没有统一、完整的故事情节,没有具体的人物性格描写。它采用书信的形式,阐述了作者对政治、经济、哲学、宗教、科学等一系列问题的见解。

  《波斯人信札》尖锐地抨击了封建专制制度。在孟德斯鸠看来,专制政体的实质是:所有的一切都服从那个统治者。作者借主人公郁斯贝克之口这样指出:“总之,除了服从,你们不可能有别的命运;除了我的意志,你们不可能有别的灵魂。人们在这种政体下,从肉体到精神都受着无穷的压抑和迫害。”孟德斯鸠把矛头直接指向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在他的笔下,路易十四是一个爱慕虚荣、刚愎自用、穷兵黩武、荒淫奢侈的暴君。由于路易十四这个“大魔法师”的昏庸无能,在他统治末期,法国国库一空如洗,政局震荡不宁,出现了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作者通过种种政治经济细节的描写,充分表现了资产阶级革命前夕法国封建不可收拾的颓败与混乱,有助于读者了解当时“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情势。

  在《波斯人信札》中,孟德斯鸠对天主教的罪恶进行了猛烈的批判。他揭露了宗教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抨击了天主教会迫害异教徒的罪行。孟德斯鸠大胆地否定了上帝,讽刺教皇是一个“古老偶像”,他强迫人们相信“三等于一,人们所吃的面包并非面包,所饮的酒并不是酒”。

  《波斯人信札》揭露了上流社会的腐朽生活,书中写到了卖官鬻爵的官场、空谈成风的学府、虚伪骗人的教会、空虚无聊的沙龙、淫糜成风的剧场。作者以讽刺的笔调,描绘了巴黎上流社会各种人物的丑陋嘴脸,这正是贵族社会病入膏盲的具体表现。

  《波斯人信札》宣传了孟德斯鸠关于政治、社会、宗教和道德等方面的启蒙思想。针对社会财富高度集中的现象,孟德斯鸠主张实行英国式的重商主义,提倡自由平等;针对教会的黑暗,他提倡信仰自由,主张实行宗教改革;针对路易十四连年不断的对外战争,他提出了区分正义战争与非正义战争的标准。孟德斯鸠这些具有远见卓识的观点,适应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时代要求。

  在书中,孟德斯鸠通过“穴居人”的故事,提出了他的社会理想。那是一个美化了的宗法式社会,在那里,人们“以正义待人”,财产“永远混在一起”,人们相亲相爱,过着幸福的田园生活。

  《波斯人信札》也存在严重的局限。作者虽然对封建专制制度采取了批判态度,但他并不否定君主专制制度,而是主张实行“三权分立”的君主立宪政体,把改造社会的希望寄托在“开明君主”身上,这反映了法国启蒙运动中温和派的观点。

  《波斯人信札》是法国启蒙主义文学的第一部重要作品,它开了哲理小说的先河。

  伏尔泰是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人物,在法国启蒙运动中享有很高的声望。他知识渊博,著述丰富。他早期的创作以悲剧和史诗为主。伏尔泰创大量悲剧,采用古典主义的形式,宣传启蒙思想。

  孟德斯鸠和伏尔泰是第一代启蒙作家,他们通过自已的创作,表达了反对专制制度和宗教迷信的思想。作为早期的启蒙作家,他们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批判并不彻底,仍然带有改良和妥协的色彩。

  从十八世纪中叶到1789的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这是法国启蒙主义文学发展的第二阶段。在这个阶段,法国启蒙运动进入了全盛时期,形成了强大的声势,革命性和战斗性大大加强。老一辈启蒙思想家伏尔泰仍在继续活动,他的反封建的战斗立场比以往更加鲜明。新一代的启蒙思想家,如狄德罗、卢梭等,以更加激进的姿态出现,提出了一系列更加富于战斗精神的启蒙学说。这一时期,启蒙运动的成就集中体现在《百科全书》的编纂工作上。围绕《百科全书》的编纂和出版,形成了法国启蒙运动的高潮。

  与此同时,启蒙文学作为整个启蒙运动的一个方面,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狄德罗、卢梭和博马舍是这一时期法国启蒙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

  狄德罗是法国新一代启蒙思想家的代表,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和无神论者。作为资产阶级现实主义美学的先驱之一,狄德罗建立了现实主义的美学体系。狄德罗的文学创作的主要成就是三部哲理小说:《修女》、《拉摩的侄儿》和《定命论者雅克和他的主人》。狄德罗的作品富于哲理性,批判封建专制制度和天主教会是它们的共同主题。

  卢梭是启蒙运动中小资产阶级激进民主派的代表。卢梭的社会政治学说,为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指导。他的文学作品具有鲜明的反封建倾向,充满了个性解放的精神和浓厚的感伤情调,对十九世纪欧洲浪漫主义文学产生了重大影响。

  博马舍是十八世后期最重要的戏剧作家。他的戏剧作品,非常深刻地反映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夕紧张激烈的阶级斗争。

  加隆·德·博马舍 (1732—1799),原名彼埃尔·奥古斯旦·加隆。他出身于巴黎一个钟表匠家庭,没有受过系统的教育,从小跟随父亲学习钟表技术,业余时间读书,深受伏尔泰、狄德罗的启蒙思想的影响。他曾经以钟表师的身份进入王宫,担任国王的女儿们的音乐教师,并且受到了国王的宠信。他利用自己同王室的关系,与别人合作做过投机生意,成为一名富翁。1761年,他用巨款买到王室书记官的职位,成为上流社会的一员。1767年,他发表了第一个剧本《欧也妮》。1700年,他的第二个剧本《两朋友》问世。同年,他的合伙人去世,他与其继承人发生诉讼,结果败诉破产。他在报刊上发表了《备忘录》,将巴黎高等法院的黑暗内幕公诸于世。他曾经支持美国独立战争,多次向美国民兵输送军火。他发起成立了法国第一个戏剧家协会,无视反动政府的禁令,秘密出版了第一部《伏尔泰全集》。1772年,他创作了喜剧 《塞维勒的理发师》,1778年,完成了喜剧《费加罗的婚姻》,1787年,写了歌剧《达拉尔》。资产阶级革命爆发以后,他为革命政府做过一些事情。1792年,他创作了喜剧《有罪的母亲》。五年以后,他在巴黎逝世。

  博马舍在思想上深受启蒙运动的影响,自称是伏尔泰和狄德罗的学生。他继承了狄德罗的戏剧理论,并且加以发展。他主张用严肃剧代替悲剧和喜剧,要求戏剧从现实生活中汲取情节,着重表现第三等级的生活,同时运用散文进行创作。“费加罗三部曲”是博马舍在戏剧创作上的主要成就,它包括《塞维勒的理发师》(1772年)、《费加罗的婚姻》(1778年)和《有罪的母亲》(1792年)三部喜剧,它们都以费加罗作为主人公。

  《塞维勒的理发师》又名《防不胜防》,它叙述了阿勒玛维华伯爵和少女罗丝娜的故事。当时,年轻的阿勒玛维华伯爵爱上了老医生霸尔多洛的养女罗丝娜,医生自己也想同罗丝娜结婚,因此对伯爵百般提防。后来,伯爵得到他原来的仆人、理发师费加罗的帮助,终于同罗丝娜结婚。剧本批判了封建意识,肯定了爱情自由的思想。

  《费加罗的婚姻》又名《狂欢的一天》,是《塞维勒的理发师》的续篇。

  《费加罗的婚姻》的情节相当复杂:

  故事发生在西班牙塞维勒城的郊外。阿勒玛维华伯爵与罗丝娜结婚三年后,完全暴露了他淫邪堕落的真实面目。他喜新厌旧,追求刺激。他企图趁罗丝娜的贴身女仆苏姗娜与仆人费加罗结婚的机会,重新收回他早已宣布放弃的贵族特权——初夜权。

  医生霸尔多洛对三年前遭受费加罗的捉弄耿耿于怀,于是想方设法报复费加罗。伯爵的女仆马尔斯琳曾经同霸尔多洛生过一个私生子,现在又爱上了费加罗,试图把费加罗从苏珊娜身边抢过来。霸尔多洛和马尔斯琳串通一气,准备利用伯爵的卑鄙企图来破坏费加罗的婚姻。

  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伯爵对苏珊娜软硬兼施,试图引诱她上钩,结果遭到苏珊娜严词拒绝。费加罗带领仆人和佃农赶来,一本正经地颂扬伯爵放弃初夜权的美德,伯爵大为恼火,但又不得不硬着头皮重申了自己的诺言。

  费加罗让仆人送给伯爵一封匿名信,信中说伯爵夫人今晚将与情人幽会。然后又让苏珊娜假意答应伯爵之约,派小侍从武士薛侣班穿上她的衣服去花园会见伯爵,使伯爵当场出丑。伯爵夫人对丈夫的荒淫无耻深感不满,决定站到费加罗一边。伯爵又引诱费加罗和苏珊娜同他一起去伦敦,但费加罗拒不上钩。

  婚礼即将举行。这时,马尔斯琳控告费加罗同她有婚约在先,还欠她一笔债。伯爵以全省首席法官的身份开庭审判,并且宣布:费加罗心须还清全部欠款,否则就要在今天娶马尔斯琳为妻。费加罗据理力争,结果发现马尔斯琳原来是他的生身母亲。

  费加罗和苏珊娜马上就要举行婚礼。伯爵夫人为了教训丈夫,让苏珊娜给伯爵写信,约他婚礼后在栗树下相会。主仆两人互换衣裙,各自装扮成对方。

  伯爵正在向身穿新娘礼服的“苏珊娜”大献殷勤,忽然,花园里人声鼎沸,“苏珊娜”见状吓得赶紧躲进亭子里。这一切,费加罗见在眼里,他信以为真,内心非常痛苦。他正好遇到“伯爵夫人”,便赶紧把情况告诉她,却发现她就是苏珊娜。伯爵找不到“苏珊娜”,又发现费加罗正跪在“伯爵夫人”面前,气急败坏。这时,参加婚礼的人们举着火把赶来,伯爵当众出丑。最后,费加罗和苏珊娜在狂欢之夜喜结良缘。

  《费加罗的婚姻》以喜剧的形式,深刻地反映了法国大革命前夜,贵族阶级和第三等级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当时,法国封建制度即将崩溃,法国人民正积蓄力量,向封建制度发起最后的进攻。作者通过费加罗与伯爵的冲突,形象地揭示了当时异常尖锐的社会矛盾。在革命即将到来的时刻,博马舍满怀信心地站到了资产阶级一边,在剧本里表现了第三等级的乐观情绪和斗争精神,从而使作品获得了巨大的现实意义。

  在《费加罗的婚姻》中,作者把阿勒玛维华伯爵作为封建势力的代表人物加以刻画。他卑鄙虚伪,荒淫无耻,倚仗封建主的特权,玩弄女性,为所欲为。他还利用全省的首席法官的身份,非法征收租税,大肆盘剥农民。伯爵作为封建特权的化身,最后却被仆人战胜了,这充分表明了旧制度全面崩溃的前夕贵族阶级的没落。

  剧中的主人公费加罗,是新兴资产阶级的化身。他聪明机智、乐观自信、朝气蓬勃。费加罗富于反抗精神,敢于否定传统观念,蔑视封建特权。在费加罗身上,集中体现了第三等级的特征。费加罗对伯爵的胜利,意味着第三等级对封建贵族的胜利。作者在剧本的最后说:“这部喜剧描写的是,懂得生活的善良人民的生活。受着压迫,他诅咒,他怒吼,他用种种方式行动起来:所有一切都在歌声中结束。”这充分预示了人民群众必将采取革命行动,推翻封建统治。

  在剧中,作者借费加罗之口,对封建制度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他揭露了贵族政治的黑暗,对封建统治机构特别是司法机关加以谴责。他大胆地指出,在封建统治下,人民没有思想自由和出版自由。他嘲笑贵族阶级“本事平常,只要会爬,什么地位都爬得上”。由于《费加罗的婚姻》具有鲜明的倾向性,路易十六认为它嘲笑了几百年来“一切应该被尊敬的事物”,因此一再禁止它公演。博马舍依靠公众舆论,进行了整整六年的斗争,终于取得了公演的权利。

  博马舍在戏剧创作中采纳了狄德罗的戏剧主张,该剧情节完整,结构紧凑,人物性格鲜明,对话幽默、风趣。

  欧洲各国的启蒙主义文学

  十七世纪中期,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以资产阶级和贵族之间的妥协而告终。通过1688年的“光荣革命”,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政权。

  革命的胜利,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在农村,圈地继续进行。十八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始进行,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与此同时,英国不断发动对外战争,吞并了苏格兰,大肆掠夺印度、加拿大等国,夺得了大量的殖民地。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社会生产力大大提高,同时广大劳动人民遭受残酷的压迫和剥削,资产阶级与劳动人民的矛盾越来越表面化,资本主义的弊端日益暴露。爱尔兰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资产队级激进派的民主运动以及无产阶级的解放运动连绵不断。

  由于“光荣革命”存在严重的妥协性,封建势力的残余仍然存在,严重阻碍着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这一时期,英国虽然没有产生声势浩大的思想革命运动,但启蒙主义仍然是这个时代的主要思潮。启蒙主义的任务是以理性作为武器,同封建残余作斗争,为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扫清道路。

  英国的启蒙思想家分为两派:温和派支持现存的社会制度,只要求采取某些局部的改革;激进派维护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病,要求实行彻底的民主改革。

  英国启蒙主义文学的最高成就现实主义小说,它的代表作家是笛福、斯威夫特和菲尔丁。

  丹尼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