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现代后期哲学思想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世界现代后期哲学思想史- 第3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时就是人的性质。 


… Page 107…

    ⑤历史问题和义务问题的结合。和辻认为,历史是对过去的回顾,也包 

含了对于未来的展望,人应该根据风土来认识其使命,努力创造新的历史。 

历史是人伦的历史,国家是人伦的最高组织,因此,义务便成为国民的义务。 

现实任务是要以形成一个世界为理想。为使理想实现,各个国民须对自己的 

个性和限制个性有所自觉,并且需要通过这种自觉来尊重他国国民的个性。 

日本人的季风地带的风土性有长有短,日本国民的义务就在于认识自身的结 

构,吸取另外两种风土地带居民的长处,对世界建设有所贡献。 

    和辻哲郎的伦理学问同时也是哲学,其基础扎根于西方近代认识论的思 

维方式。和辻在 《尼采研究》中,受柏格森、詹姆斯、西田等的思想影响, 

把权力意志理解为人性的内在本质,同时受胡塞尔、狄尔泰和海德格尔等的 

思想影响,以主体间性说为基础,重视日常经验中的直接经验。但和辻并非 

原封不动地照搬西方哲学大师们的观点,而是力图批判性地超越现代西方哲 

学。和辻的人学伦理学提出了尊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尊重自己与他人的结 

合、个体与整体的结合等良好的一面,力图从各个侧面弄清日本这个单一民 

族社会中人学观和伦理观的传统状况,并且赋予其现代通用的一般表现形 

态。在这一意义上,他的伦理学作为立足于学术立场的日本论乃至日本人论 

的先驱性业绩,迄今仍然具有价值。但和辻哲郎是拥护天皇制的保守主义者, 

这一政治倾向严重地影响了他的学术研究方向和理论立场,因之时而受到批 

判,但他的人学伦理学,最集中地体现了日本的本质特征,无疑是日本近代 

最优秀的理论遗产之一部分。 

      (4)人学唯物史观的探索者三木清 

     三木清(1897—1945)是近代日本哲学史上著名的进步哲学家。他出生 

于兵库县农村的半农商家庭。1922年以前,就读于京都大学哲学系,并同时 

兼任其他大学的哲学讲师。后留学德、法,1927年任法政大学教授。1930 

年至1945年曾两次被捕,最后死于狱中。 

     三木一生著作颇丰,从1926年出版《巴斯噶关于人的研究》始,连续出 

版了《人学的马克思形态》、《唯物史观与现代意识》、《社会科学的预备 

概念》等,总括了他对唯物史观的研究成果;中期以《历史哲学》为代表; 

晚期以《构想力的逻辑》为代表,进行企图构建独自哲学体系的尝试。 

    20年代中期,马克思主义在日本思想界颇为盛行,三木清受时代影响也 

开始研究唯物史观。他的理论的出发点是“基础经验”。三木认为,存在的 

最原始的结构即是基础经验,在基础经济和意识形态中间有“人学”为媒介, 

它们三者是相互制约的。 

    所谓“基础经验”,就是现实存在的结构整体,而现实的存在往往是在 

为历史的必然性所制约的一定的结构体系上形成的,逻各斯是构成现实存在 

整体的最原始的因素,它存在于人的存在与自然存在之间的双关统一之中。 

就现实性而言,人是自然中的存在即生命,而自然是在与生命相联系中被制 

约的存在。因此,“不安的动性是基础经验最根本的规定。”在此基础上形 

成了三木的人学观。在三木看来,人学是一种“从生命的本源性具体性交往 

中产生的逻各斯”,“是直接表现基础经验的第一次逻各斯。”人学也就是 

 “对于人的自我解释”。 

     意识形态是通过中介者来把握的第二次逻各斯,它包含了一切种类的精 

神科学或历史社会科学,是“人的自我了解”。 

    在基础经验、人学和意识形态二者之间,人学是中介。人学“一方面作 


… Page 108…

为由生之交往中直接产生的东西,其本身在某种意义上便是基础经验”;但 

另一方面,它同时又是已经作为其自身逻各斯而在另外意义上属于意识形 

态,因此它能成为两者的中介。“人学的结构规定着意识形态的结构。由此 

可见,意识形态与基础经验之间存在着间接的辩证关系,它必须通过人学的 

中介作用才能实现。三木按照三者相互制约的原理来解释马克思主义的唯物 

史观。 

     首先,三木提出唯物史观是一种意识形态,是建立在“具有独自特色的 

人学上的世界观”,是一种“现代意识”。唯物史观的人学建立在无产阶级 

基础经验之上,只有通过唯物史观的人学,才能把握唯物史观即无产阶级的 

意识形态。因此,承认“人学的马克思形态”就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在这 

里,虽然三木强调“基础经验”是人的存在和自然的存在相结合的产物,但 

又认为基础经验作为现实的经验是一个“暗”。这就是说,基础经验是与现 

实经验相对立的,是用言语不能表述的“无”。同时,三木在关于人的存在 

的交往方式的思想中,把整个自然完全人化、感性化了,这样,自然也就成 

为人的自然,感性的自然,从而导致否认外部自然的独立存在。这样,三木 

从以人为中心的“自然和人”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乃至相互统一中得出错 

误的结论;没有人就没有自然。在理论中抽象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存在 

决定社会意识这一理论基础而滑向了历史唯心主义。 

     由于三木所说的辩证法的相互交往是一种感性的活动,也由于他从这里 

排除了自然本身的独立存在,从而也就否定了通过理性思维去认识客观世界 

的可能性,降低了理论抽象应有的意义,因此三木在“把存在加以抽象”的 

这一思维方式上,也就同马克思的科学抽象背道而驰了。三木的抽象是以人 

学为中心,从基础经验到逻各斯的抽象,但这种抽象并不是纯粹的抽象,并 

未正确地反映出真实的历史发展的规律。所以,三木在对唯物史观的解释中 

有曲解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之处,势必引起争论。自1928年起,在日本曾 

两次展开了关于三木哲学的论战。尽管论战并没能把三木引导到真正的马克 

思主义哲学的立场上来,但却把日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引导到了辩证 

唯物主义这个问题上来,促进了日本后来马克思主义的哲学研究。 

     三木哲学就其基本性质来说,终究没有突破唯心主义的束缚,这是因为 

他深受西田哲学、存在主义和生命哲学的影响所致。但也不能因此把三木哲 

学—西田哲学、田边哲学等相提并论。它们之间的重要区别在于,三木哲学 

并不满足于唯心论思想,而是试图冲破学院派哲学的束缚,建立新的思想。 

同时,三木哲学是战前日本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 

它一方面在理论上普及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促进其传播和发展;另一方面在 

实践上把广大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吸引到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但是,由于 

三木对马克思主义缺乏正确、全面的理解,所以,在以人学解释唯物史观时, 

难免会有误解,甚至有曲解之处。 



                2。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哲学东渡扶桑 



     明治维新后,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日本无产阶级也逐渐成长并不断 

掀起工人运动。欧洲社会主义思想 (包括科学社会主义)通过各种途径被介 

绍到日本。明治时代,以片山潜、幸德秋水、土界利彦等人为代表的一批早 

期社会主义者,在介绍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 Page 109…

     日本社会进入大正时期后,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日本思想界加强 

了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20年代至30年代,由河上肇、栉田民藏等人力求 

理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而提出其哲学基础——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问 

题,河上肇与福本和夫围绕着这一问题的争论促进了它的传播;而“唯物论 

研究会”的成立及其活动,则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提高到战前日本的最高水平。 

      (1)“求道者”河上肇 

     河上肇(1879—1946)早年求学于东京帝国大学。1913—1915年留学欧 

洲。著有《唯物史观研究》、《关于唯物史观的自我清算》、《马克思主义 

批判者的批判》、《狱中日记》等多部著作。 

     河上肇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进行了精湛研究并向日本和中国传播马克思 

主义。故被日本学术界尊称为“求道者”。同时,他也是一位哲学研究者, 

尤其是一位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他从研究资产阶级经济学开始,通过 

马克思的《资本论》而逐渐成长为马克思列宁主义经济学家,研究经济学, 

尤其是研究经济学说史和现实经济,把他的视野引申到历史观乃至哲学领 

域。他在青年时代开始研究逻辑学,通过对马克思的“物质社会观”和“物 

质历史观”的研究,首次提出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唯物史观”概念,把唯物 

史观作为自己的立场,到20年代末30年代初,其哲学立场和体系都已达到 

马克思主义。 

     河上承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阶级性和历史性,坚持其理论与实践的统 

一。他认为哲学的任务不仅在于如何解释世界,更重要的在于改变世界。改 

变世界的唯一立场在现代就是唯物史观的立场。唯物史观是无产阶级唯一的 

必然的历史观。他指出:“马克思无论如何也不能为‘有教养’的资产阶级 

所理解;相反,它却很容易为无产阶级所理解。”在他看来,马克思主义是 

无产阶级利益的代表,因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决不能与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 

相脱离,而必须坚持二者的统一。河上从学习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和列宁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后认识到,从理论方面看,实践不仅 

是理论的源泉,而且是检验理论的标准;经过实践检验了的真理才是唯一的、 

最终的、客观的真理。 

     河上把理论和实践的辩证统一概括为“实践唯物论”。他在引述了辩证 

唯物主义是包括自然以及社会的首尾一贯的完整世界观之后说:“在这里我 

首先给这种世界观起名叫实践唯物论。”在河上看来,马克思的辩证唯物论 

就是费尔巴哈唯物论的深化,是黑格尔辩证法的颠倒。他说:“费尔巴哈的 

非革命的唯物论,由马克思及恩格斯深化并使之转化为辩证唯物论;于此同 

时,黑格尔的唯心辩证法由他们颠倒,使之转化为唯物辩证法。”在此,河 

上把“深化”理解为是一种创造性的深化,把“颠倒”理解为是一种革命性 

的工作。他为此作了说明,辩证法就是世界上一切事物内部的对立物斗争的 

自我运动,唯物史观就是要把人类历史看作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及这一对立 

物的斗争过程。后来又依据列宁的思想详细介绍了辩证法与唯物论的统一。 

     当然,河上肇的思想和理论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非马克思主义因素。但是, 

他继承了明治社会主义者开创的事业,在日本正式提出并展开关于马克思主 

义哲学的讨论,正确地解释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对日本的马克思主 

义研究作出了贡献,而且为把马克思主义普及到东方各国作出了贡献。虽然 

其理论没有独自的特色,但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刚刚传播到日本的当时,能够 

正确理解并勇敢地宣传它,就难能可贵了。 


… Page 110…

      (2)福田和夫挑起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日本的第一次大论战 

     福田和夫 (1894~1983)曾是日本共产党的负责人和理论活动家。他与 

河上肇围绕着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哲学基础——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 

问题,在日本挑起了第一次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论战。 

     1921年,河上肇出版了《唯物史观研究》一书,由于河上所理解的唯物 

史观是在同哲学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论和唯物辩证法相分离的意义上论述 

的,在理论上有着严重的缺陷。针对这一问题,福田和夫批判了河上在书中 

的缺陷和错误。他指出,河上肇的“唯物史观”是“抽掉唯物辩证法的唯物 

史观”,实质是“经济史观”。他强调,唯物辩证法是社会科学认识和阶级 

斗争实践的方法论。通过对河上肇思想中错误的批判,他积极主张辩证唯物 

论和历史唯物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他还介绍了马克思主义著作中许 

多为日本所尚未了解的重要基本观点。 

     福田和夫对河上的批判以及由此而挑起的争论,不仅促进了河上本人完 

全转向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立场,而且提高了日本哲学界马克思主义哲学 

研究的水平。正如他的论争对手河上肇在 《关于唯物史观的自我清算》一文 

所指出的:“最近,福田和夫在日本最广泛地使用‘唯物辩证法’和‘辩证 

唯物论’这一术语,由此而把我们的注意力引向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上, 

这是他对马克思主义在日本传播的一个划时代的贡献。” 

      (3)“永保贞节”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永田广志 

     永田广志(1904—1947)是日本进入30年代以后出现的一批为数不多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者之一。他的一生为移植、研究、宣传和普及辩证唯物 

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并使之在日本扎根作出了重大贡献。著有《唯物史观 

与客观主义》、《作为反映论逻辑学的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讲话》、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