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下幸之助为人之道 作者:严欢》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松下幸之助为人之道 作者:严欢- 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而这以前的事,只好以推测的方式进行了。这样说来,就无法从人类历史中去探索其本质了吗?松下并不这么认为。因为,过去人类历史的产物,或者智慧的结晶,都完全被活用在今天的人类共同生活中了。也就是说:今天我们的言行举动,一举手一投足,几乎全都是从经过世代以来的先贤们那儿继承下来的,也就是人类历史的累积、智慧的结合。今天我们在若无其事中所说出来的话和所做出的每一件事,并非突然产生的,而是经过漫长的岁月,逐渐累积流露出来的。

  当然,在我们的行动方式中,自然也蕴含有释迦牟尼或耶稣基督,以及中国诸子百家,如儒、道、墨、法……等流派思想的影响。当然不仅如此,在史前而无文字记载的时代,照理也应该有很多象释迦、基督、孔孟等优秀的贤人,在当时可能就提出了划时代的优秀思想。史前时代这种人为数必定不少,只是因为没有文字记载留传下来,以至今天我们无从得知罢了。但是,这些人的智慧、教导及行为,却早已通过世世代代的祖先,流传到后世子孙们的心中和生活里了。因此,参考留传下来的有文字记录之众先贤的尊贵教诲,再考察漫长的历史和智慧、经验所累积下来的人类共同生活的现象,则应可推测而得知人类的本质了。

  松下之所以提倡此“新人生观”,其旨趣是,希望人类生活,能逐渐实现精神与物质并重的繁荣、和平与幸福。如果能实现这种人生观,则必定会提升人类的幸福。换句话说,松下是站在“尽可能减少人类社会的不幸和争执,以期招来和平幸福”的愿望上而提倡此人生观的。





松下幸之助为人之道三 善待世间万物



三 善待世间万物

  松下认为,人生观为“知”,人生之道为“行”。走向以新人生观为基础的人生之道,才能活用人类、万物的价值。人类的要求,因人、因国或因时代的不同,而显出不同的形态。虽然形形色色,不过概略地说,对繁荣、和平与幸福的渴求,是人类普遍的愿望。因此,人类为了实现这个愿望,经过漫长的历史岁月,以不同的方式,做了各种的努力。由于这些努力,文明进步了,人类的繁荣与幸福自是不在话下。但是,在几千年、几万年的漫长岁月中,尽管这些努力产生了上述的成果,而另一方面,个人与个人、团体与团体,仍象以往有无数争端,为彼此带来了混乱和不幸。

  这究竟是为什么呢?以繁荣、和平与幸福为目标的人类,下了这么多的功夫,为什么不能获得充分的报偿呢?如果这原本就是人类的本质,也就是所谓的“宿命”,那么下再多的功夫也是徒然的。松下指出,事实上是因为人类不能正确地辨别自己的本质,也不能本着这个根基去思考、行事的缘故。如果能明确地指出人类的基本理念及正确人生观,再以此为基准,反映在种种活动上,则可实现比过去更美好的团体生活。因此,如果我们期待今后有更调和、更具有发展性的团体生活,一定要正确地发掘人类的本质。

  为了思考人类的基本问题,松下提倡“新人生观”,并努力不让过去的一些通俗想法来影响我们对人类本质的看法。松下认为,人类能成为万物之主,统领不断生成发展的宇宙,并且有支配运用万物的伟大权能,这都是与生俱来的天命。具有这种优异天赋的人类,必须站在新人生观的立场上,逐步发挥集合众智的伟大本质,创造心物合一的团体生活,这就是我们人类长久的使命。

  人类进行团体生活有各种方法。如果能够以最好的行动,来反映人类本质,一定可以提高真正调和的团体生活。只要找出这条道路,就可以顺利发挥人类伟大的本质,进而达成人类长久的使命。这里所说的道路,松下认为就是他所要追寻的“人生之道”。

  当然,人类共同生活的范围非常广大,包含了各种活动。因此,如果要对各种人生之道作整体的了解,可以从各种各样不同的活动着手。但是,松下认为,这些并不是重点,此刻他所关心的,是新人生的理念。

  也就是说,这种人生之道的理念,若能表达出来的话,则政治也好,经济或教育也好,凡是在现实团体中的一切活动,都可通过它们能否反映这种人生之道,来判定其是非了。其实,人类的老祖宗早在宗教、道德、哲学、思想等方面揭示出人类应具备的生活方式及应走的方向,而且在历史上,也曾在人类生活中创造过相当高的成就。因此,今后我们仍应相互勉励,以实践古圣先贤所教诲的人生之道。但是,此刻松下所倡导的,是参考古人的教诲及思想,再本着新的人生观,来思考“万物之灵”所应走的路程,也就是思考每个人、每个团体、每个国家,要如何运用王者的本质,来支配万物,以实现心物合一的理想生活。这也就是新人生的道路。

  那么,要到什么地方,才能追求以人类本质为根基的人生之道呢?其途径还是要正确地自觉人类“万物之正”的本质,也就是人类彼此要有“王者”的意识,以自己的见解来思考,就能找到正确的人生之道。具有王者本质的人类,必须基于这种本质,彼此相待,并且重视应该如何对待万物的想法,人生之道就会逐渐由此产生出来了。

  例如,当思考诸如人类如何沟通,以适应团体活动,或者团体与团体、国家与国家之间如何相处才好等问题时,如果彼此都站在王者的见解上,则可以表现出合适的态度与判断。而王者所应维持的秩序及交往,就自然而然地产生出来了。

  松下认为,如果人类对一切万物,也能本着王者的意识,正确地加以支配运用的话,则人类所应走的道路也会变得很清楚。比如说各种动物、植物、矿物等自然资源以及所有的自然现象和其衍生物,人类都能站在“万物之灵”的意识上去活用,那么能够提高人类生活品质的思维,就会自然产生了。没有所谓无价值、无用的东西,一切都是活生生的,都有助于人类的团体生活。更明确地说,政治、经济以及教育等,人类团体生活中的各种活动以及个人日常生活的方法和工作的进行方式等,也都能适当地进展,各种错误也会逐渐减少。此刻,人生之道不但成了人类一切活动与团体生活的基础,同时也成了判定是非的根本基准。

  人类必须积极地追求,并找出实践的方法,促使人和物都能在协调融合的环境中生存,这样,就能渐渐地为团体生活带来更好的推动力。同时,这也是根本改变今日世界贫困、争执等混乱情势的一大开端。

  松下声明:基于新人生观的人生之道,是真正活用人类的价值,同时也是真正运用万物价值之道。

  松下指出,如同养牛养马要了解、顺应它的习性才能养得肥肥壮壮一样,人的培养也是如此。

  以新人生观为基础的人生之道,即身为万物之王的人类所应遵循之道,其中最重要的,是肯定一切的人与物。也就是说,人生之道是站在世上一切万物皆有其天赋使命、特质及意义的基本观点上,承认人类以及一切天地万物的存在。换言之,就是不否定、不排除任何事物的存在。

  人类具有各种各样的特质,它们必须完全被人们所认同。譬如说人类有爱人的好德性,也有憎恨他人的弱点;想努力向上,是人类好的一面,但是逃避困难、趋近安逸也是人类的共同心态。从广泛的意义上说,人类本性中包含的层面非常之多。虽然人也象神那样具有好的一面,但同时也具有象野兽般顽劣的一面,这才是人类的真面目。人类虽然是王者,但分析其内涵,也可发现各种缺点。直窥人类的真貌,承认人类优秀的一面所显示出的王者风范,这是相当重要的。举例来说,如果想把牛马饲养得很好,首先必须确知其特质。也就是要正确地认识牛马具有什么习性,喜欢什么样的环境等。我们必须直接承认它们的特性,并想出最适当的饲养方法来,这才能善待牛马,使它们自然成长。

  与此相似,人类过团体生活时,也是如此。如果不先弄清楚本身的特质,或被自己的情感所蒙蔽,以致无视或轻忽这种特质,结果不但自己受苦,也损害了团体生活。例如,人类的欲望,有时固然会朝不好的方向前进,但如果无视这是与生俱来的本性,而完全将其压抑,采取强制政策,这么一来,人们一定会感到非常的不舒畅,反而会导致犯罪人口的增多,因而扰乱了团体生活的秩序。事实上,美国在订立了所谓的禁酒法之后,人们就非法卖酒,反而滋生了许多事端。所以,不受任何事物蒙蔽,直接认清人类的本性与特质,是不可轻视的。

  但如果由另一个角度来看拥有这种共通特质的人类,展现出来的面貌却又互不相同。但即使种族肤色有不同,重要的是我们必须承认各种族类的人们,都有权聚在一起过团体生活,而且任何人都是这个大团体的一员。

  松下觉得世上存在各式各样的人种是一件极美好的事,因为这些个性及天分互异的人们,可以互相取长补短,使得团体生活的内容更丰富、更具发展性。反之,如果团体中的成员都完全相同,没会么好坏的区别,要使团体产生调和性的发展就很难了。因此,各种各类的人们要彼此认可对方,是相当重要的。

  不只是人类如此,一切万物也是。例如,山野中有各种草木和花朵,也有各种鸟类和野兽。首先我们必须承认这些事物存在的价值,并相信有了各式各样的花草鸟兽,才使得自然山野有丰富的景观。这个大自然、大宇宙,就是靠这种共存的关系而生成发展的。这是自然的法则,而人类生存在这大自然中,所以也要顺应自然的法则。

  但在现实中,人类并未完全站在这个基本观念上行事。也就是说,人类不但没有充分认识这个世界,反而被自己的情感、利害、得失、欲望等蒙蔽。

  当然,人类有好恶之心,这是与生俱来的,其存在就是极其自然的。可是,一旦被自己的情感蒙蔽时,往往会以自己为本位,而产生排斥他人的心态。当然,这个世界本来是由各式各样的人与物组成的,但若为了坚持自己的想法及喜好,而去压迫或伤害与自己想法不同的人或物,那就太不应该了。大家不妨以开阔的胸襟来看今日世界,人类之间由于思想、种族、宗教等不同,对立的情形也很常见,由于这些对立,造成的精神、物质方面的损失,是无可计量的。

  这种情形有一个非常显著的例子,那就是希特勒的纳粹主义。在这种主义下,日耳曼民族产生了过分唯我独尊的心态,因而不断吞并、侵略他国,大量残杀犹太人,最后自己民族也遭大难。这不只危害到自己的国家,更为全世界带来了无与伦比的创痛与损失。

  松下指出,不同种族的人类应该互相尊重,如果人人都能做到,则存在于今日人类社会的争端和仇恨,大半都可获得解决了。

  整个人类和自然界是一个和谐的整体,所以,松下认为,无论对人对物,如果一味以这个不行,那个不能的排斥态度来衡量的话,就无法充分运用所有的特质了。不论人或一切万物,都是顺着自然法则及天赋使命而存在。因此,所谓人生之道,应该是从对一切万物的认知及其价值的肯定开始。当然这绝不是意味着万物都完善无缺,就好比月亮有阴晴圆缺,四季的运行也有繁茂、枯黄一样,人生也有运势的起伏,我们除了相信这是天命外,也应当思考出适当的应付之道,创造更积极、更美好的人生,这一点是相当重要的。

  人类社会也是同样的道理,即使是最安乐的国度,也难免出现混乱与争执的情形。我们虽然不否认这是自然的现象,但并不意味着这种现象有存在的价值。因此,除了冷静地承认这个不好的社会可能会发生各种不良现象之外,还必须研究这是为何发生的,并且思考改进的对策。

  在化学物质中,氰酸钾拿来作为杀人的工具,就是毒素;如果用于工业,它就是化学原料。据此,松下提出了善用万物的观点。

  他认为,人生之道最重要的是正确地认识万物并加以善用。要善待一切人类万物,必须先认清其所赋有的特质与特性。但是,光是认知还是不行,还得实际采取适合其特性、特质的行动。亦即,必须思考出使万物成为万物、人类成为人类的具体对策,这是人生之道的另一个要点。惟有如此,才能灵活运用万物的特质,使团体生活的内容更充实、更协调。身为王者的人类,每个人各赋有不同的特质,这样的特质必须充分予以发挥,而又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彼此作适当的配合,这样,优秀的素质才不至被埋没,才能适材而用,真正有益于团体。

  在今日生活中,人类彼此的交往,是以能活用所有的人为目标,这是很重要的。将适当的人才置于适当的场所,彼此相互动用各人所具有的天分。所谓寻找彼此的位置,并不是要产生所谓的上下、贵贱之别,而是让所有的王者们都分别处于最适合自己的场所,并能分别生动活泼地生活,在本质上平等相待、平等互相运用。所谓人生之道就是如此,而且也不得不如此。

  团体和团体、国与国之间也应如此。善于运用彼此的特性,各有所需,追求共存共荣;在调和当中,力求彼此间的发展,这才是人生之道。

  但在现实中,国家和国家之间的思想宗教观念都不相同,每当遇到有关国家利益的场合,大多无法配合得很好,因而产生对立冲突,最后引起战争,就象人类的宿命一样,这样的情况反复出来。过去的人类历史中,有持续一百年的战争,而近来的越南战争或中东战争,以及塞浦路斯和爱尔兰战争,至今仍不停地有流血事端发生,彼此间的憎恨一直无法消涂。松下指出,这都是人类没有找到必须追求共存共荣的人生之道所引起的不幸。人类理应坦承因国情、民族不同,人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