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下幸之助为人之道 作者:严欢》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松下幸之助为人之道 作者:严欢- 第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松下指出,这都是人类没有找到必须追求共存共荣的人生之道所引起的不幸。人类理应坦承因国情、民族不同,人们观念及利害关系也不同的事实。但尽管如此,我们不能束手无策地任凭对立与冲突事件发生,而是要努力谋求共同的生存之道。如果能彻底实践人生之道,绝不会有反复发生战争的情形。如果大家都能在和平中共存,无论自己或对方,都能得到发展与进步,这真是最完善不过的事情了。因此,遵守人生之道的基本精神,并力行实践,是比什么都重要的。不只是人与人之间,即使是面对大自然及社会上的所有一切,也是同样的道理。就算是饲养牛、马等时,也要考虑如何处置对待它们,才能使它们充分发挥其天分,并对人类生活有所助益,对所有的动物如此,对草木等植物也是如此。甚至对于自然的土地、水等,不论是飞禽走兽、花草树木,或地下资源和矿产,或自然的理法,或自然的现象等,所有人类可以利用来制造出各种产物以及社会的结构、学问及思想等一切,也必须作出适切的处置,使其在调和之中,加以活用,并且对团体生活产生帮助。

  因此,人生之道的第二个要点,是要正确、妥善地运用万事万物天赋的使命及特质。我们观察大自然的运动就可以明白,所谓的自然理法,是运用万物,在调和当中使其生成发展的。人生之道也是一样。顺着这些自然理法,使一切事物适得其所,并互相利用。换言之,就是要追求彼此共存共荣的调和之道。

  如果万事万物都能顺应自然理法,无论从哪一方面来看,都能减少摩擦与抵抗,以达自然顺利的境地,生成发展的根基自然就在其中了。因此,人类首先必须承认万物的存在价值。其次,必须用正确的方式对待,使之能充分发挥特质,而达到最有效地运用。这是顺应自然理法的生存方式,我们必须从团体生活的各方面去思考、去运用、去实践,就可以带来现实生活的进步与发展。

  松下在上面提出一个特殊的概念,即处置,他认为,这是对于人类万物的处理方式。因此,要实践处置,就是人类本着彼此的见解,来思考彼此生活所应采取的态度和所应进行的一切。也就是说,在衣食住行等方面要如何进行等问题,都必须在人生之道上扎根,来适当地进行。换言之,最重要的是,在人类生活及活动各方面,也必须持有“所有这些处置,都必须本着人生之道的理念,来适当地进行”这种意识。本着这种意识来活动时,经常可以产生适当的处置方法,也可以顺利地实践下去。

  松下说,大家若能以这样的心态去面对自然界及社会的一切事物,不但对原本是好的事物有所助益,即使是不好的,甚至被称为恶的,也都可以善加运用,而成就大事。当然,只是一味地努力就可以完全消除世上的所有恶吗?松下认为是相当困难的。看看过去的历史,人类曾做了各种宝贵的努力,想消除人类生活中所产生的恶,可是,所谓的恶却又改变姿态、改变形式地反复出现。今后也不会有恶完全消失的情形。因此,所谓恶,是人类生活的一个要素,要使其完全消失殆尽是不可能的。

  那么,既然恶是绝对不会消失的,我们就应当一方面在使其尽量减少上下功夫,另一方面应当好好认清恶的力量和恶的活动,再将它运用于彼此的团体生活中。也就是说,直接承认这种恶的存在,并思考对付这种恶的方法。例如,氰酸钾是剧毒,使用不当可使人致死,如果直接拿来使用,就是行恶了;但是,将它运用于工业上,发挥它特有的性能,那就不成为恶了。因此,如果能把恶人以及有犯罪倾向的人,依其性格、能力及专长,安插在适当的位置上,使之各得其所,充分发挥特长,这对整个团体将会有很大的助益。

  以往,我们通常把事物分成善、恶两种类别,可是如果站在人生之道来考虑的话,就没有这种区别了。凡事一视同仁,对之作出正确的认识和处理,就可在团体生活中发挥正面的影响力。

  所以坦率承认一切事物的好坏,在调和其天赋的特质上,适当地运用,这才是人生之道的真正本义。而去实践这种万物之道,这是身为王者的人类,所共有的尊贵责任与义务。松下进一步指出,常怀感谢之心,集合众智,两者相互配合,才是实践人生之道的要点。

  松下所说的人生之道,是承认世间存在的一切事务,并且适当地对待和运用。人生之道的基本理念和想法就在此。因此,人生之道的理念,必须具体地表现并实践于现实的各种团体生活上。但是,要实践人生之道,使之正确而顺利地进行,松下提出了必须考虑的几个要点。

  首先是礼教的精神。对一切事物要存有感谢和喜悦的心,并且要将这种心意表现出来。人类的团体生活,是各种事物集体创作而成的,当自己能正确认知这一切时,就会自然而然地对所有事物涌现感谢和报恩的念头,并显露出尊敬的态度,这才是所谓的人类。这一点和宗教家所说的“慈悲”和“爱”、“谦虚”和“宽容”是相通的,必须谨记在心。尤其当大家要以王者身分,朝真正的人生之道迈进时,这个礼教的精神,更是极为重要的。

  其实,礼教可由人类生活的各层面来加以思考。例如,当我们想到阳光、空气和火、水、土等等自然资源是人类团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质时,就会怀着感恩的心情来运用其价值了。抱着这种态度,一定可以逐渐发挥人类天赋的王者特质了。

  还有,人类经营代代相传,继承了心物二者的各种社会性遗产,而将今日的生活构筑其上。因此,生活在今天的人们,对于这种心物两面的遗产,除了以感谢的心来继承之外,还必须以代代祖先所遗留下来的思想基础,实践于日常生活之中,并不断地加以创新扩展,并且把这些思想再传给后代子孙。

  人类是习于群居的,由于过着团体生活,就会彼此配合运用智慧和力量,而使今日社会逐渐进步发展。每个人也在精神性和社会性的结合之下,得以过上相当和平富裕的生活。当我们想到这些事情,就应该怀着感谢的心,爱我们的邻人并与之和睦相处,这是支撑人生之道、并推进人生之道的力量。同时,借着这个礼的实践,人生之道就在平和当中逐渐提高层次了。

  同时,在人生之道中,另外还有一项和礼教精神同等重要,那就是,一定要集众智来行人生之道。

  集合众智是一件相当重要的事,松下在前面已多番论述,我们对此都已经有了深刻的了解。松下指出,大家只有集合众智,并活用之,以提高彼此的判断力,并辨明是非善恶,认清事实,方能正确地步上人生之道。每个人的智慧和经验固然有限,不过,借着超越个人的群体智慧,它所衍生出来的正确想法,才可以使团体步上最适切的人生之道。

  松下认为,这种集合众智来支撑人生之道的方式,必须以学术为基石。

  不用说,今日的学术领域和从前相比,有大幅度的提升,而且较从前更深入和扩大。继承历史的文化积淀,又融入新的东西进去,如此循环进展,才有了今日的学术水准。这就是说,所谓学识的进步,仍脱离不了众智的累积模式。

  提高每一个人的智慧和知识,有助于众智的提升,而这种众智的提升,就会在人生之道的决策上,表现出正确的判断力。

  人类团体生活中的一切活动,就是借着学问的扎根而更深入、更有意义。换言之,为了使人生之道发挥真正的价值,就必须在学术领域上,作更深入、更广泛的研究。同时,正确的学问研究方向,也必须本着人生之道的基本理念来进行。借着学术的潮流,来带动群众生活的水准,增进个体的智慧,提高知识领域,进而提升众智,反过来又能带动更高深的学术研究。在这种互为因果的循环当中,人生之道的实行过程会更适切,并且与人类团体生活的调和发展,紧密地相连。

  从这个意义上说,所谓的人生之道,是本着礼教的精神和发挥众智的原则,走上更正确、更圆满、更丰盛的人生道路。因此,在团体生活的诸活动中,有效地辨别和掌握这种方向,是极为重要的。由此,我们将会发现人类伟大使命的过程,是以真正可喜、可盼的姿态,一步步地出现;而万物共存共荣的姿态,就可以逐渐展现在团体生活的每一层面了。松下告诫我们,观察前人走过的足迹,我们可以知道哪条路不能再走一次。

  人生之道是团体生活中一切活动的基本,所有人类社会的一切活动,不论经营公司和商店,甚至学校教育以及国家的治理,都应站在人生之道的想法上来行事。如此方可创造更理想的人生,带来经济上的成果,制定良好的教育制度,使国家安定发展。

  因此,人生之道也可说是人类行事的准则。

  今天,是非善恶的判断实在形形色色,因人而异。因此,在人类的活动当中,能够确认一条正确无误的道路而勇往直前的,实在很少。大多数人都欠缺正确的判断和实践能力,如果能将人生之道做为人类所有活动的基准,并且用来判断古代祖先行为的好坏,那么我们将会给后人留下一条可行的活动方向。

  从这个意义来看,向每一个人灌输人生之道的理念,并促使他们进行实践,是相当重要的。实际上,松下相信,只要人生之道的思想,能够逐渐渗入人类全体的生活,就能创造更好的团体生活了。

  因此,人生之道经由全体人类来实践,是很重要的一件事,特别是对居于领导地位的人来说,更是必要的。

  观察过去的历史,所谓贤明的领导者,大都能遵从人生之道来行事。在他们的领导之下,不论社会风气或人们的生活,都是安定而美好的。当然,这些领导者在当时并没有意识到这就是人生之道,但是,他们以自己的智慧,正确地把握人生,并藉着众人的智慧行事,因此,在无意中也步上人生之道。

  例如,创造日本最早的宪法“十七条宪法”的圣德太子,就是站在人生之道理念的基础上,来治理百姓的典型。十七条宪法里,包含很多佛教和儒家的思想。事实上,圣德太子本身对佛教的教义很熟悉,对儒家的思想也有很深刻的了解。他选择了适合日本传统和国情的部分,来创造宪法。

  十七条宪法的第一条是:“以和为贵,无忤逆,乃能成宗族,人群聚以为党。……”所谓的“人群聚以为党”,就是人如果聚集在一起的话,自然就会形成团体、党派,这就是人类的一个本性,也是现实的世态。我们都知道,不论好坏,人类有结群的本性,这是我们今日必须承认的事实。这使我们不得不承认圣德太子的贤明。

  今天的政治圈里,由于发生党派的纷争,而搞乱了全体的调和,这是很不好的现象。但是,如果建立派系是人类的一个本性,若要勉强将之消除,反而会造成弊害。到了这个时候,所需要的,就是“以和为贵”的精神了。

  松下又举一个例子,是关于丰臣秀吉和明智光秀的故事。当时,这两人都是平定天下的织田信长麾下的得力大将,都是相当优秀的人物,并因此而受到信长的重用。可是,后来光秀因为看不惯信长的粗暴,因此在本能寺把主君信长杀了。但是秀吉却认同信长的一切优、缺点,并以适切的态度对待他,最后秀吉诛讨光秀,替主君报仇,终于获得了天下。这两人的结局差异甚大,也许可以说是两个人的命运不同使然。不过仔细分析,就可发现,秀吉是顺应人生之道行事,而光秀的行为就有偏差了。

  松下总结道,不论是圣德太子也好,丰臣秀吉也好,他们的想法和行动,都是顺应人类的本质,这和我们所说的人生之道的理念相吻合。我们相信,惟有顺应天道,方能享有厚福。这可当做今日人类行为的一面镜子。

  然而尽管如此,今日的社会,绝称不上是处于好的状态,而且还充满混乱和对立。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今天的我们,不能很清楚地活用祖先优异的人类本性及其丰功伟绩呢?松下认为,原因有很多,不过,最大的一个原因是,判定过去业绩的基准不明确。换言之,就是缺乏成为这个基准的人生之道。因为没有这种人生之道,各人都分别站在自己的主观立场上,强烈地批判过去的人物及业绩。

  不只是批判过去的人物和历史而已,在价值观多样化的今日,每个人对于什么样的人是优秀的指导者,什么样的政治、什么样的教育、什么样的经营是好的,也各有各的评价。因为在政治、经济、教育及其他一切人类的活动上,没有明确的指针,故不能正确地判断及实行。更进一步地说,今后人类的团体生活,应该如何进行下去比较好,对将来的看法,对未来社会的想法,还有应如何步上人生旅程等问题,都因各自没有明确的理念而产生相当的差异。

  因此,人生之道的重要性即在此。人生之道如果清楚明确的话,就成为过去、现在、未来人类诸活动的指针,也能在各种事物上,成为评价的基准。我们常听到“这个人的业绩是相当优异的,因为符合了人生之道”,或“这种政治从人生之道看来,多少有点问题,必须这么做”的说法,就可以很清楚的发现人生之道对于人类活动的重大意义。

  在人类的历史当中,最悲惨的莫过于战争了。战争不是地震或洪水等天灾,而是人类自己招惹来的,无论胜败,都会导致人类宝贵生命及财产的严重损害。特别是在科学文明发达,新武器逐渐发现的现代,战争所带来的损害,更是无法估量。因此妥善处置国际关系,避免战事,维持和平,是当前政治外交的重要课题。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就是因为不能体认人生之道,不能实践、调和共荣的人生目标,完全站在本国权益的立场发动战争,因此落得大败的不幸下场。当然,战争的背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