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彦临床医案》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王文彦临床医案- 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0IU/L之间,AST:45…70IU/L之间。B超示:肝脏稍大,内部回声粗糙,管道系统显示欠清晰,脾大。服用多种中药治疗效果不显著。舌质淡红,暗滞,有齿痕,苔白滑,脉弦细。
证属肝郁脾虚,湿邪内停,气机阻遏所致。治以疏肝理气和血,健脾益气化湿。
处方:柴胡15g,丹参30g,郁金20g,香附15g,广木香15g,黄芪30g,当归20g,白术20g,云苓20g,赤芍20g,党参20g,紫草20g,焦楂30g,泽兰20g,苍术20g,陈皮15g。
七剂,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二诊:1989年6月21日。
乏力倦怠稍减轻,腹胀明显缓解,仍厌油腻,晨起恶心,便溏,食欲较前增加,舌淡红,暗滞,苔白,脉弦。
肝郁脾虚未除,腹胀虽减,气机未畅,故于前方加半夏15g,枳壳15g以化湿行滞。
十剂,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三诊:1989年7月2日。
腹胀缓解,乏力倦怠亦减轻,恶心厌油基本消失,便溏,日一次,夜眠梦仍多,舌淡红,苔白,脉弦。
患者肝气已舒,气机调畅,但脾气未健,湿邪未尽。治法中应侧重健脾益气化湿。
上方去赤芍、紫草、枳壳、木香,加山药25g,甘松20g,远志20g。
十剂,日一剂水煎,分三次服。
四诊:1989年7月12日。
乏力倦怠明显缓解,饮食、二便正常,夜眠梦多,无胁痛腹胀等症状,舌淡红,苔白,脉弦。复查乙肝二对半:抗HBs+,抗HBc+;肝功能正常,B超示:肝内回声粗糙,管道系统显示欠清晰,脾面积稍大。
患者邪气已退,正气尚未恢复。于前方更加黄芪30g。
十剂,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五诊:1989年8月30日。
病人自觉无明显不适,复查乙肝二对半:抗HBs+,肝功正常,舌淡红,苔白,脉沉有力。     嘱患者保持情志舒畅,规律饮食,戒酒,以调理预后。
【按语】该患亦属肝郁脾虚之证,但脾虚湿盛尤为明显。对此类病人,王老善用醒脾之药,如陈皮、甘松等,谓脾虚湿停,虚脾复为湿邪所困,非醒脾之品其功难君;并常配伍白术、苍术同用。王老说:白术之健脾化湿,如蒸笼雾化,鼓舞脾阳使湿邪蒸腾,如不配合表散或利水之剂,湿无去路,停药后病情必然反复;而苍术之燥湿健脾则善使湿邪趋下从二便而出,使脾脱湿困之境。白术、苍术伍用之妙正在于此。当湿邪渐去,加重黄芪用量,扶正补肝,以收全功。
案四:
尹某,女,42岁,工人,初诊日期:1994年7月19日。
乏力倦怠二月余,时右胁胀闷不舒,情志郁怒时胀痛,饮食量减,无厌油腹胀等消化不良症状,二便正常,舌淡红,苔白,脉弦。查乙肝二对半:HBsAg阳性,肝功能及B超等指标均正常。
证属邪伏肝脉,肝脾失和,木壅脾土所致。治宜疏肝健脾。
处方:柴胡15g,陈皮15g,香附15g,白芍20g,党参20g,白术15g,茯苓15g,焦山楂20g,砂仁10g,麦芽20g,甘草15g,连翘15g。
十剂,日一剂水煎,分二次口服。
二诊:1994年7月30日。
乏力及右胁胀痛减轻,饮食量增,情志舒畅,舌淡红,苔白,脉弦。
肝气稍舒,脾气渐旺。宗前法,兼以解毒。
上方加紫草20g,板兰根30g。
十剂,日一剂水煎,分二次服。
三诊:1994年8月10日。
患者自觉症状消失,饮食、二便正常,舌淡红,苔白,脉沉。复查乙肝二对半:抗HBs阳性,余均正常。
药已致效,继服上方十剂以巩固疗效。
【按语】乙肝病人对治疗的反应与其病程长短有密切的关系。一般来说,急性患者,肝功恢复后,乙肝病毒转阴的机率较高;慢性乙肝,病毒携带时间越长,转阴率越低,尤其是垂直传染及前C区变异者转阴机会更少。本例患者,病程短,临床表现为单纯的肝郁脾虚,因此取效快捷。该患二诊时加入紫草、板兰根二药,是以辨病角度用药,可见临床尚需灵活。
案五:
崔某,女,36岁,教师,初诊日期:1996年7月10日。
患慢性乙肝八年,谷丙转氨酶反复升高,迁延不愈。近一个月肝区隐痛,胁腹胀满,晨起恶心,口苦,食少纳呆,乏力倦怠,大便溏薄,小便黄,舌质红,暗滞,苔白腻,脉弦滑。查乙肝:HBsAg+,HBeAg+,抗HBc+。肝功能ALT:128IU/L,AST:82IU/L,BiL:42mmol/L,ALP:162IU/L,GGT:244IU/L,T:68g/L,A:36g/L,G:32g/L。彩超示:肝脏稍大,内部回声粗糙不均,门静脉不增宽,脾大,左肋下3。2cm。
综合四诊,中医证属肝郁日久,肝气横逆,克脾犯胃,脾胃虚弱,瘀血内结所致。治宜疏肝行气,健脾和胃,活血化瘀。
处方:柴胡15g,陈皮15g,香附15g,广木香15g,香橼15g,白术20g,焦山楂20g,当归20g,砂仁15g,甘松15g,丹参20g,川芎20g,桃仁15g。
七剂,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二诊:1996年7月18日。
腹胀稍减,肝区仍隐痛,食欲增加,乏力困倦,大便溏,舌质红,苔白稍腻,脉弦。
此瘀血内结,气机不畅之象。宗上法叠增活血行气之力。
上方加五灵脂20g,元胡20g。
七剂,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三诊:1996年7月25日。
胁腹胀痛明显缓解,晨起口苦、恶心消失,仍倦怠乏力,时感腰酸,饮食量增,大便溏,日一次,舌质红,苔白,脉弦。
气机稍畅,胃气已和,脾虚正气未复,治宜侧重健脾益气。
处方:柴胡15g,陈皮15g,广木香15g,焦山楂20g,砂仁15g,丹参20g,桃仁15g,元胡20g,党参20g,黄芪30g,当归20g,甘松15g,荷叶5g,枸杞20g。
十剂,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四诊:1996年8月5日。
肝区隐痛及腹胀完全消失,饮食及二便正常,仍轻度乏力,腰酸楚,舌淡红,苔白,脉弦。复查肝功ALT:46IU/L,AST:30IU/L,BiL:22mmol/L,ALP:124IU/L,GGT:164IU/L;乙肝:HBsAg+,抗HBe+,抗HBc+。
病人气机已畅,脾胃得健,正气仍未尽复,仍宗前法,以巩固疗效。
上方加黄精20g,菟丝子20g。
十剂,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注:以上方加减服用三十剂,复查肝功已正常,彩超示:肝脏大小正常,脾面积稍大,肝内回声仍粗。病情稳定。
【按语】乙肝患者因其临床多有胁痛、腹胀,病程稍久即舌质暗滞,故王老给其命名为“肝瘀”,意为本病易致肝郁气滞血瘀,经云: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由前四个案例不难看出,乙肝患者每见脾虚不运,胃纳失司与肝郁气滞血瘀之候并存,故治疗中时刻抓住肝郁脾虚这一中心环节即可促进病情恢复,亦能有效防止其向肝硬化发展。
案六:
陈某,男,54岁,干部,初诊日期:1974年5月6日。
患者在某军区医院住院时经体检发现“乙肝病毒携带”,家属要求中药治疗,遂请中医会诊。患者是以“高血压”、“冠心病”住院治疗的,身体一般状况良好,现已无头晕、胸闷痛等症状,饮食、二便均正常,舌淡红,暗滞,苔薄白,脉弦。
综合四诊:患者体内虽有乙肝毒,但正气未伤,舌、脉象都显示心脉不畅,肝阳偏胜之象。治以柔肝活血。因患者不愿久服汤剂,故精简方药如下。
柴胡15g,丹参30g,白芍20g。
三十付,日一剂水煎代茶饮。
二诊:1974年6月7日。
病人自觉无明显不适,饮食及二便正常,舌淡红,暗滞,苔薄白,脉沉有力。
肝阳偏盛已解,心脉血行仍不畅。
上方去白芍,加郁金20g。
三十付,日一剂水煎代茶饮。
注:一个月后复查乙肝:HBsAg转阴,抗HBs阳性,痊愈。
【按语】王老常用柴胡、丹参、郁金三药配伍治疗各种肝病,并有趣地称之谓“肝病三剑客”。柴胡有疏肝解郁,和解退热之功,丹参具活血益血,祛瘀解毒之力,郁金兼行气活血止痛,利胆退黄多种功能。三药配伍,可获疏肝理气,活血止痛,养血解毒之功效。在临证时,王老常以此配伍白术、内金等健脾和胃之品,以防克传。
病毒性丙型肝炎
关某,女,32岁,工人,初诊日期:1995年7月24日。
患者于七年前分娩时因失血过多,输全血400ml,近三个月来经常乏力倦怠,右胁隐痛不适,食少纳呆,厌油腻,食后腹胀,大便溏,舌淡红,暗滞,苔白,脉细弱。曾在外院化验抗HCV阳性,肝功ALT:82IU/L,AST:55IU/L,TbiL:21。4mmol/L,B超:脾面积稍大。
四诊合参,本证由产后体虚,邪毒乘机潜伏肝脉,肝失疏泄,脾失健运而致,其本在于正虚。治则:扶正以祛邪。治法:疏肝健脾,益气养血。
处方:柴胡15g,陈皮15g,香附15g,佛手15g,赤芍20g,太子参20g,黄芪30g,当归20g,白术20g,茯苓20g,川芎15g,荔核20g,元胡20g,焦山楂20g,山药20g。
十付,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二诊:1995年8月4日。
乏力及右胁隐痛明显缓解,食欲增加,食后时有腹胀,大便正常,舌淡红,暗滞,苔白,脉细。肝郁脾虚稍有缓解,仍以扶正为主,兼以祛邪。
上方加重楼30g,紫草20g,白花蛇舌草30g,栀子20g。
十付,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三诊:1995年8月15日。
患者自觉症状缓解,饮食正常,大便时溏,舌淡红,苔白,脉沉。复查肝功各项指标正常,抗HCV阳性。
患者正气基本恢复,治则:扶正祛邪并重。
上方去荔核、元胡,加青黛10g(包煎)。
十付,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四诊:1995年8月26日。
患者自觉无不适,饮食正常,大便溏,日二次,舌淡红,苔白,脉弦。
病情稳定,仍守原方,去紫草。
十付,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五诊:1995年9月10日。
病人无不适症状,今复查肝功正常,抗HCV阴性而告痊愈。
【按语】慢性丙型肝炎,其临床表现多与乙肝相似,本例因虚致病,复因病益虚而表现出一派脾胃虚弱,气血不足症状。正气虚衰不足以抗邪,故首先以扶正固本为要;二诊以后,脾胃渐复,正气旺盛,此时酌加祛邪药方能获满意疗效。
肝 囊 肿
强某,女,46岁,干部,初诊日期:1998年10月26日。
右胁间痛二个月,伴食少纳呆,心烦易怒,食后腹胀,大便溏薄,下肢重着无力,月经衍期,量少,白带量多色清稀,面色无华,舌淡,苔白稍腻,脉弦细。B超示:多发性肝囊肿,最大直径6。5×4。8cm。
中医证属肝郁脾虚,水湿内停,湿聚成痰,蕴结于肝所致。治以疏肝健脾,利湿化痰。
处方:柴胡15g,陈皮15g,郁金20g,白术15g,苍术20g,泽兰30g,泽泻20g,薏苡仁30g,木香20g,焦山楂20g,陈皮15g,茯苓20g,蓼实20g,坤草30g,香附15g。
十付,日一剂水煎服。
二诊:1998年11月5日。
前症减轻,右胁仍时隐痛,饮食量稍增,食后腹胀,大便溏,日二次,下肢重着减轻,白带减少,情志已稳定,舌淡红,苔白润,脉弦滑。
病人湿邪渐去,脾气稍旺,但痰郁未除,气机不畅。
上方加川朴15g,胆星10g。
十剂,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三诊:1998年11月16日。
右胁仍时隐痛,腹胀缓解,食欲增加,大便仍溏,日一次,双下肢重着缓解,白带正常,舌淡红,苔白,脉弦。
患者气机渐畅,脾虚已复,湿邪亦去,但肝郁仍未尽解,痰瘀未尽去。治宜疏肝理气,化痰散瘀。
处方:柴胡15g,陈皮15g,木香15g,焦山楂30g,泽兰15g,泽泻15g,半夏15g,云苓20g,苍术20g,胆星10g,枳实15g,竹茹10g,香附15g,元胡20g,灵脂20g。
十剂,日一剂水煎,分二次口服。
四诊:1998年11月26日。
右胁偶感隐痛,余症消失,饮食、二便正常,舌淡红,苔白,脉沉。复查B超提示:多发性肝囊肿,最大直径2。0×1。6cm。
患者邪去大半,肝气仍有不舒,宗前法治疗,巩固疗效。
前方去五灵脂、胆星。
十剂,日一剂分二次口服。
注:此例随访半年,肝囊肿未再增大,症状亦未复发。
【按语】肝囊肿一病,中医认为与湿浊内阻有关,多由脾虚水湿内停,聚而生痰,停留胁间肝内,阻碍气机升降出入所致,治疗当以健脾祛湿化痰为主,佐以疏肝行气,调理气机。此患在月余时间肝囊肿缩小三分之二,症状缓解,可谓治疗得法,取效快捷。
酒精性肝炎
邢某,男,42岁,工人,初诊日期:1993年7月12日。
右胁痛伴腹胀月余,食少纳呆,夜眠不实多梦,大便溏,日一次,晨起恶心,口苦,时头晕,两目干涩,形体稍胖,面色无华,无明显黄染,舌淡红,苔黄腻,脉弦滑。查肝功ALT:126IU/L,AST:48IU/L,TbiL:30mmol/L,ALP:118IU/L,GGT:96IU/L,甲、乙、丙、戊型肝炎相关检查均正常。彩超示:肝脏稍大,内部回声增强,欠均匀,管道系统显示尚清,门脉压不高,脾面积稍大。患者平素嗜酒,每日饮白酒一斤余。诊断:西医:酒精性肝炎;
中医:胁痛,湿热中阻,土壅木郁。治以清热化湿,行气健脾。
处方:茵陈30g,栀子20g,黄芩20g,陈皮15g,苍术20g,川朴15g,香附15g,枳具子20g,荔枝核20g,薏苡仁20g,赤芍20g,木香15g,砂仁15g,枸杞20g,远志15g,合欢花15g,元胡20g。
七剂,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嘱患者戒酒,注意生活规律,节制饮食。
二诊:1993年7月20日。
右胁痛及腹胀减轻,进食量增,仍夜眠欠佳,便溏,时恶心,口苦,偶头晕,舌淡红,苔黄,脉滑。
疏理肝气获效,湿热未除,胆火扰心,治宜上法轻理气,重除湿清热。
上方去木香、荔枝核、合欢花,加半夏15g,竹茹10g。
七剂,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三诊:1993年7月30日。
病情明显缓解,除夜眠多梦,便溏,轻微乏力,易疲劳外,余症悉除,舌淡红,苔黄,脉滑。
患者湿邪渐去,脾气未复,宗前法,以健脾益气化湿为主,辅以行气疏肝。
处方:柴胡15g,陈皮15g,佛手20g,苍术20g,黄芪30g,党参20g,茯苓20g,枳椇子20g,枸杞子20g,远志20g,半夏15g,竹茹10g,甘草15g。
十剂,日一剂水煎,日三次口服。
四诊: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