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彦临床医案》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王文彦临床医案- 第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处方:柴胡15g,陈皮15g,佛手20g,苍术20g,黄芪30g,党参20g,茯苓20g,枳椇子20g,枸杞子20g,远志20g,半夏15g,竹茹10g,甘草15g。
十剂,日一剂水煎,日三次口服。
四诊:1993年8月12日。
患者夜眠仍梦多,体力增加,饮食、二便均正常,舌淡红,苔薄白,脉沉。复查肝功正常。B超示:肝脏大小正常,内部回声增强,脾不大。
病情稳定,肝功能已恢复,以上方去半夏、竹茹,继服十剂,以巩固疗效。
【按语】酒精性肝病近年来明显增加,临床表现多与湿热相关,并常伴食少纳呆、乏力、失眠多梦等脾虚、心神失养表现。中医认为此皆与湿热中阻,土壅木郁有关。治疗中应抓住主要矛盾,并注重饮食调节。王老常采用清热化湿,理气醒脾之法,获效甚著,尤其枳椇子一味颇有心得,其具体运用,见后篇专述。
药物性肝炎
申某,男,26岁,工人,初诊日期:1994年6月11日。
三天前冒雨赶路后致发热、恶寒,自服扑热息痛4片,利君沙3片,热退,翌晨,周身酸痛,脘闷,腹胀满,继之周身皮肤粘膜黄染,伴乏力倦怠,食少纳呆,厌油腻,大便正常,小便深黄。查B超肝、胆、脾、胰腺均正常;甲、乙、丙、戊、庚型肝炎相关抗体、抗原均阴性;肝功能ALT:486IU/L,AST:213IU/L,TbiL:166mmol/L,抗ANA谱阴性。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西医诊断:药物性肝炎?
中医证属感受寒湿之邪,入里化热,熏蒸肝胆所致之黄疸。治以清热利湿退黄。
处方:柴胡15g,茵陈50g,栀子20g,黄芩20g,木通15g,苍术20g,黄柏20g,藿香15g,佩兰15g,桃仁15g,茅根20g,赤芍20g。
三剂,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二诊:1994年6月14日。
黄疸明显变浅,大便稀溏,日二次,小便黄,仍乏力,食少纳呆,胃脘胀闷,舌红,苔黄稍腻,脉滑。
湿热稍减,脾气受困,宜前法佐加理气醒脾之药。
上方加陈皮15g,木香15g,郁金20g,砂仁10g。
七剂,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三诊:1994年6月22日。
黄疸尽退,大便仍溏,日一次,小便正常,轻度乏力,胃脘不适,食少纳呆,无恶心厌油等证,舌淡红,苔薄,脉滑。
此湿热尽去,脾气未复之象,宜健脾和胃为主。
处方:党参20g,陈皮15g,半夏15g,白术15g,苍术15g,云苓20g,砂仁15g,木香15g,炙甘草15g,甘松20g。
七剂,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四诊:1994年6月29日。
病人自觉无明显不适,饮食、二便均正常,舌淡红,苔薄,脉沉。复查肝功,各项指标均正常。临床痊愈。
【按语】此例患者感受寒湿在先,服用利君沙和扑热息痛在后,继之出现黄疸,其为药物或寒湿入里化热致病已难分清。然而审其证,仍为湿热阳黄,即予清热利湿退黄,亦获全功。王老说:审证求因,辨证论治,话说容易,做起来很难,必须在临证时反复历练,认真体会才能掌握其精髓。
肝 脓 肿
林某,男,48岁,初诊日期:1997年7月9日。
病人于一月前无诱因发热,寒战,继之右胁疼痛,伴巩膜、皮肤黄染,到某医院经查肝功、血常规及肝脏彩超诊断为“肝脓肿”,经抗炎,保肝等治疗,热退,黄疸消,肝功及血常规恢复正常,但彩超示肝脓肿不吸收,直径4。6cm,可见液平。现症见右胁隐痛不适,乏力倦怠,食少纳呆,大便溏,尿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滑。
证属湿热之邪郁积肝经,阻滞气机所致。治以清热化湿,行气健脾。
处方:柴胡15g,黄芩20g,栀子20g,泽兰30g,木通15g,陈皮15g,黄芪50g,当归20g,川朴15g,苍术20g,薏苡仁50g,五灵脂20g,马齿苋25g。
七剂,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二诊:1997年7月15日。
右胁仍时隐痛,乏力稍减,饮食量增,大便仍溏,日二次,尿色黄,舌质红,苔黄,脉滑。湿热胶着难去,宜活其血,以助祛湿。
上方加桃仁20g,王不留行15g。
七剂,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三诊:1997年7月22日。
右胁痛明显减轻,体力增加,饮食可,大便溏,日二次,舌淡红,苔黄,脉滑。
湿热已去大半,气机稍畅,治宜增强扶正,兼以祛邪。
上方去木通、马齿苋、王不留行,加党参20g,砂仁15g。
七剂,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四诊:1997年7月29日。
右胁痛缓解,饮食正常,体力明显增加,大便成形,日2次,舌淡红,苔薄黄,脉沉。湿热之邪尽去,正气渐复,治宜扶正为主。
处方:柴胡15g,黄芩20g,泽兰15g,黄芪30g,当归20g,党参20g,陈皮20g,桃仁15g,薏苡仁50g,苍术20g,砂仁15g。
七剂,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五诊:1997年8月6日。
患者自觉无明显不适,饮食及二便正常,复查肝功能正常,彩超示肝内脓肿消失,代之以直径约1。0cm高密度回声区,无液平。舌淡红,苔薄白,脉沉有力。
继服前方七剂,以巩固疗效。
【按语】本例为肝脓肿急性期治疗稳定后,纤维包裹形成所致。因其临床仍有胁痛、乏力、食少纳呆、舌红、苔黄腻、脉滑等症,故以湿热之邪郁积肝经、阻滞气机论治。在用药中,王老重点强调黄芪、当归托里排脓用量要足,薏苡仁消痈排脓药量宜大,其间含有扶正祛邪之意。
自身免疫性肝炎
辛某,女,43岁,职员,初诊日期:1997年9月4日。
患者于三个月前无诱因出现身目黄染,小便黄,即到当地医院住院治疗,经查甲、乙、丙、戊肝的相关病毒均为阴性,肝功能谷丙转氨酶和胆红素明显升高,对症治疗无效。其后转诊北京某医院经肝脏活检诊断为“自身免疫性肝炎”,给予地塞米松及强的松等治疗,病情稳定,谷丙转氨酶波动在120IU/L左右,胆红素波动在80mmol/L左右,强的松减到15mg/日,病情即反复加重。现症状:乏力倦怠,食少纳呆,厌油腻,右胁隐痛,脘腹胀满,便溏,溲黄,身目黄染,舌淡红,暗滞,苔黄,脉滑。
综合四诊:证属湿热之邪郁积肝胆,阻滞胆道,胆汁溢于血液,泛滥肌肤所致。治宜清利湿热,活血通脉。
处方:茵陈50g,虎杖20g,制大黄15g,木通10g,茜草20g,莶草30g,桃仁20g,香附20g,赤芍20g,黄芩20g,地龙15g,苍术20g,生甘草30g。
六付,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服中药期间,每周强的松递减5mg。
二诊:1997年9月11日。
自觉腹胀及胁痛减轻,便溏,日二次,余症无明显变化,舌淡红,暗滞,苔黄,脉滑。
气机稍畅,湿热未清。欲清其热必先行其气,活其血,故于上方重用活血行气药。
上方加炮山甲10g,枳实15g,路路通20g。
十付,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三诊:1997年9月22日。
腹胀及胁痛基本缓解,黄疸变浅,大便仍溏,日二次,食欲增加,仍乏力倦怠,舌淡红暗滞,苔黄,脉滑。
此肝胆湿热渐去,气机调畅之征。宜辅健脾之品,脾健则湿易除。
上方去地龙,加白术20g,白豆蔻15g。
十二付,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四诊:1997年10月4日。
强的松已停药五天,黄疸仍逐渐变浅,食欲增加,不厌油腻,无明显腹胀及胁痛,仍乏力倦怠,便溏,日二次,舌淡红,苔黄,脉滑。
湿热之邪渐去,脾虚未复。宜酌增健脾药以扶助正气。
上方去木通、枳实,加山药20g,太子参20g。
十付,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五诊:1997年10月15日。
患者自觉仍轻度乏力,饮食及二便正常,无腹胀胁痛等症,巩膜及皮肤无明显黄染,舌淡红,苔白,脉滑。复查肝功能ALT:32IU/L,AST:40IU/L,TbiL:23mmol/L,DBIL:3。4mmol/L,IbiL:19。6mmol/L。
湿热之邪渐尽,脾气已健,正气仍未恢复。治依前法,侧重扶助正气。
处方:茵陈30g,虎杖20g,茜草20g,欷莶草30g,路路通15g,香附15g,苍术20g,白术20g,太子参20g,赤芍20g,桃仁20g,当归20g,黄芪30g。
十五付,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注:患者十五付药服完停药,复查肝功各项指标均正常,随访一年未反复。
【按语】本例为一湿热郁积患者,湿重于热。王老对此类病人善于运用分利二便之法,引邪外出,然该患初诊虽用大量清热利湿药物收效甚微。考虑湿邪郁积日久,气血瘀滞,湿黄难除,故加炮山甲、枳实、路路通以增强行气活血之力。其后病情逐渐好转;随症加入健脾化湿及扶正之药,调治月余而愈。王老强调,医生临证思路必须清晰,药随证转,证变药变,切忌墨守成规,拘泥书本。
亚急性肝坏死
周某,男,24岁,初诊日期:1978年11月1日。
1978年6月患急性黄疸型肝炎,在当地某医院住院治疗,经用中西药治疗四个月,病情未减,反趋恶化,黄疸指数180单位,体温39℃,腹水征阳性,尿糖(+),于10月20日转入沈阳市某医院治疗,经检查确诊为“亚急性肝坏死”。治疗十天,病情明显恶化,体温达40。8℃,大便色灰溏薄,尿少,色黄赤,呕恶频作,昏迷不醒,黄疸指数230单位。请中医会诊,症见:身、目、颜面深黄色,口干,唇黯皱裂,饮食难行,点滴不进,神昏不安,时有谵语,大便干少,气臭,小便短赤,身热灼手,腹水明显,舌质红绛,苔黄厚而燥,脉滑数。
证属邪热内燔,毒滞血分,心神被扰之急黄。治宜凉血解毒,清热利湿退黄。
处方:金银花60g,连翘30g,板蓝根30g,茵陈45g,生栀子15g,生大黄10g(后下),蒲公英30g,柴胡30g,佩兰20g,郁金20g,丹参60g,黄连15g,丹皮20g,泽泻15g,白茅根60g。
一剂,煎取300ml,一次急服。
二诊:1978年11月3日。
体温有降(38。6℃),神志稍清,余症如前。仍按上方稍作增减:
处方:金银花60g,连翘30g,板蓝根30g,茵陈45g,栀子15g,生大黄10g(后下),柴胡20g,佩兰20g,菖蒲10g,郁金15g,丹参45g,黄连10g,枳实10g,丹皮15g,白茅根30g,泽泻15g。
三剂,水煎服。
三诊:1978年11月6日。
服上药后,体温降至37。5℃,大便色黄质软,小便色黄,腹水减轻,神志清醒,问可应答,能食少量流质饮食,舌红苔黄,脉弦数。谷丙转氨酶180单位,黄疸指数110单位。据其脉证,里热仍存。治宜继守前法再进。
处方:金银花60g,连翘20g,板蓝根30g,茵陈30g,栀子15g,生大黄10g(后下),柴胡20g,川楝子10g,丹参30g,赤芍20g,云苓25g,白茅根30g,川朴10g,泽泻10g,车前子15g(另包)。
六剂,水煎服。
四诊:1978年11月12日。
黄色渐退,腹水大消,每餐可食流质食物二两,胁痛隐隐,小便微黄。
处方:金银花25g,板蓝根30g,茵陈30g,柴胡15g,香附10g,白芍15g,丹参30g,川朴10g,大腹皮20g,泽泻20g,生栀子20g,木香10g,焦白术15g。
六剂,水煎服。
五诊:1978年11月18日。
体温正常,腹水微量,已能独自下床活动,精神不振,气短乏力,脉弦细数。
处方:板蓝根30g,茵陈30g,郁金20g,柴胡10g,金钱草20g,半夏10g,陈皮15g,云苓15g,白术15g,大腹皮15,党参20g,甘草10g。
六剂,水煎服。
六诊:1978年11月24日。
身目微黄,腹部时胀,右胁隐痛,口苦,食欲不振,身倦乏力,小便黄,舌脉如前。
处方:板蓝根20g,茵陈30g,金钱草20g,云苓15g,白术15g,大腹皮15g,木香10g,青皮15g,香附15g,桃仁10g,甘草10g。
水煎,日一剂,连服半月。
七诊:1978年12月10日。
黄疸己退,胁痛已止,唯食欲尚差,夜间觉腹胀。当以调理肝脾为治。
处方:当归20g,白芍20g,柴胡15g,云苓15g,白术15g,木香10g,太子参20g,半夏15g,陈皮15g,五味子10g,甘草10g。
水煎,每日一剂,连服十二剂。
八诊:1978年12月22日。
病情基本痊愈,唯精神欠佳,自觉疲倦无力。经检查黄疸指数及肝功能均正常。为巩固治疗,处下列药物令患者出院后续服。并嘱其饮食适宜,注意休养。
处方:党参20g,白术20g,云苓20g,青皮15g,陈皮15g,茵陈30g,柴胡15g,五味子15g,炒山药20g,炒薏苡仁15g,丹参15g,香附10g,甘草10g。
上方连服月余,诸症悉除而愈。
【按语】通过对上例患者的治疗,结合自己多年来的观察,对本病的认识和治疗总结出如下几点经验:
一、病症危急之初期,治当标本兼顾,即采用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利湿退黄以治标;另当根据“肝病传脾”,“肝主疏泄”的特点,调理肝脾,以防土衰木郁,病延不除。因此,能否保证肝木的正常疏泄功能最为关键,故在用药时,除重用清热解毒,利湿退黄之品外,还宜加入柴胡、郁金,疏肝保肝,白术、云苓,健脾除湿。
二、虽有腹水,不可专执利水一途而令之骤消,当在溯本求源的基础上辅以利水之品,否则,腹水易于反复,或加重病情。
三、病之初期,治时可于方中加入大量大黄,一方面可泻火凉血以醒神志与退黄;一方面能荡涤肠结毒聚而除毒源,最与病机合宜。
四、对于转氨酶高的病人,应根据肝病发展不同阶段,采取不同的方法,在辨证用药的基础上适当加入一些降转氨酶的药物,如五味子、太子参等,疗效较好。但不能单纯用一方一药来降转氨酶,否则疗效不佳。
五、黄疸消退后,不可骤然停药,应根据病情,再适当地服一段清热利湿的药物。嗣后则以调理肝脾为主,以图固本之效,并要注意运动,动静结合,合理饮食,这样才不致疾病反复。
柏一查氏综合征
侯某,女,31岁,干部,初诊日期:1995年6月9日。
右胁胀痛半年余,皮肤粘膜黄染并逐渐加重,腹胀,食少纳呆,乏力倦怠,大便溏,日1…2次,小便深黄如茶,口苦,耳鸣,晨起恶心,齿衄。曾辗转于上海、北京等医院,经彩超、CT、磁共振及肝脏活检等检查,诊断为“柏—查氏综合征”,给予对症治疗,效果不显而来诊。查肝功能ALT:213IU/L,AST: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