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彦临床医案》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王文彦临床医案- 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案三:
宁某,男,52岁,干部,初诊日期:1998年2月26日。
右胁隐痛伴腹胀二年。倦怠乏力,食少纳呆,大便溏泻,日1…2次,时头晕,双手麻木。曾在某院查彩超及血脂诊断为“高脂血症”,“脂肪肝”,给予肝得健及东宝肝泰治疗效果不显而来诊。查:形体肥胖,舌淡红,暗滞,苔白稍腻,脉沉细弱。
证属肝郁脾虚,痰湿中阻所致。治宜疏肝健脾,利湿化痰。     处方:柴胡15g,陈皮15g,木香15g,香附15g,荔枝核20g,焦山楂30g,泽兰15g,泽泻20g,川芎20g,茯苓20g,苍术20g,草决明20g,灵磁石20g,砂仁15g,半夏15g,甘草10g
十付,日一剂水煎服。
二诊:1998年3月6日。
腹胀稍减,食欲增加,大便溏,日2~3次,手麻及头晕明显好转,肝区仍有不适感,舌淡红,暗滞,苔白,脉滑。
此肝气稍舒,腹气已通,痰湿仍未尽去。
前方立意不变,加丹参30g,以活血养血调肝,加枳壳15g,以行气舒肝,加白术15g以健脾燥湿化痰。
十付,日一剂水煎服。
三诊:1998年3月17日。
右胁隐痛及腹胀基本缓解,双手麻木减轻,大便仍溏,日一次,饮食正常,舌淡红,苔白,脉滑。
肝气已舒,脾虚未复。治宜重在健脾化湿。
处方:陈皮15g,党参20g,白术15g,云苓20g,苍术20g,木香15g,焦山楂30g,荔核20g,半夏15g,泽兰15g,泽泻20g,山药20g,丹参30g,川芎20g。
十付,日一剂,水煎服。
四诊:1998年3月28日。
患者自觉症状完全缓解,饮食二便恢复正常,复查血脂TG:1。7mmol/L;CHOL:5。4mmol/L。
彩超显示:肝脏回声均匀,大小正常,管道系统显示清晰,胆囊及脾脏正常。舌淡红,苔白,脉沉有力。
此肝脾调和,痰湿尽去。以上方去泽泻、半夏、荔枝核,继服十付巩固疗效。
【按语】本例除肝郁脾虚、痰湿内停外,尚有气血不足,肝体经脉失养的表现,其治疗当首先疏肝健脾,利湿化痰,待肝气稍舒,痰湿渐去,酌增健脾益气养血,活血通络之药,才能使肝气舒,脾胃健,痰湿去,气血足,其病自愈。
案四:
金某,男,42岁,干部,初诊日期:1996年4月18日。
右胁痛半年余,情志波动时明显。进食后腹胀,无明显恶心及厌油,大便干燥,2…3日一行,时头晕,乏力倦怠,困倦喜睡,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滑。查肝功及甲、乙、丙肝等均正常,彩超示:非均质性脂肪肝。
中医证属肝郁气滞血瘀,气机升降失调,痰湿停聚所致。治以行气活血,利湿化痰。
处方:柴胡15g,陈皮15g,半夏15g,丹参30g,茯苓20g,泽兰30g,泽泻20g,木香15g,焦山楂20g,蓼实20g,文术15g,苍术20g,菖蒲15g,酒军10g,黄芪30g,当归20g。
十剂,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二诊:1996年4月30日。
右胁仍时隐痛,腹胀减轻,大便通畅,日一次,头晕乏力稍减,仍倦怠喜卧,舌暗红,苔黄腻,脉弦滑。
腹气已通,气机稍畅,痰湿瘀血未去。治宗前法,加重活血祛湿力度。
上方去菖蒲、半夏,加元胡15g,五灵脂15g,坤草15g,路路通10g。
十剂,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三诊:1996年5月11日。
右胁痛缓解,仍轻度乏力,余症消失,饮食、二便正常,舌暗红,苔黄稍腻,脉滑。
瘀血不通,痰湿渐去,正气未复,治宜健脾益气,利湿化痰。
处方:陈皮15g,泽兰20g,泽泻20g,苍术20g,白术15g,焦山楂20g,茯苓20g,黄芪30g,当归20g,酒军10g,文术10g。
十剂,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四诊:1996年5月21日。
病人自觉症状完全消失,饮食、二便正常,舌淡红,苔薄,脉滑。复查彩超示:肝右叶可见一1。0×1。8cm低密度灶,其它未见异常,提示为脂肪浸润。
前方奏效,依法再进十五剂,以收全功。
【按语】脂肪肝一病,王老认为总由脾胃虚弱,痰湿内生,蕴聚肝脏而成,而脾虚之由,不外饮食不节,嗜酒无度或肝气内伐数端,随证立健脾、舒肝、化痰祛湿之方,配合饮食疗法,每获良效。泽泻、焦楂、草决明、酒军四味,经现代药理研究,均能降低血脂,清除肝内脂肪,故王老每于辨证处方中加用,大能提高疗效。王老善于融会新知可见一斑!
病毒性甲型肝炎
张某,男,55岁,干部,初诊日期:1990年8月10日。
右胁胀痛一周,继之出现目睛皮肤黄染,伴发热,恶心呕吐,乏力倦怠,小便黄,大便干燥。曾在某院查肝功ALT:381IU/L,GGT:125IU/L,总胆红素128mmol/L,直接胆红素42mmol/L,间接胆红素86mmol/L,抗HAV阳性,诊断为“急性黄疸性肝炎”,给予静滴萄葡糖、维生素C、肝必复等药物治疗,身热不退,黄疸逐渐加重,呕吐,不能进食,口渴,喜凉饮,汗出,小便短赤,大便已七日未解,舌红绛,苔黄腻,脉弦滑数。
证属肝胆湿热,弥漫三焦,兼感暑湿所致。治以清热利湿,活血退黄,佐以祛暑。
处方:茵陈50g,泽兰20g,石斛30g,丹皮15g,花粉20g,白芍20g,赤芍10g,当归15g,生石膏20g,藿香15g,冬葵子15g,川连10g,新雪丹5g(冲服)。
三剂,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二诊:1990年8月13日。
身热退,呕吐止,能少量进食,已排软便三次,右胁痛减轻,黄疸未退,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病人暑热已退,湿热未清,酌加重清利湿热之力。
前方去生石膏、花粉,加佩兰15g,白茅根30g,功劳叶15g。
三剂,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三诊:1990年8月16日。
右胁痛胀缓解,仍食少纳呆,乏力,黄疸稍退,尿量增加,色较前变淡,大便溏,舌红,苔黄,脉滑。
湿热渐去,肝气稍舒,脾虚未复。治以清利湿热,佐以健脾和胃。
处方:茵陈30g,川连5g,连翘15g,木香10g,砂仁10g,赤芍15g,丹参20g,当归20g,茯苓20g,焦神曲15g,紫蔻15g,陈皮15g,白术15g。
六剂,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四诊:1990年8月22日。
食欲增加,乏力减轻,黄疸尽退,二便正常,舌淡红,苔黄,脉弱。复查肝功能已正常。
湿热尽去,脾胃尚弱,治以扶脾和胃为主,巩固疗效。
处方:陈皮15g,半夏15g,木香15g,砂仁10g,党参15g,白术15g,茯苓15g,紫蔻15g,连翘15g,荷叶5g。
六剂,日一剂水煎服。
【按语】阳黄本湿热为患,复感暑湿,其湿热益甚;由上者呕吐不能进食,下者大便不通,小便短赤,汗出而热不解,黄不退,知其湿热弥漫三焦,单纯清利湿热黄必不能退,故加用凉血活血之赤芍,活血利湿之泽兰,使湿邪有出路;而藿香、佩兰配伍新雪丹祛暑之功甚妙。本例处方用药,构思新奇,但细究之却切中病机。
病毒性乙型肝炎
案一:
付某,男,45岁,干部,初诊日期:1996年4月28日。
患者平素嗜酒,三个月前自觉右胁不适,腹胀,乏力,渐出现周身皮肤、粘膜黄染,并进行性加深。恶心,厌油腻,大便溏,日1~2次,尿黄,困倦喜卧,发热,T37。8…38。5℃,无明显畏寒。在某院住院,查乙肝:HBsAg+,HBeAg+,抗HBc…IgM+,抗HCV+,抗HDV+。肝功能T:69g/L,A:33g/L,G:46g/L,ALT:1428IU/L,AST:924IU/L,ALP:186IU/L,GGT:244IU/L,BiL:382mmol/L。彩超示:肝脏肿大,内部回声粗糙,欠均匀,门静脉增宽,脾大,左肋下6。5cm,腹水。静滴甘利欣、小牛胸腺肽、抗乙肝病毒核糖核酸及白蛋白等治疗,病情无明显好转,遂请中医会诊。舌暗红,苔黄腻,脉滑数。
证属素体湿热内蕴,复感疫毒,毒热炽盛,熏蒸肝胆所致。治以清热解毒,利湿化浊。
处方:茵陈50g,栀子20g,黄芩20g,川军15g,公英30g,木通15g,双花30g,白花蛇舌草50g,重楼30g,陈皮20g,木香20g,腹皮20g,泽泻20g,泽兰30g,砂仁15g,大枣12枚,甘草30g,香橼15g。
六剂,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二诊:1996年5月5日。
病人发热已退,黄疸亦明显减轻,仍乏力倦怠,腹胀,食欲稍增,大便溏,日3~4次,舌暗红,苔黄腻,脉弦滑。复查肝功能T:70g/L,A:25g/L,G:45g/L,ALT:864IU/L,AST:498IU/L,ALP:166IU/L,GGT:204IU/L,BiL:169mmol/L。
毒热得到扼制,湿邪未去,治疗重在化湿醒脾。
上方去公英、双花,加苍术20g,白术20g,佩兰叶10g,甘松15g。
六剂,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三诊:1996年5月12日。
患者黄疸明显消退,腹胀减轻,食欲增加,仍乏力倦怠,大便溏,日2次,舌淡红,苔黄稍腻,脉弦滑。
湿热渐去,脾虚未复。治宜健脾益气,化湿解毒。
上方去重楼、川军、黄芩,加文术15g,水红花子15g,黄芪30g,当归20g。
十剂,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四诊:1996年5月19日。
黄疸消退,腹胀亦明显缓解,乏力减轻,饮食基本正常,大便溏,日一次,舌淡红,暗滞,苔白,脉滑。复查肝功能T:68g/L,A:30g/L,G:38g/L,ALT:86IU/L,AST:54IU/L,ALP:128IU/L,GGT:160IU/L,BiL:37。5mmol/L。B超示:肝稍大,内部回声粗糙,欠均匀,门静脉不宽,脾大,左肋下1。5cm,无腹水。
邪毒未尽,正气仍未恢复,治以扶正为主,以巩固疗效。
处方:柴胡15g,陈皮15g,黄芪30g,当归20g,木香15g,香橼20g,茵陈15g,栀子20g,泽兰30g,水红花子20g,文术15g,白术20g,苍术20g,川芎20g,赤芍20g。
十剂,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注:以此方加减,配合西药保肝治疗月余,患者自觉症状完全消失,肝功能恢复正常,彩超示:肝不大,回声粗糙,脾面积稍大。至此,病情稳定出院。
【按语】本例为酒精性肝病合并乙、丙、丁肝三重感染,病情重,病势急。中医认为是宿有湿热内蕴,复感疫毒,邪热积盛,熏蒸肝胆所致。治当以清热解毒,利湿化浊为先,待湿热邪毒渐去,再入健脾益气之品以扶正。本例患者B超显示已有肝纤维化征象,故方中加水红花子、文术,旨在阻止其向肝硬化发展,可见王老善于把现代医学影象学资料纳入中医四诊中,以指导其辨证用药。
案二:
刘某,男,42岁,工人,初诊日期:1995年10月6日。
1982年体检时发现乙肝HBsAg阳性,肝功能:ALT128IU/L,经保肝治疗肝功能恢复正常。近一个月来经常感到右胁隐痛,腹胀,食少纳呆,大便溏,日一次,乏力倦怠,夜眠不实,梦多,晨起恶心,厌油腻,时有齿衄,舌淡红,暗滞,苔白,脉弦。查乙肝二对半:HBsAg+,HBeAg+,抗HBc+。肝功能:T、A、G正常,ALT:369IU/L,AST:206IU/L,BiL:42mmol/L,ALP:128IU/L,GGT:96IU/L。B超示:肝脏稍大,内部回声粗糙增强,脾面积大。
证属肝郁脾虚,气滞血瘀所致。治宜疏肝健脾,行气活血。
处方:柴胡15g,陈皮15g,木香15g,荔枝核20g,焦山楂20g,白术20g,当归20g,川芎15g,桃仁15g,茯苓20g,炙甘草15g,元胡20g,荷叶5g,麦芽15g,栀子15g,五加皮15g。
十剂,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二诊:1995年10月16日。
右胁隐痛减轻,仍腹胀,食欲稍增,大便溏,日一次,仍乏力,倦怠,夜眠梦多,晨起恶心,时齿衄,舌淡红,苔白,脉弦。
气机郁滞不解,瘀血难化,正气亦难恢复。治宗前法,加重理气疏肝药力。
上方去五加皮,加香附15g,郁金20g,佛手20g。
十剂,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三诊:1995年10月26日。
右胁痛明显减轻,腹胀基本缓解,仍乏力倦怠,饮食可,大便仍溏,日一次,夜眠梦多,时齿衄,舌淡红,苔白,脉弦。
肝气稍舒,气血渐畅,正气仍未恢复。治以疏肝健脾,益气活血。
处方:柴胡15g,陈皮15g,丹参30g,白术20g,黄芪50g,当归20g,赤芍15g,香附15g,川芎15g,五味子15g,焦山楂30g,元胡20g,枸杞20g,炙甘草30g,山药20g。
十剂,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四诊:1995年11月5日。
前症明显缓解,情志波动时仍腹胀,饮食和二便正常,仍轻度乏力,易疲劳,舌淡红,苔白,脉弦。复查乙肝二对半仍为大三阳,肝功ALT:62IU/L,AST:48IU/L。
患者病情渐趋稳定,但脾虚,正气仍未恢复。治法:以健脾益气,养血活血为主,佐以行气。
上方加太子参20g,菟丝子20g,麦冬20g。
十剂,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五诊:1995年11月16日。
患者自觉无明显不适,饮食睡眠及二便正常,唯活动时仍易疲劳,舌淡红,苔白,脉弱。
上方去山药、赤芍。
十剂,日一剂水煎,分三次口服。
六诊:1995年11月26日。
病人自觉症状消失,饮食及二便正常,体力亦明显恢复,舌淡红,苔白,脉沉。复查肝功能正常,乙肝二对半:HBsAg+,抗HBc+。彩超示:肝脏大小正常,内部回声粗糙,脾面积稍大。
继续以前方去五味子,十五剂,以巩固疗效。
【按语】慢性乙肝以其病情反复迁延,经久不愈为特点,在病程中,由于肝郁脾虚日久,必然导致气滞血瘀和水湿内停,且由于肝肾同源,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等关系,日久亦必兼见肾虚。所以,王老说:乙肝为病最为难治,既要抓住核心(肝郁脾虚),又要兼顾诸多衍生之证,故选药要精。如王老常用补肾药枸杞、山药、菟丝子等,药性平和而不腻,补肾当中兼顾健脾;黄芪、当归张锡纯称为补肝之要药,同时兼具益气养血活血,常常一药多用。肝脏为药物代谢及排泄的场所,又是重要的解毒器官,用药不能不慎。
案三:
徐某,男,68岁,离休干部,初诊日期:1989年6月14日。
乏力,倦怠半年余,腹胀,进食后加重,厌油腻,晨起恶心,便溏,日一次,夜眠多梦,曾反复查乙肝二对半:HBsAg+,抗HBe+,抗HBc+。肝功ALT:60…100IU/L之间,AST:45…70IU/L之间。B超示:肝脏稍大,内部回声粗糙,管道系统显示欠清晰,脾大。服用多种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