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一个跨世纪的灵魂-哈代创作述评》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一个跨世纪的灵魂-哈代创作述评- 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苔丝、安玑·克莱、亚雷是《德伯家的苔丝》这部书的三个重要人物。哈代形象而生动地刻划了三个迥然不同的人物,其中尤以苔丝的形象刻划得最成功、最生动。苔丝的形象,真实、生动、感人,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力,是世界文学艺术长廊里一个不朽的形象。

  苔丝是一个叛经离道、的富有反抗精神的人物,哈代把苔丝的追求与反叛精神刻划得淋漓尽致。苔丝是显赫的德伯氏的嫡亲后代,然而这个显赫的家族早已中途败落了,所以苔丝虽然美丽而聪明、善解人意,但却与一般穷人家的姑娘没有什么区别。由于生活日益艰难,她不得不求救于亚雷·德伯,但富于独立精神的苔丝却不因此而任由对方摆布,她曾坚决抗拒亚雷的引诱。最后命运捉弄了她,她还是被花言巧语的亚雷奸污了,她在人言可畏的压力下挺了过来,儿子的不幸夭折也毁不了她那颗顽强的心。她摆脱了亚雷。决心自谋生路,过自己的幸福生活。她在农场遇见了安玑·克莱后,两人陷入情网。苔丝敢于大胆地倾吐对安玑的爱。要是换了别的女人,失了贞操还要这么做,那真是不可思议了。但苔丝不管维多利亚式的伦理道德。她敢爱敢说,编编命运又再次捉弄她,虚伪的克莱得知真相后,夹着尾巴到巴西去了。苔丝的纯真、坦率反而给自己带来了巨大的不幸,但她并未就此对生活丧失信心,虽然她已绝望了。她又找到了一份工作,在贫苦无依的环境中挣扎着。当亚雷又来纠缠时,她希望丈夫回来救她,但她的信没有音讯。亚雷又使她相信她深爱着的克莱永远不会回来,不会再爱她了,苔丝又一次绝望了,在生活的巨大压力下,她同意和亚雷同居。克莱回来后,苔丝发现自己又被骗了,她在极度愤怒下杀死了亚雷,换来的却仅仅是和悔恨交加的克莱的几天相聚。

  苔丝的悲惨命运中包含着她的无数次抗争。在失身后,她敢于同社会抗争,重新追求自己的新生活;在爱上克莱后,她也不在乎什么礼教,敢于和克莱倾心相爱;对于第二次重遇亚雷,她敢于揭穿亚雷丑恶的面具。这种难得的反抗精神和追求精神,使她经受一次比一次大的磨难,最终被社会所吞噬。这说起来极具悲剧意义,她越反抗,命运就越要捉弄她,然而正是在这种反抗中,她的反叛精神、追求精神,她的顽强的生命力,才显示得越明显、越动人。

  哈代不仅成功塑造了苔丝倔强的性格,同时还向读者展示了苔丝丰富的内心世界。苔丝是个个性十分强烈的人。她的自尊心极强,责任感很重,所以才会听从父母之命去向亚雷家求救。她对生活有她的独特见解,而从不人云亦云。苔丝同样敢爱敢恨,她不喜欢亚雷,因而当亚雷来纠缠她时,苔丝敢当面对他说:“我一点也不喜欢你!我讨厌你,我恨你!”而对于克莱,她是爱到骨子里头了。她愿做克莱的“奴隶”而不悔。苔丝的内心丰富而顽强,她在那么多次沉重的打击面前,包括被亚雷奸污、儿子夭折、克莱离去,甚至在生命要结束的时刻,她都没有被打倒过。这样的女性,是令人钦佩的。

  在苔丝的身上,既具有乡村姑娘所共有的心地善良、勤劳刻苦的优秀品质,但又不可避免的有软弱、轻信的一面。在新婚之夜,她不敢同克莱抗争;在古树林,她轻信亚雷的花言巧语,但正是这些缺点和优点,才构成一个活生生的苔丝。

  有世俗偏见的评论家对哈代大肆攻击,因为哈代认为苔丝这个伤风败俗、失贞杀夫 (亚雷)的女人是“一个纯洁的女人”。但这些批评在苔丝这个富有生命力的形象面前很快就销声匿迹了。今天,苔丝已成为家喻户晓的、深受读者喜爱的人物。

  苔丝是哈代塑造人物形象的高峰,哈代通过对她一生悲惨命运的描写,向传统的伦理进行了公开的挑战。苔丝这个形象凝聚着哈代无数的精力和心血。

  安玑·克莱是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形象。在这个男主角身上,我们看不出有什么优点。当然,他也没有什么大罪大恶,他有知识,但软弱、自私以至于冷酷无情。

  安玑令人赞赏之处在于他身上具有一定的资产阶级进步思想。他敢于反抗宗教和旧传统道德。敢于鄙视世俗偏见。这一点还是比较难得的。例如他并不因苔丝是个穷人家的孩子就不喜欢她,他对苔丝还是一往情深的,尽管这种感情中带有某些不纯的成份。他出生于牧师家庭,但却不信仰上帝,也不愿当牧师,而是宁愿跑到乡下去学农业技术,有他的理想,要当个大农场主,要为全人类服务。

  但安玑的这种反叛精神并不彻底,远不如苔丝坚决。他虽然宣称人贵在独立,人要以独立的见解判断事物,但一旦事到临头,触及了他自身的名誉、地位,他却本能地退缩。旧传统对他的束缚,仍然顽固地存在着,尽管他是个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安玑是个自私的人。正是这一点使他无形中把苔丝推向了生活的深渊。资产阶级的利已主义思想在他身上烙下了深刻的印痕。他讨厌都市生活,故而来到乡下,他要在这里实现他的美梦,要使自己成为“美国或者澳大利亚的亚伯拉罕,象一个国王一样,管领他的牛群和羊群”。在这个动机的前面,是他响亮的口号“为人类服务”。这个口号的现实性令人怀疑,使自己先成为大农场主才是真的。自私的念头本无可厚非,但却要加上个光亮的装饰却是没必要的。

  在爱情问题上,安玑的自私性表现得更明显。一方面,他确实深爱着苔丝,因为苔丝又美丽又能干,是她将来不可多得的好帮手,但另一方面,他又想独霸苔丝。他把苔丝看成了他的私有财产。他允许自己对苔丝不忠、却不允许苔丝对他的不贞 (而且这种不贞是被邪力糟蹋的)。在新婚之夜,安玑的自私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种自私心理又是与旧传统的道德观念联系在一起的,因而其力量十分可怕。结果安玑抛弃了可怜的苔丝。“你是个乡下女人,懂得什么叫体面?”安玑的面目暴露无遗。尽管后来安玑后悔了,并回国来找苔丝,希望能向她忏悔 (实际上苔丝已原谅他了)。但是他自己恐怕都没有想到,由于他的遗弃,苔丝才会被悲惨无依的生活所“吞噬”。

  亚雷是个魔鬼般的恶棍,但他却披着羊皮在四处游逛。这个富有资产者的花花公子,财大气粗,在乡里横行霸道,人们对他敢怒不敢言。

  亚雷一手毁了苔丝。他利用财势留住苔丝,并趁机奸污了这个美丽的少女。当苔丝毅然挣脱他的魔爪而去追求新的生活时,又是亚雷利用苔丝家的困难,第二次欺骗了苔丝。

  亚雷是恶势力的代表,正是这种恶势力摧残了苔丝这个纯洁的女人。在亚雷活着的时候,他可以随意毁掉人家,在他死后,他所代表的世俗力量却照旧要迫害善良的苔丝。令人深思的是亚雷第二次出现的身份是牧师。哈代藉此有力地抨击了宗教的虚伪性:连亚雷这种小人都可以穿上教衣四处传教,那么所谓的宗教圣洁又到哪里去了呢?亚雷对苔丝没有一点感情,纯粹只是因为苔丝年轻漂亮,便想霸占她而已。在亚雷身上,我们看到的都是罪恶。亚雷是恶势力的象征,他可以逃脱法律制裁,逍遥自在。强奸了一个少女,他只须忏悔忏悔即可。在这个人物形象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哈代对不合理社会制度的抨击。苔丝最后愤怒地刺死亚雷,但她最终没能逃脱“亚雷势力”的魔掌。苔丝的命运表现了摧残人性的维多利亚制度的恶势力仍是强大的,杀死了一个亚雷,还会有第二个、第三个的。亚雷是恶有恶报,但苔丝却是无辜的陪葬品!

  引发轩然大波的道德批判

  《德伯家的苔丝》是哈代最有影响的长篇小说,在书中,他侧重描写了人物的精神和情感世界,由此来反映社会的变迁及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同时有力地控拆了维多利亚时代世俗道德观念体系。

  《德伯家的苔丝》显示了哈代对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政治、经济、宗教、伦理等方面所存在的问题的深刻观察和了解。他的批判锋芒直指社会存在的弊端。

  哈代一生大部分时间都住在家乡英国南部多塞特郡,所以他对英国农村的生活、风俗习惯、生产斗争等情况都有较深刻的了解。他亲眼看到了英国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工业化是如何逐步侵入农村,工业化带来的新式农业机械的广泛应用又是如何使个体农民逐步走向破产的。 《德伯家的苔丝》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这一社会现实。

  在当时,乡村中有很多象苔丝和她家人一样,不断地迁居。这种迁居反映了传统农业生产方式逐渐让位于现代生产方式的深刻变化。苔丝和她的伙伴玛林、莱蒂和伊茨等人。为了谋生,不得不四处飘荡,这里作零活,那里打短工,沦为农村雇佣劳动者。她们的命运就是千百万英国的农民的命运的真实写照。

  在塔布篱农场,我们看到封建农业的生产仍存在着,这里的人们善良而互爱,仿佛是个人间乐园,而在棱窟槐,大机器的生产却使人们变成卑贱的工资奴隶,他们毫无人格可言。两个农场的强烈对比显示哈代对封建田园生活的依恋和对摧残人性的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

  哈代通过对德比一家的不幸遭遇,有力控诉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苔丝自身的命运就是极有力的证据。正是那个社会迫害了苔丝,使她贫穷、使她受辱,使她绝望,并且最后夺去了她的生命。苔丝的父亲不幸病死后,由于没钱付房租,全家被狠心的大地主赶了出来,被迫露宿街头,其状真惨不忍睹。后来又落得个夜宿坟冢的悲惨局面。如果没有这种悲惨的命运,也就不会有苔丝的悲剧了。

  在这种农村生产方式发生巨大变化的情况下,人们的命运必然也要发生巨变。哈代再现了这种转变的残酷性。

  而幸福生活的保障——家庭和抚慰心灵的宗教却又是那么地虚伪,富有欺骗性,它们令人们麻醉其中,丧失意志力。基于这点,哈代批判了维多利亚时代的传统道德和宗教信仰。这是全书更重要的主旨所在。

  哈代挑战性地给小说加了一个副标题“一个纯洁的女人”。由于女主人苔丝不仅生了一个私生子,而且杀死了她事实上的丈夫,最后又同人私奔,这对世人来说,是绝对的“淫邪”之人。所以小说出版后便引起然大波,哈代立刻遭到旧的伦理道德势力的猛烈攻击。正如哈代自己所说的:“想不到这句话招致的责难比全书任何部分都多!”但哈代却并不畏惧世俗势力的强大,他在小说里,有意把社会法律和自然法则对立起来:前者认为苔丝是不纯洁的,但苔丝却并未背叛后者。因而,苔丝是纯洁的。哈代的这一逻辑思维明显暗示了:维多利亚时代的社会法律不是“自然”的,而是压抑、戕害了人的天性,所以,这个时代的法律制度才是不纯洁的。苔丝刚走出家庭,到社会上找工作,就被纨绔,子弟亚雷强奸了。她一下子成了社会的牺牲品。由于亚雷财大势大,她无力反抗,也无法凭借法律寻求公正。在那个昏暗、阴森的新婚之夜,安玑冰冷的话再次打碎了她一厢情愿的梦。她深爱的安玑同样是不纯洁的社会法律制度的拥护者,同时也是个受害者。社会再一次捉弄了苔丝。

  可以说,维护维多利亚资产阶级道德观的亚雷和安玑都是杀死苔丝的凶手,亚雷从肉体上毁了苔丝,但苔丝最终顽强地爬了起来,而此时安玑又给了苔丝精神上致命一击,尽管他后来做了深刻的忏悔,然而这挽回不了什么。这是无用的忏悔。连具有进步思想的安玑都不可避免地退缩到维护旧传统道德的行列中去,足见旧传统势力的可怕。

  维多利亚的法律说苔丝是淫邪的女人,是个杀人犯,而实际上却是那个社会逼使她干的。她被社会骗了,被社会折磨着,最后她垂下了她不懈追求幸福的双翅。她的死,那个社会的旧传统观念要负全部责任。

  从克莱和苔丝的关系上,我们看到了资产阶级婚姻制度的虚伪性。苔丝的悲剧,不只是她个人的悲剧,同时也是整个社会的悲剧。在维多利亚时代,妇人是奴隶,是丈夫的私有财产,夫妻间没有平等。所以安玑不允许苔丝的不贞,而苔丝对安玑的不忠却不敢置一词,不敢提出抗议而只能自怨自艾。正是这种虚伪的婚姻制度使苔丝永远找不到幸福的依靠,成为社会的牺牲品。

  哈代同时辛辣讽刺了宗教的虚伪性。最好的例子是当苔丝和亚雷·德伯相遇时,她发现罪犯德伯却当上了牧师,正在向农民传教。哈代通过苔丝的内心活动猛烈抨击了这一荒谬的事实:德伯本是害她的人,现在倒皈依了圣灵;自己本是被害的人,现在却还是不曾自新向善。”上帝可以原谅亚雷,原谅这个事实上的强奸犯,允许他悔过自新,却偏偏不能原谅苔丝,原谅这个无辜的少女,颠倒错位的命运显示了哈代对虚伪的宗教的认识。

  亚雷不久又来纠缠苔丝,要求苔丝嫁给他做太太,至此,宗教外衣下的狼终于露出了尾巴,所谓的神圣宗教不过如此,哈代就在这平淡的的叙述中大胆暴露了宗教虚伪性。

  在作品最后,哈代似乎觉得未能尽兴,于是又写道:“埃斯库罗斯所说的那个众神的主宰,对于苔丝的戏弄也完结了。”这真是一针见血。“戏弄”两字正戳中了资产阶级社会宗教问题的痛处,由此而起的攻击也就不可避免了。

  总之,哈代在《德伯家的苔丝》里对维多利亚时代的各种问题作出了强有力的批判,这种批判通过苔丝的悲惨遭遇而得到了深化。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哈代对苔丝命运的描述,除了对旧传统观念的批判外,作者似乎还想表达出一种内在的,存于自身的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即悲观主义的哲学观点。

  哈代早期受达尔文的进化论影响较深,到了后来又阅读了不少叔本华和冯·哈特曼等人的一些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