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人之间》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伟人之间- 第3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的。你们听到那些违背中央指示的话,为什么不批驳?江、姚听了,面面相觑,置之不理。    
    毛泽东在参加陈毅追悼会回来不久,大病了一场。    
    就在毛泽东大病一场后不久,周恩来的健康也出现了意外。是年5月18日,74岁高龄的周恩来已被确诊“患有不治之症——膀胱癌”。但他依然抱病苦撑着,承受着极为繁重的国务工作,并为纠正“左”的错误、落实老干部政策作不懈的努力。他经常对身边的人说:    
    “我只有八个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林彪的身亡,总理的病重,引起了毛泽东深深的沉思。    
    国之重任,谁来担纲?    
    天下大事,谁来共商?    
    ……    
    毛泽东深知:江青一伙只能造反、闹事,而不是治国安邦之材。    
    在巨痛和深忧中的毛泽东,不得不开始把“治国担纲”的视线转向邓小平。……    
    4月24日,《人民日报》根据毛泽东出席陈毅追悼会的讲话精神,发表了经周恩来审定的《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社论。社论指出,要严格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对一切犯错误的同志,都要坚持团结——批评——团结的正确方针;并强调指出,“经过长期革命斗争锻炼的老干部”,是“党的宝贵财富”。    
    这对邓小平来说,又是一个喜兆!    
    4月下旬,陈云到达北京参加批林整风会议,进行体检。7月21日,他给毛泽东和党中央上书:“请求中央根据我身体情况,分配给我做些力所能及的工作。”陈云曾是八大选出来的党中央副主席,九大后靠边,后到江西劳动。毛泽东阅后批示:“印发。”“请中央商定,我看都可以同意。”8月1日,陈云在国防招待会“亮相”。    
    8月3日,邓小平在江西上书毛泽东(本书第六章已述),吐露心曲。    
    8月14日,距邓小平上书仅10天时间,毛泽东在阅读了邓小平从江西流放住地写给他的信以后,浮想联翩,提笔批示道:    
    请总理阅后,交汪主任印发中央各同志。    
    邓小平同志所犯错误是严重的。但应与刘少奇加以区别。    
    (一)他在中央苏区是挨整的,即邓、毛、谢、古四个罪人之一,是所谓毛派的头子。整他的材料见《两条路线》《六大以来》两书。出面整他的人是张闻天。    
    (二)他没有历史问题。即没有投降过敌人。    
    (三)他协助刘伯承同志打仗是得力的,有战功。除此之外,进城以后,也不是一件好事都没有作的,例如率领代表团到莫斯科谈判,他没有屈服于苏修。    
    这些事我过去讲过多次,现在再说一遍。    
    这就是极为重要的毛泽东的“8·14”批示。    
    毛泽东的批示,在全党全国历来是至高无上、具有绝对权威的。这个批示尽管不是很全面,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已非常难能可贵了。    
    首先,毛泽东指出:“邓小平同志所犯错误是严重的。”这话当然是不正确的,但又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毛泽东称邓小平为“同志”,这就再一次印证、重申了他在陈毅追悼会上说的“邓小平是人民内部矛盾”的话,实际上等于摘了邓小平是“党内第二号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的大帽子。“所犯错误是严重的”,这主要是指“文革”初期派工作组,执行所谓“资产阶级反动路线”一事。当时,“文化大革命”还在进行过程中,毛泽东当然要维护他亲自领导和发动的“文化大革命”的成果,当然要维护他自己所写的《炮打司令部》大字报的观点。尽管如此,毛泽东还着意强调了邓小平与刘少奇应“加以区别”。    
    接着,毛泽东以十分精当的语言,高度概述和评价了邓小平的革命历史:    
    “他在中央苏区是挨整的,即邓、毛、谢、古四个罪人之一,是所谓毛派的头子。”这一段历史,毛泽东是记忆犹新、时常念及的。在江西中央苏区时,邓小平的命运总是和毛泽东的起落联系在一起的。当时的中央“左”倾领导人博古、洛甫等把邓小平、毛泽覃、谢唯俊、古柏打成“江西的罗明路线”、“反党的派别”,进行“残酷斗争,无情打击”,矛头实际上是对着毛泽东的。打击邓、毛、谢、古,就是打击毛泽东。这一点,毛泽东、邓小平都非常清楚。他俩在中央苏区可谓患难之交。毛泽东受排挤,邓小平跟着挨整;毛泽东出山主政,邓小平就摆脱逆境。这种患难之交的关系,大概是毛泽东追念与启用邓小平的一个重要原因。    
    “他没有历史问题,即没有投降过敌人。”在这个问题上,邓小平是清清白白的。刘少奇之所以被打倒,开除出党,正是在所谓“历史问题”上,被林彪、江青一伙陷害得逞的。    
    “他协助刘伯承同志打仗是得力的,有战功。”这一点,毛泽东最清楚。从挺进大别山到逐鹿中原,从淮海战役到进军大西南,“刘邓大军”威震敌胆,名扬中外,邓小平勇挑重担,战功卓著,都是有史为证的。    
    “他没有屈服于苏修。”邓小平三去莫斯科,舌战赫鲁晓夫、苏斯洛夫,挫败了苏联领导集团的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捍卫了中国共产党的独立与尊严。毛泽东为此还亲赴机场迎接邓小平率团凯旋归来呢!    
    毛泽东的批示,是邓小平的一大福音!    
    显然,“8·14”批示表明:毛泽东经过林彪出逃的阵痛后,已开始下决心启用邓小平了。    
    周恩来喜出望外,立即抓住这一“尚方宝剑”,派人将毛泽东的批示和邓小平的信印制若干份,分送中共中央政治局成员传阅;同时以中共中央名义通知江西省委,对邓小平立即解除监督劳动。    
    在周恩来的干预和努力下,“文革”中屡遭批判的朱德、陈云、李富春、徐向前、聂荣臻、乌兰夫、谭震林、李井泉、王稼祥、廖承志、廖志高、曾希圣、叶飞、蒋南翔等一批老同志,有的在公开媒体频频露面,有的被解除监护,有的开始复职。    
    周恩来的策略是:先易后难。他说:“落实干部政策,上头的‘解放’了,政策就明确了;‘标杆’有了,下边就会跟着落实。难度大了,先从容易的入手;容易的解决了,难的也就容易。”    
    难度最大的是谁?当然首推邓小平。    
    在邓小平“复出”的问题上,争论很大。江青一伙极力反对“党内第二号走资派”邓小平的“复出”。他们似乎感到,邓小平一旦“复出”了,“文化大革命”的成果就付之东流了。这种极左势力,在党内和中央领导层中还很有市场,形成了一股强硬的阻力。尽管毛泽东发了“最高指示”,有关部门仍然拖着不办,迟迟未见“下文”。    
    就这样,毛泽东关于邓小平问题的“8·14”批示,竟被“搁置”了四个多月!……


第七部分 国难思贤“军师”出山第64节 在江西老区参观(1)

    邓小平解禁后在江西老区参观时说:    
    “毛泽东当年也是受排挤的”邓小平回京前,在江西了却了一桩心愿。    
    邓小平对江西是非常熟悉、一往情深的。可是,在“谪居”望城岗“将军楼”那个小院的三年里,他哪里也没有去,也不能去。林彪倒台后,政治氛围比较宽松了,毛泽东又作了关于邓小平问题的“8·14”批示,邓小平预感到在江西的日子不会太长了,于是向中央提出了到江西老革命根据地参观学习的要求,中央同意了。周恩来还叮嘱邓小平顺便到泰和考察一下农业机械化的情况。    
    于是,邓小平始有复出前的井冈山、赣南之行。    
    中央苏区时期,由于战争和工作的关系,邓小平一直与井冈山失之交臂。建国以后,邓小平几次到过江西,却没有机会上井冈山。这次有时间,他总算实现了多年的夙愿。    
    1972年11月12日,邓小平偕同夫人卓琳及陪同人员乘坐一辆灰色“伏尔加”轿车从南昌步校出发,奔驰在赣中大地上,途经“药都”樟树时,邓小平参观了县城南郊的江西盐矿,受到了矿领导和工人们的热烈欢迎。邓小平动情地说:“你们的精神太值得学习了!大家现在的工作很辛苦,以后实现了机械化,就好了。江西过去缺盐,红军在井冈山时,就没有盐吃。如今有盐了,老表有盐吃了,这非常好。”中午就餐时,邓小平品尝了四特酒,称赞是“酒中佳品”。在谈到樟树药材时,邓小平说:“樟树的药很有名。三十年代我在苏区时,便听过‘药不到樟树不齐,药不过樟树不灵’这句话,老祖宗传下来的宝物,可不能失传啊!”临走时,邓小平还执意交了伙食费064元,粮票6两。樟树市政府至今还保存着邓小平所交的发票存根呢!    
    当天下午,邓小平一行抵达吉安交际处,下榻于毛泽东1965年下井冈山时曾经居住过的“一号楼”。当井冈山地委负责人向他谈及“文革”中林彪一伙篡改井冈山的历史时,邓小平说:“这是不可能的,历史还是历史,历史不能篡改,那是‘左’的路线。”    
    11月13日上午,邓小平参观了永新三湾村后,来到宁冈茅坪。邓小平饶有兴味地徜徉在当年毛泽东旧居八角楼、湘赣边党的“一大”旧址一带,留连忘返。当讲解员讲到林彪死党将“朱毛会师”篡改为“毛林会师”时,邓小平愤然插话:“假的就是假的,真的就是真的。”    
    当宁冈县的领导人向邓小平介绍了井冈山斗争史和宁冈县的现状时,邓小平深沉地说:    
    “井冈山精神是宝贵的,应当发扬。传统丢不得。”    
    接着,邓小平沉思片刻,又郑重地说:“我们的党是好的,是有希望的;我们的人民是好的,是有希望的;我们的国家是好的,是有希望的。”“过去毛主席在这里干革命穷,现在还是穷,以后会好的。”    
    11月14日,邓小平来到黄洋界。他极目远眺,兴致勃勃。一连几天,他不辞辛劳,又到了八面山、双马石、朱砂冲、桐木岭、大小井、黄坳、茨坪等地,参观了井冈山革命博物馆、井冈山工艺美术厂,一路风尘仆仆,精神抖擞。井冈山人都没想到,这位68岁的老人竟如此青春焕发,老当益壮!他对陪同的人员说:“我这一身零件,除了这条腿,其他都是好的。”    
    11月17日,邓小平在泰和接见了一位泰和籍的老红军战士池龙。当池龙向他倾诉“文革”中遭受林彪死党吴法宪的迫害时,邓小平说:“这帮人整人是不择手段的。‘文化大革命”是‘左’了,被坏人钻了空子。”“林彪这个人不能说没本事,就是伪君子,利用毛主席抬高自己。”“林彪垮台了,我们党的日子会好点,就是有那么几个书生在胡闹。”    
    当谈到主席和总理时,邓小平说:“毛主席是个伟人。总理吃了很多苦。很多老干部,包括军队的老同志,都是总理保护的。”    
    随后,邓小平来到泰和县拖拉机厂考察。当时全国农业机械化南方片场会在泰和刚结束不久。邓小平询问了拖拉机厂的生产情况后,一个个车间、一道道工序都仔细地看了一遍,还踏上泥泞的乡间田埂小路,观看了农用水田插秧机的表演。回到招待所后,邓小平对县委领导人说:“我也当过县委书记,当县委书记难。”“农业机械化是个方向,你们还要继续加强研究。”“插秧机这个问题,世界都没有解决,连日本都没有解决好,关键的问题是分秧不均。”19日,他又到吉安市禾埠公社军民村察看了农业的收成情况和大队养殖场。然后,驰车回到“将军楼”。    
    “邓小平又出来了!”江西红土地上的老表们奔走相告,传开了这道振奋人心的消息。    
    历时一周的井冈山之行,了却了邓小平积存数十年的心愿。    
    回到南昌后,尤让邓小平夫妇欣喜的是:家里添了个小家伙。邓楠在南昌九四医院为年近古稀的“老爷子”生了个外孙女,邓小平第一次当上“爷爷”,能不高兴吗!毛毛小姨给取了个名字叫“眠眠”,意为诞生在爷爷的“冬眠”期。    
    过了半个月,即1972年12月5日,邓小平怀着对江西红土地和父老乡亲的深深眷恋与思念,又风尘仆仆地来到了他当年战斗过的赣南老区。随同前往的有卓琳等。    
    兴国是当年中央苏区的“模范县”,又是全国闻名的“将军县”。邓小平在中央苏区担任瑞金、会昌县委书记时,曾多次号召本县人民学兴国、赶兴国,后来他担任《红星》报主编时,还多次在报上表扬过兴国,可就是一直没到过兴国。当他在赣州住了一宿后,第二天上午就踏上了兴国的红土地。    
    一到兴国,邓小平就对迎候他的兴国县委领导人说:“来兴国是我多年的愿望,可惜过去一直找不到合适的机会,今天终于来了。”    
    休息片刻后,邓小平一行参观了“苏区兴国模范县纪念馆”、“兴国革命烈士纪念馆”。参观时,他不要别人讲解,自己静心地默默地看,他是那么专注,那么深情,仔细地观看每一份文物、每一张图片,有时在一位烈士的遗像前驻足5分钟之久。    
    参观结束后,他对兴国的同志说:“苏区时你们兴国人口是23万,我记得你们县参军、参战的人最多,出了很多将军。当年苏区,你们兴国人在各县都有干部,是不是这样?”兴国的同志都点头称是,十分佩服邓小平的记忆力。    
    从纪念馆出来,邓小平等又前往“文昌宫”参观。    
    “文昌宫”是兴国名胜潋江书院内的核心建筑,又是当年毛泽东举办土地革命干部训练班、制定和颁布《兴国土地法》的地方。邓小平仔细地观看了一遍,听了关于毛泽东和陈奇涵谈“四星望月”的故事,看了“文昌宫”前依稀可辨的“扩大红军”、“武装起来”的苏区标语。    
    午餐时,兴国主人上了“四星望月”等地道的兴国饭菜。邓小平吃过后,深有感触地说:“吃到兴国饭菜,就让我回想起当年兴国人民对红军的深情厚意,他们总是拿最好吃的东西来招待红军指战员,凡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