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青少年必读-外国文学名著提要》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青少年必读-外国文学名著提要- 第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阶级的寄生性、卑劣、鄙俗和腐朽,他们实际上正是真正的“死魂灵”。果戈理通过这些形象,雄辩地指出俄国农奴制社会日益瓦解的趋势。

  乞乞科夫是从地主贵族过渡到资产者的新的社会典型,通过死魂灵的交易过程,读者可看出他既精通地主官僚社会的“人情世故”,又擅长投机钻营,又擅长投机钻营的发财之道,用体面的外表和甜言蜜语来掩盖卑鄙的灵魂。大批农奴的死亡引起他的快乐,这就充分暴露了新兴资产者的贪婪本性。

  在《死魂灵》中,果戈理对农奴的悲惨遭遇奇寓了深切的同情。作者在抒情描叙中把俄国比作一驾奔驰的三套马车,朦胧地相信俄国会有一个光明未来。这些都深切地反映出果戈理的人道主义精神和乐观主义倾向。

  《汤姆叔叔的小屋》〔美〕斯托夫人

  比彻·斯托夫人(1811—1896)生于美国北部一个牧师家庭,早年曾当过教师。在美国反对奴隶制运动正在兴起的年代里,她的家迁往北部自由洲和南部蓄奴州的边界线上的城市辛辛那提,大批的奴隶经由这座城市被偷运到自由的加拿大。斯托夫人成了废奴运动的参加者,她的家成为奴隶通向自由的地下转运站。斯托夫人曾与许多逃亡的奴隶谈,获得了大量的有关奴隶制内幕的第一手材料。在辛辛那提,她本人是反奴隶制暴动的目击者。她的朋友和亲属都是废奴运动的战士,所有这一切为她写成《汤姆叔叔的小屋》提供了素材。1852年,这部小说出版,对美国南北战争的爆发和北方的胜利,起了相当大的推动作用。斯托夫人的作品还有 《汤姆叔叔的销钥》、《德莱特·阴暗的大沼地的故事》等。

  《汤姆叔叔的小屋》描绘出一幅幅奴隶残暴虐待黑人的、令人怵木惊心的画面。奴隶主竭其所能来损毁奴隶的人格尊严。奴隶的妻子儿女被得七零入落,妇女被看成是能增加主人收入的雌畜,等等。作者用悲天悯人的笔触表达了对奴隶的同情和对奴隶主的暴露和谴责。更重要的是,这篇小说描写了在丧尽天良的奴隶制面前,沦为奴隶的黑人的群像。作者笔下的奴隶分为三类:一类如汤姆叔叔,他在基督教父的麻醉下,从小侍奉主子,当了总管后对主了忠心耿耿,俯首阽耳,即使因主子投机失败,把他卖去抵债,他也没有反抗的表示,最后因放跑两名女奴被活活打死。小说出版后,由此形成了“汤姆叔叔主义”,即奴才气十足的人生态度。一类如申波和克维姆波,他们是残暴成性的监工,他们是能投合主子所好的走狗。而最大多数属于第三类,如普鲁老太太、卡西、艾莉札、乔治,他们敢于愤怒,具有反抗精神。小说中写主子要卖掉女奴艾莉札的儿子,她就带上儿子连夜逃走,后来与丈夫相逢后,通过自己的艰辛斗争,终于到达加拿大,获得了自由。乔治,哈利斯更是自觉的奴隶制反抗者,他不接受宗教麻醉,他甚至敢拿枪向追捕他的奴隶贩子开枪,这是废奴文学中最鲜明的反抗者形象。

  此外,小说还描绘了形形色色的奴隶主形象,如温文尔雅的谢尔比麦、沉于享受的辛克莱、凶神恶煞的勒格里。

  《汤姆叔叔的小屋》的出版取得巨大的成功,使斯托夫人成为文学界和整个美国社会的著名人物,他的作品也在短期内被译成十九种文字、风靡全欧。

  《大卫·科波菲尔》〔英〕狄更斯

  查理·狄更斯 (1812—1870)是英国十九世纪最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出生于小官吏家庭,少时家贫,其父曾因负债入狱,12岁时被迫独立生活,从事过各种职业,曾任新闻记者,目睹了资产阶级政党政治斗争的肮脏内幕而引起极端厌恶。1837年他出版成名作《匹克威克外传》,揭露和批判了建筑在议会基础上的英国国家制度。早斯作品有《奥利佛·退斯特》、《尼古拉斯·尼可贝》、《老古玩店》等。四十年代,狄更斯的创作进入一个新的阶段,逐渐打破了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所抱的幻想和乐观情绪,从而加深了对社会的批判,五、六十年代进入了创作的高峰期。狄更斯一生共写作品二十余部,主要作品有《董贝父子》、《大卫·科波菲尔》、《荒凉之屋》、《小杜丽》、《我们共同的朋友》,完成于1854年至1859年的《艰难时世》和《双城记》是他的代表作。

  《大卫科波菲尔》是一部自传性质的长篇小说。主人公大卫是一个遗腹子,父亲在他出世之前就亡故了,性格软弱、一筹莫展的母亲只得再嫁摩法斯通,而后者看中的仅是她那份徽薄的财产。摩法斯通很快露出凶狠贪婪的本性,他讨厌大卫,不许妻子给他母爱,并且不久就把他送进了一所窒息儿童的寄宿学校。由于继父无情的折磨,可怜的母亲不久离开人世。大卫得知母亲的死讯。奔丧回家却被继父送到伦敦做童工。在伦敦期间,大卫认识了心地善良,穷困潦倒的密考伯先生,并寄住在他家中,度过了一段愉快的时光。可是好景不常,不幸的密考伯先生由于负债累累、全家被投进监狱。大卫被迫投奔姨婆贝西小姐。贝西小姐是一个性格怪癖但心肠慈善的老人,她送大卫进了伦敦一所好学校。大卫寄居于律师威尔菲尔家,与威尔菲尔的女儿艾妮斯结成深厚的友谊。经过个人奋斗,大卫终于成为著名作家,并且几经周折,和艾妮斯结婚。过上幸福的生活。

  小说通过主人公大卫·科波菲尔的悲惨经历,揭露了英国资产阶级专制教育和残酷的劳动剥削对儿童的摧残,抨击了司法机构的黑暗腐败,表现作家对困苦无靠的弱者的同情,并以主人公的最后成功,企图鼓舞人们保持对生活的信心和热爱。《大卫·科波菲尔》一书溶进了作家幼时自身痛苦的经历,写得真切感人。是英国批判现实主义的优秀作品。

  《奥勃罗摩夫》〔俄〕冈察洛夫

  伊凡·亚历山大罗维奇·冈察洛夫于1812年6月6日(新历18日)生于俄国西姆比尔斯克的商人家庭,是俄国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代表人物之一。他曾在莫斯科商校读书,1831年进入莫斯科大学攻读文科。大学毕业后他先是回到故乡西姆比尔斯克,在当地省长属下做过短时期官员,不久迁居彼得堡。在彼得堡,冈察洛夫一边担任公职,一边从事文学活动。他的小说多以贵族青年的生活为题材,表现作者温和的自由主义和改良主义思想。1844至1846年他出了第一部长篇小说《平凡的故事》,在涅克拉索夫主编的《同时代人》杂志上发表,受到别林斯基的赞扬,取得很大成功。

  《奥勃罗摩夫》是同察诺夫的第二部长篇小说,是一部以腐朽没落的俄国农奴制社会为背景,描写以奥勃罗摩夫为典型代表的一批地主贵族从懒散、无所事事终于走向灭亡的小说。奥勃罗摩夫从小由人服侍,吃饭穿衣从不自己动手,甚至连袜子也没有亲手穿过。他性格善良而懒惰成性,只是醉心于空想,一生大部分时间躺在床上度过,精神极度空虚,连做梦也梦见睡觉。他颇有教养而又极端无能,害怕任务变动,不能思考任何实际问题,连贵族少女奥尔迦的爱情也无法让他振作起来。他最后和她的女房东结了婚,在这个女房东无微不至的照顾中逐渐发了胖,终于中心风,毫无疼痛,毫无苦恼地死去,“就象一只忘了上发条的时钟停摆不走。”奥勃罗摩夫这一剥削阶级的寄生虫的典型,客观上反映了俄国贵族阶级革命性的丧失;是俄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多余人”形象之一。

  冈察洛夫对于奥勃罗摩夫是抱着怜悯、同情的态度来描写的。作者在书末曾借书中的人物的口这样概括说:“他并不比别人愚蠢,他的心象玻璃一样明亮、洁净,而且高尚、亲切。”但是,作者采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冷静地,不厌其烦地从各个不同的场合来揭示奥勃罗摩夫的性格,他一层层剥下了奥勃罗摩夫身上的皮,深刻暴露了这种人物如何无可救药地变成一堆废物的过程。作者指出象奥勃罗摩夫这种典型人物的性格的形成、发展和终局,是和俄国农奴制社会血肉相连的。奥勃罗摩夫的故乡奥勃罗摩夫卡就是农奴制,宗法制俄国的一个缩影。冈察洛夫把农奴制俄国社会生活这个典型栩栩如生地塑造出来,揭露了农奴制度的腐朽,显示其必然崩溃的趋势。

  小说《奥勃罗摩夫》构思严密,情节单纯、笔触细腻,语言优美,具有很高的艺术性。但作者在批判奥勃罗摩夫的同时,又将资产阶级企业主希托尔兹当作正面人物进行颂扬,表现了作者自由主义思想的局限性。

  《当代英雄》 〔俄〕莱蒙托夫

  米哈依尔·尤利耶维奇·蒙蒙托夫(1814—1841)出生于贵族家庭,先后在莫斯科大学和彼德堡禁卫军军官学校学习,1834年,入骠骑兵团服役。莱蒙托夫在中学时代就开始写诗,受到普希金和拜伦的影响。1837年普希金遇害,莱蒙托夫写了 《诗人之死》一诗,激怒了沙皇,被流放到高加索,但诗人也以此诗一举成名,成为普希金之后,俄罗斯最大的诗人。莱蒙托夫的青年时期,正是十二月党人失败后,俄国保守势力猖獗的时候,这对他有极大的影响,他的诗歌渗透着对社会的强烈不满,同时又流露出一种孤独,伤感和绝望的情绪,其诗歌代表作除《诗人之死》外,还有《鲍罗金诺》、《商人卡拉希尼科夫之歌》、《恶魔》、《童僧》等,是俄国文学中积极浪漫主义的代表作。

  小说《当代英雄》是莱蒙托夫最著名的作品,写于1840年,包括五篇独立的故事,由主人公毕巧林把它们贯串起来。小说保中塑造了毕巧林这一具有典型意义的形象。小说中的毕巧林是彼得堡一个富有的青年军官,他对贵族社会生活的空虚庸俗感到厌倦,但又无力摆脱这种寄生生活。因此他感到苦闷彷徨,只能把精力耗费在许多卑鄙无聊的事情上,求得个的一时快慰。他又常常作自我分析,意识到自已存在毫无意义,于是痛苦绝望,否定一切,采取玩世不恭的态度,成为悲观厌世的个人主义者。毕巧林这一形象生动地说明十二月党人贵族革命失败后,部分贵族的社会改革理想已开始幻灭,而把目光转向自身,感到自身存在的虚妄和绝望虚无。毕巧林也是俄罗斯文学史上“多余的人”中的一员,但是和普希金笔下的叶甫盖尼、奥涅金相比,贵族青年的弱点和阶级局限性暴露得更加明显,他们由于自身的残缺已经很难有所作为。

  《当代英雄》抨击了造成比巧林幻灭的贵族社会,同时也谴责当时贵族知识分子身上较为普遍的毕巧林的缺点,和莱蒙托夫“注满了悲痛与憎恨的铁的诗句”主旨是一致的,表现出作家对专制农奴制度的批判精神和对当代和知识分子思想倾向的关注。

  《当代英雄》继承了普希金《别尔金小说集》的创作方法和倾向。小说主要特点是心理分析。作者使用各种艺术手法,多方面地展示了毕巧林的内心矛盾,从而对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作出了贡献。

  《简·爱》〔英〕夏洛蒂·勃朗特

  夏洛蒂·勃朗特(1816—1855)生于一个穷牧师家庭,幼时丧母,曾在教规严历、条件恶劣的慈善性质的寄宿学校学习,毕业后当过家庭教师。她少时受好文学、美术、音乐、政治,1846年曾与两个妹妹艾米莉、安妮三人出版过一本小诗集。1847年,她出版带有自传性质的长篇小说《简·爱》,获得很大的成功。他的作品主要是表现小资产阶级人物的孤独、反抗和奋斗。除《简·爱》之外,她的重要作品还有《谢利》、《威列特》等。

  《简·爱》是一部反映妇女生活处境和精神面貌的长篇小说。作品以精湛的笔法塑造了一个要求摆脱男性对妇女压迫的主张独立和平等的女性形象。女主人公简·爱是一个出身贫寒的孤儿,从小寄养在舅母家。在遭受百般虐待后,她又被送往慈善学校,经历十年之久的“惩罚肉体以惩救灵魂”的残酷折磨,在物质上受尽奇刻的待遇,精神上又感到屈辱。简·爱力求摆脱贫困,为追求“独立”的生活,她离开寄宿学校后,应聘担任桑弗尔德庄园主罗切斯特私生女的家庭教师。她卑视徒有仪容,贪求钱财的上层社会妇女,以自己“清高”和“独立”的个性博取了庄园主人罗切斯特的爱情。但当他们找破门第,举行婚礼时,简·爱发现罗切斯特的疯妻还活在世上,遂在悲痛中离开庄园。此后,罗切斯特的疯妻放火自焚,罗切斯特的眼、手亦在救火中致残。简·爱因得到一笔遗产而致富,但爱情的力量又驱使她重新回到已化为灰烬的桑弗尔德庄园,终以平等地位与罗切斯特结婚,共同开始了追求已久的幸福生活。

  《简·爱》问世的时候,英国妇女在政治方面处于无权地位,在就业方面受到歧视。简·爱的曲折经历和个人奋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女权运动者所提出的妇女社会地位问题,揭露了资本主义和社会的伪善和不平,表现了妇女面对冷酷现实而顽强不屈地追求正义和幸福的反抗精神。但小说以

  《简·爱》意外获得遗产,终与罗切斯特平等结婚的最后“胜利”结局,则又表现了作者向贵族资产阶级妥协的思想。此外,小说还谴责了上层人物的势利观念和慈善学校的伪善。

  《简·爱》情节发展波澜起伏,构思精巧,心理描写和风景描写颇有特色,艺术上也取得了一定成就。

  《猎人笔记》〔俄〕屠格涅夫

  屠格涅夫 (1818—1883),俄国著名作家,出身于贵族家庭童年在自己的庄园中渡过,目睹农奴们的悲惨生活,对他们的生活抱有深深的同情。1827年他随家迁往莫斯科,曾入莫斯科大学和彼得堡大学学习文史课程,同时开始写诗。屠格涅夫早年醉心于浪漫主义文学,作有长诗《帕拉莎》。四十年代后期他的创作转向批判现实主义,     1847至 1852年,在《现代人》杂志上发表第一部现实主义作品《猎人笔记》,取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