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青少年必读-外国文学名著提要》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青少年必读-外国文学名著提要- 第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转向批判现实主义,     1847至 1852年,在《现代人》杂志上发表第一部现实主义作品《猎人笔记》,取得成功。五十至七十年代是他创作最佳时期,发表了一系列反应当时社会矛盾的小说。主要作品有《罗亭》、《父与子》、《贵族之家》、《前夜》等,对俄国农奴制崩溃前夕改革时期的各种社会矛盾作了充分反映。屠格涅夫的其他重要作品还有长篇小说《烟》、《处女地》,以及剧本《食客》、《村中一月》和散文诗等。

  《猎人笔记》是十九世纪俄罗斯文学巨著之一,也是屠格涅夫四十至五十年代的一部代表作品。在这部以随笔形成的作品中,作者揭露和鞭笞了各个阶层、各种观点的地主、农奴主、贵族,同时,“把农奴表现为象所有人一样配享人权的人”。屠格涅夫用准确而鲜明的笔触给农奴制时代的俄罗斯勾画了副副丑恶肖像。如《叶尔莫莱和磨坊主妇》里的慈费尔科夫,《莓泉》里的彼得、伊里奇伯爵等等。作者揭露了他们的残暴和穷奢极欲,对他们的自命不凡给予辛辣的嘲讽。

  与此同时,在这部作品中,屠格涅夫还展示了农民们丰富的内心世界,美好的精神面貌。如霍尔的积极有为,卡里内奇的诗意盎然,卡西央对祖国大自然的热爱都显现在屠格涅夫的笔下。这些描写鲜明地表现出农民的朴实、善良、反衬出地主的残暴、反映了屠格涅夫早期的创作的进步思想倾向。

  《猎人笔记》中描绘俄罗期美丽的大自然,显示了屠格涅夫作为一位艺术大师的非凡笔力。在这一部作品中每一篇都有声色俱佳的景物描写,精心绘制出一幅充满朝气的图画,表达了作家对俄罗斯大地的热爱之情。《猎人笔记》的成就是相当高的。除了写景的精致外,作品中叙述委婉、语言丰富、明确、朴素、生动,人物形象生动,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在这部作品中,屠格涅夫完成了由浪漫主义向现实主义的过渡。

  《草叶集》〔美〕惠特曼

  瓦尔特·惠特曼(1819—1892)于1819年5月 31日出生在美国纽约州长岛西山区一个叫享丁顿和村子里。父亲是一个木匠,兼营农业。惠特曼幼年时一个身体健壮、性格活泼的孩子。十二岁时他到一家周报馆工作,并在该报发表处女作《偶感》。青年时代的惠特曼主要在政界和报界活动。1848年前后,是惠特曼一生中重要的转折时期,他的思想向废奴主义转变,写出了《自己之歌》、《我歌唱带电的肉体》等慷慨激昂的诗句。诗集《草叶集》于1855年出版,以后不断重版,每版都有新诗补充,是惠特曼的代表作。

  惠特曼的诗热情奔放,确立了不受传统格律束缚的自由诗的地位,用新形式表达民主思想,对种族、民族和社会奈迫表示强烈抗议。他的创作对美国和欧洲诗歌的发展很有影响。

  《草叶集》里的创作可分三期:在南北战争(1861—1865)以前,主要揭露奴隶主和种植园主对黑人和印第人奴隶的压迫,对弱者表示同情,歌颂自由的理想,如《软骨头之歌》、《在朋友家里受伤》、《我歌唱带电的肉体》等名篇。南北战争时期,诗人以美国内战为主题写出了若干优秀的诗篇,编入《桴鼓集》组诗之中,这些诗都是诗人盛年的代表作,标志着诗人超越了狭小的精神世界,进入了为国为民的,更为广阔的境界,标志着诗■在思想上和艺术上的高度成熟。尤其在林肯被刺杀后写的《当紫丁香最近在庭院中开放的时候》、《啊、船长!我的船长哟!》等诗更是世界诗坛久负盛名的诗篇。南北战争结束后诗人进而批判美国资产阶级民主的虚伪,资产阶级文明的贫乏和国家机构的腐化。这方面的代表作品有《不,今天别向我提那重的耻辱》等。

  《草叶集》在美国诗歌发展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在美学和文学方面,惠特曼都批评继承了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的传统,远远超越了美国后期浪漫主义诗人们因袭保守的境界。惠特曼从现实出发追求一种“未来的”浪漫主义。他主张“深入到当前的生活潮流、实践和感情中”去寻找灵感,同时认为内在体验也十分重要,因为“只有一种狂热的幻想才能从那些已见的东西中看到尚未出现的东西”。因此,惠特曼也超越了欧洲浪漫主义作品所有的忧郁伤感令质和神秘主义味道。美国诗人庞德说过,“惠特曼之于多的祖有如但丁之于意大利”。惠特曼的民主思想和文学上的勇于探索、大胆创新的精神逐渐深入到许多作家心中,鼓励他们满怀激情地面对生活。

  《白鲸》〔美〕麦尔维尔

  麦尔维尔 (1819—1891)出生于美国纽约一个基督徒家庭,祖先曾经在独立战争中发挥过重要作用。他十三岁丧父,家境贫寒,早年曾尝试过各种职业,并作为一名水手参加过选航。丰富的社会阅历和广博的见闻,特别是航海的经历给他以后的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素材。1844年,麦尔维尔开始创作,并与著名作家霍桑结为至交,他在创作上也受到霍桑的影响,成为一个浪漫主义作家。1851年,《白鲸》发表,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为他本人赢得了声誉。他的主要作品还有 《马尔迪》、《泰比》、《皮埃尔》、《巴特尔地》、《毕利作德》等。

  《白鲸》是麦尔维尔的长篇小说代表作,叙述了“裴廊德”号捕鲸船在疯狂的船长亚哈的率领下不顾一切追捕 《被称作“莫比·迪克”的白鲸的故事,最后终遭没顶之灾的故事。这部小说既是一个冒险故事,又是一个社会故事,既是一篇哲学著作,又是一部科学研究。作品描绘的与鲸搏斗的场面极其惊心动魄,蔚为壮观,生动地表现了捕鲸工人的机智,胆魄和团结互助的高贵品质。捕鲸船“裴廊德”号其实就是美国社会的缩影,代表着资本主义生产的捕鲸业的发展,正是由船上的赤贫者和黑人、印第安的血汗和生命换来的,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同巨鲸搏斗,很多人不幸遇难,而且还从事加工鲸鱼的每重劳动,受到资产者无聊的盘剥。“裴廊德号”和悲剧正是广大捕鲸人悲惨命运的写照。但是作者未能揭示造成广大劳动者不幸命运的原委,而是感叹人生无常,把一切归之于天命,显示出作著的思想局限。

  作品刻意地用象征性手法把白鲸写成一种超自然的神秘物,以“裴廊德号”以及其耸捕鲸船所遭受的毁灭性的找击,象征社会邪恶势力的对人的压迫与摧残。作者用凶兆和预言使小说笼罩着一层厚厚的神秘气氛,宿命思想和悲剧色彩。这一点正是麦尔维尔对社会不满和资本主义生产发展惶惑不安情绪的反映。从哲学意义上说,小说描写的是善与恶的斗争。从内容上看,作者以他丰富渊搏的知识绘声绘色地介绍了捕鲸业和大鲸的详细情况,堪称是一部捕鲸业的“百科全书”。

  《包法利夫人》〔法〕福楼拜

  居斯塔夫·福楼拜(1821—1880)1821年生于法国鲁昂一位医师的家庭,中学时代就开始写作。1841年他到巴黎法学院读书,二十二岁时辍学,专心从事写作。福楼拜青年时期的作品带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和厌世主义倾向。1856年发表的《包法利夫人》是他第一部批判现实主义小说,获得了很大的成功。福楼拜的其他重要作品还有《情感教育》、《圣安东尼的诱惑》、《萨朗宝》等。福楼拜要求自己的文字具有“诗的韵律和科学语言船的精确性”把作品的客观性放在首位,被尊为十九世纪法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一代宗师。

  《包法利夫人》是法国文学史上最出色的一部充满人情味的作品。在小说中,作者客观地刻画人物的心理状态和他们在小说中扮演的角色,把女主人公包法利夫人爱玛写成一位热情,浪漫的农村姑娘。她美丽大方,很有风度,向往美好的生活和甜密的爱情。但是爱玛受宗教思想和消极浪漫主义文学毒害,满脑子追求罗曼蒂克的幽会,憧憬热烈的激情,而平庸的丈夫和单调的生活使她失望。于是她把眼肖转到别处,但未能过上浪漫的精神生活,得到的只是肉体的满足。为满足物质享受的虚荣心,她添置高组华丽衣物;以致债台高筑,服毒自杀。福楼拜有一句名言:“包法和夫人就是我”,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包法利夫人的同情之心。

  通过女主人公爱玛的悲剧,福楼拜毫不留情地揭露了法国外省贵族,地主、市侩、高利贷者的丑恶面貌,同时也尖刻地讽刺了包法利夫人的浪漫主义幻想。小说的结局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勾引爱玛的奥梅得到了十字勋章,把爱玛逼得自杀的奸商兼高利贷者勒乐也发了大财,从而和爱玛的悲剧形成了鲜明的对照。福楼拜认为包法利夫人的堕落应由社会负责,正是修道院中的贵族教育,风靡法国的消极浪漫主义小说,贵族地主社会中的纨绔子弟以及庸俗卑劣的小市民,一手造成了包法利夫人的不幸遭遇。这部小说充分表现了福楼拜的批判现实主义精神。

  据记载,包法利夫人确有其人,福楼拜严格尊重事实,除人名、地名有所更动之外,尽量避免虚构。福楼拜根据一桩桃色事件,从1852年起,用了四年多时间终于写出一部现实主义的杰作。小说1856年出版后曾被书报检查机构指责为“有伤风化、诽谤宗教”,向法庭提出控告,经过辩论,福楼拜被宣告无罪,而 《包法利夫人》也因此引起公众的注意,销售量猛增。有评论家认为,这部小说开创了法国文学史的新纪元。

  《恶之花》〔法〕波特莱尔

  夏尔·波特莱尔(1821—1867)是法国象征主义诗歌运动的先驱者。他出生在巴黎,从小受到良好的艺术薰陶,中学时代就开始写诗,曾获拉丁诗作奖。1851年,波德莱尔在《议会通讯》杂志上发表了十一首诗,以冥府为总题,1855年6月又在《两世界评论》上发表了十八首诗,以《恶之花》为总题。由于选题和处理题材的大胆,加上他木人生活的放荡,引起普遍的谴责。1857年6月,诗集《恶之花》初版问世,诗人和出版商因此被判罚款,罪名是:淫秽、妨害公正道德。1861年《恶之花》第二版问世,删去了六首禁诗,增加了三十五首新作。波特莱尔期望甚高的《恶之花》的失败对他是一个痛苦的打击,1867年8月31日,诗人病死在母亲怀里。除了诗集《恶之花》以外,波特莱尔的其它作品有散文诗集《人为的天堂》(1860)和《巴黎的忧郁》(1869),文艺评论集《浪漫主义艺术》和《美学管窥》(1868)等。

  波特莱尔受到美国作家爱化·坡的影响,反对复写、再现自然,强调官能感应,强调想象力,并把忧郁、怨恨、黎思、神秘等看作是高于欢悦的美的特征。这些美学思想在《恶之花》中都有充分的体现。

  《恶之花》的法语原文为“Les Fleurs dr Mal”,法语中的“Mal”有邪恶、丑恶、罪恶、疾痛、痛苫等含义。诗人在献辞中则称他的诗歌为“病态的花(fleurs maladives)”,说明他的创作本意是要揭示病态的现实,病态的人生,从病态和丑恶中发掘美和艺术。波特莱尔在为将来出版的 《恶之花》订正版草拟的序言中说:“什么是诗?什么是诗的?就是把善跟美区别开来,发掘恶中之美。”《恶之花》用最适于表达内心陷秘和真实感情的象征、通感、暗示等艺术手法,独特而完美地象现出诗人的精神境界,歌唱现代人的忧郁的苦恼。波特莱尔大胆地把城市生活引入诗歌,描写巴黎的街景风光,世态人心,但他描写的,并不是灯红酒绿的巴黎,而是城市底层的贫民生活;并不是单纯描绘风景,而是风景与忧郁的情感交融一处,取得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波特莱尔被称为西方现代派诗歌的鼻祖,他的《恶之花》为近代西方诗歌开创了一个新时代。在诗歌创作方法上,波特莱尔力求把美内在化,精神化,在诗歌中体现一种“芳香、色彩、音响全在互相感应”的内在世界。波特莱尔把感应原理引进诗歌创作,以其独创的象征手法给法国诗歌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后来的象征主义三大诗人玛拉美、魏尔仑、兰波无不受到

  《恶之花》的直接影响。兰波在《洞察者的信》中叙述法国诗的历史时,对波特莱尔有过这样的赞词:“波特莱尔是最初的洞察者,诗人之王,真正的神。”

  《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俄〕陀思妥耶夫斯基

  费奥多尔·米哈依洛维奇·陀思妥耶夫斯基出生于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父亲是莫斯科一所贫民医院里的医生。1843年,他从军事工程学院毕业后,做过制图员,后辞职专事文学创作。早年他与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涅克拉索夫,别林斯基过往密切,参加过四十年代俄国进步知识分子反对农奴制的团体,并受过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1849年因参预反对农奴制的革命活动、被判处死刑,临刑时改判流放西伯利亚四年和充军六年。在此期间,作家思想消治,对空想社会主义失去信心,反对任何暴力,主张用宗教和道德观点实现人民与贵族的和解,达到社会的改造。1859年他回彼得堡后,在杂志上宣扬这些观点,反对革命民主主义。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反映了被封建资本主义势力排挤到社会“底层”的人们(没落贵族、城市贫民和潦倒的知识分子等)的挣扎,彷徨和悲观绝望的情绪,虽然具有批判成分,但也包含许多消极的思想因素。主要作品有《穷人》、《白夜》、《被侮辱与被损害》、《罪与罚》、《白痴》、《卡拉马佐夫兄弟》、《恶魔》等。他的小说对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欧洲文学有很大的影响。

  《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发表于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时期,是陀思妥耶夫斯基从苦役流入地返回彼得堡进入成熟期创作的一部主要作品。小说以凄凉悲惨的基调,展开了故事的两条主线,一条是涅丽一家的悲惨命运,一条是娜塔沙一家的不幸遭遇,而使这两个家庭毁灭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