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一乘宝性论+创古仁波切》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究竟一乘宝性论+创古仁波切- 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本性(其性)
  ·因(其因)
  ·果(其果)
  ·作用(其用)
  ·功德(其相应)
  ·渐及(其行相)
  ·阶段(差别)
  ·徧在(徧一切处性)
  ·不变(不变性)
  ·不可分(无二)
  本性
  第一项是原理。弥勒尊者利用三种隐喻——宝石、虚空及水,帮助我们了解清净无染之佛性的原理。他解释:虽然宝石、天空及水可能暂时被染污,但原有的本性却永远都是清净的,没有任何瑕疵。
  通常宝石深埋在地里,被挖掘出土时,往往仍然覆盖着泥土;然而,宝石本身仍是清净的,不为暂存的泥土所污染。
  有时天空蒙上云朵、雾气或废气,对地上的人来说,天空被遮蔽了;但是,天空的本质仍然是清净的、无染的。同理,虽然我们的证悟本质目前被烦恼遮蔽了,但它仍是清净的、圆满的。
  当水与泥土混在一起时,它变得浑浊不清,但是,这并非不可回复的状况;水和泥土并未成为不可分离的混合体,水中的泥土可以被净除,水可以再度恢复原有的清净,因为水的本质一直都是清净的。同样的,虽然佛性现在被各种明显及微细的烦恼染污所遮蔽,但这些染污可被净除,佛性本然的清净将可展现。
  乍闻之下,三种比喻似乎极为类似;但是,此论注是证量极高的弥勒尊者的开示,故此,这三种比喻实际上有稍为不同的涵义。
  宝石的比喻表示;虽然目前为泥土所覆盖,一旦被洗净之后,宝石原有的特殊性质将立即显露出来。
  为什么以虚空为例呢?一方面,虚空不为云朵染污的比喻,及宝石不为泥土染污的比喻,两者的意义类似。但是,另一方面,虚空代表不变,从世界开始存在以来一直到现在,虚空永远都保持不变;同样的,佛性也是永远不变的。
  为什么以水为例呢?水是湿润的,使生物发育及成长,它滋养花、草、农作物……,同样的,证悟本质充满自利及利他的慈悲,证悟本质具有如水滋润生命一般有利益的俱生功德。
  因此,就其存在的原理而言,证悟本质是:
  ·原本清净、不为暂存的烦恼所染污
  ·充满功德及能力
  ·不变的
  ·充满慈悲
  因
  四种因可净除遮障证悟本质的染污:
  ·虔信佛法
  ·智慧
  ·禅定
  ·慈悲
  使我们的证悟本质无法彰显的原因有四种,所以,我们须要具足这四种原因以使其彰显。我们为什么无法了知证悟本质的第一种理由是:我们对佛法不感兴趣或有敌意,因而无意实修佛法。如果对佛法产生兴趣或虔信心,我们的犹豫或敌意自然消逝,同时我们将能诉诸实修而了悟真相。
  虽然我们对佛法产生兴趣及虔信,但若不离弃“我执”,仍然无法了知证悟本质。我执是相信“有我”或“自我”,并对这个“我”产生执着。我执是一切烦恼的根本,只要它继续存在,各种烦恼就会不断地困扰我们;若不断除我执,我们将永远无法解脱轮回。断除我执的方法是开展辩识真相的智慧或“般若”;一旦智慧开展之后,我们自然会放下对自我的执著,断离轮回的因,并了悟本具的佛性。  
  有时我执的升起是由于我们对身体的态度,我们认为:“这个身体是我。”有时则是基于我们对心的态度,或“这个心是我”的信念,我们认为我们所拥有的物品、衣服及住宅是“我的”。然而,自我的信念起自最初的错误及继之而生的幻惑。例如,看到朋友拥有一支很好的手表时,我们不会想说:“这是我的手表。”因为我们知道这是属于别人的东西。看到这只表掉在地上而摔坏时,我们会想:“他的表摔坏了。”但并不会感到特别难过。如果这位朋友把表送给我们,我们会想:“这只表是我的。”如果它坏掉了,我们就会想:“唉哟!我的表坏了!”而会感到相当难过。这种难过是由我执造成的,手表本身并不在意谁拥有它——表只是表;当我执被离弃时,痛苦将会自动消逝,手表也将如实地了解为一只手表。
  此外,虽然我们畏惧轮回的痛苦并希望自其中解脱,但是,证悟的因尚未具足,因此,我们须要具有另外一项因素;殊胜的禅定或“三或地”(梵文samadhi)。由于三摩地的妙乐及其他功德,我们对轮回痛苦的恐惧将消散无遗。
  具有前三项证悟的因之后,如果我们不关怀、怙念其他众生,反而心想:“自己能开悟就足够了,我不在乎其他人会怎样。”那么,达到完全证悟的因缘条件仍然尚未真正圆熟。
  慈悲心是不可或缺的因,由于慈悲之故,我们将生起“为利众愿成佛”的大愿心(菩提心);地殊胜心的升起,将使达到证悟的因缘完全具足。
  果
  第三点是果或成果,具有四种无上的功德特质:
  ·无上清净(胜义净)
  ·无上自在(胜义我)
  ·无上妙乐(胜义乐)
  ·无上恒常(胜义常)
  这四种无上的功德——清净、体性、妙乐及恒常——描述佛性彰显时所展现的特质。
  无上清净,指证悟本质本有的清净。当然悟本质彰显为法身时,清净的特质自然地展现,因为二障及使二障沿袭不断的习性皆已完全净除。
  由于众生执迷有我,因此佛陀给予无我的法教。但既然“我”从未具有真正的存在性,所谓的“无我”又如何可能具有真正的存在性呢?
  第二种功德特质——无上自在的体性——不仅指心所造作的“我”已完全平息,也指“无我”之思惟概念——“人无我”及“法无我”(两种无我)——的完全平息。这种全然的平息使真正的全性——自在——显露出来。证悟本质或证悟时所显现的法身,都不具有“我”及“无我”的心识概念,因此,当“我”及“无我”的概念作用完全平息时,真正的体性——自在——就自然显露出来了。
  通常,有情众生因为对情感的执着而陷于无尽的轮回,虽然这些情感只不过是三种痛苦的组合,众生却误以为它们是快乐。因此,佛陀开示轮回的痛苦本质(苦谛)及其原因(集谛):五蕴(色、受、想、行、识蕴)、烦恼及恶行。由于五蕴的真正本性是痛苦的,因此,只要仍然具有五蕴,我们就没有达到圆满、恒常之乐的机会。
  由于知道痛苦是苦,小乘行者——声闻及缘觉——因而产生厌弃及解脱轮回的强烈意愿(出离心)。当证悟本质或超越痛苦及快乐的法身彰显时,行者已完全断除痛苦及苦因:烦恼、恶行、五蕴及习性等,第三种功德——无上妙乐——因而也展露出来。
  第四种功德是恒常。虽然佛陀为了驱散众生执着无常为常的迷惑,而开示无常的真谛,但当法道的成果圆熟时,行者证知轮回与涅槃无二(轮涅不二),两者都不具真实的存在性;由于缺乏真实的存在性,本性不因轮回而有所减损,也不因涅槃而有所增进。这种“轮涅不二”、“本性为一”的了悟是恒常不变的,也就是成道的第四种功德:无上恒常。
  作用
  描述佛性的十种方式之中,第四种是叙述证悟本质的作用。由于证悟本质自然赋有智慧,众生都能对轮回之苦感到至深的厌恶,并产生脱离它的强烈欲望。对轮回的不满,即是由于证悟本质的作用及影响。
  功德
  传统上,有两个比喻被用来叙述证悟本质及其功德:在“根”的阶段或一开始时,证悟本质及其功德如同充满珠宝的海洋;在“果”的阶段或证得法身时,证悟本质及其功德如同酥油灯的火焰。
  在根的阶段,证悟本质如同充满珍贵宝石的浩瀚海洋,具有无数不可思议的功德,例如佛的圆满智慧。此外,海洋就好比一只装有无量之水的宝瓶;同样的,证悟本质或法身是一切佛功德的基础或容器。而且,如同水的本性是湿润,证悟本质天生蕴涵着对一切众生的无量慈悲。
  在果的阶段,证悟本质彰显与之无二无别的三种殊胜功德:
  ·无瑕
  ·清明
  ·不可分
  这三种功德如同酥灯的火焰,基本质是光,其本性是清晰及明朗,此两种层面——清晰及明朗——是不可分的。
  回到证悟本质,“无瑕”的功德,指一切诸佛的智慧是清净无染的:“清明”的功德,指证悟本质或法身本具的卓越觉知力(例如天眼通)是清明无碍的;“不可分”的功德,指前两种功德——无瑕及清明——是不可分离的。
  渐及
  “渐及”——逐渐涉入、达及——表示证悟本质是持续不断的,所以众生能逐渐地达到证悟。当证悟本质蒙受染污或障蔽时,这就是所谓的众生;之后,当这些染污清净一半时,平凡的众生成为菩萨;再往后,当证悟本质的一切染污和障碍都完全净除时,菩萨成为佛——这是一种渐及的过程。
  阶段
  证悟本质经由三个阶段或过程显现出来。这三阶段并不代表证悟本质本身有三种不同的形式,而是指各种粗重及微细的障碍(例如烦恼障及知识障)藉由修持而净除的程度。这三个阶段相当于障碍尚未清净、部分清净及完全清净等三种状态。
  就“五道”而言,在契入见道时,所有心识所造作的障碍——粗重的烦恼障及粗重的知识障——都已净除。契入修道时,微细的俱生障碍也已清净、断除。
  烦恼障的造作层面并不是与生俱有的。由于接纳某种信仰系统或哲学,我们将某些特质附加于某个现象。例如,我们可能相信主张自我本体是意识或物质的一部分的哲学系统;或者,我们可能相信造物者的存在,或实质的自我存在于某处。当了悟“人无我”时,烦恼障的造作层面净除了;烦恼的根本是相信自我或执着有我,一旦我执净除之后,烦恼障就自动消失了。
  另一方面,烦恼障的俱生层面则不是因为我们所接受的信仰或哲学系统而产生的,而是我们与生俱来的我执及由此而生的烦恼。一切众生都与生就具有此种俱生或本具的无明。我们生来就有“我是”的想法,这种想法本身就是一种俱生的烦恼。
  烦恼障的造作层面,举个例子来说,包括相信万物都是上帝或大天神(Mahadva)创造的,这是一种和事物本性冲突的概略性观念了。了悟“法无我”——一切现象(万法)都缺乏自我存在性,其本性皆是空性——时,此造作性的无明就净除了。
  知识障的造作层面比较容易舍弃,因此在见道的阶段就已净除。
  知识障的俱生层面是相信一觉知主体与被觉知之客体的自我存在性。例如,见到一个物体时,我们自然而然地认为此物体真正自行存在且独立存在;同样地,我们也相信觉知的心自行存在且独立存在;此外,我们也相信有一个身体存在于两者之间。我们不须刻意培养或造作这些观念,因为它们是无始以来宿世习性的显现,即使是天真的婴儿也有此俱生的障碍。这是另一种形式的“俱生无明”。
  障碍的造作层面可被当下舍弃,但是,俱生层面则须要以比较渐时的速率脱除。首先是粗重的,然后是比较微细的,而最微细的幻惑直到最后才逐渐净除。
  单单证知法性并不足以净除这些俱生的障碍,因为错误觉知的习性有极大的影响力;从无始以来,我们就沿袭这些错误,并不断地重蹈覆辙。
  因此,我们必须不断地使自己习于真相。“修道”的“修”,就是使自己习于见到万法的真相。在修的过程中,微细的俱生障碍逐渐被彻底净除。
  总之,在契入见道及修道时,行者必须断除造作及俱生障碍。目前,我们仍然是这两种障碍尚未净除的凡夫,虽然已经进入佛法之门,但尚未契入见道或修道。由于这两种障碍尚未断除,故我们仍在证悟本质尚未清净的阶段,即第一阶段。
  契入见道时,行者将直接见到真相。声闻者或小乘道修持者在进入见道时,仅只净除了烦恼障的造作层面;大乘道的菩萨行者进入见道时,烦恼障及知识障的造作层面都已净除。
  证悟本质展现的第二阶段是部分清净与不清净交陈的阶段。初地或欢喜地的菩萨已净除造作层面的各种障碍,但是,俱生层面的障碍仍然存在。由于造作层面的障碍已净除,此阶段可说是清净的;但是,由于俱生层面的障碍尚未净除,故此阶段同时也是不清净的。随着菩萨地修持的进展,各种俱生障碍由粗重到微细逐渐地净化;在初地至第十地之间,一切俱生障碍不断地继续净化。因此,这整个阶段称为证悟本质清净与不清净交陈的阶段。
  完全证悟时,烦恼障及知识障的粗重及微细层面全都完全净化至极,无丝毫的痕迹。因此,这个阶段称为全然清净的阶段。
  总而言之,佛性展现的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有不同的名称。在第一阶段,烦恼及知识二障尚未清净,此阶段的证悟本质称为“众生”;接着,在第二阶段,障碍的造作层面净除了,但其俱生层面仍然尚未净除,此阶段的证悟本质称为“菩萨”;最后,当一切障碍的所见层面皆已完全净除时,此阶段的证悟本质称为“佛”。
  历代上师教导我们:在这三个阶段或三种存在状态,或为众生、或为菩萨、或为圆满的佛,佛性在本质上仍然一样。然而,在领受此法教时,我们必须避免误解其意,误以为佛性和非佛教理论所谓的“真我”、或唯识论学派所谓的“阿赖耶识”(梵文alaya)是完全一样的。请务必慎防这类误解。
  在多罗那他(Taranatha)创立觉曩派(Jonangpa)学派的时代,其他博学的上师极力反对他解释佛性的方法;但是,这并不是因为他们发觉多罗那他的知见有缺点,而是因为担心修学者会曲解此正确的知见而犯下重大错误。为避免此种危险的意图,曾引发一番激烈的争论。
  争论的重点是将佛性与印度教数论学派(Samkhya)系统的“真我”或“有意识的自我”混为一谈。根据许多非佛教徒的观点,“真我”是一恒常、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