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一乘宝性论+创古仁波切》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究竟一乘宝性论+创古仁波切- 第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观点,“真我”是一恒常、具体、独立的本体;但是,证悟本质的本体是空性的,因为它是空性与智慧、法界与本初之觉醒状态的融合,因此,它和数论学派所称的“真我”截然不同。
  同样的,虽然佛性和唯识论学派所称的阿赖耶识有类似之处,但是,依据唯识论的观点,阿赖耶识并不是空性的,而是具体的、真实的;然而,证悟本质是空性的。所以,阿赖耶识和证悟本质怎么可能会是一样的?
  徧在
  证悟本质是徧在的。其徧在性可以虚空为比喻,虚空甚至渗透到看起来极其密实、坚固的物体,例如波达那的佛塔;即使是卑微如厕所的俗物,也被虚空所渗透。同样的,证悟本质徧及所有的众生,不论地位崇高或卑微、不论清净或不清净。
  不变
  第九项金刚论题可用许多不同的方式加以解释。“不变”指证悟本质是不变的。亦即不论是否被障碍遮蔽或是否已净化,佛性永远都保持不变。但是,先前我们已经言明佛性有三种不同的存在状态,则佛性如何可能以三种状态存在但保持本质不变?证悟本质本身从不改变,但是,遮蔽它的障碍会改变,并可因而被完全净除。遮蔽佛性的烦恼如同空中的云,是暂时的、不是恒常的,因此可被铲除。天空有时被云遮蔽,有时则清朗无云;云朵存在是暂时的,但是,天空本身一直都自然存在。同样的,由于烦恼是暂存的,而非证悟本质的俱生成分,因此烦恼必然可被铲除。
  虚空遍及一切,在虚空的无限领域中,宇宙一再地形成及毁灭,然而,虚空本身不生也不灭。同样的,证悟本质遍及一切众生,虽然众生历经各种不同的变迁,例如苦、乐、生、老、病、死……,但佛性本身一点儿也没改变。不断地改变只发生在众生的经验层次,佛性本身一直保持不变。
  虽然当我们是平凡的众生时,证悟本质保持不变;但是,当我们成为菩萨时,它是否会有任何的转化?答案是:不会。当我们是平凡的众生时,佛性是不变的;当我们成为菩萨时,佛性也是不变的;当我们达到完成证悟时,佛性也仍然不变。
  此教本言明胜利者(佛)之法子——菩萨众——已证知万法的如如本性,并已见到真如法性,因此已经超越生、老、病、死的轮回现象;然而,由于对众生的大慈悲心,他们仍然以身受轮回的显相示现。他们并未实际经验生、老、病、死的苦,因为这些事件是业力及烦恼造成的。圣众之所以成为圣众,是因为轮回所根据的业力及烦恼已经断除、已经不复存在,但是,菩萨圣众以他们所要度化的众生相化现;换句话说,他们化现为被无明遮障而历经痛苦的平凡众生。
  如同菩萨众为了利益众生而示现生、老、病、死,圆满证悟的佛陀住世于地球时也如此化现;然而,他并未实际经历这些事件,这些事件只是他的慈悲心的显相。
  菩萨的行为似乎和平凡众生一样,是不可思议的事迹。圆满开悟的释迦牟尼佛出生于世间,成为在家人,然后聚妻生子;后来,他似乎放弃一切,受戒出家;证道之后,弘法度生、加持众弟子,最后圆寂。但是,这都只是显相,他化现这些事件的目的是让世人了解佛法。事实上,没有任何力量能阻止他临空飞下,降于一片花海、大放异光……——他可以轻易做到这些,但这只会让众生觉得佛陀并非真正是人。他们会认为:“我们只是人罢了,怎么可能达到证悟?”因此,佛陀以由母胎受生的显相出世。
  释迦牟尼佛也可一开始就以僧侣或大菩萨的形相化现,但是,这会让一般人自愧不如。为了避免这种情形,佛陀生为在家人,结婚生子,并治理王国数年;后来,他放弃他的王国及荣华富贵,成为一名僧侣。如果他没有这么做,一般人又会想:“佛陀原来就是伟人,我们永远都不可能和他一样。”因此,他起先模仿世俗的生活方式,后来才转入佛行佛法的道路,这种行为称为“依众生之行而行”。
  佛陀可以随心所欲地活一百年或五百年、五千年,但凡人不可能活这么久。如果佛陀不考量当时世人的寿命,一般人会觉得:“他和我们这些凡夫俗子不同,我们只能活到七、八十岁,所以,不可能达到他的成就。”因此,依照凡夫的寿命,佛陀在大约八十岁时圆寂。
  有些人可能会怀疑或感到奇怪:为什么像噶玛巴这么伟大的上师会罹患癌症而死,或为什么杜忠仁波切(Dudjom Rinpoche)时常生病?有这样的疑问并没有什么不好,实际上,这是相当好的现象。
  如同此教本所说,诸佛与菩萨依据一般众生的正常经历而显现生、老、病、死的迹象;如果他们不这么做,我们会觉得这些上师完全不同于我们,是我们不能比拟的。因此,由于癌症是现代人的常见疾病,某些上师会示现罹患癌症的徵象;由于有些人时常生病,某些上师会示现时常生病的样子。
  小乘经典述及佛陀在食用冷猪肉的供餐之后,生病而死;但是,藏文译本则说在食用最后的供餐之后,佛陀旋即示现涅盘。虽然这两则故事有矛盾之处,但佛陀食用冷猪肉、因此生病、然后入涅盘的示现,是全然可能的。
  诸佛及菩萨完全免于业力的染污,佛的境界本身超越生、老、病、死。因此,佛的境界有四种特质:
  ·坚稳
  ·恒常
  ·平静
  ·不变
  证悟本质完全彰显的佛果是恒常的,因其免于生;是坚稳的,因其免于老;是平静的,因其免于病;是不变的,因其免于死。
  不可分
  证悟本质和证悟功德是不可分的。例如,不被云遮掩时,太阳的本俱功德——光明及发光——就自然显现出来;云消散之后,我们不须设法使太阳产生阳光,然后将阳光散发给世界——这完全都是不必要的。太阳和光明及发光的本具功德是不可分的,因为光芒四射是太阳的本性。同样的,证悟之后,我们不须造作证悟功德;证悟功德和证悟本质是不可分的,当最后一丝障碍净除时,证悟功德就立即自动显现。
  障碍九喻
  起先,我们解释为什么众生具有证悟本质的三种理由:接着,我们藉由十个项目去了解此证悟本质显现的方式:现在,我们要讨论证悟本质目前被障碍遮隐的九个比喻。《宝性论》详尽地解释其中的三个,但我们只能简短地提及每一项。
  第一个比喻是一小尊佛像隐藏在一朵凋萎中的莲花之内。只要这尊佛像继续隐藏在枯萎的花瓣之内,我们就不知道它的存在;但是当花瓣一掉落时,佛像就立即显露出来。这就像目前我们的佛性被烦恼的业障所隐蔽一般。
  第二个比喻是蜂蜜。蜂蜜非常甜蜜可口,但是,当它被一群蜜蜂所包围时,我们无法尝到蜂蜜的滋味;然而,一旦蜂群被驱散后,就能享受蜂蜜的自然美味。
  第三个比喻是米粒。大多数人都喜欢米饭,但是,当米粒被稻壳包住时,我们吃不到米。不论米粒是否被稻壳包住,对米粒本身而言,米的品质都丝毫无异,一样都是米;但是对食用者而言,这两者之间的差异非常大。
  第四个比喻是证悟本质如同被泥土覆盖的金块。想像一千年前有一大块金子掉落在濠沟中,慢慢地,它被泥土及垃圾覆盖,以至于没有人看得见它。这块金子无法呼叫:“嘿,我在这里!请把我挖出来洗干净。”所以,它一直被埋没着。
  终于,有一天,一位天眼通正巧路过此处,他看见这块金子深埋在土沟里。他告诉大家说:“瞧!这里有一块金子!赶紧挖出来,把秽物洗掉,然后好好利用它。”同样的,当证悟本质被认知及清净之后,它是无价之宝;即使它未被认知,也仍然是无价的。
  第五个比喻是一盒珍贵的珠宝埋在一位穷人家的地坂下。虽然一盒他看不见的珠宝就在脚下,但由于他并不知情,因此继续遭受贫困之苦;除非他发现这个宝藏,否则这个宝藏对他一点儿帮助也没有。同样的,虽然所有的众生都具有开悟的潜能,但在证知本俱的佛性之前,他们将继续遭受无谓的痛苦。
  第六个比喻是树的种子。即使是一粒小小的种子也能长成一棵好几公尺高的大树,虽然在严密的審察之下,我们仍然看不见这粒种子所蕴涵的大树,因为树的潜能尚未彰显;然而,这粒种子确实具有这个潜能。同样的,许多功德蕴涵在证悟本质之中,但目前尚未彰显。
  第七个比喻是佛像被厚重的破布里住而不被察觉。同样的,我们的证悟本质暂时被烦恼染污所遮蔽,因此我们看不见它。
  第八个比喻是一位穷困的妇女怀着命中将成为国王的胎儿。这位妇女极为穷困潦倒,生活情况很艰难,甚至有疾病之苦;然而,她孕育着未来的明君。此时,没人知道她具有此看不见的珍宝,就连她自己也不晓得。同样的,一切众生都蕴涵着只须被了知的证悟本质,虽然现在无法被察知,但当此证悟本质被了知且完全彰显时,蕴涵于内的佛功德将立即展露无遗。
  第九个比喻是仍然在铸模中的佛像。根据古老的传统,在灌入黄金之前,土模之内的蜡制佛像必须先融化掉,等黄金凝固之后,再把土模敲破,将佛像取出。但是,在这个比喻中,土模尚未被除去,珍贵的佛像仍然隐藏在土模之中。这是由黄金制成的,有着完美的比例,造形极其精巧;然而,由于粗糙的土模仍然紧包着它,因此人们无法欣赏到里面这尊佛像的庄严与华美。同样的,由于被障碍所遮蔽,证悟本质无法为平凡众生所察知。
  显然这九个比喻全都具有“证悟本质为染污所遮蔽”的共同意义,因此,我们可能会认为:“为什么需要这么多例子来说明一个简单的观念?”但是,每一个比喻都有个别的内在涵义来阐明某一特殊的观点。让我们再仔细看看这九个比喻。
  首先,《宝性论》教示:证悟本质就像隐藏于正在凋萎的莲花中的佛偈。清新的莲花非常悦目,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莲花失去清新可人的外相,变得愈来愈不迷人;绽放后第三或第四天时,花瓣开始枯萎,然后掉落。同样的,我们贪执的对象,起初似乎非常迷人,但经过一段时间之后,这种吸引力迟早都会消损。凋萎的莲花被用来代表贪欲的染污,因为执着会遮蔽佛性。
  蜜蜂的比喻意味着佛性被瞋恚所遮隐。蜂蜜本身是甜美可口的,但蜜蜂很容易被激怒,被激怒的蜜蜂会刺伤人,造成痛苦。同样的,瞋恚有害自心,并造成他人的痛苦。
  米的稻壳象征无明。米是重要的粮食,富于营养,可维持众生的生命;但是,如果米一直被坚硬、强韧的稻壳包着,它就没有食用价值,因此没有用处。如同米被壳包住,众生亦被无明全盘笼罩而不自觉。
  烦恼染污可能是潜伏的,也可能非常明显。第四个例子——金块埋在秽物中的比喻,代表明显的染污。贪执、瞋恚、愚痴等明显的染污,构成使我们无法觉察证悟本质的障碍。
  潜在的染污相当坚厚,也会使我们完全无法觉知佛性。第五个例子叙述的是埋在我们自家地下的宝藏,虽然这个宝藏唾手可得,但泥土的坚厚使我们无法察觉地下的任何宝藏。同样的,潜在的染污虽然很容易净除,但它仍是相当坚厚的障碍。
  先前我们提到“达到见到道时所断除的”及“达到修道所断除的”,一旦种子被播下之后,它自然会成长为树。同样的,一旦见道的智慧开展之后,染污及障碍自然会净除。
  遮掩美丽佛像的破布很容易去除;同样的,在修道中,必须断除的染污其实也是很容易断除的。
  第八及第九个比喻述及仍然在母胎的国王和仍然在铸模之内的佛像。然而,在适当的时刻,已存于母胎之内的未来国王将会出世;已完成且已臻完美的佛像,则将逐渐除去围绕着它的束缚。
  十菩萨地的前七地称为“七不清净地”,后三地则称为“三清净地”。前七地之所以被称为“不清净”,是因为仍有一些残存的我执;当我执完全净除时,就契入最高的清净三地。
  为何开示佛性
  释迦牟尼佛在瓦拉那西(Varanasi)鹿野苑开始传授佛法。他首先开示四圣谛:
  ·苦谛
  ·集谛
  ·灭谛
  ·道谛
  这些法教是初转法轮的主体。
  当时佛陀解释:每一项行为都有其果报。他教导弟子轮回的痛苦,并揭露这种痛苦的起源为何;他也指出应循的法道,并叙述所达的灭境。
  后来,佛陀至拉吉格尔(Rajgir;王舍城)的灵鹫山及其他地方传法,阐说空性的法教,这就是二转法轮。他说虽然事物如是显现,但它们并没有任何真实的存在性,他将轮回比喻为梦、为幻相、为魔术的呈现,一切都无真实的存性性,都如云一般,没有任何具体的宝性。他宣说二万五千偈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等法教,强调现象的空性层面。例如,《心经》提到:“无眼、无耳、无鼻、无舌……。”
  最后,佛陀给予究竟的三转法轮法教,又称为“全然揭显”或“完全辩识”的法教。此时,他开示一切众生都赋有证悟本质或佛性。
  我们或许会怀疑:“二转法轮时,佛陀已经说明一切现象都没有真实的存在性,如同云、梦及幻象,则他如何能突然宣称佛性存于每一位众生?”
  初转法轮时,佛陀说事物存在(法有我);二转法轮时,他则说事物并非真正的(法无我),且一切现象都是空性的;最后,三转法轮时,他似乎再度自我矛盾,这一次他主张证悟本质的存在。然而,他给予每一种法教时,都有特别的用意。
  佛陀以阐述业力的存在——行为与果报——开始传法。如果他一开始就说一切都是空性的,人们可能会误解,并因而变得不负责任,不在意自身行为的果报;为了避免这种情形,他首先阐述业的力量。然而,如果行者坚守一切都真正存在的信念,他们就不可能了知法性——事物的空性本性。
  为了解释人及事物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