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一乘宝性论+创古仁波切》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究竟一乘宝性论+创古仁波切- 第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在藏文中,果位僧伽的根本功德称为“瑞(格)卓”(rij…drol),意为“智慧”及“解脱”。你也可以说“瑞(格)卓”和佛或菩提(bodhi)的意义几乎一样。
  “佛”的藏文是“桑杰”。“桑”的意思是“净化”或“净除”,即达到全然的证悟时,一切障碍或瑕疵皆已完全净除;“杰”是指佛果的诸种功德都已经“完全开展”、“完全显露”。 
  梵文之“菩提”的藏文翻译是“江秋(不)”。“江”的意思是应断除、离弃的已被“净除”,“秋(不)”的意思是证悟的智慧与功德已臻至“完美”。
  “瑞(格)”(rig)的意思是“完美和知识”或证知,“卓”(drol)的意思是从应断离的“解脱”。所以,“瑞(格)卓”和“菩提”的意义几乎一样。但是,佛果指最终究的结果,两者的差异在于:“菩提”——证悟——一词较着重渐进而至的成就:“瑞(格)卓”——智慧与解脱——则因为修持者尚未完全达到最终究的结果。
  智慧三功德
  智慧有三种功德:
  ·如实了知本性的智慧(如实见智)
  ·见到一切存在现象的智慧(尽真实智)
  ·觉知内在的智慧(内自证智)
  如实了知本性的智慧
  在一般佛法术语中,“如实了知本性的智慧”指究竟的甚深智慧;“见到一切存在现象的智慧”,指遍知一切事物的相对本性、觉知任何依因缘而显现的现象。简而言之,第一种智慧觉知事物的空性层面、甚深的究竟真理(胜义谛)、现实状态的真正本性;第二种智慧觉知广泛的相对真理(世俗谛)。
  在藏文中:“吉他瓦(jitawa)一词的意思是“完全如其所是”(如实、如是、如如)。例如,视红色为红色、视黑色为黑色、视小的为小的;如果我们把红色看成黑色,或把大的看成小的,就不是如实地觉知事物的本性。如实了知本性的意思是:觉知现象原来如此的本性。这种智慧使僧伽真正了知现实状况的本性。通常我们误以为事物是具体的,具有实质的存在性;但是,僧伽看到世界不具真实、具体存在性的如如真相,他们了知一切事物的本质是空性、自性是明性的真相。
  见到一切存在现象的智慧
  在藏文中,“进耶巴”(jinyepa)一词的意思是“任何存在的”、“存在的一切”。它的原义是,如果有三件物体,我们觉知到有三件物体;如果有一百件,我们看到全部一百件。我们觉知任何一切存在的现象,且这种觉知是完整的,不是部分的;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不论其特质为何——都被如实地觉知,这是完整、全然的了解。凡夫的知识或许相当广博,但有一定的限制,其智慧不能理解此界限之外的现象;但是,僧伽具有遍涵一切的智慧。
  觉知内在的智慧
  智慧的第三种功德称为“觉知内在的智慧”。这表示修行者觉知自己内在的证悟潜能,即每一众生皆存有的佛性或开悟的本性,这种觉知是了解一切众生——包括我们自己——都能达到圆满的证悟。由于这种智慧,我们不会陷入“我永远也无法达到证悟”或“我无法达到胜众之成就”的念头而深感气馁,此殊胜智慧确知每一位众生都具有这个种子——证悟成佛的因。所以,我们和胜众一样能成就佛果,因为我们全都具有同样的潜能;既然证悟的潜能没有什么不同,我们就没有理由感到气馁。
  因为众生的性情及能力不同,我们似乎只能帮助某些人,而无法帮助其他的人——适合某些众生的,可能不适合其他的;我们甚至会觉得,某些众生具有开悟的潜能,其他则没有。但事实绝非如此,所有的众生——无一例外的——都具有证悟的本质及成佛的潜能。某些众生比较聪明,某些众生具有极大的信心,有些则缺乏信心,但他们仍然全都具有证悟的本质。由于具有证悟本质,即使是才智很低或信心不足的众生也能开展其成佛的潜能。
  大菩萨从不畏惧利益无量无边有情众生的事业,虽然他知道这必须经过许多劫才能圆满,他不会感到气馁而想:“如果这只需要一、二劫,我就有办法帮助这些众生;可是,如果要更久的话,我就无能为力——众生实在太多了!”由于这第三种功德——觉知内在智慧,菩萨具有致力于广大度生事业的勇气及无畏。
  因此之故,这三种智慧功德至为清净。这三种智慧功德的无比清净,导致解脱的三种功德。
  解脱三功德
  解脱具有三种功德:
  ·免于束缚——染污——的自由
  ·免于遮障——知识障——的自由
  ·免于劣见——声闻者及缘觉者的态度——的自由
  免于束缚的自由
  解脱的第一种功德是免于束缚的自由。在许多例证中,“束缚”指贪婪或执着,但是在此处,它遍指使我们困于轮回的三毒或五毒所形成的一切烦恼和障碍(烦恼障)
  免于遮障的自由
  第三种智慧——觉知内在的智慧——实际上涵盖于前两种智慧;如实了知本性的智慧,及见到一切存在现象的智慧;但是,为了阐明及强调觉知内在智慧的重要,它被单独描述一种功德。同样的,解脱的第三种功德——免于声闻者及缘觉者之劣见的自由——实际上包括于前两种功德;免于束缚的自由,及免于遮障的自由;然而,为了强调无私菩提心——相对于声闻者及缘觉者的自利态度——的重要,它被单独描述为一种功德。
  免于劣见的自由
  声闻者(梵文sharavaka)不关切其他有情众生的成佛潜能,因此没有利益其他众生的意愿;缘觉者(梵文 pratyekabuddha)又称为独觉者或辟支佛,觉得仅只为自己而成佛就足够了,因此也没有利他的志愿。事实上,这种态度和觉知内在智慧正好相反,而且它唯一的对治就是觉知内在的智慧。
  总而言之,赋有这些无上美德或智慧功德的僧伽,被尊称为“圣僧”。圣僧已超越轮回,他们具有智慧及解脱的根本功德,这两种根本功德可分别细述为三种。依据西藏的计算方法,以上六种细分的功德加上两种根本功德,总共是八种功德。
  问答:
  学员:仁波切能否进一步说明什么是障碍,及它们和六波罗密多的关系?
  仁波切:六波罗蜜多(梵文paramita)又称为六度,可抵销烦恼障的力量。例如,布施波罗蜜可消减吝啬及贪婪,持戒波罗蜜可防范贪恋或厌恶的执着所造成的非理性行为,忍辱波罗蜜可克服瞋恚,精进波罗蜜可消除怠惰,禅定波罗蜜可矫正涣散的过患,智慧波罗蜜可驱散错误的知见。
  学员:凡夫和佛的觉知有何不同?
  仁波切:我们众生目前所具有的智慧、或在日常生活中所表现的智慧,和佛具有的智慧,在本质上是完全一样的;但是,两者的相对特质不同。我们的智慧是基于推论或演绎。因此,我们的了解是比较概念性的知识,例如,研究某件东西时,我们得知它的具体特性是什么,但是,这并不是直接的了解。然而,当达到初地菩萨的果位时,我们的知识及了解变成直接的。而不再是推论的。目前,我们对事物只有非常粗略及浅湿地了解,菩萨则具有洞察性地甚深了解;但是,在本质上,这仍然是同样的智慧。
  不过,在达到完全证悟之前,菩萨的智慧仍然不圆满,他们仍然有禅修与禅修后这两种阶段的差别。在禅修时,他们的智慧是契入法性的圆融内证;但在禅修后,他们的智慧仍然暂时受到不清净觉受的障蔽。当他们终于达到完全证悟的境界时,禅修与禅修后阶段完全融合为一。所以,当佛觉知到“他者”或给予开示时,他的心从不离其自然状态。
  达到圆满开悟的境界时,两种智慧自然生起;如实见知本性的智慧,及见知一切的智慧。在佛的觉知中,没有任何事物具有本具的存在性,即使是众生也如此,“事物”的存在系于众生的幻惑或错觉。由于佛具有了知一切世俗事物的圆满智慧,他们知道众生有什么觉受,并了解众生因其幻惑而历经痛苦。虽然诸佛已经了悟痛苦无任何本具的存在性,他们仍然对误以痛苦为真实的众生具有无比的慈悲,这种究竟的慈悲称为“无缘慈悲”。当然,圆满证悟者也可能视一切众生为圣杰、完美,因为《宝性论》阐明一切众生都具有证悟本质,这实际上并不矛盾。
  学员:我不太了解究竟菩提心和相对菩提心有什么差别?
  仁波切:当我们步上法道时,目标是“究竟菩提心”;我们把注意力朝向这个目标,这种志愿本身称为“相对菩提心”。究竟菩提心又称为绝对菩提心,和直接证知真相或法性有关。“菩提心”一词的梵文是“菩提凄他”(bodhichitta)“菩提”的意思是“证悟”,“凄他”是“心”,两者合起来,表示契入事物真正本性的直接内证。
  学员:“上师的加持”是什么意思?
  仁波切:加持不是由一个容器倒入另一容器的具体实质,这样的东西并不存在;然而,如果我们具足开放、清净的信心,那么,某种与我们深信的对象相应的能力将会开展。如果对上师具有完全的信心,那么,我们会具有达到上师已经达到的成就的能力——这是加持的真正意义。
  在法道上修行时,对上师的虔敬心非常重要,因为上师是教导我们“如何修行”的人;修行须要对修行有信心,否则,修行的效益不大。如果我们想:“这也许会有圆满的成果,但也可能不会。”那么,我们就不确定自己在做什么,这种怀疑将会使我们无法达到最终的成果。如果我们对自己所做的事——修行——只有百分之五十的信心,就只能达到一半的成果。为了对自己的修行真正有信心,我们必须真正信任法教的来源;换句话说,我们必须对自己的上师有完全的信心。因此,虔诚心至为重要。

  佛 性

  身为冈波巴(Gampopa)——达波仁波切(Dakpo Rinpoche)——的追随者,我们应该遵循他的教诲,他说,修持者应同时致力于闻(听闻、研学)、思(思维)、修(禅修):换言之,在研学法教的同时,也应该修持禅定。这和我们的现况有何关联?我们应该把这个法教当作如何实修的指导。
  四不可思议金刚论题
  ·佛性
  ·证悟
  ·证悟功德
  ·佛行事业
  我们已经依据《宝性论》解释前三项金刚论题——佛、法、僧三宝的功德,其意义相当容易了解。现在,要继续讨论第四项金刚论题:证悟的本质或成佛的潜能。
  为什么所有的众生都具有证悟本质?《宝性论》中的四句偈文列举三项理由,说明什么众生从未与佛性分离:
  因全然证悟之身无处不在,
  因如如本性圆融不可分离,
  因原本即具此潜能之缘故,
  一切众生皆恒常具佛本质。
  其他宗教及信仰系统认为:修行的最终成果是得到某种源于自身之外的成就。佛教的观点则非如此。由于此身是遍在的,全然证悟的最终成果已经存于自身之内;全然证悟的三身——法身、报身及化身——源自于我们自身,而不是自身之外的任何地方。达到证悟时,报身及化身将由法身化现。
  现在,我们也许会怀疑自己总有一天也会和释迦牟尼佛一样,具有广大无边的证悟力量及深不可测的功德,这似乎不太可能。然而,由于我们确实拥有同样的证悟本质,当全然证悟之身展现时,这些善妙的功德特质全部都会自动彰显出来。
  其次是“如如本性不可分”。如如本性即法界的本性。全然证悟时彰显的如如本性,和我们现在拥有的如如本性,并没有任何差别;在本质上,它们完全一样——全然证悟的佛所具有的如如本性,和我们这些平凡众生所具有的如如本性,完全没有丝毫的差异。如果全然证悟的如如本性非常高超,而众生的如如本性非常低劣,那么,这仿佛是我们缺乏佛性;但是,事实并非如此,这两者没有丝毫的差异。因此,达到全然证悟时所显现的功德,此时此刻就自然地存在于我们自身之内。
  最后,一切众生都自然具有证悟的潜能。在任何一百位众生当中,一百位全部都具有证悟的潜能;我们不能说只有其中的九十五位会达到证悟,其余的五位不论多么努力精进都没有机会成佛——每一位、任何一位众生都具有此证悟成佛的潜能。
  这三种理由说明为什么一切众生都永不离佛性。
  认定我们与生所具的潜能至为重要。为什么?就佛法而言,修持及成就的最大障碍是怠惰及丧志。“丧志”包括贬低自己,心想:“我没有修行的能力。像密勒日巴那样的伟大人才能达到证悟,像我这样的人没有这么好的根器,我永远也无法开悟。”与其贬低自己,我们应该谨记在心;释迦牟尼佛达到证悟的原因是他具有佛性;密勒日巴之所以得到完全解脱,也是因为他具有佛性——因为我们具有同样的佛性,达到证悟的能力也和他们完全一样,不论贫富、男女、教育程度的高低,都能修持佛法并达到解脱;就此而言,我们都是一样的。
  就世俗的观点而言,人们在遇到困难时可能会想:“我找不到工作,我该怎么办?我不想活了!”并萌生自杀的念头,或许有人真的就这么做了。如果人们认清自己有累积功德而证悟的潜能,他们必定可以利用此无可限量的能力,找到其他谋生方法。因此,了解我们与生俱有的证悟本质,对此生及来世、对达到究竟成果——完全的解脱及圆满的佛身——都至为重要及有利。
  佛陀为众生开示佛性,并非仅是为了鼓励他们修行,而是在阐明真相;了解真相之后,我们就能开展必要的精进力,圆满修行道。
  佛性
  佛性可以十种方法描述(如来藏十义):
  ·本性(其性)
  ·因(其因)
  ·果(其果)
  ·作用(其用)
  ·功德(其相应)
  ·渐及(其行相)
  ·阶段(差别)
  ·徧在(徧一切处性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