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一乘宝性论+创古仁波切》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究竟一乘宝性论+创古仁波切- 第1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第六种力量称为“知道各道导向的力量”(知一切至处道智、知遍趣行智力)。一般而言,法道可分为小乘、大乘及金刚乘等三种修持道。金刚乘修持道则有作(Kriya)、行(Charya)、瑜伽(Yoga)及无上(Anuttara)等四瑜伽密续的分别。无上密续又可分为父续、母续及无二续。全然证悟的佛知道一切修持方法、各种不同的修持法的导向及成果、应该如何传授何种法……等;藉由佛法的传授,佛为众生指出解脱之道。
  我们也应该了解不同法道的导向。如果我们只知道一条道路,例如,由这里到加德满都,可由这条道路抵达目的地;可是,如果糊里糊涂地走到另外一条路,可就遇到麻烦了。粗浅地来说,佛陀可说像是计程车司机,他必须知道附近的每一条路。如果计程车司机只知道一条路,他就必须告诉他的乘客:“我只能载你到某某地方,如果你想到其他地方,我就爱莫能助了。”专业的司机必须知道所有的道路,因为有些乘客喜欢在狭窄的巷弄中穿梭,有些则宁可走平坦、宽敞的道路。
  第七种力量称为“知道各种定境的力量”(知诸禅定智力、知静虑解脱等持等至染净智力)。定境或禅定境界通常称为“迪雅那”(梵文dhyana)及“三摩地”,每一种定境都有不同的层次及类别。例如,某些禅定境界可能参差着概念,但具有辩识作用;某些定境虽然不具概念,但亦不具辩识;某些定境则不具概念也不具辩识。由于全然证悟者全然了解各种层次及类别的定境,所以他能教示圆满的解脱道。
  第八种力量称为“知道过去的力量”(知宿命智力、知宿住随念智力)。知道众生的根器、性情、意向及了解各种修持道的导向,仍不足以真正利益众生,全然证悟的佛也必须知道过去与未来,他应该全然了知过去——众生在过去每一世的事物及活动,何时出生于何地、造作了何种行为……等。
  第九种力量和未来有关,称为“具有天眼的卓见”(天眼无碍和生死智、知生死智力)。由于具有这种知识,佛可看见或预知某一众生将于何时死于何地、将于何时转世于何处,及转世之后将享有何种快乐及遭受何种痛苦。
  第十种力量称为“知道染污灭绝的力量”(知漏尽智力)。“染污”指二障——烦恼障及二元知识障。全然证悟是全然的自由,因为一切染污都已灭绝。在达到证悟之前,即使佛陀也为此二障所束缚;但是,达到证悟之后,他完全自二障解脱,因为他已如实证知无染污的境界,知道成就佛果的各种方法。
  四种无畏
  在此,“无畏”的象徵是强壮勇猛、不须畏惧其他野兽的狮子,它的心非常笃定,永远都不害怕老虎或大象会攻击它,它具有绝对的自信与无畏。同样的,全然证悟的佛不畏惧攻击。
  第一种无畏称为“宣称离弃圆满无畏”(漏永尽无畏)。由于佛已经完全离弃一切必须离弃的,故他不畏惧作此声明。假设某人宣称自己已达到圆满离弃的成就,即使没有人表示怀疑,但如果这不是真的,作此宣称时,他自己必然缺乏绝对的信心。但是,就佛的情形而言,没有人能怀疑他说:“这不是真的!你仍然必须净除这项或那项染污。”他毫不畏惧这种怀疑或有关的抗议与挑战。
  第二种无畏为“宣称证知圆满无畏”(正等觉无畏)。同样的,由于佛已圆满证知一切,因此没有人会抗议:“你尚未证知某法。虽然你已有许多证知,但你仍然有待修学某法。”圆满证悟者已百分之百地证知一切必须证知的。
  前两种无畏指证悟者对自己的无畏,而后两者无畏则是关于他人的。
  第三种无畏称为“示道无畏”(说出道无畏)。对应于何时及如何为众生指示法道,证悟者从不具任何怀疑,他对自己引导众生的能力没有丝毫的怀疑。
  第四种无畏称为“揭显道上障碍无畏”(说障法无畏)。佛从不犹豫:“此人的修持障碍是否真是如此?我给予他的法教是否真的能净除此障碍?是否会反而增加他的困惑并成为一种障碍?……。”佛从不畏惧揭显障碍,从不须怀疑自己指出修持障碍的能力。
  十八种不共功德
  在此,“不共”意指唯有全然证悟者具有的独特功德,菩萨及独觉者(亦称缘觉者或辟支佛)皆尚未具有此等功德。这些功德如同虚空,虚空之空可与土、水、火、风任一元素相混共存,但是,其中任一元素皆不具有空的开放与广阔。同样的,全然证悟的功德是连十地菩萨都尚未具有的,因此是“不共”的。
  这十八种不共功德可分为四类别:第一类和证悟者的身、语、意行为有关,第二类和证知圆满智慧有关,第三类和事业有关,第四类和智慧有关。总而言之,十八种不共功德可分成行为、证知、事业及智慧四种。
  像我们这样的众生时常犯下身体行为方面的错误,即使是阿罗汉也可能会有无心之过,例如踩到蛇;但是,佛的身行绝不会有任何错误或闪失,全然证悟的佛连一丝身行的错误都绝对不可能犯取(身无失)。此外,佛的身行绝对不会是无义的,且永远都是有益的。我们凡夫会东张西望,这种行为并没有真正的意义,也不会带来任何利益;但是,当佛把头转向某个方向时,这个简单的行为必定有特定的目的,且必会产生一定的利益。这是第一种不共功德。
  第二,佛语全无任何无义及无益之谈(语无失)。有时我们会说一此完全没有意义及利益的话,事实上,我们的无心之谈可能直接伤害他人,因为提及的事物也可能会引起他人的贪念、怒意或迷惑;但是,当佛开口说话,即使只是一个字,也必然有特定的理由,且必定会带来极大的利益。
  第三,佛心永远都是无碍的(念无失)。有时我们会说:“啊,我忘了!”但是,全然证悟的佛绝对不可能说:“我忘了利益众生!”他利益众生的时机及方法圆满无瑕。且与佛心永远不分。
  第四,佛心永远都是全然平和的,永远都安住于无分别的定境(无不定心)。我们凡夫的心不断被念头所涣散,一刻也无法安住。菩萨的经验仍然有禅定中与禅定后两个时期的分别;菩萨在禅定期间无法利益众生,在禅定后则无法安住于定境。但是,全然证悟的佛已完全融合禅定与禅定后的境界,不论他在宣说佛法或走在街上,他的心都完全安住于法性,都是完全平和的,他的心无所不在、无时不在。
  第五,佛已超越种种意想。此处所谓的“意想”,是指不同的考量,例如,当某种情况发生时,通常我们的心识会不断地转动,忙着考量各种可能的行动或对策。但是,佛已经超越这种现象,因为佛具有掌握任何情况的无上理解力,他的行动或对策永远都恰到好处,他不须要考虑或斟酌应该怎么办(无种种想)。
  第六,佛具有免于疏忽或不关切的自由(无不择舍)。有时我们花很长的时间和朋友谈论许多事物,虽然原本打算说一些有益的事,并引导对方步入佛法,但大部分时间都在谈论不相干的琐事;事后,我们心想:“我应该告诉他这个或那个,但是我忘记了,我没想到要这么做。”或者我们打算造访某人,因为这对他多少都有益,但是却因为某种理由而没去成——我们也许只是在拖延,或变得漠不关心。然而,佛绝对不会受到疏忽或不关心的影响,他的行动从不会有所拖延,且永远都如同海洋一般精确、可靠、——海水涨潮及退潮的时间永远都是固定的、规则的,从不拖延。
  以上这六种功德是佛的行为写照。他的证知也具有六种功德,前三种和度化众生的愿心、精进及觉念有关,后三种和了知一切智慧有关;度化众生的愿心永远厌足(欲无减)、度化众生的方便行恒常不息(精进无灭)、度化众生的觉性及意念永不退转(念无减);具一切智慧且三世智慧无碍(慧无减)、一切执着与烦恼之习性悉皆解脱无尽(解脱无减)、了知解脱之相(解脱知见无减)。
  接下来,我们要讨论佛的三种事业功德。第一种功德是,佛的身行永远都基于智慧,且必定有相继的智慧(一切身业随智慧行)。例如,当我们凡夫从桌上拿起某样东西时,我们不会细加考量,只是把东西拿起来;由于我们有许多行动都是在心思不细密的情形下进行,这经常造成未来的问题。但是,佛永远都不可能犯这种错误,他的一切行动都基于智慧,这表示在行动之前,他已经審察行动的理由及将产生的利益,因此,当他执行这项行动时,他知道结果是什么;同样的,他的行为必定有智慧相继,因为他知道他做了什么、目的及利益为何。
  第二种事业功德是关于语。证悟者的语也是基于智慧、以智慧为继(一切语业随智慧行)。有时我们事后会后悔先前所说的话,我们会想:“我不应该说那些话,现在麻烦来了。”佛语则绝对不会有这种过失。
  第三种事业功德是关于意。不论任何念头在心中生起,佛都全然觉知,且在生起的当下就知道它的缘起(一切意业随智慧行)。这和我们起落无章的念头迥然不同。
  接下来是构成智慧功德的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如实了知过去的智慧(智慧知见过去无阂无障),第二是如实了知现在的智慧(智慧知见现在无阂无障),第三是如实了知未来的智慧(智慧知见未来无阂无障)。
  以上是三十二项自在的功德。这三十二项自在的功德如同空中的月亮,三十二项圆熟的功德则如同投映在水面的月影——存在空中的正是投映在水中的。报身或化身三十二种主要的优美完好外相(大士相),是三十二项自在功德的投射影像,是自在功德的自然形相。三十二大士相相当容易了解,我们可以直接参照译文:
  1、足下平满相
  2、千幅轮相
  3、手指纤长相
  4、手足柔软相
  5、手足缦纲相
  6、足跟满足相
  7、足趺高好相
  8、'左月右上山右下而'如鹿王相
  9、手过膝相
  10、马阴藏相
  11、身纵广相
  12、毛孔生青色相
  13、身毛上靡相
  14、身金色相
  15、常光一丈相
  16、皮肤细滑相
  17、七处平满相(七处:二足底、二手掌、二肩及顶门)
  18、两腋满相
  19、身如狮子相
  20、身端直相
  21、肩圆满相
  22、四十齿相
  23、齿白齐密相
  24、四牙白净相
  25、颊车如狮子相
  26、咽中津液得上味相
  27、广长舌相
  28、梵音深远相
  29、眼色如绀青相
  30、眼睫如牛王相
  31、眉间白毫相
  32、顶成肉髻相
  问答
  学员:我不了解“涅盘”的意思。
  仁波切:佛学名词“涅盘”(梵文nirvana)有三种涵义;根据小乘,涅盘是“阿罗汉的境界”;根据缘觉乘,涅盘是“缘觉的境界”;根据菩萨道或大乘,涅盘是“全然且真正开悟的境界”。
  学员:仁波切是否能解释大乘的五道、金刚乘的五道及大手印的四瑜伽之间的对应关系?它们是不一样的吗?
  仁波切:五道本身,不论是大乘或金刚乘,都没有太大的不同,都是逐渐进步的原则:但是,由于大手印只是安住于自然本性。因此实际上并没有道或层次的类别,可是,这三个系统仍然互有关系。
  “四瑜伽”中的每一瑜伽都有下、中、上三个渐进阶段。四瑜伽中的第一瑜伽是“专一瑜伽”。专一瑜伽的下、中阶段,相对于五道中的资粮道;其上等阶段,相对于加行道。第二瑜伽“离戏瑜伽”,相对于见道。第三瑜伽“一味瑜伽”的三个阶段及第四瑜伽“无修瑜伽”的前两个阶段,相对于修道。无修瑜伽的最高阶段,相对于五道的无修道或无学道——全然证悟。
  学员:能不能请仁波切就“无明是五毒之一”的角度来定义什么是无明?
  仁波切:无明本身并非五毒之中的任何一个,但它是五毒生起的基础。无明的意思是“不知道”(不知、不觉)——不了解真正的本性;由于不知道缘故,五毒才可能生起。
  学员:无明不是根本的三毒之一吗?
  仁波切:这种迷惑是因翻译而起的,因为英文翻译往往使用同一字——ignorance——表达两个不同的藏文字。在藏文中,“玛瑞(格)巴”(marigpa)指不了解真正本性的无明,“提木(格)( timug)指愚痴或愚钝、愚昧。
  学员:“提木(格)”产生难道不需要心有某种昏钝或黑暗的状态吗?
  仁波切:五毒当中的“痴”是“提木(格)”。“提”的字义是“完全停顿”,“木(格)”的意思是“被遮蔽”、“昏钝”、“不清”。由于这种昏钝,我们无法了解事物的如实本性。这和“玛瑞(格)巴”颇为类似,但意思比较接近“愚痴”。
  学员:为什么会有无明?
  仁波切:因为证悟本质的本质与本性是空性及明性,它是化显的自然能力,任何现象都可自其化现。当显相升起时,我们经验到它们的存在,但并不了解它们是自心本性的显现——一切都是自心本性的显现。由于这种迷惑,我们误解自己的经验,无明于是应运而生。
  例如,电影院里有一个空白的银幕,放映室里有一个非常强烈的灯泡,其光线透过影片投射而出;由于这两种条件——放映机灯泡的明光及影片的影像——的聚合,各种影像投射在空白的银幕上。环顾四周时,我们看到电影剧场里只有一片空白的银幕、一架放映机,而且知道我们只是在看一场电影;但是,当沈迷在电影的情节中时,我们完全忘记真正的周围环境,误以为在银幕上晃动的影像是真人及真事——我们的根本无明就如同这种“以假为真”的混淆与迷惑。
  学员:您能否解释各种不同的烦恼?
  仁波切:烦恼可分为两种:明显的及潜在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