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一乘宝性论+创古仁波切》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究竟一乘宝性论+创古仁波切- 第1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学员:您能否解释各种不同的烦恼?
  仁波切:烦恼可分为两种:明显的及潜在的。“明显的瞋恚”是我们实际经验到的怒气,“潜在的瞋恚”指变愤怒的潜在状态。
  “潜在”的藏文是“巴(格)恰(克)”(bagchak)。“巴(格)恰(克)的状态如同被浆得很硬的哈达或藏式礼巾,它含有使其浆硬化的物质,但我们看不到这个物质到底是什么。
  现在,我并没有生气,此时此刻,我非常放松,没有任何愤怒或激动的感觉;然而,如果有人对我说一些很难听的话,我将会被激怒,变得很生气,这就是“潜在的”瞋恚,是瞋恚生起的“潜能”。“明显的”瞋恚则是“实际”升起或彰显时的瞋恚。
  学员:在菩萨的阶段,烦恼的净化是否有一定的顺序?
  仁波切:净化是行于法道的一种过程。当我们达到初地菩萨的果位时,粗略的明显烦恼将已完全净除,因此,微细的潜在烦恼将比较容易净除。虽然微细的潜在烦恼实际上相当浓密,但是,一旦我们契入菩萨地、开展甚深的三摩地之后,它们并不难净除。
  学员:先前您提到习性,并以残留的麝香气味为比喻;今天您谈到本具或俱生的烦恼,则习性和俱生的烦恼是否一样?
  仁波切:不!这两者相当不同,主要的差异在于明显及潜在的习性。在藏文中,“潜在”和“习性”的意思是一样的。“造作”和“本具”或俱生的染污都属于明显的类别。造作的层面是我们在成长中学得的,例如,相信我们所信仰的宗教是对的,其他宗教是错的,我们被约制相信某些特定的观念是真实的。俱生的层面指幼儿的自然行为,是幼儿原本就具有的。两者都属于有显的类别。
  学员:因为它们是暂时的,所以造作的粗重障碍实际上并不是证悟本持本具的。仁波切能否说明它们到底是什么?
  仁波切:这种障碍属于幻惑或迷乱。根据经典系统,证悟本质如同被泥土或破布覆盖的珠宝。根据金刚乘系统,得受直指心性的法教时,我们能当下认知自己的本质,在那一刹那,障碍暂时不复存在;然而,当我们忘却自己的本质,再度将注意力转向外物时,我们的心再度变得涣散,障碍也随即回复。
  学员:障碍本身是否是证悟本质的一部分,但被错误地觉知?
  仁波切:是的!你可以这么说。但是,未正确地觉知证悟本质,是迷惑及障碍生起的原因。
  学员:是否所有的众生都具有障碍,或是取决于业力?
  仁波切:所有的众生都有这些障碍,并非取决于业力;障碍是俱生的,因为这是众生与生俱来的,且会自动升起。在微细的障碍被离弃之前,业力就已被离弃了,因此,微细的障碍不可能取决于业力。以玉蜀黍为例:玉蜀黍被数层外叶包住,剥去层层的外叶之后,就可以看到里面的玉蜀黍;但是,里面的玉蜀黍一直都在那里。
  学员:在见道之前,障碍尚未被离弃、净除,是吗?在此之前,我们做的是什么?如果粗重的障碍在见道之前并未净除,那么,初机者做的是什么?
  译者:九地所净除的是潜在的障碍。
  仁波切:当我们提及“五道”时,前两道指资粮道和加行道,这两道并不包括于菩萨地。
  初地起于第三道——见道;第二地起于第四道——修道,第二地至第十地都包括在修道中;第五道已经不是菩萨地,菩萨地已经圆满了,故第五道称为无修道,亦即行者已达到完全圆满的证悟。菩萨地的十地全都包括于第三及第四道——见道及修道。
  学员:我们以天空中的云为例,说明障碍无本具的存在性吗?
  仁波切:障碍的确是暂时的,如同空中的云,除非其他某种状况发生,例如刮大风,否则云不会消散。同样的,障碍虽然是暂时的,除非我们运用某种对治法,否则障碍并不会自行消失。本具的障碍是再生于轮回的主要引发因素,但是,这并不足够,仅有本俱的障碍并不表示我们会立即再度受生于轮回。再生是由于业力,业力决定我们如何受生、生于何处、何道、是贫或富、聪明惑愚昧……。然而,继续轮回的主要基础是微细的本具障碍。
  学员:仁波切能否给我们一些微细障碍的例子?
  仁波切:先前提到的例子是瓶子的麝香:拿出麝香并用肥皂清洗瓶子之后,仍然有一些麝香的气味残留在瓶中。同样的,达到相当高的菩萨地之后,虽然粗重的烦恼障已被铲除,可是一些习性的微妙痕迹仍会再度重现。在我们目前的状态,它们一点儿也不明显,非常细微,只是潜伏着。
  契入菩萨地之后,行者先由清净粗重的障碍开始,使其逐渐淡薄、消失;行者先使用温和的对治法,然后慢慢改用愈来愈强烈的方法,相对的,障碍升起的频率将愈来愈低。搓揉、清洗一大块布料是很容易的事,但清洗一小块布则比较困难,需要更多的时间及较多的专注。同样的,至为微细的障碍需要极为坚定有力的修持——极为强烈的对治法——才能净除;最后的知识障须要对治力至为强大的“金刚三摩地”才能净除,唯有此境界的三摩地才能净除最后一丝至为微细的本具障碍。

  佛行事业

  达到证悟之后,证悟功德有开展佛行事业的作用,这是第七金刚论题。佛行事业有两个层面:
  ·任运自然
  ·无间
  任运自然的佛行事业
  任运自然是什么意思?这表示佛行事业是“不费力”的活动。当一个政治系统试图宣传其哲理时,这往往需要极大的努力及奋斗,或动用庞大的财源以宜导其目的,甚至动员大批军队强行实施该系统。但是,佛行事业并不是如此。佛陀并未花费许多金钱去宣导佛法,也不需要庞大的军队去执行他的法教;然而,虽然佛陀在二千五百年前入涅盘,他的法教仍广传至许多国家及文化,这是因为佛行事业活动是任运自然的缘故。
  当佛陀住世时,他总共给予八万四千种法门。当时有二千五百位阿罗汉达到相当高的证悟,然而他们的成就并不是因为佛陀的努力,而是由于佛行事业任运自然的力量。
  当弘扬小乘法教的利生时机成熟时,佛行事业任运自然地满足这个需要;后来,广传大乘法教的利生时机成熟;再往后,广传金刚乘法教的时机成熟。然而,佛陀从不须刻意考量:“现在,我应该传播小乘法教”,或“现在,众生需要的是大乘法教”,“现在,我应该给予金刚乘法教。”实际情形并非这样,而是佛行事业的任运自然及持续不断,使不同的法教在不同的时机呈现。
  当有待驯服的众生是小乘弟子时,小乘法教自然盛行;当有待驯服的众生是大乘弟子时,大乘法教自然盛行;金刚乘法教也是如此。这些活动自然、不费力、不着意地生起。
  就地理而言,小乘法教由菩提迦耶(Bodhgaya)往南传至印度南方、锡兰、缅甸、泰国……等;小乘则主要由印度往北传至中国,然后由中国传至韩国及日本;金刚乘则由印度传至临近的尼泊尔,然后传至西藏,再由西藏渗入蒙古等地。这完全不是依循某一特定的计划而发生的,这是一种自然、不费力、不着意的发展,随时随地,只要众生成为适合这些法教的领受者,佛法就会自动传播至此,满足此需要。
  传法时,佛陀并不须要评估所要驯服的众生的性情,然后决定该用何种方法教导他们;对佛陀而言,选择适合时机、地点及闻法者的适当法教是自然、不费力、不着意的。例如,当佛陀在瓦拉那西初转法轮,为五比丘开示西圣谛时,他不须要强迫任何人围聚在旁听法,他并未筹划此开示,心想:“我将教导他们四圣谛。”这并不是刻意的行动,而是不费力、任运自发的。二转及三转法轮也一样是任运自然的。
  无间的佛行事业  
  无间的佛行事业显示佛陀坚定、无量的慈悲心。什么是慈悲心?慈悲心是希望一切众生都从痛苦中解脱、并达到得获永恒快乐的诚挚大愿,因为诸佛无时不关切众生的福祉,他们满足众生愿望的活动是无止境的。简而言之,由于佛陀的慈悲心是不间断、无止境的,故证悟的事业活动也是恒常无间的。
  有一则故事说:从前有一位中国人,死亡之后往生地狱道,他所到的这个地狱像一间中国餐厅,许多人围着一张庞大的桌子而坐,桌子中间摆着好几盘中国菜;虽然桌上的食物看起来极为可口美味,但这些人却苦不堪言。为什么?因为他们的筷子有六尺长,他们可设法用筷子夹起盘中的菜,但却怎么样也无法把筷子上的食物送入自己口中。
  这位新到地狱的人目瞪口呆地看着这番奇异的景象,突然间,有人出现在他面前,并说:“你不应该到这里,你应该去的的是‘另’一个地方。”刹那间,他发现自己到了天堂。他又看到许多人围绕着一张大餐桌而座,桌上同样摆着许多美味的中国菜,他们的筷子也一样是六尺长,但却没有人在受苦;围着桌子而坐的这些人在互相喂食,每个人都用长筷夹菜喂坐在对面的人,因此每个人都吃到美味的食物,都很快乐。当然,这不是真实的故事,但是,却是一则很好的寓言。佛陀说过:痛苦起于自私,快乐起于利他的意愿。
  《宝性论》引用许多例子阐明证悟的无间活动。这些比喻阐述佛陀的色身如何不费力地示现、佛法如何永久及不费力地传给众生,及佛陀的证悟境界如何永续无间地存地。这些例子主要是用以表达真相的比喻,不要完全按字面的意义去了解它们。
  传说中天神之王——天帝释(Indra)——住在名为全胜宫的宫殿、他与众多的天神、天女生活在完美的欲乐与无限的快乐之中。如果地球上的人拥有一大块极其平滑、光亮如镜的青金石(帝青宝),天帝释及其天界的一切情景将反映在其中;如果凡夫看到天界的一切享乐及天帝所拥有的财宝及荣华,并了解这一切完全都是善行的果报,他们将会充满行善的决心与毅力。
  这是一种比喻,根据这个比喻,天帝释无意把他的影像映射在某处的青金石镜子中,这并不是他刻意营造的;虽然如此,这项行为也并非没有意义,它具有鼓励行善的效应。同样的,佛陀的心并未刻意生起在某时某地开示佛法的意义,佛在世间的示现完全是任运自然的,法教的传播也是如此。
  另一个例子是回声响遍天界的大鼓。由于广大的功德,天神有一个大鼓,安置在全胜宫的中央。大鼓任运自然地发出“四法印”的声音:
  ·一切和合皆无常(一切行无常印)
  ·一切因缘皆是苦(一切行苦印) 
  ·万法皆空无自性(一切法无我印)
  ·涅盘是寂灭之境(涅盘寂灭印)
  大鼓并未造作所发之音,这个活动并非刻意计划而成,是自然生起的。这个例子象徵佛陀“语”的事业。佛陀从未思索:“现在,我必须给予某人大乘法教,给予另人一小乘法教。”佛的言说是任运而起的,不同的众生有的把它了解成小乘法教、有的把它了解成大乘法教。佛陀任运自在的言说,任运自然地利益无量无边众生。
  第三个例子是雨云。雨云时而出现在空中,并造成雨;由于所下的雨,花、草、树丛及林木得以生长,但是,云并未想:“我应该降一些雨,好让花生长。”佛陀的意也是如此,他从未想:“现在,我应该生起慈悲的感觉,因为这对众生有益。”
  这三个例子描述佛陀的身、语、意具有任运自然的功德。
  佛的化身像什么?第一个例子是梵天王(brahma)。虽然他住在梵天,他仍然能化现其他化身到较低的天界;他不须要离开所住的梵天宫,这些化身自然能同时在各处执行他的各种愿望。同样的,佛陀不须离开法身本性,即能同时以报身及殊胜化身利益众生。
  如同太阳不须刻意发光,而自然、不费力、不着意地将光芒散发至各处,佛陀的一切智慧化身不断散发出全知、慈悲及力量的璀灿功德。
  如同满愿宝,佛心奥秘不可思议。在此,“奥秘”表示凡夫不可能实际了解佛心的境界。佛心如同满愿宝,因为满愿宝以无数的方式满足众生的愿望。同样的,或利用了义、或利用不了义,佛心藉由授与众生适合其兴趣及需要的法教而满足他们的愿望。
  另一个例子是回声,这象徵佛陀言说的奥秘,自然、不费力地回响,如同回声自然、毫不着意地出现。
  虚空自然地遍及各处。如同虚空,佛的化身自然、不费力地化现,在任何需要之处显现。这个例子叙述佛身及化身奥秘不可思议。
  最后,佛陀的事业如同大地般蕴涵一切清净的现象,例如美丽的花朵、珍贵的宝石及深埋在土中的宝藏,及一切不清净的现象。大地无分别地蕴涵这一切。同样的,遍及一切的佛行事业涵盖一切众生,不论他们是清净的菩萨、阿罗汉、独觉者,或只是平凡、不清净的众生。诸佛不会想:“他们已经是菩萨,不需要我们的慈悲心了。”即使是十地菩萨,诸佛仍然一样以大慈悲心看待他们。
  诸佛也以同样的大慈悲心看待沈迷于贪、瞋、痴、慢、疑等烦恼的平凡众生,他们从来不会想:“我们无法帮助这些众生,对他们生起慈悲心并没有用,因为我们无论如何都无法感动他们。”因为慈悲的佛行事业涵盖一切,如同大地一般,无分别是其根本功德。
  前三个例子——天帝释、天鼓及雨云——代表佛陀身、语、意的奥秘,它们说明佛行事业任运自在、不费力、不着意的功德特质;梵天王、回声及满意宝的例子,则说明佛行事业不可思议的本性。
  问答
  学员:仁波切可否多谈一下大手印四瑜伽?
  仁波切:大手印四瑜伽是专一、离戏、一味及无修瑜伽。这四种瑜伽的分别在哪里?通常四瑜伽的修持以“止”和“观”的禅修为始点,以无修或完全证悟为终点。
  “专一”表示心能完全安住于专注的对象。不修持禅定的人通常心很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