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一乘宝性论+创古仁波切》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究竟一乘宝性论+创古仁波切- 第1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学员:是否曾经有化身化现为非佛教上师?化身一定都是佛教上师吗?
  仁波切:化身可能以各类各样的形式化现,例如狮子、兔子,甚至其他宗教的追随者或上师,这完全取决于化身是否能藉由某种特定形式而利益众生,并引导他们步入正确的法道。其他宗教的上师有可能是佛陀的化身,但是,如果他们把众生引入不正之道,则必须不是化身。
  学员:如何藉由修持而了知自我本体不存在?了知外物没有自我本体是否比了知个人自我缺乏存在性容易?一旦了解一个层面之后,对其他层面的了解是否很快就会自然产生?
  仁波切:这得视修持而定。如果遵循的是达到阿罗汉果位的小乘道,则行者只能了悟个人缺乏自我存在性(人无我);如果修持的是大乘菩萨道,则行者只能了悟万法缺乏自我存在性(法无我);如果修持的是金刚乘的大手印或大圆满,那么行者将由决定“事物的真正本性是什么”开始。
  外物及心都有外显及内在的本性,但是,藉由大手印或大圆满的修持,行者可立即发觉心的本性。因此,行者可同时了解个人及事物都缺乏自我存在性。
  学员:请说明“迷惑”实际上指的是什么?
  仁波切:目前,由于无明的力量极其强大,因此我们误解事物的本性;由于心中的困惑,我们无法審察事物的本性到底是什么。例如,在睡眠中我们可能梦到自己在丛林里被一只老虎追赶,老虎愈来愈逼近,即将把我们吃掉;我们非常害怕,想逃得远远的。但梦中的我们无计可施,因为无法阻断梦中的感受;然而,只要能審察当时的情形,就会发觉丛林及老虎其实都不存在。事实上,我们所觉受到的事都不是真的,但是,由于受制于强烈的觉受,使我们无法停下来審察真正的情况。然而,如果一位具有天眼能通的人在旁边,看见我们身陷丛林、被野兽紧追的梦境,他可以把我们摇醒,并说:“嘿!醒来!不要害怕!这只是梦!”那么,我们就会醒来,令人迷惑的梦境也会随着消失。但是,如果只有自己一个人,我们将忙于担忧如何逃离凶残的“梦中虎”,没有时间去了解真正的状况。同样的,众生须要依止全然证悟的佛陀告知我们真相。
  学员:“空”或“法界”的意思是什么?
  仁波切:在此处,“空”的藏文是“应”(ying),和法界的“界”是同一个字,指事物或现象发生的领域或“空间”。“空”被用于此,乃因法界如同虚空的空间一般,云、鸟及飞机等各种不同的事物,无碍地存在、优游于其中。这是因为虚空的本性是空性的,是非实质的;由于这种开放、广阔的特质,事物可发生于其中。同样的,法界是事物的本质——是空性及非具体的,是树木、房屋、山、众生、圣众、烦恼、智慧及其他一切经验觉受可自然发生的空间。
  一位名为羌迦若佩多杰(Changkya Rolpey Dorje)的传承上师唱了一首关于一个小男孩坐在母亲腿上的歌。他背靠着母亲坐在她腿上,四处张望,突然间,他变得焦虑不安,因为他四处都看不到母亲,心中不断地问:“我妈妈在哪里?我妈妈在哪里?”(笑声)终于,他哥哥走过来,他赶紧问道:“妈妈在哪里?”他哥哥回答说:“就在你后面!”他转过头,发现妈妈果然在那里,他又找到妈妈了,这下子,他又可以安心了。(笑声)。
  学员:什么是“明性”或“明觉”?
  仁波切:当我们提到明性或明觉——藏文称为“萨(尔)瓦”(salwa)——时,指的并不是电灯泡或太阳光亮特质,其中的关系并不太;明性或明觉指的是觉醒状态所具有的“知”的能力——知识与智慧,或梵文所称的“般若”及“佳那”(jnana)。二转法轮的法教强调空性,“无我、无鼻、无眼、无舌”、“无存在性”及“如虚空般”等名词时常出现。如果我们以为空性是不具任何特质的空白、虚无状态,那么,我们就没有掌握住要点,因为法界并不是这种状态。在法界之中,相对的现象依因果定律或因缘而不断地化显,这绝对不是空洞或无知的空间,它具有“:”的功德特质,此明性是能“知”之觉醒状态的表现。如果你在禅修时观心,你将会发现我们所说的空性与明性是什么;之后,心是明空合一的信念会逐渐增长。
  学员:藏文中的“让当”(rangdang )和“让擦尔”(rangtsal)有什么不同?
  仁波切:我不确定是否了解你的问题。藏文中有三个相关的字:“习”(shi)、“当”(dang)及“擦尔”(tsal)。“习”的意思是本质是空性,“当”的意思是任何化现都是毫无阻碍的,第三个字“擦尔”则表示能化现多重事物。
  学员:无量光佛和明性有关吗?
  仁波切:虽然无量光佛和明性的字根都含有“光”,但两者有相当大的差异。当我们谈到无量光佛——阿弥陀佛——时,谈论的并不是他的心,而是他的身的功德,亦即他身体的每一毛细孔都散发出无量的明光,照亮全世界。就此而言,这和太阳或电灯泡有些类似;但是,明性就不是如此,明性和光线无关,它是“知道”的能力:智力、觉醒、认知。
  学员:法界和法身有什么不同?
  仁波切:如同我们刚才解释过的,法界是事物的空性,是空之界。法身的一般意义是:证悟者的身体在达到全然证悟时转化成的证悟功德之身;此时,证悟者之身不是具体的,不是用手触摸得到的,它和事物的本性是不可分的。在此,“身”只是指出这个事件的方式。“法”(梵文dharma)这个字有许多涵义,但是,在此它表示事物无误的本性。
  学员:为什么众生无法觉知事物的本性?
  仁波切:这就像若佩多杰的那首歌,我们已经在母亲的腿上坐很久了;虽然佛陀已经给予我们法教,但因某种理由,我们还没转过头来发觉自己的母亲。
  学员:为什么?是什么理由?
  仁波切:因为我们还没去找!(笑声)我们一直不感兴趣!
  学员:为什么我们一直不感兴趣?
  仁波切:我们一直在忙其他事情,还没空认识自己的母亲。(笑声)小孩有很多种,有些小孩很喜欢到处玩耍,做各种不同的事,他们让母亲很担忧;另外一种小孩则很珍爱母亲,很喜欢亲近她。我们可能属于喜欢到处玩耍的那一种,(笑声)如果不警惕自己,玩得太离谱,未来我们将会继续失去我们的母亲。
  学员:法身的“法”指的是什么?
  仁波切:法身的“法”指恒常、连续不断及不变的证悟本质,这三种功德化现为三身。你可以这样去了解。
  学员:智慧怎么可能是非概念性的呢?
  仁波切:智慧是藉由证知非概念状态而生起的。非概念状态并不是空白或虚无的,它往往被比喻为平静无波的湖面,星星及天体清晰、分明地映射在上面,因为湖没有干扰映射的自我概念,湖不会想:“这是金星、那是火星、那是土……。”但是,所有的星光及星球仍然鲜明地映射在湖面上。
  学员:什么是化身?
  仁波切:化身的藏文是“图古”,意为化现之身。为什么要化现化身?这唯一的目的是利益众生,而不是为了作弄人,或伤害任何众生,或赚钱图利。
  学员:若没有自我、没有人格、没有可指认的特质,那是什么在区别佛和众生?
  仁波切:佛仍然有心,但没有我执。例如在密勒日巴上师瑜伽法中,向密勒日巴祈请时,我们应该了解密勒日巴的心与法界不可分,他的心赋有圆满证悟的一切功德。虽然我们尚未了知证悟本质,但我们的心共存于法界之中,因此,我们能藉由祈请而得授密勒日巴证悟功德的加持。
  得授加持称为“将自心与上师的心融合为一”,但这并不表示我们已经成为密勒日巴。
  学员:佛教似乎很强调忠诚。
  仁波切:你说对了。关于国王及平民的故事很多,但是有一个理由说明为什么有关国王的故事比较多。过去已有佛出现,例如燃灯佛(Diparmkara )、迦叶佛(Kashyapa)及释迦牟尼佛:弥勒尊者将于未来出现,成为贤劫的第五佛。在出世之前,诸佛总是先了解人道中哪一阶层的地位最高。
  例如,在燃灯佛的时代,祭司阶层的地位最高,因此,他出生为祭司的儿子,如此一来,他备受敬重,比较容易赢得大众的信心;同时,由于身为祭司,他自然拥有信徒。但是,在释迦牟尼佛的时代,最高阶层是皇室,所以,他出生为国王之子,因为这最能吸引人心,使他能影响及引导极多数的人。他述说的故事也大都和国王及贵族有关,因为大多数人喜欢听闻关于此阶层的故事,并乐于接受这类的寓言。据说弥勒佛将出世为比较平凡的人,但是佛如何示现,通常取决于时代背景及当代众生的性情与需要。在过去,有些人被佛陀的言说所吸引,有些人被他的行为举止所感召,有些人则被他的神通力所折服。但是,现代人相当不同,现代人的思想比较复杂,神通力不足以折服他们,他们往往认为神通只是魔术,因此,神通无法使他们生起真正的信心。
  这只是我个人的想法,如果你们进一步思索这个问题,或许会有更深的体会。
  学员:由于世界上充满致力于度化众生的佛与菩萨,您认为我们可能说服其中几位任职于五角大厦这类一个错误就足以毁灭地球的重要机构吗?
  仁波切:核子弹已经发明好几年了,是不是?但使用的次数并不多,这有可能是几位身居高职的菩萨的功劳。(笑声)

  功 德

  自利圆满的法身和利他圆满的报身与化身,是证悟功德生起的基础。报身和化身都是有形的“色身”(梵文rupakaya)。就二谛而论,自利圆满的法身是由胜义谛决定的胜义身,利他圆满的色身则是由世俗谛所决定的世俗身。
  一般而言,法身及色身都各赋有三十二项功德,共计六十四项功德。
  自在的功德法身赋有多种自在的功德,这些功德并不是在达到证悟时才得到的,它是证悟本质原有的特质,但是,当证悟本质为二障遮止时,它们无法显现;然而,当二障净除时,这些功德会立即显现。
  圆熟的功德色身——报身及化身——赋有圆熟或全然成熟的功德。当果实尚未成熟时,它的味道并不是很好,形状也不够完美;但是,随着时光的流转,它不断地成熟,直到它的颜色、形状及味道终于臻至完美。同样的,色身的功德是已臻至成熟的特质。
  自在的功德是藉由直接了知真相(法性)——或如同先前解释过的,圆满离弃及圆满证知的功德——而生起。圆熟的功德则是藉由实践六波罗蜜多(六度)等善行的功德累积而生起。
  自在的功德共有三十二项,包括十种圆满智慧的力量(十力)、四种无畏(四无畏),及十八种不共的功德(十八不共法)。
  圆满智慧的十力
  知道真实与虚构的分别、知道行为将如何成熟、知道众生的根器、知道众生的性情、知道众生的意向、知道各道的导向、知道各种定境、知道过去、具天眼的卓见、知道染污的灭绝。
  前两种力量往往被比喻为金刚,因为此二力铲除一切犹豫、怀疑、不定、无明及邪见。
  十力中的第一力称为“知道真相与虚构之分别的力量”(知处非处智力)。真相是合理、真实的,虚构的事物既不合理也不真实。一切错误都起自无法分辩什么是真相、什么是虚构;但是,达到完全证悟时,我们将彻底了解真与不真的差别。
  第二力称为“知道行为将如何成熟的力量”(知业异熟智力)。当一项行为发生时,证悟者直接知道此行为将于未来如何成熟,例如,他知道某一特定的恶行将会导致何种特定的苦,某一善行终将造成某种快乐。
  第三力称为“知道众生根器的力量”(知诸根器智力、知根胜劣智力)。这指能明确了解众生根器不同的圆满智慧。众生的能力有各种微妙的差异,有些人具有极大的信心,但是才智不高;有些人非常聪明,但是缺乏虔信及精进力;有些人至为精进,但信心及才智都不足。有些众生具有上上的根器,拥有极大的信心、才智、慈悲心、精进力……等,因此,全然证悟的佛能依据此特性,给予他们广博和深奥的法教,他们也能充分了解这些法教,并确实付诸实修;但是,有些众生的根器比较差,他们的信心、精进力、才智及慈悲心都不足,所以如来没有必要给予他们深广的修持方法。
  由于全然证悟者具有如实了解众生根器的能力,故他传予众生的法教永远都是最适合的;而众生的根器各有不同,佛陀的教法也因而有所不同,并在不同的时期转动法轮。了义与不了义的法教是传授给根器不同众生的法教,然而,这两种法教都是非常深奥、有意义及有益的。
  第四种力量是“知道众生性情的力量”(知种种界智力)。在此,“性情”一词亦指某一众生的特殊心态。有些人喜欢非常广博与深奥的法教,有些人则偏爱比较简单的法教,因此,佛陀的法教由非常深奥到非常简单,涵盖极广。
  仅知众生的根器和性情,仍不足以真正利益他们,证悟者必须了解他们的喜好及兴趣,因此,第五种力量是“知道众生意向的力量”(知种种信解智力、知种种胜解智力)。有些人认为实修必较重要,而不想花时间研读经典或哲学典籍;有些人则认为研读典籍及开展知识性了解至为重要,远甚于实修;有些人则认为他们必须为自己达到某种成就,其他众生并不是很重要。众生有许多不同的意向,如果不了解他们的意向,佛可能会给予某人他不感兴趣的法教,如此一来,他就无法受益了。所以,全然证悟的佛能辩明不同众生的兴趣,并依此给予他们最受用的法教。
  第六种力量称为“知道各道导向的力量”(知一切至处道智、知遍趣行智力)。一般而言,法道可分为小乘、大乘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