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选注》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杜甫诗选注- 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的。 

      '三一'亦有限,是说也有个限度,有个主从。正承上句意。沈德潜 《杜诗偶评》:“诸本杀人 

亦有限,惟文待诏 (文徵明)作杀人亦无限,以开合语出之,较有味。”不确。 

      '三二'自有疆,是说总归有个疆界,饶你再开边。和第一首“开边一何多”照应。 

      '三三'这两句是说如果能抵制外来侵略的话,那末只要擒其渠魁就行了,又哪在多杀人呢?张 

… 页面 27…

远 《杜诗会粹》:“大经济语,借戍卒口中说出。”在这里我们相当明显的看到杜甫的政治观点。— 

—这是第六首,征夫诉说他对战略的看法。 

              '三四'                                '三五'                '三六' 
驱马天雨雪         ,军行人高山。径危抱寒石  ,指落层冰间                      。已去汉 
月远'三七',何时筑城还?浮云暮南征,可望不可攀'三八'! 

      '三四'雨作动词用,读去声。雨雪即下雪。 

      '三五'山高所以径危。因筑城,故须抱石。 

      '三六'指落是手指被冻落。 

      '三七'汉月,指祖国。 

      '三八'祖国在南方,所以见浮云南去便想攀住它。“暮”字含情。——这是第七首,征夫诉 

说他在大寒天的高山上筑城戍守的情事。 

                   '三九'                                '四○'                '四一' 
      单于寇我垒         ,百里风尘昏。雄剑四五动  ,彼军为我奔                      。虏 
           '四二'                '四三'                                '四四' 
其名王归         ,系颈授辕门  ,潜身备行列,一胜何足论                      ! 

      '三九'单音禅。汉时匈奴称其君长日单于,这里泛指边疆少数民族君长。 

      '四○'古宝剑有雌雄,这里只是取其字面。四五动,是说没费多大气力。 

      '四一'奔是奔北,即吃了败仗。 

      '四二'名王,如匈奴的左贤王、右贤王。这里泛指贵人。正是所谓“擒贼先擒王”。 

      '四三'辕门即军门。 

      '四四'这两句主要写有功不居的高尚风格,是第三章“大夫誓许国”的具体表现,也是下章“丈 

夫四方志”的一个过渡。——这是第八首,征夫诉说他初次立功的过程和对立功的态度。 

                              '四五'                '四六'                '四七' 
从军十年馀,能无分寸功              ?众人贵苟得  ,欲语羞雷同                 。中原有 
                      '四八'                                '四九' 
斗争,况在狄与戎            ?丈夫四方志,安可辞固穷  ? 

      '四五'能无,犹“岂无”、“宁无”,但含有估计的意味,分寸功,极谦言功小。观从军十年 

馀,可知“府兵制”这时已完全破坏。 

      '四六'众人,指一般将士。苟得,指争功贪赏。 

      '四七'“欲语”二字一顿。想说说自己的功,又不屑跟他们同调,干脆不说也罢。《礼记:由 

礼》:“毋勦说,毋雷同。”雷一发声,四下同应,故以比人云亦云。 

      '四八'这两句过去解说不一。大意是说:中原尚且有斗争,何况边疆地区?应前“单于寇我垒”。 

      '四九'这两句是将自己再提高一步,丈夫志在四方,又哪能怕吃苦? 《论语》“君子固穷”。 

——这是最后一首,这位征夫总结了他“从军十年馀”的经历。我认为杜甫一定接触到这类人物,否 

则不能写得如此具体深刻。 

… 页面 28…

                                  同诸公登慈恩寺塔      * 

                               '一'                                  '二' 
高标跨苍穹,烈风无时体              。自非旷士怀,登兹翻百忧 。方知象教力, 
              '三'                                 '四' 
足可追冥搜  。仰穿龙蛇窟,始出枝撑幽 。七星在北户,河汉声西流。 
                               '五' 
羲和鞭白日,少吴行清秋 。秦山忽破碎,泾渭不可求。府观但一气,焉 
           '六'                                 '七'                                 '八' 
能辨皇州 ?回首叫虞舜,苍悟云正愁 。惜哉瑶池饮,日晏昆仑丘 。 
                               '九'                                 '一○' 
黄鹄去不息,哀鸣何所投 ?君看随阳雁,各有稻粱谋                          ! 

      * 这是天宝十一载 (七五二)秋所作。诸公,指高适、岑参、储光羲和薛据,他门每人都写 

了一首登塔的诗(只有薛据的一首失传),据杜甫自注:“时高适、薛据先有此作。”是杜甫作此诗 

在后,所以说“同诸公”。同,就是和。例如《奉同郭给事汤东灵湫作》、《同元使君春陵行》,都 

是“和”的意思。慈恩寺是唐高宗(李治)作太子时所建,在长安东南区进昌坊,寺塔六级,高三百 

尺,为玄奘所立。 (慈恩寺塔也叫大雁塔,现仍存在。)这时政治很黑暗,把持相位十九年、“口 

蜜腹剑”的李林甫还没死 (他是这年冬十一月死的),同时杜甫自己在长安熬了六七年还是找不到一 

点出路,所以诗的感慨和讽刺根深刻。由于他不得不采用一种比兴的象征的手法,把对社会现实的讽 

刺融化在景物的描写和故事的感叹里,所以须要我们细心领会。 

      '一'两句泛写塔之高。苍,天色。穹,穹窿,天形。塔高出天,所以说“跨”,因势高,故猛 

风永无停止。 

      '二'旷士,就是超世之士。杜甫自言不是这种人,所以登塔不仅不能消忧,反而增加了无限 

的忧愁。所谓百忧,即后半所说的。 

      '三'沸教假形象以教人,故曰象教。没有佛教,也就不会有这个塔,所以说象教力。黄生说: 

 “冥搜犹言探幽也。登塔,则足不至而目能至之,故曰追。”但此处所谓冥搜,其实是揭露现实,不 

要为杜甫瞒过。按唐人作诗,用心甚苦,故;以“冥搜”指作诗,如高适诗:“连喝波澜阔,冥搜物 

象开。”又徐夤诗:“十载公卿早言屈,何须课夏更冥搜。”皆其证。 

      '四'两句概写登塔之状。枝撑,塔中斜柱。 

      '五'此以下八句写登塔所见。这四句是仰观。七星和河汉,都不是白天所能见的,河汉也没有 

声音,只是极力形容塔之高。艺术的真不一定就是事实的真。羲和,传说是日神的御者,所以可用“鞭” 

字。白居易 《题旧策真图》:“羲和鞭日走,不为我少停。”本此。古典作家往往以日象征人君,这 

句可能有寓意。少 (读去声)吴,白帝,是秋天的神。 

      '六'这四句是俯视。秦山指终南诸山,凭高一望,大小错杂,有如破碎。泾渭二句不是单纯写 

景,以景物的模糊,象征时局的昏暗。渭水清,泾水浊,泾渭不可求,是清浊不分,善恶不分。好在 

是实有此景,自然而然,不假捏造,毫无痕迹。下二句山有所寓意。触景主愁,故上有“登兹翻百忧” 

的话。 

      '七'此以下八句写登塔所感。这四句借故事以寄慨。杜甫要“致君尧舜上”,而玄宗却越来越 

昏庸,故因远望不禁想起虞舜。和屈原的“济沅湘以南征兮,就重华(舜号)而陈辞”同一苦心。传 

说,舜葬于苍梧之野。优兆鳌认为是以虞舜苍梧,比太宗昭陵,则为追惩国初政治休明的意思。也说 

得通。 

      '八'《列子》:“周穆王升昆仑之丘,遂宾于西王母,觞于瑶池之上。”玄宗与贵妃游宴骊山, 

荒淫无度,事有相类,故借以为刺,时当日落,故日日晏,亦含天下将乱意。 

      '九'黄鹊,比喻好人,也有自比意。去不息,都被排斥,高飞远引。 

      '一○'雁是一种候鸟,秋由北而南,春由南而北。这里比喻趋炎附势、自私自利的小人。和 

 《赴奉先咏怀》诗的“顾惟蝼蚁辈,但自求其穴”同意。这四句好在也是登塔时所见实景。 

… 页面 29…

                              送高三十五书记十五韵       * 

                              '一'                                '一' 
崆峒小麦熟,且愿休王师  !请公问主将:焉用穷荒为 ?饥鹰未饱肉, 
              '三'                               '四'                               '五' 
侧翅随人飞 。高生跨鞍马,有似幽并儿 。脱身簿尉中,抬与捶楚辞 。 
                                      '六'                                     '七' 
借问“今何官?触热向武威?” 答云“一书记,所愧国士知。” 人实 
不易知,更须慎其仪㈧!十年出幕府,自可持军麾㈨。此行既特达㈩,足以 
                                        '一一'                '一二' 
慰所思。男儿功名遂,亦在老大时                。常恨结欢浅  ,各在天一涯;又 
           '一三'                                                '一四' 
如参与商        ,惨惨肠中悲。惊风吹鸿鸽,不得相追随  ,黄尘翳沙漠, 
念子何当归'一五'。边城有馀力,早寄从军诗'一六'! 

     * 高三十五,即诗人高适 (唐人以称呼排行表示尊敬和亲切)。适时为河西节度使哥舒翰掌 

书记 (唐代元帅府及节度使僚属皆有掌书记的官)。翰于天宝十一载尝入朝,适同至长安,诗大概即 

作于这年。全诗分三段,首四句写边享,是送高的本旨。饥鹰以下写高的为人,有宽慰,有忠告。常 

恨以下与离别之情。 

      '一'崆峒,山名,在临洮,隶属河西。《唐书:哥舒翰传》:“吐蕃每至麦熟时,即率部众 

至积石军获取之,共呼为吐蕃麦庄。前后无敢拒之者。至是,翰设伏以待之,杀之略尽,吐蕃屏迹, 

不敢近青海。”《通鉴》把这件事记在天宝六载十月。按高适有《同吕判官从哥舒大夫破洪济城回登 

积石军多福七级浮图》诗,是高适实参加了这次战役。今又当麦熟,自应休兵息民,加意防守。 

      '二'首四句是送别的本旨。公,指适。主将,指翰。穷荒,贫瘠边远之地。天宝八载,翰攻吐 

蕃石堡城,士卒死者数万。 

      '三'饥鹰,比喻高适。 《唐书:高适传》:“适少濩落,不事生业,家贫,客于梁宋,以求丐 

取给。” 

      '四'高适本是“大笑向文士”的诗人,二语能写出他的豪迈性格。幽,河北之地:并,山西之 

地,俗善骑射,多健儿。 

      '五'适初为封丘县尉,有诗云:“只言小邑无所为,公门百事皆有期。拜迎宫长心欲碎,鞭挞 

黎庶令人悲。”今为书记,可不再鞭挞人民。 

      '六'此下设为问答。触热,冒着炙热。武威,郡名。 

      '七'二句高适答言。国士知,是说不以众人相待。高适客游河西,哥舒翰见而异之,表为掌书 

记,故适 《登垅》诗云:“浅才登一命,孤剑通万里。岂不思故乡,从来感知己。”可见高适对哥舒 

很信赖。 

      '八'此以下至篇末又都是作者的诺,这两句是规戒。杜甫对哥舒的看法和高适不大同,同时高 

适也很豪放,所以关照他要加倍小心谨慎。 

      '九'这两句是鼓励。高适志在封侯,常说“公侯皆战争”,但现在还是一书记,所以杜甫对他 

说,只要你在军府中熬上个十年八载,自然可以作主将了。军麾,用作指摔的军旗。 

      '一○'特达,犹特出,这里有前途远大意。 

      '一一'这两句是宽慰。高适这一年已是五十五六岁了。 

      '一二'自此以下写自己对高的友谊和惜别之情。浅,短浅。方聚复散,故曰结欢浅。 

      '一三'参商二星,一出一没永不相见,是说分手后难得见面。 

      '一四'二句是说自己不能同往 (杜甫曾有《投赠哥舒开府》诗,但没有生效)。 

      '一五'二句是说高适很难回来。翳,蔽。何当,何时。 

      '一六'一则由于友谊,再则也由于杜甫很爱高适的诗,所以这样希望他。杨伦说:“观诗,直 

有家人骨肉之爱,公于同时诸诗人,无不惓惓如此。” 

… 页面 30…

                                  曲江三章章五句     * 

                                                             '二'                   '二' 
曲江萧条秋气高,菱荷枯折随风涛,游子空嗟垂二毛 白石素沙亦相荡 , 
                   '三' 
哀鸿独叫求其曹 。 

     * 这大概是天宝十一载所作,是杜甫的创体。三章都是在第三句作顿,确是“历落可喜”。 

曲江,汉武帝所造,其水曲折,故名,开元中为游赏胜地,南有芙蓉苑,西有杏园和慈恩寺。 

      '一'二毛,发有黑白二色,秋气感人,故有此叹。 

      '二'白石素沙,也是秋景,因秋日则“水落石出”。不独菱荷枯折,引人嗟叹,即此白石素沙, 

复感荡人情。 

      '三'闻哀鸿独叫,益增身世孤独之感。曹,同类。 

                   '四'                     '五'                     '六' 
即事非今亦非古 ,长歌激越捎林养 。比屋豪华固难数 。吾人甘作心 
                           '七' 
似灰,弟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