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选注》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杜甫诗选注- 第5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这就只有使人扫兴,以至感慨系之了。”落花时节”四字,弹性极大,彼此的衰老飘零,社会的凋弊 

丧乱,都在其中,不能看得太简单,认为杜甫只是在伤春。一“又”字,绾合过去和现在,构成尖锐 

的今昔对比,有“风景不殊”而世事全非之感。—黄生云:“此诗与《剑器行》同意,今昔盛衰之 

感,言外黯然欲绝。见风韵千行间,寓感慨子字里,即使龙标 (王昌龄)供奉(李白)操笔,亦无以 

过。乃知公于此体,非不能为正声,直不屑耳。”衡塘退士 (孙诛)云:“世运之治乱,年华之盛衰, 

彼此之惨凉流落,俱在其中。少陵七绝,此为压卷。”这些评语都很精到。黄生所说的“字里”,是 

指的虚字。按李端 (大历十才子之一)有《赠李龟年》诗云:“青春事汉主,白首人秦城。遍识才人 

字,多知旧曲名。风流随故事,语笑合新声。独有垂杨树,偏伤日暮情。”观“白首人秦城”句,那 

么这位老歌手后来曾回到长安,而杜甫则终于死在江南。 

… 页面 264…

                                         白马 * 

                              '一' 
白马东北来,空鞍贯双箭 。可怜马上郎,意气今谁见?近时主将戮,中 
           '二'                                   '三' 
夜伤于战 。丧乱死多门,呜呼泪如霞霰 ! 

     * 大历五年 (七七 0)四月八日,湖南兵马使咸玠杀潭州刺史兼湖南 
都团练观察使崔瓘,据潭州为乱。杜甫这时正在潭州 (长沙),因事变发生 
在夜里,所以他也就不得不“中夜混黎氓,脱身亦奔窜”(《入衡州》), 
和人民一道逃难。从城里逃回他自己的船上后,便南往衡州。这首诗便是写 
途中所见的。 

      '一'这句是说骑马的人已死于兵乱,只见马带着双箭回来。 

      '二'主将,即指崔瓘,伤于战,指马上郎。 (三)仇注:“丧乱一语,极惨!或死于寇贼,或 

死于官兵,或死于赋役,或死于饥馁,或死于奔窜流离,或死于寒暑暴露。唯身历忧患,始知其情状。” 

——浦注:“诗凡四层,逐层抽出。马来,一层。见马而伤马上郎,一层。因马上郎,推到主将被戮 

本事,一层。又因本事,而徧慨死非共命者,一层。” 

… 页面 265…

                                         逃难 * 

              '一'                 '二' 
五十白头翁  ,南北逃世难 。疏布缠枯骨,奔走苦不暖。已衰病方入, 
              '三'                                  '四' 
四海一涂炭 。乾坤万里内,莫见容身晔  。妻孥复随我,回首共悲叹。 
              '五' 
故国莽丘墟 ,邻里各分散。归路从此迷,涕尽湘江岸。 

     * 这诗有人疑为伪作,我看是没有根据的。这晃杜甫替他自己一生的逃难作了一个总结。根 

据未句,大概作于大历五年 (七七○),也就是他死的这一年避臧玠之乱的时候。 

      '一'浦注:“肃宗上元二年,公年五十,时周流蜀中,注家释世难者,以是年段子璋反东川当 

之。公值难其多:何独举此耶?盖公自乾元二年客秦入蜀,时年四十八,是为逃难之始耳,言五十, 

举成数也。按杜甫逃难实开始于至德元载,时年四十五,次年由安史乱军中逃归,头发尽白,说“五 

十白头翁”是一个大体上的和特征的说法,因为在通常情况下,五十不应白头。高适诗:“郑侯应悽 

惶,五十头尽白。”也是所以纪异的。 

      '二'最初在北方,由奉先逃白水,由白水逃 鄜州,他自己又由沦陷了的长安逃归凤翔,后来 

才由华州经秦州、同谷逃到了四川 (南方)。 

     但在四川又碰到段子璋、徐知道和崔吁之乱,如今在湖南又要逃臧玠之乱,所以说“南北逃世 

难”。 

      '三'涂炭,烂泥和炭火。一涂炭,是说全国人民都在水深火热之中,没有例外。 

      '四'畔,边陈,如泽畔、田畔,即“人寰难容身”意。以乾坤之大,竞找不到一块安身之地, 

极写世乱,也显出诗人社甫之不为当道所容。 

      '五'莽,是莽莽然,草木丛生的样子。安史乱后,洛阳附近数百里内都变成了废墟,杜甫家 

正在这一区域内。 

… 页面 266…

 聂来阳以仆阻水,书致酒肉。疗饥荒江,诗得代怀,兴尽本韵。至县,呈 
      聂令。陆路去方田驿四十里,舟行一日,时属江涨,泊于方田。* 

                              '一'                                  '二' 
耒阳驰尺素,见访荒江渺 。义士烈女家,风流吾贤绍  。昨见狄相孙, 
              '三'                               '四'                               '五' 
许公人伦表 。前朝翰林后,屈迹县邑小 。知我碍湍涛,半旬获浩糕 。 
                                  '六' 
麾下杀元*戎,湖边有飞施 。孤舟增鬱鬱,僻路殊悄悄。侧惊猿猱捷, 
              '七'                               '八'                               '九' 
仰羡鹤鹤矫 。礼过宰肥羊,愁当置清醥 。人非西喻蜀,兴在北坑赵  。 
方行郴岸静,未话长沙扰'一○'。崔师乞已至,澧卒用矜少'一一'。问罪消息 
真,开颜憩亭沼'一二'。 

     * 这是杜甫最后一首谢人餽食的诗,但并不是杜甫的绝笔 。我们选录这首诗的目的,一方面 

在使读者明腺诗人杜甫死前不久的生活状况和思想抚况,另一方面、也是主要的方面,则在于借以证 

明“饫死”一说的虚伪,因为自来就有不少人相信杜甫死于“牛肉白酒”,而其根据也正是这首诗。 

七七○年四月,杜甫避臧玠之乱,由长沙到衡阳,这时他的舅父崔伟做郴州的录事爹军,写信要他去, 

此诗即赴郴途中所作。聂耒阳、耒阳县令聂某 (其名不详)。兴尽中韵,兴字,去声。指诗的意兴。 

李因笃云:“兴尽本韵者,盖篇中所押之字,皆《广韵》三十小部。唐制,二十九筱、三十小,近体 

通用,而此首专用小韵,不及筱韵,故云然。”方田驿,即阻水之处。由衡至耒阳一百六十余里,至 

郴,四百余里。 

      '一'首二句叙聂令的急难慷慨。尺素,书信。渺,渺茫,时江涨水大。 

      '二'二句赞美聂令的家风,实承上文来。义士,聂政,烈女,聂政姊。聂政为严仲子杀韩相侠 

累,因自披面抉眼,自屠出肠,韩暴其尸于市,悬赏购问,莫知为谁。政姊荣闻之,乃至韩市,伏尸 

哭极哀,死政之旁。晋、楚、齐、卫闻之,皆曰:“非独政能也,乃其姊亦烈女也。”(见《史记, 

刺客列传》) 

      '三'二句赞美聂令本人品格。狄相孙,狄仁杰之孙博济。杜甫在夔有 《寄狄明府博济》诗云: 

 “梁公曾孙我姨弟。”当即此人。昨见,犹前见。许,推许。表,表率。 

      '四'二句为聂令抱屈。不在朝廷,只作个小地方宫。聂令祖父大概作过翰林,故有上句,以 

上为第一段,是赞美语,也是感激语。观狄公推许之文,可知非 亲非故,但可感也正在此。 

      '五'浩澡,水无际貌。张洽云:“获,言所得者,止大水耳,别无所有。”按此句是说挨了五 

天饿。 

      '六'二句即指臧玠杀崔瓘事。飞旋,指崔瓘灵柩所悬之素旌。 

      '七'四句写阻水心情。伤心兵乱,故增鬱鬱;为水所困,故羡猿猱鹳鹤。矫,举也。 

      '八'二句感聂令致酒肉,应上“见访”和“知我”。古人以牛羊豕三者具备为太牢,无牛只有 

羊泵则为少牢,聂令送的大概是牛肉,所以说“礼过宰肥羊”。愁,揩杀元戎。句意谓聂令的酒送得 

很及时,正当愁时,兼送清酒。以上为第二段,叙乱离而兼阻水窘状,以见聂令愧食之可感。麾下句, 

是末段张本。 

      '九'二句是说,教此行虽未负有传檄的责任,但私愿却在于彻底消灭叛徒。司马相如尝出使西 

蜀,有《喻巴蜀檄》。秦将白起破赵,坑降卒四十万人。杜甫是坚决反对无原则的姑息,所以《舟中 

苦热》诗也有“此流须卒斩”的话。 

      '一○'郴岸,即指方田驿。是说还没来得及对聂令细说藏玠的变乱。 

      '一一'杜甫自注:“闻崔侍御溪乞师于洪府,师已至袁州北,杨中丞琳问罪将士,自澧上达长 

沙。”用矜少,言自矜传其兵精。 

      '一二'开颜,开颜一笑。问罪既确,故愁颜为之一开。憩,游息。以上为末段,写阻水的心事。 

杜甫在任何艰苦信况下都关心国家大事,后人所谓“平生无饱饭,拆死只优时”,于此诗尤可见。 

… 页面 267…

                         暮秋将归秦,留别湖南幕府亲友          * 

                               '一' 
水阔苍梧野,天高白帝秋  。途穷那免哭?身老不禁愁'二'。大府才能 
                   '三'                                 '四' 
会,诸公德业优 。北归冲雨雪,谁悯敝貂裘 ? 

     * 这是七七○年秋在长沙所作,是杜甫最后的一首五律,目的是希望亲友们能送点盘川。这 

年夏四月八日,长沙曾发生臧玠的乱子。这个乱子到底是什么时候、是怎样平下来的,我们虽不十分 

清楚,但据 《唐书:代宗纪》:“大历五年五月,癸未,以羽林大将军辛京杲为潭州刺史、湖南观察 

使。”又 《新唐书》卷一百四十七《辛京杲传》:“京杲,肃宗时累迁鸿胪卿,为英武军使。代宗立, 

封庸国公,迁左金吾卫大将军,进晋昌郡王,历湖南观察使,后为工部尚书,致仕。”可见这位新湖 

南观察使,乃是皇帝左右很重要的一员大将,这个乱子,大概就是由他来收拾的。时间,则当在六月。 

我们提出这一点,相当重要,因为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杜甫为什么忽然改变原来南下郴州的计划,又由 

耒阳折回长沙的过程。杜甫无时无刻不想北归,避乱南下,本是万不得己,现在乱子既已平定,他自 

然要掉转船头北归了。这是毫无足怪的。 (可参看集中《回棹》一诗) 

      '一'上句记地,切湖南。下句记时,切暮秋。白帝,是司秋的神,与白帝城无涉。二句有举 

目非故乡之感。 

      '二'二句自叙。杜甫的愁很大,少壮时,还可以“放歌破愁绝”,“一酌敝千忧”,而今都不 

行了,所以说“不禁愁”。 

      '三'二句颂辛京呆和亲友。唐时谓节度使府为“大府”,这里指观察使。才能会,所谓济济多 

士。 

      '四'暮秋从湖南出发,到秦中,已是冬季了,故曰冲雨雪。黄生云:“接联(第二联)及尾联, 

口角愈伤悲,身分愈高傲,由其气足以振之故也。” 

… 页面 268…

                                  长沙送李十一衔     * 

                                         '一' 
与子避地西庚州,洞庭相逢十二秋 。远愧尚方曾赐履,竟非吾土倦登楼 
'二'                                            '三' 
    。久存胶漆应难并,一辱泥涂遂晚收 。李杜齐名真忝窃,朔云寒菊倍 
       '四' 
离忧  。 

     * 这和前一首当是同时之作,为杜甫最后的一首七律。 

      '一'首二句写久别重逢。避地,避乱而寄居异地。仇注:“此诗,黄鹤编在大历五年。西康 

州,即同拜县。公以乾元二年 (七五九)冬寓同谷,至大历五年(七七○),为十二秋,此亦五年秋 

自衡归潭之一证也。” 

      '二'二句向朋友叙别后十二年来的行踪。上句用王乔事。《后汉书》卷一百十二《王乔传》, 

 “乔为叶令,有神术,每月朔望常白县诣台朝,帝 (明帝)怪其来数,而不见车骑,令太史伺望之。 

言其临至,辄有双凫飞来。于是候凫至,举罗张之,但得一只舄焉 。乃诏上方诊视,则四年中所赐 

尚中官属履也。”上方,即尚方,是主作皇帝御甩器物的官。七六四年,严武表荐杜甫为检校工部员 

外郎,赐绯鱼袋。故借尚方赐履来比为自赐绯。但这郎官是遥授的,一直挂名,未能登朝,所以说“远 

愧”。下句翻用王粲事。王粲作 《登楼赋》,尽管也曾慨叹的说:“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 

留!”但他毕竟还常去登楼,而我呢,则连楼也懒得去登了。见得为客日久。 

      '三'二句,上句感李衔对自己的友谊,坚如胶漆,历久不衰。应难并,料无人可比并。下句自 

伤从左拾遗贬官后遂一蹶不振。晚收,老去无成。正因己因泥涂,始益见李之胶漆。 

      '四'末二句收到惜别。后汉李固和杜乔,李云和杜众,李膺和杜密,皆齐名,并称“李杜”。 

忝窃,杜甫自谦言有愧于与李衔齐名。这个齐名,当指仕宦,不指文章。末句即景合情。杜甫北人, 

送别在秋,故有朔云、寒菊的话。李衔这次大溉是由长沙回长安的,这就更加引起杜甫的故国之恩, 

所以说“倍离忧”。——按刘克庄《后村诗话》云:“韩公(韩愈)字东野(孟郊),名籍(张籍)、 

湜 (皇甫湜),而籍哭韩诗,乃有‘后学号韩张’之句。……甫、白真一行辈,而杜公云‘李杜齐名 

真忝窃’,其忠厚如此。”是刘氏以李为指李白。或当时李衔曾以杜甫比李白,而杜甫表示不敢当。 

说亦可通。大约当杜甫晚年,已有李杜齐名之论。杨凭《赠窦牟》诗云:“直用天才众却瞋,应欺李 

杜久为尘。”凭,大历中进士,年代与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