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雪定陵》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风雪定陵- 第3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二陵及其同葬十陵迁到中都(今北京)。两年之后,房山寿宫建成,便把棺椁运往房山陵地安葬。由此,这里便形成太祖、太宗、十帝和其他后妃王墓等数十处的金代皇家陵区禁地。
  明军赶往房山金人陵区之后,大肆焚烧盗掘,整个陵区烈焰升腾,烟尘四起。不到两个月,建筑规模和历史艺术价值比明十三陵毫不逊色的房山金陵,毁坏殆尽。
  事情到此并未结束,万历皇帝死后,他的孙子天启皇帝朱由校见努尔哈赤不但没能自灭,反而锐气俱增,又听阴阳术士之言,在房山金人陵区修建一座关公庙,以压其胜……而最后的结局是清军入关,多尔衮下令捣毁十三陵,以报房山金陵被毁之仇。其中定陵遭其毁坏最为严重,宝城垛口,明楼地面的花斑石、外罗城等建筑全被焚烧捣毁,辉煌的定陵园林只剩一座明楼。当然,这个报复性的毁灭要在万历死后二十四年才得以应验,这是后话。
  面对这艘帝国古船,万历已经准备好了一切,决心沿着他选择的道路径直走下去。病入骨髓的他自知必定先于古船沉没,尽管船上救命的号子喊得翻江倒海,他却再也无力顾及了。
  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四月六日,孝端皇后王氏气绝身亡。按照她生前的地位要葬于定陵地宫。为担心雨水进入玄宫,礼部左侍郎孙如游上疏说:皇后发葬,惯例要出百日,可玄宫隧道不可久泄,眼下正处大雨季节,臣等非常担忧。既然万历皇帝连战事都不再顾及,哪还有心思去理睬葬事,所以王皇后的棺椁一直没有入葬。从此,群臣们不再过问,只管在沉沦中苟且偷生。
  七月二十一日,万历皇帝终于一病不起。这位“难识君王真面目,二十余载匿深宫”的帝国君主,在将要撒手归天的弥留之际,竟然连太子常洛也不见,更不允许大臣们去问安,他只要既带给他欢乐、又带给他苦恼的郑贵妃陪伴。二人相对,多少往事涌上心头。他庆幸,在这郁闷苍凉的人生旅途中,能和这位美丽聪明的爱妃相遇。同时,他又感到无限的内疚和忧虑,他辜负了爱妃和爱子的期望,使她和她的儿子落到今日天各一方、茕茕孑立的可怜境地。他无法知道自己死后,太子常洛会对郑贵妃施以何种残酷的手段。他第一次感到了时间的珍贵与紧迫,在这阳气尚存的最后一刻,他强打精神,渝令方从哲等几位重臣前来受顾命。
  当方从哲等几位大臣赶到乾清宫时,见万历皇帝面如灰土,奄奄一息,急忙跪地痛哭流涕。万历轻微地抬了抬手,示意方从哲上前,两滴浊泪夺眶而出。他颤微微地拉了拉方从哲的手,有气无力地说道:“念郑贵妃待我好,册立为皇后,死后葬入定陵寿宫同朕作伴……”说完,撒手而去。
  万历死后,长子也即是皇太子朱常洛即位,年号泰昌。多灾多难的朱常洛终于在同年八月初一日继承了帝位,是为光宗。朱常洛的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逆境中度过的,由于长期忧郁苦闷,清闲无聊,只得把全部精力寄托在酒色上。虽然年龄还不到四十岁,身体的健康状况却已到了崩溃的边缘。
  万历驾崩之后,郑贵妃知道自己地位岌岌可危,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一反过去之常态,千方百计地奉迎讨好这位新皇帝,除了赠送大量珍珠异宝以外,又赠送数名绝色美女供他淫乐。结果,由于色欲过度,这个一生绝经苦难的短命皇帝,一个月后就一命呜呼了。
  从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四月六日,到九月一日,明帝国先后死去一后二帝,这在中国历朝的宫廷史上是极为罕见的。朱常洛的儿子、十六岁的小皇帝朱由校(年号天启)一登基,就要大办喜事。可此时宫廷内部正争权夺利,勾心斗争,吵闹不休,边关异族不断入侵,内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此种情形,万历皇帝的丧事举办得如何,是可想而知的。
  按惯例,送葬前,杠夫要在北京德胜门外“演杠”十天,按正式送葬的要求,抬着一具木箱,木箱上方中心位置放着满满一碗水,演练到滴水不洒为止。但这一切都无人要求了。九月二十八日,万历皇帝、孝端皇后梓宫同时发引。护丧的是孙如游、黄克缵、李腾芬、王永先等二十四员大臣,并有军夫八千人抬灵。走在最前面的是引幡队,举着花花绿绿的万民旗万民伞;后面紧跟上千人的法架卤薄仪仗队,高举数不清的金瓜钺斧、朝天镫,兵器刀枪如林,幡旗蔽日。跟在棺椁后面的是十路纵队的武器兵弁;最后面是由数百辆车子组成的文武百官、皇亲国戚的车队。整个送葬队伍蜿蜒十几里,所到之处,凡有碍通行的建筑物,无论大小,一律拆除……由于事前未演练抬棺技巧,又因棺椁太重, 路上常有绳索损伤,行走极慢。早上从宫中走出,天黑才到德胜门,只好再增加六百名杠夫。三十一日傍晚,当棺椁运到沙河时遇到风雨,先是北风大作,黄尘升腾弥漫,接着大雨飘落。风雨潇潇,天地苍茫,送葬队伍乱作一团。恰在这时,拖灵龙木(主杠)轰然断裂,万历皇帝的棺椁一角坠地,跟随的重臣闻此不测之事,急喊:“停下献酒……”竞无人理睬,棺椁依然在泥水中拖曳而行。直到十月三日,棺椁才进入寿宫。
  这位御驾大明帝国四十八年的万历皇帝朱翊钧,确实是愧对祖先于地下。虽然他死后二十四年明朝才被农民军和大清帝国灭亡,但后来的政治家和历史学家都承认这样的评判:明朝灭亡原因不在祟祯,而在万历。至少在万历年间,这种沦亡便开始了。正如清帝国在修缮房山金陵时,康熙皇帝在碑文中所作的结论:
  朕维圣王制祀……所以讫扬曩烈,光表前王。
  金朝房山二陵,当我师克取辽阳,故明惑形象之说,谓我朝发祥渤海,气脉相关。故罢金陵祭祀,二年拆毁山陵,欲断地脉。三年又建关庙于其地,为压胜之术。从来国运之兴衰,关乎主德之善否。上天降鉴,惟德是与。有德者昌,无德者亡,与山陵风水原无关涉。有明末造,政乱国危,天命已去。其时之君臣,昏庸迷谬,罔知改图,不思修德臣民,挽回天意,乃轻信虚诞之言,移咎于异代陵寝,肆行摧毁。迨其后……人心叛离,国祚以倾。既与风水无与,而前此之压胜摧毁,又何救于乱之乎?古之帝王掩骼埋胔,泽及枯骨,而有明君乃毁及前代帝王山陵,其桀谬实足贻讥千古矣……
  第十二章 棺床前的困惑
  石门洞开,棺床金井之上却不见棺椁的踪影。是被人盗掘?还是故设疑冢?一个个谜团再次困惑了发掘人员的心。直到打开玄宫的最后一道大门,百年迷雾才倏然消散——
  希望与绝望
  按照自来石的提示,发掘人员穿过20米长的前殿,又看到一座紧闭的石门。纵横九排八十一枚乳状门钉,在朦胧的光亮里闪闪烁烁,如同暗夜里无尽苍穹中弥布的群星,令人遐思,使人陶醉。九是自然数字中最高的一位,石门上纵横九排乳状门钉,意在象征吉利与权威,这是帝国皇帝“九五之尊”的具体体现。发掘人员用手电筒向门缝内照去,又是一条自来石从里面顶住了大门。在做好严密的保护措施之后,他们拿出“拐钉钥匙”,用开第一道石门的方法,将第二道石门打开。由于有了第一次的经验,开这道石门时只稍微一用力,石门嘎然洞开。由于巨石和青铜的摩擦,清脆悦耳的金石之音伴着沉重的嗡嗡声……大家简直惊呆了,汽灯的光亮如同一豆油灯,微弱而细小。大殿似乎没有尽头,深邃幽暗,阴森恐怖。霉烂的气味伴着刺鼻刺眼的迷蒙雾气挡住了视线,发掘人员只好手拉手小心翼翼地摸索前行。
  奇迹终于出现了。一盏汽灯照亮了三个汉白玉宝座(供案)。宝座并排面东放置,中央一个较大,显然是皇帝的灵座,两边较小,是为皇后之灵位准备的。中央宝座的靠背雕四个龙头,伸向两端。靠背后又雕一条纹龙,作戏珠状。四周俱浮雕云纹,大有腾云驾雾之势。两侧的宝座踏板前放置“五供”,中央为黄琉璃花瓶。五供前有一口巨大的青花龙缸,缸内贮油质,油面有铜制圆瓢子一个,瓢子中有一根灯芯,芯端有烧过的痕迹,这便是史书上所说的“长明灯”——万年灯。根据痕迹判断,长明灯在安葬时是点燃的,当玄宫封闭后,因氧气缺乏,才渐渐熄灭。油质表面一层已经凝固,后经鉴定,长明灯为芝麻香油制成。这口青龙花缸、不但是定陵出土文物中的珍品,同时也是中国青花瓷器中的罕见之作。缸的高度和口径均为0.7米,外部刻有“大明嘉靖年制”的题款,颈和底部有莲瓣纹饰,中部绘有云龙纹,云似飘移流动,龙如初入苍穹,二龙一前一后,腾云驾雾,直冲天宇,一种栩栩如生的动感,使整个器物充满神韵。
  明代瓷器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最负盛名,其中尤以白地蓝花的瓷器为精,世称‘青花瓷”。景德镇是明代烧制瓷器的中心,为供朝廷使用,专门设立了为皇室生产瓷器的“御窑厂”。由朝廷委派专职官员监工督造,并驻有军队看守,设有牢房和刑具,对违反规制的工匠,予以惩治。
  据文献载,巨型龙缸的制作过程,技术复杂,烧制困难,每窑每年只能烧制三只以下,且成品率极低。为满足宫廷的需要,在御窑厂内专设龙缸窑32座,专门掌握烧造龙缸技术的工匠叫“龙缸匠”,另外还有敲青匠、画匠和各种夫役。倘火候不当就要裂口,青土缺乏同样制不成功。史籍中有这样一段记载:陆定新,因父母早丧,家境贫寒,只得到窑上学艺。他性情刚直勇猛,而待人宽厚仁慈。嘉靖皇帝需要龙缸,派太监潘相到御窑厂督造。因龙缸不易烧制,工匠无人敢接掌管窑火的差事。陆定新毅然承担其责。但经多次烧制,没有一个成品。太监潘相大怒,下令重责窑民,然而龙缸依然烧制不出。潘相又下令对工匠窑民进行断粮和殴打。几天之内便有五人相继死去,眼看同伴受此苦役之累,陆定新遂于夜间面对熊熊烈火,奋身跳入窑中。翌日开窑,龙缸竟成。众人无不泪下, 收其遗骸葬于凤凰山下。窑民感其英烈,在窑厂旁建祠一座,以示缅怀和纪念。
  这段记载不免带有传奇色彩,但明代为烧制龙缸,确有用女子祭窑的事件。龙缸烧成后,工匠往往逃脱不掉被处死的下场。
  嘉靖年间,对于青花瓷器的烧造,已达到登峰造极之境地。青花的釉料来自南洋的“苏泥索青”。这是一种十分贵重的原料,用它烧瓷,颜色鲜美,独具神韵,无可与之匹敌。嘉靖四十一年,一督工大臣令工匠烧出12口青花瓷缸后,欲返京领赏。临行前,摆下酒宴,请掌管烧制火候的工匠来饮。席间,这位督工大臣问工匠:“匠师烧制青花瓷器,艺高技绝,劳苦功高。我走后,若朝廷另派他人督工,是否还能烧出更好的瓷器?”工匠不解其意,回答道:“艺无止境。”督工大臣听罢,暗派人在工匠杯中施放毒药,将其毒死。自此,景德镇再也烧不出精美的青花龙缸,万历随葬的青花龙缸,也只好用他祖父嘉靖年间制造的了。这个记载同样具有传奇性质,史学家研究得出结论,自嘉靖以后,南洋的“苏泥索青”渐已绝迹,因此,所烧制的瓷器当然无法与前相比了。
  发掘人员在发现宝座和长明灯的同时,又在北壁和南壁上,分别发现两道券门。券门不出檐,无任何装饰,里边各有一座石门,青石做成,无铺首和门钉。券门上横以铜管扇,穿以门轴,形式虽同前殿中殿之门,但尺寸却小得多,仅高2.2米,宽0.9米,门内侧同样用自来石顶住。发掘人员用“拐钉钥匙”打开左边石门,沿券道而进,迷茫的雾气中出现了一座巨大的棺床。棺床除中间有一孔穴,里边填满黄土外,四周空空荡荡,一无所有。白万玉突然喊了声:“完了!”
  众人大惊,忙凑上来望着老人灰暗的脸问道:“怎么完了?”
  “棺椁被盗了。”白老解释道:“这里边一定有秘道通向外面。”
  众人更加紧张起来,挑着汽灯,打着手电,围绕着左殿的四周寻找起来。
  果然不出白老所料,在左殿的西部找到了一个小型石券洞和石门。石门呈向内开放型,被自来石顶住。如果真的被盗,盗墓者可能就是沿这条密道进入的。“快把自来石搬开。”白万玉喊着,几个小伙子把自来石取出,石门被嘎然拉开。
  这次没有雾气扑来了,外面是一堵黑压压的大墙。汽灯光下,只见大墙为方砖垒成,中间用灰浆填缝,无半点盗掘的迹象。这时大家才猛然想起,盗掘绝不可能,因为通长近20米的棺床上,没有棺木放置和腐烂的痕迹。并且,从平铺的金砖光亮无损这一点断定,棺椁压根就没在此停放过。
  汽灯放到棺床上,照亮了中间的“金井”。大家擦着脸上的汗水,默默地往里望着,希图揭开这有床无棺之谜。
  金井位于方砖铺砌成的棺床之内,是为风水之穴,一抔黄土,无底无盖,借以沟通阴阳之气。棺椁入葬后,必须端端正正地压在金井之上,以接地气。人类来自自然,死后亦应回归自然,皇天后土便是人类生死存亡的栖息之处。只有与自然融为一体,死者的灵魂才能久兴不衰、永世长存……正是源于这种似是非是、似通非通的宗教思想,历代皇陵在寿官初建之时,开工的第 撮土要慎重地保存起来,待地宫建成后,把土郑重地填入金井之中。此种做法,有的研究者认为来自佛教的启示,有人则认为来自伊斯兰教的影响,结论尚需进一步探讨证实,但却可以清楚地看出,人类对于土地的依赖和爱恋意识何等根深蒂固。无论是平民百姓还是帝王将相,都深信不疑——土地是人类永恒的母亲。
  正是对土地出于这样一种膜拜心理,所以,中国几千年历史长河中,曾经不止一次地展示过这样的画面:萧瑟秋风里,荒野古道上,起义军的马蹄正扬起漫天的黄尘。可以看见,在沙风土雾中,每面大旗上都写着“分田地,均贫富”!揭竿而起的义军为了得到土地,纵横沙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