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人格- 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        《人格的维度》                        (1947)
?        《人格的科学研究》                (1952)
?        《人的人格结构》                    (1953)
?        《政治心理学》                        (1954)
?        《焦虑与歇斯底里的动力学》(1957)
?        《变态心理学手册》                (1960)
?        《人格测量》                            (1976)
?        《智力的模型》                        (1982)
二、艾森克的人格类型理论体系
(一)人格等级模式
?        在研究策略方面,艾森克将人格要素分解成能够按等级排列的各种单元(见图1)。该模式的基本结构是特殊反应水平,其中包括特殊行为反应在内。
图(1) 艾森克人格等级模式

(补)  对图1的说明:
?        艾森克的人格理论主要是属于层次性质的,它包括类型、特质、习惯反应和特殊反应四级水平,称为人格层次模型 '2' 。
?        特殊反应(specific response,简称SR)是个体对一次实验中的反应或是日常生活经验的反应,这种反应见到过一次,可能是个体的特征,也可能不是个体的特征 '2' 。
?        习惯反应(habitual response,简称HR)是在相同环境中导致再次发生的特定反应 '2' 。

    艾森克用因素分析法将类型水平分为三个维度:
1、内外倾(extraversion…introversion)
?        外倾的人不易受周围环境影响,难以形成条件反射,具有情绪冲动和难以控制、爱交际、渴求刺激、粗心大意和爱发脾气的特点 '2' 。
?        内倾的人易受周围环境影响,容易形成条件反射,情绪稳定、好静、不爱社交、冷淡、深思熟虑,喜欢有秩序的生活和工作,很少发脾气等特点 '2' 。

?        艾森克认为;外倾的人和内倾的人不仅在使用术语方面不相同;而且其生理构造也不一样。在他看来;当处于无刺激﹑休息状态时;外倾和内倾的人有着不同的大脑皮层唤醒水平。
?        外倾的人一般比内倾的人有着更低的皮层唤醒水平。外倾者寻求高度唤醒的社会行为。
?        内外倾与工作效率的关系(见黑板图)'2'
2、神经质(neuroticism)
?        艾森克模式中的第二个基本维度是神经质;这一维度表明人格异常到正常的连续特征。
?        在该维度上得高分的人“情感的易变性是外显的﹑反应过敏的;得分高的个体倾向于过于强烈的情绪反应;他们在情感经历之后较难面对正常的情景” '1' 。这种人表现为高焦虑,喜怒无常,容易激动 '2' 。
?        得分较低的人容易恢复平静,这种人不容易焦虑,稳重温和,容易自我控制 '2' 。

3、精神质(psychoticism)
?        从正常范围过度到极度不正常范围。它存在于所有人身上,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        在该维度上得分高的人,往往被看成是“自我为中心的﹑攻击性的﹑冷酷的﹑缺乏同情的﹑冲动的,对他人不关心的,且通常不关心别人的权利和福利”(Eysenck,1982)。
?        低分者则表现为温柔﹑善感等特点。如果个体的精神质表现为明显程度,则容易导致行为异常。
(二) 人格维度与心理障碍
* 艾森克提出内外倾、神经质、精神质、智力和守旧—激进主义五个维度,但是他认为只有内外倾、神经质和精神质是人格的三个基本维度。
*艾森克及其一些同事提出的一些基本观点
       (1) 内外倾(以前称为I因素;后来改称E因素)是人格的第三种因素;它与神经质具有极为重要的关系;与精神质也可能有关系。
       (2) 智能也是一个独立的因素;它与前面的三个因素有极为复杂的关系。此外保守是第五个人格因素。守旧性和激进主义是相对的同一维度。因此每一个人都可定位于多维空间的任何一个位置上。
        (3) 不论是用因素分析或其他类似的数学分析;不论所分析的是什么材料:问卷﹑评定抑或客观人格测量;所得到的结果都是一致的。
        (4) 这些因素的个人记分的分配并不表明符合传统精神疾病常用的诊断概念。全部分配都是连续的。因素的记分比传统的精神病诊断有更高的准确性。
        (5) 一般来说;一个病人常有数种高分的记录;这说明传统的做法即把一个病人只塞到一种兵种或诊断并不合适。病人的实际情况是处于多种状态的。
        (6) 传统所称的许多症状很少是单义的;实际上某些症状如抑郁在几种因素方面都有同样高的负荷。
人格维度与心理障碍的关系:
?        ⑴情绪不良是高度神经质和高度内倾的结合;各种类型的精神病态人格是高度外倾和高度神经质的结合。
?        ⑵精神病并不是神经症的严重化,两者的发展不是同一方向的。
?        艾森克以内外倾、神经质与精神质三种人格维度为基础,于1975年制定了艾森克人格问卷(EPQ)。
(三)、人格结构
?        艾森克以神经活动中的兴奋—抑制过程为基础构建各水平的人格层次结构。如下图就是他对人格结构的主要观点:


?        人格的结构主要包括人格的行为方式(如:行为外倾)和人格的体质方面(如:体质外倾)。
?        行为外倾可以通过量表如EPQ或MPI(Mandsley Personality inventory)等进行测定。
?        体质外倾则可以在各种程度上采用实验测得。
三、对艾森克理论的评价
贡献:
?        艾森克提出的人格的三个基本维度,不仅为实验所证实;也得到数学统计和行为观察的证明;受到各国心理学家的重视。
?        艾森克人格问卷(EPQ)是用途较广的人格量表,已广泛应用于医疗﹑教育和司法领域。,已被一些国家译出或修订。
?        他提出人格就可分解为有据可查﹑有数可记的要素。这是心理学家多年以来一直探讨而难以确定的东西。 
?        尽管人格的生物倾向性仍是他理论的主要方面,但是他并没有排除环境的作用。
局限性:
?        艾森克的人格类型理论与传统的特质理论都是一买相承的。
?        传统特质论中存在的种种不足,人格类型理论也在所难免。
*人格的五因素结构
?        不难看出;无论是卡特尔的特质因素分析论还是艾森克的人格类型理论;其中心思想就是关于用以说明所有人格特质维度的数量问题。
?        诚然;在这一问题上或许永远无法取得一致的意见;但是在最近;研究者们在人格因素分析研究中注意到了一种惊人的一致性结果:一些使用不同人格材料的调查小组重复性地找到了五种基 本人格维度的证据。
*表  五种一般的人格因素 
第四节  关于特质论的争议与评价
一、对特质方法的批评
?        代表人物:W。 米歇尔
?        争论一:   特质测验不能很好地预测行为
?        是否是人格和情景共同决定了个体的行为?
?        争论的焦点还集中在使用人格特质分数预测行为的效度问题上。
争论二:     跨情景的一致性缺失
?        对这种跨情景一致性的证据;米歇尔也提出了质疑。
?        多数情况下,我们习惯于以某种类型的情景或角色来看待别人;可是还没有充分认识到是情景而不是人本身对行为的影响程度。
二、为人格特质论辩护
?        对米歇尔的批评的反驳集中围绕着两个问题:
?        其一是行为和特质的测量方式问题;
?        其二是这些特质所结实的变异百分比的重要性问题。
(一) 材料收集(行为的测量)
?        代表人物:S。艾普斯坦(Seymour  Epstein) 
?        艾普斯坦指出,研究者们之所以没能够找到人格特质与行为之间的紧密联系;是因为他们没有正确测量行为。
?        艾普斯坦建议研究者们要广泛收集材料,这样才能更好的测量行为。
(二) 有关特质的证实
?        人格特质测验之所以经常停留在0。3~0。4的水平,另一个原因很可能是研究者们考察的是一些错误的特质。
?        回顾一下奥尔波特对主要特质和次要特质所做的区分:如果某特质为主要特质的话;那么它对于行为的预测更为有效;但如果被试中所包括的特质仅仅是次要特质;那么你不可避免地要降低这种特质分数与行为之间的相关系数。
(三) 10%变异的重要性
?        对人格特质的最后一种争论是关于0。3~0。4相关系数的意义。米歇尔及其他一些研究者指责特质理论建立在特质测量分数与行为预测之间的弱相关基础上。
?        凡德和奥泽对此提供了一些破有见解的材料。他们进行过一相社会情景与社会行为的相关研究,发现情景与行为之间的相关系数变动范围介于0。36~0。42之间。
?        人格系数能解释10%行为变异。
三、对特质理论的简要评价
优点:
?        奥尔波特、卡特尔及其他早期特质心理学家所开创的实验性工作,使他们有别于其他人格理论家。这种方法减少了其他方法因使用模糊材料而带来的偏见和主观性。
?        特质法的另一生命力在于它拥有广阔的领域。通过特质测量来预测行为已成为临床、社会、工业管理、教育以及发展心理学家们研究中的一大特色。
?        引起了对数据累加问题的关注和对相关特质的确认 '2'
?        激发了研究者进一步探讨测量个体差异的更好更京戏的方法 '2' 。
缺点:
?        对特质理论的批评往往不是依据方法所阐述的本身;而是依据方法所没有说明的那部分内容。尽管特质心理学家用特质术语对人格进行了描述;但他们一般都没有对这些特质的形成过程作出解释;也没有解释它们对那些获得极端分数的人有何益处。
?        尽管所有的特质理论家都使用了实证的方法;同时对特质的鉴定也非常重视;但是并没有一个单一的理论或模式将所有特质理论都统一起来。

?        如果没有统一的理论框架;那么很难在这种方法的基础上建立一个有内聚力的系统理论;也很难看到人格特质的研究如何去适应其他领域的研究。 
?        参考书目:
    '1'《人格心理学》  郑雪著      暨南大学出版社
    '2'《人格心理学》  黄希庭著  浙江教育出版社
    '3'《人格心理学》 【美】Jerry M。Burger著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第五章        行为主义
一、华生的行为主义思想
(一)、简介
约翰﹒布罗达斯﹒华生(John Broadus Watson;1878…1958),行为主义学派的创始人。生于美国卡罗来纳州的格林维尔,早在童年时代华生就已显露出其日后开创事业时所具备的两个特点:他既是一个爱攻击的人,又是一个富于建设性的人。13岁成为问题少年。
1900年获得硕士学位,后在芝加哥大学攻读博士,1903年获得博士学位,年仅25岁。1907年已成为全美知名人物。
1913年,在《心理学评论》杂志上发表《行为主义者眼光中的心理学》,标志行为主义的正式开始。
1915年当选美国心理学会(APA)主席。
但是他的学术生涯在1920年中断了,因为华生与结发17年的妻子离婚并与其助手罗莎丽﹒雷纳结婚,霍普金斯大学不能容忍这一丑闻,华生退出学校从事广告业,在其刚进入不惑之年就完全离开了心理学,但由其创立的行为主义流派却继续存在和发展。
(二)、华生的基本主张
1、心理学研究的主题是个体行为而非意识;
2、心理学研究的方法是客观观察与测量而非主观内省;
3、心理学研究目的在于预测行为与控制行为;
4、环境是影响行为的主要因素,控制环境因素即可改造人的行为;
5、由动物行为研究获得的原理原则可用于解释人的行为。
极端的环境决定论者:
“给我一打健康和天资完善的婴儿,并在我自己设定的特殊环境中教育他们,那么我就敢担保任意挑选其中一个婴儿,不管他的才能、嗜好、趋向、能力、天资及其祖祖先的种族如何,都可把他们练成我所选定的任何一种专家:医生、律师、艺术家、商界首领乃至乞丐和盗贼。”(Watson;1930年)
(三)、对人格及行为的解释
1、情绪         是身体对特定刺激作出的反应而已,可用客观的刺激情境、外显的身体反应及内脏变化来解释,如恐惧—无声和突然失去支持,愤怒—身体运动受阻,爱—抚摸皮肤、摇动和轻拍。
2、思维         是无声的语言,语言是一连串的S—R,思维也是一连串的S—R,包含外显言语中学会的肌肉习惯,借助手势、皱眉、耸肩等为中介,从而把对情境的外显反应象征化。
3、人格         人整是习惯的综合,而习惯则是反应的综合,是我们行为习惯系统的最终产物。
二、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论
(一)、简介
B。F。斯金纳(Burrhus Frederick Skinna;1904…1990);出生于宾夕法尼亚州的索斯克汉纳,温暖而稳定的家庭,以第一名成绩考入汉密尔顿大学学习语言文学,理想是当一名作家,毕业后从事个体写作,作品发表不了,情绪沮丧。1928年前往哈佛大学学习心理学,1931年获得博士学位,1936年任明尼苏达大学副教授。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参与美军秘密作战计划,采用操作性条件反射训练鸽子,控制飞弹和鱼雷,1945年任印第安大学心理学主任,1948年任哈佛大学教授。
著作:
《有机体的行为》        1938年
《沃尔登的两个人》        1948年
《科学和人类行为》        1953年
《强化的程度》                1957年
《超越自由与尊严》        1971年
《关于行为主义》        1974年
(二)、操作性条件反射与人格
1、操作性条件反射原理
“斯金纳箱”,反应概率,学习即是行为反应概率的变化。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