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71-原来论语可以这样读》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4571-原来论语可以这样读- 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觉更好一些。    
    4。7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这里的“仁”和“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的“仁”一样,其实都是“人”。    
    孔子说:“人们犯的错误,各自归于他那一类。看一个人他犯什么错,就知道他是什么样的人了。”    
    这一章还是教如何知人的。    
    《集注》说:君子常失于厚,小人常失于薄。君子过于爱,小人过于忍。    
    以此类推,可以知人。    
    最后还是要说一下,修己和和观人大大不同。观人可以观过,说到修己,过是最好不要有的,《红楼梦》上贾代儒教训宝玉说,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要做君子,就不要轻易放过自己,不要过得那么“舒服”,果然修到了君子的层次,那才是“得大自在”,再舒服不过了。    
    其实,过和功(缺点和优点)是一个硬币的两面,比如说,一种性格,往左一点是固执,往右一点就是认真,又比如,往左一点是大方,往右一点就是奢侈,再比如,往左一点是清高,往右一点就是骄傲。    
    《神相水镜集》收了刘劭的《相法九征》:八曰观其所短以知其所长,有短者未必能长,长者必以短为征也,如直之失也讦,他短放此。


里仁第四里仁第四(3)

    4。8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孔子说:“早上明白了道,晚上死也没什么遗憾了。”    
    这句话听上去像嗜武之人得了武功秘籍,其实不然。    
    夫子之道不外乎日用平常。“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中庸》)孟子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人和禽兽能差多少?有人说人是“不渴而饮,四季性爱”。人和禽兽差别在什么地方?差就差在这个道上,人一生若不能闻道,可以说昏昏噩噩跟禽兽分别不大了。这个道也不是“顿悟”而得,而是来自躬行心得。得了这个道,果然“夕死了”,也是老子讲的“死而不亡”。    
    4。9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孔子说:“士有志于圣贤之道,却又以吃不好穿不好为耻的,不值得同这种人谈论。”    
    衣食用度,这个每个人家庭情况不同,实在是没什么好计较的。后面会提到,子路,穿着件破袍子,跟穿貂皮大衣的人站在一起,也没怎么样。    
    人一旦耻于恶衣恶食,就有可能走上邪路。季氏八佾舞于庭,三家以《雍》彻,都是从耻于恶衣恶食这一念上来。那些偷窃的,贪污的,种种作奸犯科,最初原因大多就是耻于恶衣恶食。    
    所以耻于恶衣恶食的要想清楚了,说到家,耻于恶衣恶食,便是一身俗骨,俗不可耐,这样的人,吃得再贵,穿得再好,又有什么用?    
    4。10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適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適,音dí。无適无莫,有的解释为无亲无疏,有的说中无可不可。比,是亲近。    
    《无量寿经》、《华严经》上都有“无所適莫”这句话,都是无所亲疏的意思。    
    4。11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孔子说:“君子想的是道德,小人想的是居处。君子畏法,小人贪利。”    
    这里的君子小人是以道德而言。还有人认为君子小人是以地位而言,君子是指统治者,小人是指被统治者。这样讲,怀就是归向的意思。《诗·皇矣》:予怀明德。《毛传》:怀,归也。《公治长第五》:少者怀之。孔注:怀,归也。怀训为归,本就是经传的达诂。这样解释就是:君子以德治国,那么小民就安土重迁。君子以法治国,那么小民就获得惠利了。    
    这一章言人人殊,未知孰是。我习惯上选前一种:君子终日想得是进德修业,小人求田问舍。君子安分守法,小人则唯利是图。    
    4。12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放,依也。    
    什么事都只追求利益,那就会招来很多的怨恨。    
    读了这一章,我们就要把利啊权啊的这些东西,看淡一点,多存一点恻隐之心,多存一点辞让之心。做一个能人,何如先做一个好人?    
    《孟子》首章,梁惠王问孟子不远千里而来对魏国有什么好处,孟子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读这样的文字,心里很痛快。金圣叹评《西厢》,里面讲了许多个“不亦快哉”,我觉得那多少个不亦快哉加到一起也不如读《论语》痛快!    
    当然,这种话是责己的,不是待人的,待人不能苛。    
    4。13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    
    孔子说:“能以礼让治国吗?这样治国有何难哉?不能以礼让治国,拿礼怎么办呢?”    
    国立于礼,礼生于让。以礼让治国,那么上下同欲,国家昌盛,长治久安,这才是先王制礼之精意。    
    4。14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已知,求为可知也。”    
    孔子说:“不担心没有官位,只担心没有立足的东西。不担心没有人知道自己,只求自己值得别人尊重。”    
    君子要具备经纶才能,而不求世人用己;要具备高尚道德,而不求世人誉己。君子对于名位,不去汲汲以求,也不是避之唯恐不及,是听其自至。“富贵于我如浮云”,来自来,去自去。    
    4。15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参,是曾子之名。    
    孔子说:“参啊!我的道理有一个根本的东西贯穿始终。”曾子说:“是。”孔子走后,别的学生问曾子:“老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曾子说:“老师的道理,就是‘忠恕’罢了。”    
    张甄陶《四书翼注论文》说:此章道理最平实,是以尽心之功告曾子,非以传心之妙示曾子。曾子之唯是用力承当,与颜子“回虽不敏,请事斯语”口气一同,不是释迦拈花,文殊微笑。忠恕而已,是直截切指,与门人共证明此第一义,不是将一贯之语移下一层。盖曾子年最少,夫子没时年方二十九。一以贯之非他,从心所欲不逾矩也。夫子亦三十而立,曾子此时安有此水到渠成瓜熟蒂落气候,夫子遽付以秘密心印?且曾子至死尚战战兢兢,何曾得夫子此言便是把柄入手。纵横贯串无不如意?故谓此章夫子以尽心之功告曾子则是,以传心之妙示曾子则非。    
    孔子不玩玄之又玄那一套,张甄陶文章写得很好。    
    尽已致至之谓忠,推己及物之谓恕。曾子可能是因为一以贯之不好表达,不是门人学力见识所及,所以答以忠恕。


里仁第四里仁第四(4)

    4。16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喻,就是明白、知道。    
    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知道小利。    
    孟子说:“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鸡鸣而起,孳孳为利者,跖之徒也。欲知舜与跖之分,无他,利与善之间也。”    
    鸡叫就起来,孜孜不倦行善的。是舜一类人;鸡叫就起来,孜孜不倦求利的,是跖一类人。要知道舜和跖的分别,没有别的,就在利和善之间。    
    喻于义,就有孝悌忠信,杀身成仁的;喻于利,那么就有患得患失,蝇营狗苟,以至名节丧尽的。    
    陆象山在白鹿洞讲这一章,学者听了悚然警惕,以至于泣下数行。我们反省一下自己过去所做所为,恐怕不只是泣下数行而已吧!    
    4。17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见到贤人就希望自己能像他一样贤良,见到不贤之人就反省自己不要和他一样。    
    这一章孔子教我们一个很具体的修身之法。见贤见不贤,不必亲眼见到。看书、看电影,都能见到。时时内省,自然可以日新月异。    
    4。18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几谏,轻微、委婉地劝说。    
    劳:一般解作劳苦。或训为忧,《诗经》上“实劳我心”、“劳人草草”,都是作忧讲。还有人解作“勉”,《子路篇》:爱之能勿劳乎?这个“勉”跟“教诲”意思相近。    
    孔子说:“事奉父母,要委婉地劝说他们。见父母心里不愿听从,还是要恭敬而不违背他们,替他们操劳(或忧愁)而不怨恨。”《孟子·万章上》有一章也讲了“劳而不怨”。    
    万章问曰:“舜往于田,号泣于旻天,何为其号泣也?”孟子曰:“怨慕也”。万章曰:“父母爱之,而不忘;父母恶之,劳而不怨。然则舜怨乎?”曰:“长息问于公明高曰:‘舜往于田,则吾得间命矣;号泣于旻天,于父母,则吾不知也。’公明高曰:‘是非尔所知也。’夫公明高以孝子之心为不若是恝(毫不在乎),我竭力耕田,共(同恭)为子职而已矣,父母之不我爱,于我何哉?帝使其子九男二女,百官牛羊仓廪备,以事舜于畎亩之中,天下之士多就之者,帝将胥天下而迁于焉。为不顺于父母,如穷人无所归。天下之士悦之,人之所欲也,而不足以忧;好色,人之所欲,妻帝之二女,而不足以解忧;富,人之所欲,富有天下,而不足以解忧;贵,人之所欲,贵为天子,而不足以解忧。人悦之、好色、富贵,无足解忧者,惟顺于父母可以解忧。人少,则慕父母;知好色,则慕少艾;有妻子,则慕妻子,仕则慕君,不得于君则热中。大孝终身慕父母。五十而慕者,吾于大舜见之矣。”    
    事父母几谏,父母犯了错误,你去劝告,要委婉巧妙,不要让他们丢面子。    
    孔子讲得具体实在。    
    4。19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方,集注解为“常”,我觉得不如解作“方向”。    
    父母在世,不远离家乡,出游也有一定的方向。    
    远游则离父母久远,不能事奉父母,而且让父母挂念。作人子女的,要让父母省心,不要老让父母担心,要关心父母、事奉父母,不要反过来让父母伺候。退一万步讲,你现在是作人子女,有一天你也会为人父母的。听人常说,当家才知柴米贵,养子方知父母恩。不到那个时候就是没有那么深切的感受,但是要知道,世界上没有后悔药吃啊,“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那是多么大的遗憾。    
    4。20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这一章重出了。    
    这种情况出现,大概是因为当时《论语》记在竹简上,编的时候弄差了。    
    4。21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父母的年纪,不可不知道。一方面为他们长寿而高兴,一方面为他们年纪大了而担心。    
    这一段讲的是骨肉之情。    
    4。22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躬,亲身,自己。逮,赶上,达到。    
    古人话不轻易出口,因为他们以自己做不到为耻。    
    别解:“古人说话不会过分(出位),因为他们以自己做不到为耻。    
    两种解释意思相通。都是教人言行相符。    
    这个“言”可以理解得广泛一些,可以理解为说的话,作的许诺,发的议论,写的文章,我写的这本书也可以算是“言”。    
    老子说: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说得真痛快!    
    我动手写这本书,很犹豫。我的好友杨君说,这是个普及传统文化的东西,你写这样一本书,就写给我这样的人看,觉得《论语》应该读,但就是读不下去。所以我拿定了主意,也不敢计较自己逮或不逮了。


里仁第四里仁第四(5)

    4。23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    
    孔子说:“因为约束而犯错误的很少啊。”    
    约这个字,有节简收敛落实谨慎周密谦虚不少层意思。    
    老子说:“知其雄,守其雌。”就是守这个约。    
    《孙子兵法》有: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先为不可胜。”也有守约意思在里面。    
    王宗岳的《太极拳论》讲,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意思很像。    
    4。24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讷,音nà,说话迟钝。    
    君子说话要迟钝,行动要敏捷。    
    孔子欣赏这样的人。    
    西方的神(耶和华)说,要有光,于是就有了光,中国的神(盘古)要拿起斧子横劈竖砍,才能把天地开辟。西方的神话重语言,中国的神话重实行。    
    4。25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有德之人不会孤独,一定会有人同他亲近。    
    还有一种解释:有德之人不孤单,他一定是有好邻居。都通。    
    这一章是一种劝勉,更是说固然之理。    
    道德之为物,下体人情,上合天心。《易》有:同心相应,同气相求,人也。又有:水流湿,火就燥,天也。有了德这个东西,怎么会孤单呢?前面讲过:为政以德,居其所而众星拱之。更是把这种天人感应说透了。    
    唐人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讲: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心源造化,本来就可以相通。    
    读了这一章,不但要知其必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坚定信念。    
    4。26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数,有人说是烦琐的意思,有人说是催促的意思,有人说是数落责备的意思。    
    这一章我也不会取舍,总之是要明白君臣朋友之间,不同于父子兄弟夫妇之间,相交要注意把握分寸尺度。


里仁第四公冶长第五(1)

    公冶长第五    
    5。1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这一篇和《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