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71-原来论语可以这样读》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4571-原来论语可以这样读- 第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子贡觉得已经没有告朔之实了,留着羊有什么用?殊不知,仪式虽然不举行,保留这个羊,还能让人记住有这种礼,还可以恢复,如果连这只羊也去掉,这种礼可能就此消亡了。所以孔子觉得可惜。    
    3。18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孔子说:“我不过是尽事君之礼,人家却认为我是谄媚。”    
    人以为谄,其实是因为人不能尽礼。    
    3。19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鲁定公问孔子:“君主使用臣,臣侍奉君主,都应该怎样做?”孔子回答说:“君子应该以礼来使用臣,臣应该以忠来事奉君主。”    
    以上临下,不难于有情,却难于有礼。以下事上不难于有礼,却难于有情。以上临下要守礼,不要粗率简易。以下事上要尽忠,不要欺君罔上。这样上安下顺,就是清明的政治了。    
    孔子讲话深中肯綮,又不偏不倚,真是圣人之言!    
    


学而第一八佾第三(6)

    3。20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孔子说:“《关雎》这首诗,快乐而不过分,忧愁而不悲伤。”    
    以后的很多儒家都类推孔子这句话,说《诗经》中正和平,温柔敦厚。    
    这种说法虽然未必确实,我们要知道中正和平温柔敦厚是极好的,当然不如此也未必不好。    
    3。21哀公问社于宰我。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曰使民战栗。”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社,是土地神。谏,是规劝,咎,是责备。    
    鲁哀公问宰我,土地神的神社应该种什么树,宰我回答:“夏朝植松树,商朝植柏树,周朝植栗子树。植栗子树的意思是说:使老百姓战栗恐惧。”孔子听到了,说:“已经做过后就不要提了,已经完成的事就不要再劝说了,已经过去的事不要去责备了。”    
    这一章存在一点小争议。有人认为松柏栗是社树,有人认为是社主(木牌)的木料。这个我觉得已经不太可考了,这个也无关紧要。    
    重点是孔子三句话的意思。孔子认为,宰我回答的并不是立社的本意,又助长了哀公杀伐之心,看上去在责备宰我,更是感慨世道衰微。    
    3。22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三归,《集注》说是台名,有人认为是地名,都不太好;有人认为“归”与“馈”通,意义迂曲了;解释为家有三处,就近多了;解释为藏货财之所,应该最为合理。    
    树塞门,反坫都是君的待遇,树塞门是立照壁,反坫是古代君主招待别国国君时,放置献过酒的空杯子的土台。    
    孔子说:“管仲这个人器量真狭小呀!”有人问:“管仲节俭吗?”孔子说:“管仲家里有聚敛货财的府库,他家里的管事也是一人一职而不兼任,怎么谈得上节俭呢?”“那么管仲知礼吗?”孔子说:“国君在大门口设立照壁,他也在大门口设立照壁。国君同别国国君举行友好会见时设置反坫,管仲也设了反坫。如果说管仲知礼,那么还有谁不知礼呢?”    
    孔子对管仲的评价是一分为二的,既承认他的功业,又不讳言他局量偏浅。不是那个级别硬要享受那个待遇。    
    孔子说管仲器小,或人认为俭就是器小而问孔子。其实俭何尝是器小?不俭才是器小。守礼近乎拘谨,似乎器小,其实又何尝是器小?不知礼才是器小。    
    俭才可以长久,知礼才能有规模。那些不俭、不知礼的,就算适逢其会,能勃然而兴,也会忽焉而亡,怎么不是器小呢?    
    倒是那些勤俭有礼的,醇厚悠长。    
    宋人有一首题壁诗:    
    一团茅草乱蓬蓬,蓦地烧天蓦地空。    
    争似满炉煨榾柮,慢腾腾地暖烘烘。


学而第一八佾第三(7)

    3。23子语鲁大师乐,曰:“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以成。”    
    翕,协调。从,就是纵,放纵,展开。纯,和谐。皦,是章节分明。绎,是连续不断。    
    孔子跟鲁国乐官谈论音乐,说:“音乐的道理是可以知道的:开始的时候,很协调;展开来,悠扬悦耳,章节分明,又连绵不断,然后结束。”    
    这章是孔子讲音乐的道理。    
    王夫之由音乐谈出了文章的道理:    
    《孟子》七篇不言乐,自其不逮处,故而未化。唯其无得于乐,是以为书亦欠。若上篇以好辩终,下篇以道统终,而一章之末咸有尾煞。孔子作《春秋》即不如此,虽绝笔获麟,而但看上面两三条则全不知此书之将竟。王通窃仿为《玄经》,到后面便有晓风残月、酒阑人散之象。故曰:不学《诗》,无以言。    
    所以说,作文要气盛,气盛然后作文,韩愈说:气盛则音之高下与语之短长者皆宜,道理就在这些地方。这里面还包含着起承转合的道理。我们知道八股文讲起承转合,其实写书法有落起走住叠围回藏,太极拳有挤按肘靠,天下事,都有个起承转合,只是明显不明显,高明不高明的差别罢了。    
    3。24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仪,是卫国的地名。封人,是掌封疆的官员。丧,失位去国,没有官做。木铎,是木舌铜铃,古代发布政令施行教化时用以召集听众。    
    仪这个地方的封疆官求见孔子,说:“凡是君子到这个地方,我没有不见一见的。”从人带他见了孔子。他出来说:“你们何必担心没有官呢?天下无道已经很久了,上天将以孔子为木铎,来教化天下。”    
    3。25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孔子说《韶》乐:“形式完美了,内容也很好。”说《武》曰:“形式很完美,但内容稍差一些。”    
    《韶》,是歌颂大舜的乐舞,《武》,是歌颂周武王的一种乐舞。孔子这样评价两种乐舞,正是“闻其乐而知其德”。(其字,赵岐以为指孔子,朱熹以为指名代名王,我倾向赵说,但这里用了朱说)    
    3。26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孔子说:“在上位的待人不宽厚,举行礼仪的时候不严肃,参加丧礼时也不悲哀,我怎么看得下去呢?”    
    这一章似乎是有为而发,但是我们学到了居上须宽,为礼须敬,临丧须哀。


里仁第四里仁第四(1)

    里仁第四    
    4。1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孔子说:“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是很好的。选择的住处不是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怎么说得上明智呢?”    
    我们知道的“孟母三迁”,就是择仁而处。    
    《孟子·公孙丑上》有一段引到了这一章。    
    孟子曰:“矢人岂不仁于函人哉?矢人唯恐不伤人,函人唯恐伤人。巫匠亦然。故术不可不慎也。孔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夫仁,天之尊爵也,人之安宅也,莫之御而不仁,是不知也。”    
    矢人,是以造箭为生的人。函人,是造铠甲的人。巫,能治病。匠,木匠,要造棺材。    
    这段话的意思是:造箭的人难道天生比造铠甲的人不仁吗?造箭的人唯恐他的箭不锐利不能伤人,选铠甲的人唯恐他的铠甲不坚固使人受到伤害。唯恐救不了人的巫医和唯恐不死人棺材卖不出去的木匠也是如此。所以说选择职业不可不慎重啊。孔子说:‘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是很好的。选择的住处不是跟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怎么说得上明智呢?’仁,是上天尊贵的爵位,是人们安定的住所。没有人阻挡却选择不仁,这就是不智。    
    孔子讲择乡(选择住处),孟子发挥了,讲择术(选择职业)。由此我们可以推广到很多地方。譬如择乡可以想到择友择妻,择术可以想到择师择好(爱好)等等。    
    记得我高中的班主任徐致远老师常常引用柳青《创业史》上的话教我们,人生有几步是非常关键的,一定不能走错。    
    4。2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约,是贫困。利,朱熹解作贪,“盖深知笃好而必欲得之也”,也可以解作下面译文中的用法。    
    没有仁德的人,不能长期过贫困的生活,也不能长期过安乐的生活。有仁德的人安于实行仁,有智慧的人认识到仁对他有利所以实行仁。    
    “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君子能安守贫困,小人困苦不堪就要作乱了。孔子就讲:“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君子处富贵,能“无骄”能“好礼”,不仁之人久处富贵,就会有种种毛病出来。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这一句话讲得太好了。    
    《朱子语类》上讲,安仁者不知有仁,如带之忘腰,履之忘足。利仁者见利为一物,就之则利,去之则害。    
    仁者安仁,好比系惯了腰带,就不觉得系着腰带,穿惯了鞋,就不觉得穿着鞋。朱熹这个比方非常生动。    
    知者利仁,好比用筷子,吃饭就拿上,不用的时候不会老拿在手里。    
    我想,我们大都不是“生而知之者”,“仁者安仁”的境界不是一蹴而就、说说就能做到的。所以要循序渐进,先从“知者利仁”入手,好比眼睛近视了要戴眼镜,乍戴不太习惯,戴久了就不想摘了,经济学里叫帕雷托改进。    
    4。3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孔子说:“只有仁者才知道爱什么人,厌恶什么人。”    
    仁者不是好好先生,不会一味说好话做好人,好仁而恶不仁,才是仁者。    
    仁是境界很高、涵盖很广的一种品德。仁里面包括“公”和“明”。仁者要明白的人之好恶,然后好人所好、恶人所恶。这样,“公”和“明”都出来了。    
    4。4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恶,可读作邪恶之恶,也可读作厌恶之恶。朱熹集注解成邪恶,一个人假如立志做仁人,就不会做坏事了。    
    俞樾《群经平议》解成厌恶。一个人假如立志做仁人,就不会厌恶别人。    
    前一种说法淡而无味,好像“乾坤大挪移”一般的神功魔法,不如后一种说法。“无恶”与“能好能恶”文义相承,并行不悖。“仁者爱人”,虽然有所屏弃,但是心中仍然希望他能改过自新。“无恶”与“能好能恶”,是车之双轮,鸟之两翼。


里仁第四里仁第四(2)

    4。5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这一章第一句是论富贵贫贱,后面说君子,意义关联并不很大,有可能原为两章误合为一章。一章两章,讲起来关系也不是很大,我们逐句看就是了。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升官发财,是人人想要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取得,君子不去享受它。贫穷和卑贱,是人人厌恶的,不用正当的办法摆脱它,君子就不摆脱。    
    好富贵、恶贫贱,是人之常情,“财发吉祥地,花开富贵春。”这样的春联年年都卖不少。君子视富贵、贫贱,都是外物,所以不处不去,正是达天知命处。    
    “福兮祸所倚,祸兮福所附。”无故得非分之位、意外之财,常人之所喜,正是君子之所惧。    
    有句俗语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说得不错。然而道是什么?我想道还是在天理国法人情之中。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    
    恶,音wū,同“乌”,疑问词。君子如果不仁,怎么称得上君子呢?    
    君子不仁,就如同汽车没有轮子,名不副实。    
    君子无终食之章违仁,造次必如是,颠沛必如是。    
    造次,是仓促之间。颠沛,是流离失所。    
    君子是不会有一顿饭的功夫离不开仁的,在仓促之间也必定守仁,在流离失所时,也必定守仁。    
    仓促时不违仁,那么时间久了也不会违仁,危急时不违仁,那么平时就更不会违仁。这就是“无终食之间违仁。”《中庸》上讲:道者也,不可须臾离也。那么,“仁也者,亦不可终食之间违之。”    
    这个功夫,不是闭关打坐修炼出来的,它要我们读书做事都存着这么一点念头,由浅到深、由偏到全、由生到熟,一步步脚踏实地地去学去做,这才是正道,才是大道。    
    4。6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孔子说:“我没见过爱好仁德的人,也没有见过恶不仁的人。爱好仁德的人,是无法超过的了;厌恶不仁的人,他的仁,是不让不仁之人影响自己。有能一天用自己的力量去实行仁德的吗?我还没有见过力量不够的,这种人大概是有的,但是我没有见过。”    
    “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这句,上面的解释是按人说的,王夫之认为这个可以指实事实功,那么末句就是无用力而力不足之事,而不是感叹没有见过用力而力不足之人。这样解释感觉更好一些。    
    4。7子曰:“人之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