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直解+憨山大》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直解+憨山大- 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幸玻藢嵜钣X明心之實際,如來因地唯此而已。
  《菩薩因此於大乘中發清淨心,末世眾生依此修行,不墮邪見。》
  菩薩發心,當因此而發,則為真因。眾生依此而修,則為正行,故不墮邪見。此結答問意也。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文殊汝當知,  一切諸如來,
  從於本因地, 皆以智慧覺。
  了達於無明, 知彼如空花,
  即能免流轉, 又如夢中人,
  醒時不可得。 覺者如虛空,
  平等不動轉, 覺遍十方界,
  即得成佛道。 眾幻滅無處,
  成道亦無得, 本性圓滿故。
  菩薩於此中, 能發菩提心,
  末世諸眾生, 修此免邪見。』

  《於是普賢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
  請法威儀。
  《大悲世尊,願為此會諸菩薩眾及為末世一切眾生修大乘者,聞此圓覺清淨境界,云何修行。世尊,若彼眾生,知如幻者,身心亦幻,云何以幻還修於幻?若諸幻性一切盡滅,則無有心,誰為修行?云何復說修行如幻?若諸眾生本不修行,於生死中,常居幻化,曾不了知,如幻境界,令妄想心云何解脫?願為末世一切眾生,作何方便,漸次修習,令諸眾生永離諸幻。》
  此普賢大士聞前開示,躡跡起疑故。特啟請修行方便也。由前佛說,知是空華,即無輪轉,亦無身心,受彼生死。此乃一念頓悟。當下頓了生死,則不假修行,更無方便,此則大有徑庭,非上上根人,不能領悟,奈何末世眾生,上上根者少,若不假修行,必難悟入;若不假方便,不能造修,故此首問修行,以求方便漸次之法也。若謂知是空華,即無輪轉,然空華即幻妄也,若縱有眾生,能知身心如幻者,若所知是幻,則此能知之身心,亦是幻矣。云何以幻還修於幻耶,此一疑也。若所知之幻既滅,則能知之幻亦滅矣。如此能所皆滅,則無有心矣,又誰為修行之人耶。云何復說修行如幻,此二疑也。若諸眾生本不假修行,如此則於生死中,常居幻化,曾不了知如幻境界,是則令妄想心云何解脫耶,此三疑也。因此請問如來,願說修行之方便,當令眾生永離諸幻也。故向下世尊答以眾生幻心,還依幻滅,不妨以幻修幻為一答。諸幻滅盡,覺心不動,不入斷滅為二答。知幻即離,亦無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為三答。然通釋成前章頓悟頓修之意。
  《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此敘求法之懇找病!
  《爾時,世尊告普賢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菩薩及末世眾生,修習菩薩如幻三昧,方便漸次,令諸眾生得離諸幻,汝今諦聽,當為汝說。》
  此讚善問,眨犜S說也。 
  《時,普賢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此欣承法音,冥心佇听也。 
  《善男子,一切眾生種種幻化,皆生如來圓覺妙心,猶如空華從空而有,幻華雖滅,空性不壞。眾生幻心,還依幻滅,諸幻盡滅,覺心不動。》
  此答諸幻滅盡,不入斷滅。
  《依幻說覺,亦名為幻,若說有覺,猶未離幻,說無覺者,亦復如是,是故幻滅,名為不動。》
  此答以幻修幻,以釋成不入斷滅之意也。謂以覺覺幻,覺亦是幻,故云依幻說覺,亦名為幻。若說幻滅而覺存者,此亦是幻,故云若說有覺,猶未離幻。若更起一見,說幻滅而覺亦無者,亦復是幻。何也,以未達究竟實際故也。直須有無俱遣,照体獨立。故云幻滅名為不動,以種種幻化,皆生圓覺妙心。故諸幻滅盡,覺心不動也。 
  《善男子,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應當遠離一切幻化虛妄境界,由堅執持遠離心故,心如幻者,亦復遠離,》
  此示離幻方便,以答永離諸幻之情,以遣離幻之心也。謂知是幻,方起能離之心。諸幻既滅,若堅執有能離之心,此心亦如幻者。故應亦復遠離。此遣第一重能離之心也。
  《遠離為幻,亦復遠離,》
  此遣第二重離心之離也。謂初以知離幻,幻滅則遣能知之心。若能知已泯,則此离亦如幻,故云遠離為幻,亦復遠離
  《離遠離幻,亦復遠離,》
  此遣第三重離上之離也。所謂遣遣也。
  《得無所離,即除諸幻。譬如鑽火,兩木相因,火出木盡,灰飛煙滅,以幻修幻亦復如是,諸幻滅盡,不入斷滅。》
  此言遣之又遣,以致無遣。故云得無所離,即除諸幻也。鑽火喻諸幻智,灰飛煙滅以喻遣遣。唯有地存故。喻不入斷滅。此總結答問意也。 
  《善男子,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
  此結示頓悟頓証。以顯究竟一心之旨也。問曰:上答以幻修幻。遣之又遣,皆是方便漸次之意。今結示云,不作方便,亦無漸次,豈佛自語相摺!〈鹪唬捍肆x幽玄,针y体會,上云種種幻化,皆生如來圓覺妙心。雖云重重遣拂者,所遣拂者,總是一幻,謂此妙覺心中,凡有起心動念絲毫,見處未忘,通皆是幻。若知到底是幻,則一切諸幻自離,但知而已。又何別作方便。若但存執著之心,即是知見未忘。便名微細法執。了達一切皆幻,則當下消亡,全体自現。故云知幻即離,離幻即覺。正如香象渡河,一踏到底。所謂不作方便。亦無漸次也。
  《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依此修行,如是乃能永離諸幻。》
  此結酬問意也。謂必要如是重重遣拂,乃能永离諸幻也。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普賢汝當知, 一切諸眾生, 
  無始幻無明, 皆從諸如來, 
  圓覺心建立, 猶如虛空華, 
  依空而有相, 空華若復滅, 
  虛空本不動, 幻從諸覺生, 
  幻滅覺圓滿, 覺心不動故。 
  若彼諸菩薩, 及末世眾生, 
  常應遠離幻,  諸幻悉皆離, 
  如木中生火, 木盡火還滅, 
  覺則無漸次, 方便亦如是。』 
  長行但云種種幻化,生於覺心,不知何者是幻化。故頌中補無明二字,謂種種幻化皆無明也。

  《於是普眼菩薩在大眾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
  請法威儀。
  《大悲世尊,願為此會諸菩薩眾,及為末世一切眾生演說菩薩修行漸次,云何思惟?云何住持?眾生未悟,作何方便普令開悟?》
  此普眼請問漸次之行,以釋圓照清淨覺相之義也。由前文殊章,直云知是空華即無輪轉,亦無身心受彼生死。普賢章云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此乃頓悟一心,當下頓証,不涉途程,不假修行。但一知字而已。此是上上根人,方能了悟。奈末世眾生,上上根少,中下者多。若不修行,則長住生死;若修行無正方便,則無門可入;若無漸次,亦難頓悟。故問:思惟乃初心止觀下手功夫,住持乃安心之法則。總是開悟之方便也。
  《世尊,若彼眾生無正方便及正思惟,聞佛如來說此三昧,心生迷悶,即於圓覺不能悟入,願興慈悲,為我等輩,及末世眾生假說方便。》
  此重請必要方便思惟者。以初心必假正方便入門,然後乃可得正思惟,且以方便為急,故結請方便也。假說者,於無方便中說方便,故為假說耳。按後答文,初依奢摩他持戒安坐。乃正方便。恒作是念,止觀雙撸苏嘉腔貌粶缒税沧 9赶嘤罍纾角鍦Q,乃開悟也。
  《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三展虔铡!
  《爾時,世尊告普眼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為諸菩薩及末世眾生,問於如來修行漸次,思惟住持乃至假說種種方便,汝今諦聽,當為汝說。》
  讚許眨牎
  《時,普眼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眾默然而聽。》
  當機默佇 
  《善男子,彼新學菩薩及末世眾生,欲求如來淨圓覺心,應當正念,遠離諸幻,》
  此總答問意也。普眼雖問修行漸次思惟住持等,然主意單問離幻初心方便。故佛答以修行捷要,只是以正念為最初下手工夫。故云應當正念。然正念者無念也。故凡起心動念,在圓覺体中皆為幻化。意在一念不生,則諸妄自滅,故云遠離諸幻。以前云種種幻化,皆生如來圓覺妙心,故須離念,乃得相應。論云,離念境界,唯証相應故,此以為最初方便也。
  《先依如來奢摩他行,堅持禁戒,安處徒眾,宴坐靜室,》
  此示離念之方便也。梵語奢摩他,此云止也。然修行必以止為首者,以眾生向認妄想攀緣之心。念念生滅,無暫停時。今欲一旦離念,豈可得耶。故先修止行,以為最初工夫,為入禪之方便也。所言止者,按天台止有三止。謂体真止,方便隨緣止,息二邊分別止。以此三止為前導。然後可入空假中之三觀。今經之止,但是体真止也。若修此止,先得將身心內外一齊放下,放下又放下,放到無可放處,則諸想歇滅,內外一空,即此空處,便能体合真心。妄想不生,則念自離也。故以止為正念。若正念現前,則諸妄頓滅,故云遠離諸幻,以此為入禪之切要。學者應知堅持禁戒者,此正楞嚴三漸次。先持四重,皎如冰霜,故曰堅持。宴坐靜室者,以行人向在動亂境中,非宴坐不能攝心,以此証之,既不動作,則單修体真止耳。然必安處徒眾者,非要多人,但取同見同行,為依止抉擇,使行易成耳。
  《恆作是念:「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所謂髮毛爪齒,皮肉筋骨,髓腦垢色,皆歸於地;唾涕膿血,津液涎沫,痰淚精氣,大小便利,皆歸於水;暖氣歸火;動轉歸風,四大各離,今者妄身當在何處?」即知此身畢竟無體,和合為相,實同幻化,四緣假合忘有六根,》
  此示入觀之方,以答漸次思惟之問,先示假觀也。今普眼漸次方思惟之問,蓋因文殊章云,妄認四大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且云知是空華,即為輪轉,又云知幻即離,不作方便。是乃頓悟頓証,第恐中下根人,不能頓入,故有此請。世尊先示修止,為前方便,今示入觀,正答思惟之問。先示假觀之方,初教觀身,次第分析,然後觀心。此示漸次之方也。然觀亦有三,謂空假中。今依楞嚴如幻三摩提,乃示先從假入空,次從空假入中。正顯修心之漸次。此先觀身如幻,故為假觀。三觀圓具一心,總釋前知幻即離一知字。
  《六根四大中外合成,妄有緣氣於中積聚,似有緣相,假名為心,》
  此示觀心之方便也。六根為內,四大為外,即所造六塵。以根塵和合,識生其中,故云合成。妄有下示心假也。謂現前之心,乃妄想耳,非真心也。何以知之,以是六識攀緣前五塵落謝影子,以緣氣聚積,似有假相,乃是妄想影子,假名為心。以眾生日用,但認此假影為心耳。今觀此心,離塵無体,苟不認假為真,則妄想自消,即妄想消處,不求真而真自復。故云。
  《善男子,此虛妄心,若無六塵,則不能有,四大分解,無塵可得,於中緣塵各歸散滅,畢竟無有緣心可見 》
  此示假觀之成功也。前云妄認六塵緣影為自心相。若但知幻即離,不能頓離,故教先觀此身四大是假,各歸散滅,內根既無,則外亦無塵可對。根塵既消,則緣心亦滅,此心亦假也。
  《善男子,彼之眾生,幻身滅故,幻心亦滅;幻心滅故,幻塵亦滅;幻塵滅故,幻滅亦滅;幻滅滅故,非幻不滅。譬如磨鏡,垢盡明現,》
  此示從假入空觀也。謂以觀照根塵識三,俱已消滅,然所觀既空,則能觀亦泯,故云幻滅亦滅。以前云知虛空者,既空華相,故觀照亦不立。此則能所兩忘,對待斯絕,唯一圓明清淨真心,故云非幻不滅,覺心不動,清淨乃空之異名,故云空觀,鏡喻可知。
  《善男子,當知身心皆為幻垢,垢相永滅,十方清淨。》
  此從空假入中道也。初云皆依圓照清淨覺相,但是一心,故名中道。 
  《善男子,譬如清淨摩尼寶珠,映於五色,隨方各現。諸愚癡者,見彼摩尼實有五色。善男子,圓覺淨性現於身心,隨類各應,彼愚癡者,說淨圓覺,實有如是身心自相,亦復如是。由此不能遠於幻化,是故我說身心幻垢,對離幻垢,說名菩薩,垢盡對除,即無對垢及說名者。》
  此顯絕待真心,以示圓照清淨覺相之体也。摩尼珠喻圓照淨心,隨現五色喻五蘊身心。舊裕г朴魑宓溃酥复笥X,以經云身心自相,乃的指五蘊,而隨類之言,意該五道,然正義的指五道眾生,總一五蘊身心耳。謂妙圓覺心,本無五蘊,良由無明業幻所作,全從妙心所現,故如摩尼隨現五色。眾生不了真心,但認五蘊幻相,故如痴人執珠体實有五色也。以錯認五蘊為我,以覆蔽真体,故為幻垢。今以觀智照破五蘊皆空,故名菩薩。以對待未忘,猶是無明,故真体未顯,若對待一忘,能所雙絕,乃顯絕待真心也。
  《善男子,此菩薩及末世眾生,證得諸幻滅影像故,爾時便得無方清淨,無邊虛空,覺所顯發,覺圓明故,顯心清淨;》
  此正顯圓照之相也。謂此妙圓心体,本自臁骼獜兀瑥V大虛寂,名為真空,初因一念無明,障蔽妙明,遂變真空之体,而為十方頑空。今無明既破,則十方虛空,悉皆銷毀,故觀十方虛空,從覺心顯發,然虛空既消,則妙明体露,故云顯心清淨。此心一淨,則十法界,無不清淨矣。故下文歷明圣凡身心境界。一一皆清淨。既前云清淨覺相。然清淨乃空之異名,從此以下,至平等不動,總示空觀義也。
  《心清淨故,見塵清淨;見清淨故,眼根清淨;根清淨故,眼識清淨;識清淨故,聞塵清淨;聞清淨故,耳根清淨;根清淨故,耳識清淨;識清淨故,覺塵清淨,如是乃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
  此顯妙覺心体圓照之相,以示空体也。此見塵特指無明妄見,乃八識之見分,圓映六門。此見即是塵,非色塵也。謂十法界迷悟心境,皆依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