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道教》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中国道教- 第7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淖饔茫骸ㄐ奈拊幽睿獠煌庾撸某9橐唬庾匀缛纾恍奶袢唬拇笄迨省!ㄓ殖疲骸ㄖ恋涝谛模葱氖堑溃谕猓话惴绻狻!ㄔ凇抖列〔巍分兴担骸üυ残新淼亲显疲陨窕岬溃篮闲榱毒玻叱撵龌煦纾ㄉ砦薇摺!ā段髁秩胧摇芬豢技匆砸皇资得鞣鸬啦欢骸ㄓ幸幻髦楣饫掌迫Т笄Ч垡羝腥ㄐ模湾热缋创笤簿酢!嗝抛蠡沟ぃ街ど凰酪!
此外,书中又多记白玉蟾平日的思想言行,如自称〃物外人。或凡或圣,不以荣辱为心,毁誉为念〃,〃每日唯以大饮酣歌饯时而已,他无所求,亦无所思〃。

《张三丰先生全集》 
《张三丰先生全集》,八卷。题明张君宝(即张三丰)撰,清李西月重编。载《道藏辑要》毕集。前序称:〃其书曾刊于前明永乐时。〃清雍正元年(1723)汪锡龄将所藏张三丰〃丹经二卷,诗文若干篇〃及所记〃祖师显迹三十余则〃,辑成《三丰祖师全集》家藏之,本欲合此旧本,加搜遗文付梓,未果。李西月得此书〃于梦九(即汪锡龄)六世孙名昙者之家,十存七八〃,又搜名山碑版、道院抄存者,以补其缺,于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辑成此书。
此书虽题名张君宝撰,但除收称名为张三丰之著作及其传记(皆有待考证)以外,又多收其弟子传记、道派承传、后世著作及灵异事迹等资料,故它并非张三丰著述之全集,实乃后世张三丰派(隐山派)事迹、著述之汇集。
书前〃总目〃分八卷,而书内却未分标卷次;且总目与书中篇目、版心标目,又多歧异,如总目为〃仙派〃,书中篇目为〃道派〃,版心标目则为〃派考记〃。如此之例甚多。全书内容可归并为四点。
一,张三丰及其弟子的生平事迹、神话传说及道派承传:
《列传》篇(又称《传考记》),辑张三丰传记六种。《道派》篇(又称《派考记》),分老子之道为文始派与少阳派,张三丰为文始派(又称隐仙派)的五传祖师。其《前历祖传》列太上老君、尹文始(名喜)等五人传记,《后列仙传》载张三丰所传弟子沈万三及其后代传人共十一人之传记。《显迹》篇记录张三丰从至元十九年(1359)至康熙(1662~1722)年间之神异事迹三十六则,有〃度沈万三〃、〃寓金台观〃、〃隐太和山〃、〃七戏方士〃、〃诗挫番僧〃等。《古文》篇收录陈雷谷等人传记,及〃芦汀夜话〃、〃八遁序〃等。《隐鉴篇》则据山人野客所言,收录元至清代百零四名处士、逸士、达士、居士的事迹,即所谓《隐士传》。
二,张三丰的道论和内丹著述:有《大道论》《宣机直讲》《道言浅近说》《正教篇》《玄要篇》等。《大道论》上篇有曰:〃夫道者,统生天、生地、生人、生物而名。〃又认为:
〃理综三教,并知三教之同此道也。儒离此道不成儒,佛离此道不成佛,仙离此道不成仙。〃〃儒也者,行道济世者也,佛也者,悟道觉世者也;仙也者,藏道度人者也。各讲各的妙处,合讲合的好处,何必口舌是非哉!夫道者,无非穷理尽性,以至于命而已矣!〃而《正教篇》又说:〃孔之仁民,老之济世,牟尼之救苦,皆利人也,修己利人,其趋一也。〃
《大道论》下篇和《玄要篇》多谈内丹修炼理论与功法,认为性命双修,方合神仙之道。
三,张三丰派所著的道教经典:有《斗姆元尊九皇真经》《三教灵妙真经》《三教灵应真经》《三教灵通真经》《洞玄度人真经》《菩提真经》等,从中可以概见武当隐仙派的教义、奉神、斋醮科仪等内容。
四,张三丰及其传人们的诗文著作:有《云水前集》《云水后集》等。据称,《云水前集》是〃明永乐时胡广等收入《大典》(按指《永乐大典》引者)之内,世间少得其本。〃
明嘉靖中诏求方书,〃仍从《大典》中翻出〃,才得以流传民间。因此是明清时期较有影响的道教文学作品。从这些诗、词、散文及民间唱词、歌谣中,可以窥见隐仙派道士的修炼思想、训世情怀、个人情趣。
由上可见,此书虽非张三丰所撰,其称名张三丰之作亦有待于考核,但它所收集的大量篇卷,却是研究明清武当隐仙派的重要资料,其历史价值甚明。

概述 
每一种成熟的宗教都有它的教义思想,表明这一宗教对于宇宙和社会的基本认识;并且由此产生了它的崇拜仪式或方术行为,并规定对教徒的规戒,等等。道教是中国固有的、具有一千八百余年历史的宗教。它当然也有自己的教义思想体系,以及经过长期宗教活动的实践,而产生一系列逐步完备的崇拜仪式和规戒。不能简单地把它看作〃杂而多端〃的〃道家之术〃。近年来,随着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贯彻落实以及中国宗教学研究的不断发展,人们对道教有了比较客观的认识,并开始从总体上对道教教义思想进行深入的研究。 
道教教义的核心是道和德
道教以〃道〃名教,就是以道作为它的基本信仰,因此,道就是它的教义思想的核心。在道教的历史上出现过许多宗派,如:五斗米道、太平道、全真道、正一道和净明道等,各派经文或有差异,科仪方术各有侧重,但是信仰道,以道作为教义的核心却是共同的。
道教的〃道〃,是秦汉道家的〃道〃的沿用和继承。从先秦《老子》提出〃道〃直到东汉末年,道家有了许多发展和变化。东汉延熹年间(158~166)边韶《老子碑》称,〃世之好道者〃,〃以老子离合于混沌之气,与三光为终始,观天作谶,降斗星,随日九度,与时消息,规矩三光,四灵在旁,存想丹田,大一紫房,道成身化,蝉蜕渡世,自羲农以来,为圣者作师〃。①其时,老子和〃道〃已被神化,朝野都有奉祀老子的。东汉末年的农民运动,吸收了道家思想及其神秘主义部分,将〃先天地生〃、〃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的〃道〃,作为其宇宙观的基础。《太平经》称〃道〃是〃万物之元首,不可得名者。六极之中,无道不能变化。元气行道,以生万物,天地大小,无不由道而生者也〃。②《老子想尔注》将作为〃天地根〃的〃玄牝〃作为长生不死的方术的理论基础,称〃生,道之别体也〃,〃道教人结精成神〃。《太平经》和《老子想尔注》都以道家的小国寡民、清静无为的思想作为社会观的出发点。《老子想尔注》还将〃道〃和神联系起来,称道散形为气,聚形则为太上老君。③于是,〃道〃就确立了它在道教教义思想中的核心地位。
〃德〃也是先秦道家的重要概念。《老子》第五十一章称: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因此,一般认为,〃德〃是道之功,道之用,道之现。《太平经》一脉相承地认为〃道者,天也,阳也,主生;德者,地也,阴也,主养〃,〃夫道兴者主生,万物悉生;德兴者主养,万物人民悉养,无冤结〃,并且,以〃德〃和〃刑〃相对立,称〃德者与生气同力〃而〃刑与杀气同力〃;〃德常与兴同处〃而〃刑与衰死气同处〃。同时,《太平经》在社会观中将德〃主养〃的观念推衍为帝王之治,以德治为有助于帝王之治十法的第四法。④《老子想尔注》则主张道德一体,认为〃常德〃就是〃道德常在〃,〃玄德〃就是天德,一直按道行事。⑤《庄子·天地》篇称〃至德者〃要〃存形穷生,立德明道〃,因此,后世的道教徒也就以〃明道立德〃作为自己信仰的最基本的内容。
从东汉到隋唐五代,以〃道〃和〃德〃为核心的教义思想的结构渐趋完整。唐代道士吴筠《玄纲论》认为〃天地、人物、仙灵、鬼神,非道无以生,非德无以成,生者不知其始,成者不见其终,探奥索隐,孰窥其宗〃,⑥其中已经包含了将对宇宙、社会的认识区分为四个部分的思想,并且指出了它们是由〃道〃和〃德〃生成的。唐末五代道士杜光庭编纂的《道德真经广圣义》总结了前代六十余家的诠疏笺注,认为:
〃《道德经》者乃天地之至妙,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神道焉,大无不包,细无不入,宜遵之焉。〃⑦,杜光庭还分析了以〃道〃贯穿于天、人、神等二十八个方面的内容。可以认为,道教教义思想的结构框架至此大致完成。
教义结构的四个要素天道、地道、人道和鬼道
天道〃天〃在上古三代具有至高无上的意义,它有意志,有感觉,知人事,能赏罚。统治者不仅自命代天,也垄断着祭天的权利。道家把天说成是万物之一,不具人格,并且提出了最根本的存在是〃道〃,这无疑是对传统〃天道观〃的巨大冲击。但是,秦汉之间,祭天的传统宗教并未消失。道教继承了道家学说,抬出了自己的神灵系统和神学思想与祭天的传统宗教相对抗。因此,在某些外国学者眼里,这一天道观本身就包含着对正统的反叛意义。道教的天道思想,指的是以道来解释与天有关的内容,即:天的形成,天的构成和居于天中的神,等等。
《老子》第四十二章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对于〃二〃,有的注家认为是天地,有的认为是阴阳。对于〃一〃,有的认为是气,有的则认为一就是一。《太平经》称〃元气行道,以生万物,天地大小,无不由道而生者也〃,意思是道生天地和万物通过元气的运行。又称〃一者,乃道之根也,气之始也,命之所系属,众心之主也〃,明确地将〃一〃解释为气;并将气一分为三,称〃元气有三名,太阳、太阴、中和。形体有三名:天、地、人〃⑧。从东汉至唐代,道教一些有关创世的经典,对于〃气〃的名称和数量多有不同的叙述,但是由气生天、地、人的思想却并无变化。
《太始经》称〃气清高澄,积阳成天;气结凝滓,积滞成地〃。
《太上老君开天经》也称〃清气上升为天,浊气下沉为地〃⑨。
直到元明清时期,由于理学的影响,道教大量吸收《周易》的词语,才有人将〃一〃解释为〃太极〃,称道为无极,将〃道生一〃同〃无极而太极〃比附起来。道教的这种气分清浊、升降为天地的思想正是直接继承汉代的道家思想。《淮南子·天文训》称:〃气有涯垠,清阳者薄靡而为天,重浊者凝滞而为地。〃CD不过,道教在发挥这一思想中又加进了神的创造力,《太始经》称,生成三气后,〃三合成德,共成玄老〃。《太上老君开天经》称,天地形成之前,〃太初之时,老君从虚空而下,为太初之师〃,等等。CE尽管上古三代的宗教以天帝以最高神,十分重视祭天仪式,但是对于天的构成却并无分析。屈原《九歌·大司命》有〃登九天兮抚彗星〃句,《天问》中有〃圜则九重,孰营度之〃句CF,但是九重天的构造,天帝居于哪重天,却并无说明。
《吕氏春秋·有始》篇称天有九野,即:中央曰钧天,东方曰苍天,东北曰变天,北方曰玄天,西北曰幽天,西方曰颢天(昊天),西南曰朱天,南方曰炎天,东南曰阳天。九天的分布是按方向平面地展开的,显示了华夏民族十分重视方向的农业社会的特点。早期道教的文献中也无关于天的构成的分析。直到南北朝时陶弘景编纂的《真诰》才有〃遂播之于三十六天〃、〃必非三十六天之限〃等关于三十六天的说法。CG同为北周时编定的《无上秘要》称天有三界,即欲界六天,色界十八天,无色界四天,共二十八天,三界之上另有〃四梵天〃,合计三十二天。CH《无上秘要》所引出自《度人经》,《度人经》中的三十二天仍按方向横向配置,每方八天,同佛教的三界垂直配置不同。大约到唐代初年,在佛教思想的影响下,垂直配置的天界逐渐代替了横向配置,自下而上,按欲界、色界和无色界顺序罗列二十八天,上为四梵天(四种民天),再上三天为玉清天、上清天、太清天,最高处称为大罗天。这一对于天的构成的分析,反映了人们对于天的无限深远已有一定认识。道教在构成天的每一天界内都认为有天神居住,认为修道之士可随道行高深而登天。唐代道士潘师正称:〃初从凡学,受持法戒,行无缺犯,则名系仙录〃,入灵山洞府,然后逐步〃进道〃,登上诸天,最后登上大罗天,〃与道同真,常湛极乐〃。CI南北朝时期形成的道教三十二天,各天均有天神。如:东方八天之一的太黄皇曾天,帝名郁繿玉明;南方八天之一赤明和阳天,帝名理禁上真,等等。但在东汉五斗米道奉祀的仅是一个混而统之的〃天官〃。天官与地官、水官合称三官,民间俗称三官大帝。南朝陆修静在《太上洞玄灵宝授度仪》中称〃三官所执,生、死、苦〃。CJ意思是天官管理人和万物之生。
天官职能尽管后代有诸多变化,但是〃天官赐福〃的观念一直延续至今。天上有日、月和星辰,在先秦,中国传统宗教中就有日神、月神和星辰神,并且先后有祭日、祭月和祭祀星辰的仪礼。《书·舜典》称:〃肆类于上帝,禋于六宗。〃CK六宗中的〃天宗〃就是指日、月、星。禋是一种祭法。因此中国传统宗教有奉祀日、月、星的习俗,一直延续到了清末。道教吸收日、月和星辰之神作为自己的神仙谱系的组成部分,只是认为日、月和星辰也是道所化生的。《太上老君开天经》称:
〃三纲既分,从此始有天地,犹未有日、月。天欲化物,无方可变,便乃置生日月在其中,下照暗冥。〃《玄门宝海经》也称〃阳精为日,阴精为月,分日月之精为星辰〃。CL因此,日、月和星辰也是清阳之气和浊阴之气运行的结果。在古代宗教中,日神称为东君、东皇太一,月神称为嫦娥,星辰神的名称甚多。据《史记·天官书》载称,天极星称太一,旁三星称三公,斗魁戴匡六星称为上将、次将、贵相、司命、司中和司禄等等。而道教在将这些天体神灵纳入其神谱时,又给以一些新的神名。《太上玉晨郁仪结璘奔日月图》称日有五帝,月有五夫人,即:青帝讳圆常元,赤帝讳丹灵峙,白帝讳浩郁将,黑帝讳澄潧渟,黄帝讳寿逸阜;青帝夫人讳朱隐娥,赤帝夫人讳翳逸廖,白帝夫人讳灵素兰,黑帝夫人讳结连翘,黄帝夫人讳青营襟,等等。CM一些与天有关的气象之神,如风神、雨神、雷神,闪电神等等,道教也赋以新的神名。总之,道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