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中世纪生活习俗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世界中世纪生活习俗史- 第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有许多后遗症。《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史》记了一首近亲结婚弊病的歌: 

 “近亲结婚体必弱,异族联姻壮又强。近亲婚配愁不尽,生子瘦弱病又长。” 

因此盛行娶女奴之风。女奴来自世界各地,有罗马人、黑人、土耳其人、斯 

拉夫人、印度人等。由此产生不同民族的婚配。如黑祖兰本是一个女俘,来 

自阿富汗,正是她为穆罕默德·迈赫迪生了穆萨·哈迪和哈伦·拉希德。倭 

马亚王朝最后一位哈里发麦尔旺·本·穆罕默德是库尔德女奴所生。各民族 

之间的通婚,加速了民族的融合,产生了一批新的人。 

     ③丧葬习俗。阿拉伯人和所有的穆斯林丧礼的程序是相同的。一般地说, 

穆斯林都是速葬、丧葬仪式与死期不超过三天,最好次日下葬。 

     人死后先要净洗,全身裹上写有经文的白布,送到清真寺 (也有先将尸 

体送往清真寺净洗的)。然后把尸体放在一个特定的木盒中。在清真寺举行 

仪式,然后亲友们护送尸盒到墓地。一路上阿訇念着《古兰经》,送葬男子 

低声诵念,妇女们在后面号淘大哭,表示哀痛。穆斯林都有公墓,把死者从 

匣中抬出,放入事先挖好的墓坑中,死者的脸要朝向麦加的方向,以便死者 

能继续作礼拜。 

     穆斯林的葬礼比较简朴,没有丧服的规定。墓上没有标记。只是在葬埋 

以后的三天到七天内,每天请一阿訇去墓地念经超度亡灵。 

     阿拉伯人认为所有的穆斯林在真主面前都是平等的,反对个人崇拜。人 


… Page 53…

死后不搞盛大的葬礼。坟墓上也不标记,无论穷人富人都埋在一个公墓里, 

即使是王室贵族也不例外。 



     (4)游艺竞技习俗 

     ①歌会和宵会。中世纪富人家蓄养众多奴隶,有许多女奴专门为主人弹 

琴歌唱。 

     当时的奴隶贩子、奴隶主把女奴的教养看得十分重要,他们从女奴幼时 

就请老师教她们吹拉弹唱。女奴到了成年,学得一身本事,可以卖给王公贵 

族,赚上一大笔钱。因此许多女奴才艺双全,不仅会弹琴,会唱歌,有的还 

会自己编歌词。有的甚至精通数学、医学、天文、地理等各种学问。 

     王公贵族之家在招待客人时,常开歌会,由女奴唱歌来娱乐大家。阿拔 

斯朝几代哈里发也常在家中听歌,不仅有宫中歌女唱,还有外面歌手来唱。 

据说麦赫迪什么歌都听,歌手们到宫里为他演唱。他坐在帷幕后面,人们看 

不到他的面孔。 

     奴隶贩子常常占有一大批奴隶,他让女奴歌手在公共场合表演,这种演 

唱会,年青人都可以去听,只要化钱就能够进去。在这种演唱会上,女奴们 

一展才艺,博得不少公子王孙的爱情,演出许多爱情故事。 

     阿拉伯人的宵会也十分著名。阿拉伯的祖先生活在自然环境恶劣的阿拉 

伯半岛上,他们逐水草而居,过着游牧的生活,为了与大自然作斗争,他们 

喜欢过集体生活。一天劳动后尤其喜欢聚在一起聊天。这就是宵会。他们这 

种传统从古代到中世纪一直延续下来,特别是伊斯兰教兴起,穆斯林是兄弟 

的思想深入人心,相聚在一起互相谈心,交流经验,谈见闻。这种宵会是阿 

拉伯人特有的一种聚会形式,传统悠久。 

     古代时人们走出家门,坐在沙地上,沐浴在月光下,聚会畅谈。冬天他 

们点起篝火,围坐在篝火边谈话。与会的人可为一家一族,还有不相识的人。 

     中世纪穆斯林们更喜欢聚集在学者、宗教家身边,听他们讲学,也有唱 

歌弹琴等娱乐活动 (参考《外国奇风异俗,阿拉伯人的宵会》世界知识出版 

社)。 

     阿拉伯人十分慷慨好客,他们的篝火为迷路的人、饥饿的人带来光明和 

希望,他们的家只要有条件也慨然招待不相识的人。按照阿拉伯人古老的民 

族习惯,生客住下来,三天之内决不过问客人身世情况和来意。只是招待, 

管吃管住,饥饿的人可以受到热情款待。《古兰经》告诉人们:“当蚂蚁拖 

着麦粒摇曳时,不要去折磨它”,对弱者的同情,体现了阿拉伯人民传统的 

美德。 

     阿拉伯人形容一个人好客,不用好客、慷慨等字样,而是说某某人的火 

是不灭的,或某某人的灰很多。中世纪早期的诗人骑士哈蒂木·塔伊(死于 

公元578年)成了人们谈论好客的代名词,称颂他的火是永不熄灭的,他的 

家成了行人和遇难者的归宿和隐蔽所。 

      《一千零一夜》中的许多故事也反映了阿拉伯人民的这种美德,如《塞 

欧德·萨里睦和樊子鲁、张尔蕃的故事》、《商人阿里·密斯里的故事》等。 

前者写帮助落难朋友,后者写招待不相识的商人。这种慷慨大方、热情好客 

的程度是其他民族文学中罕见的。 

     ②棋艺及其他。国际象棋是印度人创造的,9世纪传入阿拉伯。中世纪 

印度的象棋被广大穆斯林所爱好。印度的棋艺习俗被伊斯兰世界所接受,并 


… Page 54…

融入到阿拉伯帝国的日常生活中。 

     诗人伊本·鲁米有一首描写象棋大师艾布·卡萨母·泰瓦奇的诗,可以 

了解中世纪下棋风气之盛,棋艺之高。下面摘录一部分:设棋坛力克众将, 

挫群雄无人抵挡。……谈笑间巧布迷阵,轻落子突出奇兵。杀得对手难招架, 

杀得棋盘战火浓。………你精明无比,你狡诈出奇。弈子不用看,心中有全 

盘。 (《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史》)除下棋以外,还有掷骰子、赌博,这 

是穷人、富人都玩的活动。斗鸡、斗狗在当时也盛行一时。养鸽也成为阿拉 

伯人的一种娱乐。唱歌是阿拔斯王朝时最普遍的娱乐活动,这种习俗是阿拉 

伯人受波斯习俗的影响而形成的。边唱、边弹、边组词、作诗歌,成为一些 

诗人、歌唱家的特长。易卜拉欣·本·迈赫迪因擅长于唱歌作曲而闻名。打 

猎成为贵族的习尚,据说艾布·依萨十分喜爱狩猎,有时狙击羚羊、兔子, 

有时用鹰猎鹧鸪。户外活动还有射箭 (弓术)、枪术等。 

     波罗球是盛行于西亚和中亚的体育活动。它是一种马上游戏,骑马的人 

分为两队,手执球杖,杖头如匙形,以球杖击球,以先击入球门者为胜。这 

项运动唐代已传入我国。 



                             2。北非生活习俗 



     非洲部分,本章以埃及为主。中世纪前期由于阿拉伯人的入侵,伊斯兰 

教排斥了基督教或其他原始崇拜,成为北非埃及、马格里布,以及东非的索 

马里、苏丹,西非的加纳、马里等国的国教。他们的习俗都受到伊斯兰教的 

影响。但是在非洲,伊斯兰教的观念不如阿拉伯人强,尤其是西非,万物有 

灵论在他们观念中几乎是根深蒂固的。 

     埃及是非洲的文明古国,4世纪末是拜占庭帝国的一部分,7世纪中叶被 

阿拉伯人征服,阿拉伯语替代了科普特语,埃及逐渐阿拉伯化。尽管埃及从 

法蒂玛王朝开始独立 (公元969年),但是仍一直是一个伊斯兰教国家。 

     埃及人的习俗大多与阿拉伯人相同,由于历史文化的影响,还有一些独 

特之处。 



     (1)节日礼俗 

     ①埃及日出节。每年2月21日,在阿布辛堡举行。这是古埃及法老拉莫 

西斯二世的生日。古埃及人崇拜太阳神,国王被说成是太阳神的后裔。拉莫 

西斯二世神庙是日出节瞻拜物的对象。这天清晨6点25分,太阳将它朝霞似 

的光束穿过拉莫西斯神庙高10米、宽5米的石门,通过60米的甬道,照射 

到神庙尽头石室内面向东方的法老拉莫西斯二世的石像上,10分钟以后,石 

室内的石像被沙漠和湖面的反射光全部照亮,太阳直射在石像的地方成为一 

个耀眼的光斑。然后渐渐向左下方移去,不久在它的尽处瞬间消失。6点55 

分,拉莫西斯二世石像和它身旁的三个石像恢复正常的光照。这是日出节最 

神奇的时刻,日出节那一天埃及人凌晨起身,纷纷来到尼罗河畔,迎接黎明 

时这一奇观。这一奇观是埃及人民智慧的充分体现,是古埃及人有高度的天 

文、地理、建筑科学知识的证明。 

     ②尼罗河泛滥节。尼罗河两岸是埃及古文明的发源地。尼罗河与埃及人 

民的生产生活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它每年6月水位开始上升,9月达到高潮, 

11月以后开始下降。水退以后两岸形成肥沃的冲积平原,大量的淤泥是最好 


… Page 55…

的肥料。自古以来,埃及人民就利用这种天然的肥料进行农业生产。这里盛 

产棉花、粮食作物,每年可种三季。埃及人民对尼罗河充满感激崇拜之情。 

     每年6月中旬,尼罗河将要泛滥、水质呈现绿色的时候,人们都聚集在 

河岸举行盛大的“落泪夜”庆祝活动。人们向岸边的尼罗河神木雕像膜拜, 

祭司读着祝祷词,向河神祈祷幸福。河面上有无数船只,人们在船上跳舞唱 

歌。8月,当河水漫过两岸堤坝淹没大片土地的时候,人们还要热烈地庆祝 

一番。这时法老本人、文武群臣和宗教首领都要参加。人们把拉莫西斯三世 

雕成美女,敬献给尼罗河神,使他们结为夫妇。 

     据《尼罗河泛滥节》(李连元著,载《外国奇风异俗》,世界知识出版 

社)记述,尼罗河泛滥节源于一个古老的传说。据说有一天,女神伊滋斯的 

丈夫外出遇难身亡,女神悲痛欲绝,泪水如暴雨一样落在河里,使河水突然 

上涨。人们为了使女神不要太伤心,便想出用歌舞、吹打的形式来安慰她。 

女神的泪水泛滥到尼罗河两岸使两岸五谷丰登,生机勃勃。人们每逢河水泛 

滥都要载歌载舞欢庆一番。 

     ③尼罗河娶妇。埃及传统民间节日,时在8月28日。尼罗河泛滥,古埃 

及人认为是河神发怒造成,为使河神高兴,平息水患,人们每年选出一个美 

女为尼罗河新娘,将其投入河中。新娘届时要穿新衣,端坐在彩花装饰的轿 

子里,在达官贵人和众人簇拥下来到河边。待伊斯兰教教长或清真寺伊玛姆 

背诵《古兰经》,朗读献给尼罗河神的颂歌后,新娘便在欢呼声中和妇女尖 

叫声中被抛到河里,与尼罗河成亲(引自《中外民俗学词典》)。 

     ④惠风节。惠风节在每年4月15日,是埃及传统节日,已有5000年历 

史。惠风节有“闻闻春风”气息的意义。据古代传说,这一天是善神战胜恶 

神的日子,后来与基督教复活节相融。传统食物有鸡蛋,埃及人认为鸡蛋形 

似宇宙,故为神圣之物,互送鸡蛋象征吉祥。生菜充满生机,也是节日食品。 

伊斯兰教传入,视鱼为“真主降下的神灵”,预示幸福生活的到来,故又有 

了吃鲜鱼的习惯,鱼被埃及人看作圣洁之物,吃鱼有特别神圣的色彩。大葱 

也被看作驱邪免灾之物,因为它强烈的刺激味有使人苏醒的效果,故做为惠 

风节的主要生菜。 

     这一天埃及人都要到外面盛妆出游,以享受春天的气息,闻一下春天的 

风 (《悠久的惠风节》,载刘伟编《世界各国风情趣谈》)。 

     ⑤马斯卡尔节 (埃塞俄比亚)。埃塞俄比亚是信奉基督教的国家,马斯 

卡尔为“十字架”的意思。相传公元326年9月27日是圣海伦娜找到耶稣罹 

难真十字架的日子,所以又称“真十字架日”。为了纪念这个节日,每年9 

月27日人们照例要庆祝“马斯卡尔”节。 

     埃塞俄比亚庆祝这个节日开始于14世纪,当时埃塞俄比亚皇帝达维在接 

到十字架碎片时,举行了一次庄严的仪式,以后就延续下来,成为一个有特 

色的民族节日。 

     埃塞俄比亚的9月末正是雨季快要结束,田间工作快要开始的时候,这 

时埃塞俄比亚的春季要来了,遍地开放着一种十字形的黄色小花,人们叫它 

马斯卡尔花,天空出现了一种深蓝色的小鸟,人们叫它马斯卡尔鸟。雨季刚 

过,太阳格外明媚,满山满谷浓翠欲滴,人们在这时候尽情欢乐。至于它的 

宗教意义逐渐被人们淡忘。 



     (2)人生仪礼 


… Page 56…

     ①埃及人的婚礼。埃及是伊斯兰教国家,婚礼是隆重的。 

     按照伊斯兰教规矩,男女双方结婚前不能见面。订婚全由父母决定,相 

亲也只能是由母亲、姐妹帮助。 

     订婚后男方要给女方一笔彩礼,以便新娘置办首饰和家俱。 

     结婚前女子要洗澡,在亲友女伴陪同下完成这件大事。 

     结婚由男方派人出车迎接新娘,新娘打扮一新,戴上各种首饰。新娘上 

车后到了新郎家先不肯下车,一定由新郎许下诺言才肯下车。结婚仪式上要 

有诵读《古兰经》的仪式。到新郎家,新娘头戴面纱,二人分别坐在两把椅 

子上,亲戚在旁撒钱币。吃饭后新郎在夜幕降临时去教堂跪拜两次,回来才 

可以揭开新人的面纱。两人同饮完一杯凉水,结婚的仪式才算完成。 

     ②埃及人的割礼。埃及人于公元前1400年左右便有行割礼的习俗。他们 

认为这种习俗有利于人的健康,使人清洁、卫生,并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人 

的性欲,可以培养人良好的道德品质。开始时,他们对男女都实行割礼,男 

子用石刀割损包皮,女子割损阴蒂,男子由理发师进行,女子由接生婆进行。 

男孩7岁行割礼,行割礼前要举行仪式以示庆祝,行割礼时在家进行,妇女 

们在一旁欢呼歌唱。手术完,男孩家摆席,诵《古兰经》。 

     ③埃及的丧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