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中世纪生活习俗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世界中世纪生活习俗史- 第1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男孩7岁行割礼,行割礼前要举行仪式以示庆祝,行割礼时在家进行,妇女 

们在一旁欢呼歌唱。手术完,男孩家摆席,诵《古兰经》。 

     ③埃及的丧礼。埃及的丧礼,首先是家人报丧,妇女们用手或石块击打 

胸部报丧,有节奏地敲打铃鼓报丧。 

     家人把死者抬入清真寺,请教长洗尸体、裹尸布,然后将尸体装入尸架, 

即尸棺,抬入墓地。埃及穆斯林的墓坑是先打一个直坑,然后从直坑向里再 

打一个横坑,尸体脸朝上,头朝麦加方向,安葬在横坑里面。入葬时,脸部 

的尸布打开。葬完用土把坑填平,不起坟头。 

     守葬吊唁期间,丧家男子不刮胡子不理发,不在家睡觉,在临时搭的棚 

里睡,以守丧,最长达40天。亡人房间三日内油灯不熄。这时期请诵经人诵 

读《古兰经》。如果死的是亲爱者,妇女要把床单、枕头染成黑色,把地毯 

翻个个儿。各种灯架烛台都要裹上黑布。把死者的马尾毛剪下放于鞍子上把 

马牵到停尸床前。如果死者是一个大人物,家中女人要把脸用黑色或靛蓝抹 

上。 

     埃及葬礼隆重,当某人去世,亲戚朋友都来参加丧礼,阿訇领着众人走 

向墓地,一路上阿訇不停地背诵《古兰经》。到了墓地,按伊斯兰教习俗, 

葬礼一切活动都在阿訇主持下进行。众人在阿訇带领下做祷告,然后再入葬。 

入葬时众人高喊“真主伟大”,“我们属于真主,我们都要回到他那里去。” 

     一般地说,伊斯兰教教徒死后不留坟墓,不树墓碑,但埃及与一般阿拉 

伯世界观念不同,由于受古代埃及文化的影响,有钱人要为亲属营造墓地。 

盖上一座与生前环境相同的阴宅,供他死后居住。死人埋入地下,亲属就在 

阴宅中为他守灵40天。每逢重大节日,如开斋节,宰牲节,死者的亲人还要 

来此为死者扫墓。他们认为死者灵魂长在,给死者死后安身之处非常重要。 



     (3)北非的服装 

     北非、埃及、苏丹、摩洛哥、利比亚等伊斯兰教国,地处撒哈拉大沙漠 

中,他们的服装是宽大的长袍,喜穿白色、深蓝色。北非地区风大沙多,每 

年强风刮起,天昏地暗,飞沙走石,一片混沌,人们用长袍蒙住头脸,挡住 

风沙,夜晚长袍可做被盖。北非人头上缠头巾。妇女蒙面,外出时黑色面纱 

上扒一道缝可以看路。 


… Page 57…

     埃及中古服装, 《岭外代答》称国王“以帛织出金字缠头,所坐之物则 

织以丝罽 (音计,毡毯之类,是一种毛织品)”(此条出于“大秦”条,据 

杨人楩先生考证,此时所说大秦指埃及)。 

     埃及衣料以亚麻织物为主。亚麻织的“凉纱”是一种极薄的织物,这种 

衣料特别适宜炎热的天气穿用,这种布做的服装,式样简单,以白色为主, 

花纹单纯。埃及人的身分地位不同,但不以衣服和服饰区别。 


… Page 58…

                        四、南亚及东南亚生活习俗 



     印度是南亚的文明古国,是佛教和印度教的发源地,对南亚、东南亚产 

生了重要的影响。中古时期印度经历了无数的战乱,外族的入侵,宗教的变 

革,伊斯兰教的统治,但是印度仍以它古老的文明,深邃的哲学,独特的宗 

教在中古历史上闪耀着它特有的光芒。 

     中古时期印度长期处于分裂状态。4—6世纪中叶笈多王朝统一了印度北 

方。以后有■哒王朝,后有戒日王统治时期,戒日王尚可号令北方。7世纪 

中戒日王去世,印度北方分裂成许多国家,全印度形成数百个封建割据的大 

小王国,王国之间互相争霸。直到13世纪德里苏丹王国时期才形成印度历史 

上第一个稳固的政权。印度不断遭到外国的侵略,经济受到破坏,阶级矛盾、 

民族矛盾都十分尖锐。 

     印度的宗教在社会发展中也不断变化发展,戒日王时代佛教盛极一时, 

但到八、九世纪时佛教衰落了。产生于4世纪的印度教受到统治阶级的支持 

而获得很快的发展,印度教承继了婆罗门教的一些宗教仪礼及种姓制度,完 

善了婆罗门教与佛教的教理成为印度的统治宗教。印度教和婆罗门教一样, 

把人分成四种,即婆罗门 (僧侣),刹帝利(武士、官吏),吠舍(平民、 

商人)、首陀罗(农民、手工业工人)。各阶层地位悬殊,世代世袭,不可 

更改。与印度教同时存在的宗教,除佛教外还有耆那教。13世纪由于伊斯兰 

教国的侵入,伊斯兰教在印度发展起来,佛教衰落了,15世纪后又兴起了锡 

克教。在众多的宗教中,印度教占着最重要的地位。 

     印度教与印度人民生活关系十分密切,尤其是在广大农村,人民生活的 

各个方面是由印度教支配着的,寺庙是印度教社会生活的中心,寺庙是农村 

土地的所有者,是财富的集中者,是学校,是村的行政中心,是劳动力的雇 

用者,是讨论各种问题的中心,还是娱乐活动的中心。另外,印度教把人的 

一生划分为四个阶段:学习期、居家期、隐居期、脱俗期。每个印度教徒都 

要按着这个程式安排自己的一生。印度教渗透在印度社会的各个方面,规定 

出每个教徒从生到死的各种程式和法规。它深植于印度人的生活之中。印度 

是一个思考的民族,它的宗教中所包含的深邃博大的思想,深刻的哲理,在 

外族长期统治的历史过程中没有泯灭。印度在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中一直保 

有自己民族独有的特色。从13世纪德里王朝到16世纪莫卧尔王朝,5个世 

纪的伊斯兰教统治,伊斯兰教最终未能全部取代印度教,未能使印度伊斯兰 

化。 

     当然,伊斯兰教对印度的冲击是巨大的。它的平等观念,它的穆斯林都 

是兄弟的观念,吸引了印度低级种姓的群众,为了争取平等,许多低级种姓 

群众改宗伊斯兰教。一些高级种姓者为了少交税并取得政治上的权势和地位 

也改宗了伊斯兰教。这样阿拉伯、波斯、蒙古的文化和生活习惯就渗入了印 

度,改变了古代印度吠陀时代以来的某些文化习俗,从而奠定了南亚现代文 

化习俗的基础。 

     印度习俗由于民族众多、教派众多,各种宗教的互相渗透和影响,表现 

出丰富多彩的面貌。佛教有自己的法会,印度教有其特殊的寺庙、法规,伊 

斯兰教徒从外表即可认清。中世纪印度教 

     占有重要地位,是本章介绍的重点。 

     印度人大多数信仰印度教,印度教的节日就是大多数印度人的节日,印 


… Page 59…

度教所规定的人生礼仪就是大多数印度人的人生礼仪,印度教相信世界有因 

果,人生有轮回。他们认为欲乐、资财、人道、解脱为人生四宝,这四宝决 

定着人生的价值取向。所谓欲乐就是人应该享受生的快乐,狭义的说指的是 

爱和欲。这是关 

     系种族繁衍的大事,古代有《爱欲经》为指导,中世纪盛行生殖崇拜, 

性力崇拜,女神崇拜。表现为节日对处女的膜拜,举林伽狂欢(林伽为性器) 

等。资财是保证生存的条件,印度教视资财为人生之一宝,灯节纪念的拉丝 

密女神即为印度的财神。自然,不管是追求欲乐和财富都是有限度的,不义 

之财不能取,贪婪是罪恶。印度教认为解脱是人生的最高价值,是人生的理 

想,是人的神性的实现。所以生活只是过程,现实只是达到理想的过程。基 

于种种观念中古的印度人有强烈的宗教意识,也不反对合理的凡俗享乐。这 

种既入世又出世的生活态度构成了印度特殊的人生风俗。 



                             1。南亚生活习俗 



     (1)节日习俗 

     印度教信奉的神多,节日也多。主要的神有三位,湿婆,为大自在天, 

是毁灭之神,可降魔除暴;毗湿奴,为遍入天,保护之神,可降福人间;婆 

罗摩,为大梵天,创造之神。此外还有因陀罗,为战神,雪山女神为毗湿奴 

之妻子;杜尔迦女神,是一位骑在狮子上的女战神;黑天神等。众多节日为 

诸神所设,内容丰富多采。 

     除印度教之外,伊斯兰教徒有自己的节日,佛教也有大规模的活动。 

     ①无遮大会。中世纪前期印度的无遮大会盛况空前。据玄奘 《大唐西域 

记》卷五《曲女城之会》载,戒日王时代,公元642年,戒日王于二月在曲 

女城设大会。戒日王率领数十万人在伽河 (恒河)南岸,拘摩罗王率数万之 

众在河的北岸,以河水中线分界,各从水陆两路并进。两国王在队伍最前面, 

四方有兵士护卫,有坐船的,有骑象的,击鼓鸣螺,吹奏管弦,一路浩浩荡 

荡,奔向曲女城。大队人、象经九十日,至曲女城集中在殑伽河西大花林中。 

     是时,诸国二十余王,先奉诏命,率领本国最优秀的僧人,有佛教的和 

尚,印度教的婆罗门,还有群官、兵士,都来参加集会。 

     戒日王在法会之前在河西命人建一座大寺庙,寺庙东边建一宝台,高百 

余尺,中有金佛像,大小与戒日王相同,台南建一宝坛,是浴佛像之处;从 

这里往东北十四、五里,又筑一行宫。从二月初一,以各种美味食品款待和 

尚和婆罗门。到二十一日时,自行宫至伽蓝,夹道为阁,阁倍加装饰,乐队 

吹奏各种优雅的乐曲。戒日王从行宫中让人拿出一座金像,高三尺余,放在 

大象身上,用幔帐遮住。王身穿僧王之服,手执宝盖在金佛左边侍奉佛像; 

拘摩罗王穿印度王之服,手执白拂在右边。两王各有五百象军,披铠甲在周 

围侍卫。佛像前后各有一百头大象护卫。乐队分别乘坐在象上吹奏着音乐, 

随队伍前进。 

     戒日王边行进,边以珍珠、杂宝、及金银诸花,随步四散,供养三宝。 

     仪式开始在宝坛用香水洗浴佛像,王亲自背着佛像送上西台,以各种珍 

宝,憍奢耶衣数十百千,而为供养。这时只有二十多个和尚随从着,各蕃国 

国王为戒日王侍卫。 

     吃过饭后,集中起不同的学派教派,商榷研讨,论辩真理所在。天色已 


… Page 60…

晚,王驾回行宫。 

     就象这样,每天送金像,有各种卫队乐队护送,一直到大会结束。无遮 

大会参加者不分教派,戒日王在大会上发散财物,每五年举行一次。 

     印度教的节日和斋日很多,“有十二个月十三个节之说,但最主要的节 

日有四个,霍利节、胜利节、灯节、佩镯节。“传统习惯认为佩镯节是婆罗 

门的节日,胜利节是刹帝利的节日,灯节是吠舍的节日,洒红节是首陀罗的 

节日”(《印度各邦历史文化·北方邦》)。实际上这几个节是大家都庆祝 

的节日。这些节日与古代雅利安和达罗毗茶人的战争有关。据说胜利节就是 

纪念雅利安人战胜达罗毗茶人的节日,十首魔王指达罗毗茶的王。 

     ②霍利节。霍利节又称洒红节,也叫印度泼水节。每年印历12月月圆之 

夜开始 (公历在2月、3月间)。是印度教几大节日之一。 

     据《印度文化与民俗》十章介绍,关于这个节日的起源,印度教有一个 

传说。据说印度古代有个叫赫尔那耶伽西布的国王,“暴虐无道,骄傲自满” 

不敬神灵,竟然要全国上下“不准再提天神的名字”,而要尊他为神,否则 

就要严厉惩处。 

     他的儿子普拉赫拉德是保护神毗湿奴虔诚的信徒,对抗他的旨意,继续 

敬神。他非常恼火,千方百计要害死儿子,先是“把儿子从万丈悬崖上推下, 

但儿子没有摔死”,“又叫人用大象踩”也害不死。最后魔王把不怕火烧的 

 “妹妹霍利叫来”,叫他抱住普拉赫拉德坐在火堆上焚烧。但有神灵保护的 

普拉赫拉德没有死,霍利由于符咒失灵而被烧死。当普拉赫拉德从火中走出 

来的时候人民为他祝贺,向他泼洒红色的水以示庆祝。为纪念这次善良和正 

义战胜残暴邪恶的事件,“人们每年用柴草做堆象征霍利”,把它烧掉,以 

表达人民拥护正义、反对邪恶的信念。 

     还有一个与洒红节有关的历史事件。古代拉其普特人遭到帕坦人的猛烈 

进攻,亡国在即。王后罗帕玛蒂急中生智,用甜言蜜语给敌酋写了一封信说: 

 “希望不要再杀了,春天要过去了,请带上你的勇士同拉其普特的女子共度 

洒红节吧”。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的帕坦人兴冲冲地来赴会、狂欢时,扮成女 

子的武士们,抽刀血洗了帕坦人,用敌人自己的血染红了敌人的面颊。 

     二月末三月初,印度全民都来参加这个狂欢的节日霍利节。节日早晨人 

们彼此祝贺,互相洒水、洒红取乐。人们手持红色粉末的袋子走街串巷,不 

管是否认识,不管是男是女,见人就贺喜、拥抱,然后相互往对方脸上、头 

上、身上洒满红颜色的水。不管老人小孩,不管地位高低,不管什么种姓, 

人们任意嬉戏,尽情欢笑,有人手中提着有颜色的水桶,向街上的人们泼去, 

浇得个全身湿透,人们也不在乎,照样狂欢狂跳;人们击打各种板子、手鼓, 

弹着歌曲、嘴里喊着,无比疯狂,无比幸福快乐。有的地方男子高举林伽游 

行狂欢。这一天允许人们胡骂,说低级下流话。无人介意。还有人扮成湿婆 

模样骑着毛驴喊着骂人的口号。 

     洒红节亲友们互相在额上点吉祥痣,以示祝贺。 

     农村庆祝霍利节就跟过年一样,打扫屋子制作洒红的颜料。节日时不仅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