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红兵海外日记》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葛红兵海外日记- 第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反观大英博物馆中的许多东方大型藏品,在那个时代,要运输那样的物件,跨越千山万水,所要付出的物质和人力代价可想而知,没有对艺术、知识、思想,没有对人类人文历史的热诚,有谁能忍受那样的艰辛,运输那些巨大的石块(大量碑刻、雕塑)和尸首(大量的木乃伊)呢?这些虽然说有经济价值,但是毕竟不是金钱本身。事实上,大量的落后地区的艺术珍品正是因为这些西方国家和博物馆的收藏兴趣而得到了完好的保存,如果我们能够仔细地了解一下近年来柬埔寨、越南、缅甸、尼泊尔、阿富汗等国艺术品出于政治和军事原因被人为破坏的情况,我们就能稍稍承认一下这个事实。    
    我们不应为文物掠夺唱赞歌,但是,我们也不能认为这些艺术品陈列在大英博物馆或者卢浮宫,它们就是属于这些国家或者这些博物馆的财产。其实,它们无论陈列在哪里,都是世界人民的财产,大英博物馆等机构只是为人类代行保管和展览的职能——他们并不能转卖、损毁、密藏这些艺术品,甚至不能从这些艺术身上获利,要知道大英博物馆是完全免费对世界各国游客开放的,而卢浮宫等机构虽然收费,但是,对于卢浮宫庞大的维持和发展费用来说,游客支付的门票费根本不足以支持其盈利。    
    大英博物馆创始人是Sloane医生,他出于对自然知识和人文知识的兴趣开始了收集工作,他的收集和中国古代文人的对金石古玩的收藏不是一回事。大英博物馆拥有250年历史和近700万件藏品,它给自己的定位是:在全球范围内推广对艺术、自然历史和科学的理解和认同。自创建以来,大英博物馆一直秉承三大原则:第一,完好、完整保留其所有藏品;第二,藏品向所有公众开放;第三,由全职的博物专家守护文物。老实说,博物馆不是宝物馆,中国人习惯把博物馆当成宝物馆,用金钱来衡量藏品价值,进而认为占有藏品就是占有金钱,这种思维必然使我们“把文物归谁所有”看得非常重,用占有意识来对待藏品,却忽视了藏品的人类学、文化学价值。老实说,中国的大多数藏馆都有这种毛病,我几乎参观过中国多数省级以上博物馆,但是,我参观的时候,没有一家博物馆的现场管理员能对本馆藏品作出专业的解释,他们的讲解只是背诵讲解词——这和大英博物馆的情况完全相反。我在大英博物馆参观的时候,数个展室有专家现场讲解,他们的讲台上放着用塑料纸包起来的实物,允许参观者用手拿着,近距离观看、赏玩,能够回答参观者现场提出的专业问题。大英博物馆是用知识含量、文化含量来衡量藏品,进博物馆的藏品不是因为它珍贵,而是说它体现着人类的日常生活的连续性,借助于博物馆的展现,让我们了解那些已经消逝的历史,学习艺术和人类生活的历史原则。所以,我们会看到大英博物馆里会收藏着一张中国的冥币(1985年入馆),原因是它展现了中国社会风俗,从中可以看出中国社会对死亡的理解。


第二部分:在巴黎欧洲博物馆里的“异国珍品”(2)

    近年来,中国部分博物馆开始用重金回购那些流散在国外的中国艺术珍品。这是无可厚非的,我们当然希望中国的艺术珍品能够在中国的博物馆收藏,也欢迎海外人士出资捐助这种回购。但是,如果仅仅从爱国的角度来进行这种回购,如果仅仅从这些艺术品是中国的艺术品,必须“归中国人所有”这个角度来回购这些艺术品,那么我认为还不如不回购的好。中国艺术珍品受到海外收藏者和博物馆的珍爱,由他们收藏和展出(藏品向所有公众开放甚至免费开放),这是中国艺术品的光荣——它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只要是在这个世界上,那个收藏者没有毁掉它或者带着它殉葬,具体它在谁的手上,真的那么重要吗?我倒是希望中国的艺术品能更多地被海外看重,要知道从人类历史价值来说,一个国家的任何输出,劳动力输出、农产品输出、工业产品输出等等,都比不上文化输出更有意义。我在法国参观法国现代艺术馆的时候,看到几件日本和朝鲜的瓷器,它们在那些西洋艺术品中鹤立着,它们让我在东西方瓷器艺术的比较中,一下子悟出了东方艺术特有的神韵。它们作为东方艺术的杰出代表,在法国现代艺术馆展出,其超越历史的艺术价值绝对没有被埋没,其影响绝不亚于其在本国展出所能达到的水平。就此而言,我们如果一定要从爱国主义的高度把那些流散在世界上的中国艺术品购回中国,那可能对于世界艺术事业来说是一场灾难——我无法想象,那些世界级的展馆、展览会、世界艺术收藏市场上完全没有中国艺术,会是什么样子。那不仅对世界来说是不公平的,对中国艺术来说也是不公平的。老实说,中国艺术在西方艺术博物馆中地位并不高,它们收藏的中国作品还是太少。比起它们对埃及、印度古代艺术的重视,中国艺术显然被忽视了。当然,我并不是说我们不必重申我们对某些被掠夺出去的文物的物权,不过前大英博物馆馆长大卫·威尔逊的话我们也可以姑且听之,他说:“有很多原因使我们不能考虑把博物馆的任何文物归还给来源国。应该强调的是这些原因中不包括来源国本身的条件。大英博物馆是作为一个全球性的博物馆而创建的,强调藏品的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我们不应用孩子的语言‘这是我的’来表达幼稚的想法,我们是出于一种博物馆的责任,为人类保护这些文物,直到可以预见的未来。”虽然里面包含了诡辩的逻辑,但是,也可以作为一说来对待吧?据电脑录入的资料显示,大英博物馆共收藏23579件中国文物藏品,其中国馆由香港富商何鸿卿爵士捐助200万英镑于1990年改造。何爵士没有用200万英镑和英国人打官司要那些文物的物权,而是帮助大英博物馆修缮扩建了中国馆,这不也是一个思路吗?从英博的年报上来看,大英博物馆对中国的文化交流不多,巡展很少,甚至中国文物也是如此,相反中国文物对美国与日本的文化交流活动却是不少,也许这和大英博物馆大量捐赠来自这两个国家的企业或个人有关吧。美国和日本的企业和个人能捐助大英博物馆,能够积极地把大英博物馆的藏品请到他们国家去展览,我们国家的企业和个人是否也可以做一些这样的工作呢?    
    相比较而言,中国博物馆对海外作品的收藏少得可怜,我们的艺术爱好者、学生在国内观摩世界顶级作品的机会太少了。也许,我们的企业、个人在帮助国家回购那些中国艺术品的同时,应该多拿些钱,尽可能帮助中国的博物馆收藏一点西方艺术作品,或者开展馆际交流和协作。在伦敦Tate艺术馆参观的时候,看到里面展出了那么多欧洲大陆画家的作品,孩子们在里面玩,艺术爱好者在原作面前临摹。Tate艺术馆里一幅莫奈的《荷花》前,有三个学生在现场对着原画临摹,他们真的让我羡慕万分。我就想,什么时候,我们的艺术馆也能那样做,不分国籍地收藏世界级大师的作品?什么时候我们的博物馆能免费让观众参观,孩子能反复地来观摩甚至临摹他们喜欢的作品?在上海的时候,上海博物馆曾经举办过一次国宝展,展出了王羲之、顾恺之等人的作品,但是,票价高不说,展期也很短,以至于人们不得不排队观看,场面极其拥挤,不要说揣摩临摹,就是停下脚多看一眼都不行。


第二部分:在巴黎补助向男女同住倾斜(1)

    ·法国是高福利的国家,它的福利水平要高于美国、英国,留学巴黎的学生,也可以拿到住房补助。两个男的或者两个女的一起租房,无论租什么房子,都只能拿到一份补助;但是,一男一女如果不是夫妻,合租两居室的房子,可以拿到两份补助(当然如果是合住一居室的房子也只能拿一份)。这是向男女异性合租倾斜的补助?    
    要知道在中国,如果大学生男女同住,常常会被视为淫乱,违反道德和校纪,最严厉的惩罚可能是开除学籍。中国绝大多数地方的治安检查中包含了一项重要内容:对外来同居者检查他们的结婚证,没有结婚证的同居常常是被视作有违治安的。    
    ·在法国乘地铁,只要你有学生身份,就可以获得各种优惠。比如交通的优惠,博物馆门票的优惠,甚至麦当劳餐饮的优惠等等。法国地铁公司针对26岁以下学生推出一种青年学生年票,可以让学生节省一半的地铁交通费。而且这种申请非常方便,你可以到任何一个地铁售票处免费领取一个装有申请资料的信封,填好材料,寄给地铁公司就可以了。凭学生卡,你还可以购买一种全欧铁路通用的学生优惠票,在欧洲作优惠的长途旅行。当然,这一点,现在在中国也在渐渐地实施,中国许多地方,学生可以凭学生证打折,享受优惠。不过,显然中国的优惠没有那样大的力度,比如,中国学生在国内买火车票,一年或一个学期只能享受一次往返学校和家乡之间的优惠票。不过,中国的地铁,也就是许多学生天天坐的交通工具,并没有对学生优惠。    
    ·法国有一种青年证,只要你在青年的范围之内,就可以凭借身份证件去办理,有了这个青年证,你可以在绝大多数地方获得优惠。法国人对青年人的优惠还真是不少,比如,欧洲铁路投票大多设成人和青年两种,对青年多有优惠;另外,有一种专门针对青年的旅馆,非常便宜,一般在那里居住的费用是三星级宾馆的十分之一。青年旅店的等级是以松树为标志的,4棵树最好,有洗漱间、浴室、停车场等等;其次为3树,提供单独床位加早餐;另外还有2树和1树的。这是欧洲设立的专门为旅行青年服务的机构,这种机构在中国是没有的。中国现在有尊老优惠,比如许多公园和场所,对70岁以上老人免票或者打折。中国也有尊重儿童的设置,交通和许多场所都对1。2米以下的儿童优惠。但是,重视青年、优惠青年,似乎在中国还没有形成共识。    
    在英国铁路票有一种优惠是向孩子倾斜的。如果两个人,一男一女带一个孩子,就可以购买“家庭票”,这种可以供三个人以上使用的家庭票,有的时候价格比两张成人票一张儿童票加起来的价格还要便宜,更不用说,如果你带着两个甚至三个孩子的时候了,你简直就不用为他们付款。也就是说,在英国,夫妇两个人带上孩子旅行,有的时候要比夫妇两人旅行便宜。在英国,动物园、游泳池等门票,均有家庭票,家庭票的规定是父母加孩子(小孩大多规定4个以内),不过,你并不需要出示任何证件,只要你说是一个家庭,售票员就会相信。我想这种相信,不仅仅是出于欧洲社会人与人之间相互信任的风气,也出于对小孩子权益的尊重和倾斜,只要是大人带着小孩来的,无论是不是他们自己生的,都应该得到大家的照顾,这是西方人的共识。    
    西方人非常重视家庭。我在英国访学,每每见英国人,他们首先问的是你的家人是否来了?他们对我没有带家人感到很惊讶。在他们看来,一家人不在一起,分开很长时间是不可思议的,无论什么伟大的工作,都不能成为让家人长期分离的理由。 我赴英国和新加坡,对方都主动提供了家庭表格,也许在他们看来,携家人同行是天经地义。不过,我太太试图请假和我同行,却遭到她所在单位的拒绝。在新加坡工作的时候,我常常看见我的同事们的办公桌上摆着家庭照片,我的同事也常常会在接近下班的时候把孩子带到办公室来。我们大家觉得这很正常。在英国,拜访了几位教授,在他们的办公室里,我常常会看到他们的家人的照片,他们乐意让访客看到他们的家庭,看到他们对家人的爱,看到他们正在为家人的幸福工作。


第二部分:在巴黎补助向男女同住倾斜(2)

    在英国旅行,一个感觉是那些带着孩子出行的人都是很骄傲的,他们没有那种带着孩子旅行打搅了别人的想法。周边的人,对带着孩子旅行的人更是热情有加,抱着孩子的父亲,推着婴儿车的母亲,总是会夺得大家的目光,总是会受到所有人的照顾——你不可能看到一个抱着婴儿的父亲会站在公交车上,而没有人让座,你也不会看到一个推着婴儿车的母亲,会被卡在车门口,无法上下,或者要等别人下车后,才能下车。有一次,我在伦敦King’s   Cross火车站,看见一位母亲推着婴儿车下火车,她要背包,又要推车,动作就慢了些,但是,没有一个人催促她,相反所有的人都耐心地等在她的后面,甚至她下车之后,也没有人试图越过她先走,而是像排队一样跟在她后面,直到上电动扶梯。    
    后来我一直在想,那些看起来似乎是专门供残疾人使用的无障碍设施,在英国实际上更多的是为这些推着婴儿车的母亲准备的,她们的婴儿车在英国的所有地方都可以畅通无阻,英国的所有交通工具都为它们的到来做好了准备。    
    在法国的时候,一次看到一位母亲推着婴儿车下公交车,当这位母亲推车到门口的时候,公交车靠路边的一面竟然慢慢地向着地面倾斜了下去。已经好几次了,我在乘车的时候,感觉到过这种倾斜,不过我没有特别注意它,我以为这种倾斜是因为路面有斜角,或者是因为什么特殊情况,但是,那次我却发现,这是公交车的一种特殊设计,是司机在操作着车辆,缓缓地降下了靠路边的一面,以便让婴儿推车更容易上下。我在想,在西方,做一个推着婴儿车的母亲,是非常幸福的,不仅仅是同路的人们,甚至那些交通工具都愿意在为你做特殊的照顾。那个时候,我突然很感动。    
    想到自己在上海的时候,一次抱着三岁的儿子出门,在摇摇晃晃的公交车上,我一手抱着孩子,一手拉着车上的吊杆,非常吃力,但是没有任何人让座,售票员对我抱着孩子的困境视而不见,相反厉声吆喝我掏钱买票。我的儿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