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881-1950集》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1881-1950集- 第22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的。真的怎么样?真就想起贪瞋,贪就想拥有、想占有;瞋就想离开它,远离,这造业了。
  小乘知道无常,所以他长无明恶,就是前面讲的趣寂,他求心地清净寂灭,知道什么是无常的,他统统能放下,真正做到於人无争、於世无求。也不在欲界,把财色名食睡统统放下,到哪里去?到无想天去了。四禅有无想天,他修的是无想定,什么都是假的,无想定的人是住在无明里头,虽然有很深的定功,他对外面状况是一无所知。这错了!不但是修无想定的人错了,佛连阿罗汉都骂他、呵斥他「焦芽败种」,他们证的是偏真涅盘,比无想定高,说老实话也是无想定,无想定是被无明裹住。阿罗汉的定九次第定,里面也有点小智慧不是大智慧,那是什么?他还有妄想、还有分别没断,能突破六道轮回,不能出十法界。所以世尊在大乘会上常常呵斥他们,提醒他们,希望他们早一天能够回小向大,大乘才真正了自性,了自性就是见性,明心见性。对於世出世间一切法,性相、理事、因果,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才是真正称之为无上菩提,自觉圆满然后才能普度众生,这是佛菩萨赞叹的。
  清凉怕这些提示我们还很难体会,他再加注解,《钞》就是再加注解,注解的注解。我们看《钞》里面所讲的,「初二句等者」,《钞》里面讲初二句,是《疏》里说的「迷一直道」。初二句就是「初二句曲径趣寂,迷一直道」,这就是注解这个地方的。「凡小俱迷,曲径趣寂」,凡夫、小乘都在迷,凡夫迷得重,小乘迷得轻一点。「曲径趣寂,唯是小乘」,走迂回的路,最后走向寂灭。「若超卓大方,不历二乘,速成正觉,名为直道」,这个注解里面讲一直道,什么是直道?上上根人,大乘根性,他不需要经历声闻、缘觉,直接就上去了,所以速成正觉这是直道。这个地方要注意到,念佛法门是直道,不经过声闻,也不经过缘觉,不但声闻、缘觉不经历,十法界里头菩萨、佛也不经历。在《华严经》里面讲,就是十信位可以不经历,他一下就到初住位,这不可思议。但是你能不能上得去,在理论上讲人人有分,可是事实里面讲各人遇缘不同,这个话是善导大师说的,「极乐世界三辈九品,总在遇缘不同」。我们听了这句话,今天我们实际禅寺这一百个七,这个缘太殊胜,如果这一百个七当中,真正有人把目标、方向锁定了,成佛,真能成得了!百七圆满那一天他到极乐世界作佛去了。这真的不是假的,预知时至,没有生病,没有病苦,自在往生,上上品往生,怎么知道?因为他把分别执著全放下。世出世间,对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再不执著,再不分别,这人成佛了,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实报庄严土上辈往生,缘殊胜。所谓是遇缘不同,有这样的因缘,然后关键就是你自己能放下多少,关键在此地,你放得愈多愈殊胜。这些道理我们不陌生,前面学了很多!学了要会用,把我们的想法、看法,过去全错了,现在统统修正过来,我们的言语行为都在正道上,不偏不邪,这是一直道。无比的殊胜就在你认知,你认识、你知道,然后有多大的成就完全自己操纵,与任何人都不相干。
  下面说「若先证二乘,后方入大,名为曲径」,这个路走迂回了,真的迂回了,迂回的时间太长,「曲径谓其迂回」。「趣寂明其沉滞」,这就是什么?证阿罗汉果,阿罗汉证得偏真涅盘,他在涅盘的境界里面什么作为也没有,不能提升自己,也不能利益众生。提升自己是定慧,利益众生是修福报;换句话说,修福修慧的机会都没有了,他在定中。我们在经上看到的,阿罗汉这个定中时间是两万大劫,辟支佛是一万大劫,所以辟支佛比阿罗汉聪明,都有沉滞。底下说「若实教中」,实教是大乘,小乘是权教,方便说,这大乘,「终竟发意,但动经八万,耽三昧酒故」,大乘人发心大,真的我们中国古人讲的话很有道理,量大福大,大乘人心量大。纵然不能够「心包太虚,量周沙界」,起心动念确实为一切苦难众生想,为一切诸佛正法久住想,这个心了不起,这是大乘心!为一切苦难众生就是四弘誓愿的第一愿,「众生无边誓愿度」,我们见到苦难众生,听到苦难众生,要有怜悯的心,要有慈悲心,要像观世音菩萨一样立刻伸出援手去帮助他。
  那在我们初学,我们的确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我没有能力帮助他;没有能力帮助他,那个念头到了,念头就加持他。你是真诚心,有力量尽一分力量,尽心尽力帮助这些人。这里头有善巧方便,有大智慧,而不是感情用事,感情用事你生烦恼,智慧用事你永远保持清净心。菩萨悲心恳切,这里面也有动经八万,八万大劫也有喜爱,喜爱什么?三昧酒,这不是真的酒,比喻你贪恋,贪恋三昧。三昧是什么?正受。自行化他,我们刚才讲,永远保持著清净心,这个地方三昧酒就是讲的清净心。三昧是正受,什么是正受?心没有忧喜,身没有苦乐,这叫三昧,这正受。要知道苦乐忧喜都是不正常的受,谁有?六道凡夫有。这是佛在大乘教讲得很多,六道凡夫有五种受,感受,苦乐忧喜舍。心没有忧喜、身没有苦乐,这个时候叫舍受,舍受很好,苦乐忧喜都没有。为什么叫舍受?它不能长久保持,时间很短,又有忧喜、又有苦乐。菩萨,菩萨能永远保持舍受,永远没有苦乐忧喜,这是菩萨,自行如是,化他亦如是。所以他不受环境的干扰,这叫大乘菩萨,大慈大悲救苦救难。
  「次半」,就是刚才讲「有常等倒,长世间恶,有无常等,长无明恶」。注解里也有解释,这两句「通凡小」,前面是小乘,这个凡夫、小乘都有,「故此说凡恶」,这个地方讲的是凡夫之恶。下面讲「小乘之恶」,下面是第四首偈的前面两句,『不见诸法空,恒受生死苦』。小乘没证阿罗汉之前还在六道,虽然在六道他决定不堕三恶道。你说为什么不堕三恶道?三恶道的业因是贪瞋痴慢,他没有了。所以你没有贪瞋痴慢,你就决定不堕三恶道;换句话说,你要是有贪瞋痴慢,你跟三恶道的缘很深,你就免不了要堕三恶道。这要常常讲,常常提醒,听一遍、听十遍、听百遍、千遍没用,为什么?五欲六尘现前的时候、名闻利养现前的时候,贪瞋痴慢马上就起来,这是事实。因果教育是重要的增上缘,但是在这个时候他业障习气太强,这个时候他会把因果忘掉,信不信因果?信。但这个时候迷了,迷在名闻利养、迷在五欲六尘里,起贪瞋痴慢疑,这是很怕的一桩事情。
  那怎么办?我们就想到,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为什么讲经说法四十九年不中断,我们就明白要长时薰修。长时薰修一个力量在督促我们,那就是我一天不读经,我会堕地狱,这话不是假的。我没有能力抗衡烦恼习气,没这个能力,所以必须要佛菩萨时时刻刻提醒我。特别是在这个时代,社会大众普遍的把伦理道德疏忽,把因果、圣贤教育疏忽,整个社会人心都趋向名利,争名逐利。这个现象是什么?这个现象是世界毁灭的现象,二千五百年前孟子就说过,对梁惠王讲的,「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孟子去拜见梁惠王,梁惠王见面的时候就向他讨教,你老人家不远千里而来,对我国家有什么利益,带来什么好处?开口就是利益。孟子就提出来,「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仁义不仅是治国之道,是安定和平、共存共荣的大道。仁是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常常存这个心这叫仁。时时刻刻想到,我不愿意别人对待我的,我不能对待人;我喜欢别人怎么对我,我应该怎样对人。义,义就是无论做什么事情,大事、小事,合情、合理、合法这叫义,这个重要!利不重要。末后是提出警告,上是国王,下是人民,大家都争利,这个国家就危险,会亡国。
  现在我们看这个世界,全世界的人哪个不争利?提倡竞争,这在中国古时候没有的,哪有竞争这么一句话,这还得了!中国几千年的教育从小就教你让,从哪里让起?忍让。你要能忍住,要让;慢慢智慧开了,谦让,谦卑,自己谦卑能让人;最后到圣贤地步是礼让,这等级的,慢慢上升的。你想想看这三种让,忍让、谦让、礼让,这是化解冲突、社会安定、世界和谐的大根大本。我们从这些圣贤教诲来观察现在的世界,你就晓得,现在世界动乱的根源在哪里。确实许多志士仁人都在寻求化解冲突之道,恢复世界安定和平之道,都在那寻求,国际上的和平会议都在讨论这些议题。我这两天接到一个通知邀请函,印度尼西亚在六月下旬举行一个世界和平论坛,五十二个国家代表参加,他邀请我去,我答应他。为什么要答应他?我知道这些人都非常热心,找不到门路。所以我们再一次要把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因果的这种理念介绍给大家。大家未必会相信,我们汤池小镇做的实验,就是为这些人做的,所以我想邀请他们到汤池来参观。山东庆云,他们要做个示范县,现在积极在筹备,明年我们相信庆云会有很可观的成绩。他们看到了才能够生长信心,增强信心。我们希望大家同心协力,把全世界各个族群古圣先贤的教诲,各个宗教圣人的教诲,把它取出来,要用办班教学的方式教化众生才能收到效果。如果没有这个行动,也就是办班教学,光靠开会没用处。纵然这个会是有议,议也有决,可是后头那一关难了,决而不行,这个会议就没有结果。二00六年我们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总部办的活动,有后续这是我们没想到的,我们很欢喜,那就是驻联合国各国的使节都有愿望到汤池来参观、来看看。这就是这个会议,议而有决,决而有行,这行动,这是好事情。所以我们欢迎他们来参观、来考察。
  后面这首偈,「不见诸法空,恒受生死苦,斯人未能有,清净法眼故」。这首前面两句,清凉大师注解,「不见二空,受二死苦」,这两句是说「小乘之恶」,清凉大师《钞》里给我们指出来,小乘确实见到我空,法空他没见到。小乘人知道这个身,身是四大五蕴和合而有的,所以无我,小乘人不执著这个身是我,但是他以为四大五蕴是有,身没有。四大五蕴,不但我们身是四大五蕴组合的,所有一切万事万物哪个不是四大五蕴组合的?你看所有动物都是的,这容易懂。植物也是的,植物你看那棵树,那个树是不是四大地水火风?物质!树有灵性,灵性是什么?见闻觉知,它有,它有受想行识。矿物呢?矿物现在也发现了,所以江本胜博士发现,水有见闻觉知,水是矿物。就是说所有一切的物体,再给诸位说,包括虚空,虚空也是相,这个相离不开四大,虚空也有见闻觉知,所以它给我们传递讯息。如果虚空没有见闻觉知,我们跟十方世界就不会起感应作用。为什么我们这个念头起来,遍法界虚空界都能够收到?虚空是传递的一个媒体,媒体有见闻觉知。小乘人认为我没有,法有,也不是没有道理,所以他还受二死苦。这二死,分段生死他没有了,身的生死小乘人没有了,他有变易生死,变易本来不是生死,变易苦!死是代表苦的意思。我们六道凡夫真的是不见二空,受二死苦,小乘比我们好一点,不究竟。我们执著以为身是我,为这个身造无量无边的罪业,堕阿鼻地狱受种种之苦,叫冤枉!那不是我。这真叫是,李老师以前讲经常讲,「我们这些众生糊涂到所以然,认假不认真」,真是什么?法性才是自己,才是真的,宗门里面常说「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那是讲法性,有时候我们也讲灵性,这是自己。
  末后这句「斯人未能有,清净法眼故」,《疏》里面讲,「后半无实谛观,何有法眼」,实是真实,谛观是常讲的三观,空观、假观、中观,具足三观那叫法眼,知道一切法不外乎空假中。从理上讲、从体上讲,「万法皆空,了不可得」;从事上讲、从相上讲,是假的不是真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从作用上讲,中观,你对於事实真相清清楚楚、明明了了,二边不著,空有二边都不著。大回向里面所谓是「巧把尘劳作佛事」,那是中道。你有善巧方便,你能够利用这一切境界、一切事缘,提升自己的灵性,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这叫行菩萨道。那没有法眼不行,法眼是菩萨有的,他见到事实真相。小乘虽然放下了执著,不容易,我们六道凡夫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我们放不下,他放下,也就是见思烦恼断了,他没有错误的思想,没有错误的见解,可以说是正知正见,所以他获得的成就是正觉。佛法所求的,这个一定要知道,学佛求什么?求无上正等正觉,证得无上正等正觉就成佛。所以佛是最高学位的名称,无上正等正觉是最高学位的内涵,你证得了,凭什么成佛?凭你证得无上正等正觉;菩萨,菩萨是正等正觉;阿罗汉是正觉,这是佛门三个学位的名称,算是证果了。由此可知,没有证得阿罗汉以前你没有学位,像在学校念书一样,你还没有拿到学位。
  所以学佛目标在哪里?方向在哪里?自己不能不清楚。如果学佛目标是在名闻利养,我将来成为一个大法师,受一切信徒的恭敬供养,这种发心,你们想一想,有没有好处?也弘法利生,也讲经说法,没讲错,依照古人的注解去讲没讲错,以前李老师告诉我,果报在哪里?在阿鼻地狱。他一生行的是善法,怎么会堕阿鼻地狱?我们想不通,老师说你再细心想一想,破坏圣教!佛不是这样教人的,你这种做法,你把天下学佛的人误导了,这个罪重不重?我们才明白。佛帮助众生了生死出三界,你把他引诱回来了,让大家对佛教产生重大的误会,把佛法当作什么?取得名利的一种方法,你这个罪重不重?弘护都不例外。弘扬正法、护持正法,福德无量无边,一个观念错误,你就造罪业了。造多么重的罪业自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