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古代后期军事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世界古代后期军事史- 第2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源,士家制规定:士家有特别的户籍,世代当兵,或服挽船、养马、鼓吹等 

各种特定的劳役。士家中的妇孺与尚未轮代的男丁,也要为政府耕田或服役。 

士家身分低于平民,士家之妻因夫死改嫁或其女儿出嫁,都只能嫁给士家; 

士逃亡,妻子要被没为官奴婢或处死。据载,当时在冀州的士家便有十万户 

以上。 

     从士家制规定可以看出,“士家制”乃是一种较为稳定的兵制,它具有 

如下一些特点:第一,兵民分离,兵民分籍。士家户籍 (或称“兵籍”)分 

离于编户之外,兵户不属于乡里,只属于军府或营署管辖,故也可称为“营 

户”或“府户”。第二,世代当兵。为保证稳定的兵源,士家制实行兄终弟 

及、父死子承。第三,役使繁杂,劳役沉重,既服兵役又服劳役。士家兵役 

年龄一般为17岁至50岁,服劳役的年龄则为小至11至12岁,长至60岁以 

上。甚至士家中的妇孺与尚未轮代的男丁也要服各种特定的劳役。第四,控 

制严酷。士家必须集中居住、集中管理,即士兵妻子营居,使之无法逃离。 

士兵逃亡,罪及妻子。第五,身份卑贱。士家不仅不能与平民通婚,还不准 

读书、不准做官、不准转业,甚至可被作为礼品赏赐与赠送。 

     士家制是封建国家在特定条件下用私人部曲方式组织国家军队的制度, 

它一方面是豪强地主统治农民的方式在国家统治中的反映,另方面则又是对 

豪强地主的一种约束,使其不能无限制地自拥私兵和部曲并阻碍国家的统 



一。 


… Page 107…

                                 3。府兵制 



     府兵制建立于西魏,是西魏的都督中外诸军事宇文泰按照鲜卑8部旧制 

建立起来的。 

     北魏末年,孝武帝在高欢逼迫下西入长安,宇文泰鸩杀孝武帝,于公元 

535年另立文帝,自己任都督中外诸军事,掌握实权,史称西魏。 

     宇文泰身为鲜卑人,但其汉化程度较深,其战士主要由改编的关陇各族 

人民起义军组成,加上后来随魏孝武帝入关的六坊鲜卑兵,共有四五万人的 

兵力。由于西魏与东魏不断战争,兵源日感不足,而居住在关陇的鲜卑人为 

数不多,西魏不得不从汉族百姓中征兵。但是,自曹魏以来实行的士家制使 

汉族士兵地位低下,加之北魏孝文帝改制后,随着北魏政权封建化的加速, 

原六镇的鲜卑军户社会地位也急剧下降,不利于提高士兵的作战积极性。因 

此,宇文泰在征召汉人“关陇豪右”的依附人口为兵之后,乃以当地有名望 

的大族人物统领,并于西魏十六年(公元550年)实行府兵制,以协调胡、 

汉关系,密切主将与士兵的关系,提高士兵身份,加强军队战斗力。 

     府制制内容大致有三:一是仿照鲜卑八部旧制,建立以八柱国有为首的 

府兵制。八柱国大将军分别是宇文泰、元欣、赵贵、李虎、李弼、于谨、独 

孤信、侯莫陈崇。而宇文泰在此之前已为都督中外诸军事,总领军队大权; 

元欣则是西魏宗室,徒有虚名,没有实权。因此,实际上是六柱国大将军每 

人统领1军,共有6军。六柱国之下又各设2位大将军,共12大将军。每大 

将军之下,又各设2个开府,共24开府。每个开府统2个仪同,共48仪同。 

每仪同统率100士兵,共计4。8万府兵。二是府兵主将和兵士均改为鲜卑旧 

姓。有功诸将继承鲜卑36国、99姓,除已是鲜卑复姓者外,其余已用汉姓 

或本为汉姓的将领均被赐予鲜卑复姓,他们所统率的士兵亦以其主将的鲜卑 

姓氏为姓氏。由此保持并扩大了鲜卑旧有的氏族关系,以便维持士兵与军官 

之间的密切关系。三是府兵另附军籍,不列于民籍,无其它赋役。府兵兵士 

由主将率领轮番宿卫,不当番时则练习武艺,战时出征。因不负担赋税,致 

使人们纷纷应召,府兵人数猛增。 

     府兵制以诏令形式确立了以六镇鲜卑、关陇豪右组成的府兵之地位,使 

府兵制下的官兵关系蒙上一层部落化的色彩。这种方式不符合历史发展的方 

向,但却使六镇军户的地位有所改善与提高。宇文泰将府兵大权紧握手中, 

皇帝对府兵则无领导权。到了北周的武帝时,继续推行府兵制,但将府兵军 

士更名为“侍官”,并将府兵领导权收归皇帝手中,府兵成为名符其实的宿 

卫禁旅,府兵基础也大为扩大。隋炀帝执政初期,又根据当时政治形势的需 

要,对府兵制进行了重大改革。 


… Page 108…

                                4。官渡之战 



     官渡之战是公元200年在官渡 (今河南中牟东北)发生的北方两个最强 

大的军阀袁绍与曹操之间进行的一次大战。 

     公元2世纪末,东汉王朝镇压了黄巾军起义,但其政权也濒于灭亡。在 

镇压黄巾军起义的过程中,各地官僚豪强乘机扩大自己的武装,各据一方, 

互相混战。最后,在北方出现两大军阀势力,袁绍与曹操。 

     袁绍占据冀州 (今河北中部、南部、山东西端,河南北端一带);曹操 

取得汝南、颍川两地,并将东汉末帝汉献帝迎至颍川郡的许县 (今河南许昌 

东),控制在自己手里,挟天子以令诸侯。袁绍不能容忍曹操势力的强大, 

他在公元199年打败另一大军阀公孙瓒之后,便迅速将矛头对准了曹操。此 

时的袁绍在兵力及军事装备上均占有绝对优势,他自恃人多地广,企图一举 

攻下许昌,消灭曹操。袁绍手下的谋士沮授、田丰不赞同这一计划,他们以 

为,曹操现在拥有政治上的有利地位,他挟天子以令诸侯,如若贸然对之进 

攻,师出无名;加之曹操实行屯田,恢复和兴办水利事业,使农业生产得以 

恢复,军粮问题得到解决;且曹操方面法令统一,士兵精练,而自己方面则 

因连年用兵、百姓疲劳,府库空虚。因此不宜迅速对之用兵。沮授、田丰劝 

袁绍先务农息民,发展农业生产,充实军事力量,然后再去攻打曹操。这一 

稳妥的战略方案未被袁绍采纳,在主战派郭图、审配等人的迎合和怂恿下, 

袁绍点选10万大军,直奔许昌。 

     在大举进攻之前,袁绍派人前往荆州,说服荆州牧刘表从南面策应,共 

同进攻曹操。刘表口头应允,但实际上并未出兵。之后,袁绍又派使者到穰 

 (yáng)城,动员张绣从侧面袭击曹操,但没有成功,张绣反被曹操降服。 

由此削减了袁绍的势力。 

     再说曹操这方面,其实力远不及袁绍,能够参战的部队仅二三万人。在 

得知袁绍即将进攻的消息后,立即与谋士郭嘉、荀彧(yù域)等人商讨对策。 

他们将袁、曹双方情况作了对比分析,指出曹胜袁败之理:第一,袁绍出兵 

攻曹,曹可以汉皇帝之命令为号召,得到世人支持,袁绍的进攻不得人心; 

第二,袁绍疑心很重,忌贤妒能。而曹操则大胆用人,身边有一批将才谋士; 

第三,袁绍计谋虽多,但优柔寡断,且其内部集团分帮结派,矛盾重重。而 

曹操则在策略既定之后,能当机立断,并且明辨是非,不受迷惑,赏罚分明, 

使内部集团较为团结;第四,在用兵方面,袁绍喜好虚张声势,不懂兵法, 

而曹操则很会用兵。最后决定,以己之长,击敌之短,争取战胜袁绍。 

     建安四年 (公元199年)八月,曹操根据对方用兵意图,作了战略防御 

部署:派臧霸带兵进入青州,以牵制袁军,巩固自己的右侧;派于禁带领步 

骑兵2000人前往延津(今河南延津县)屯守,同白马(今河南滑县东北)太 

守刘延共同防止袁军的正面进攻;又在官渡布下防线,作为阻挡对方的主要 

阵地。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二月,袁绍亲率十万大军进据河北前线的黎阳, 

准备以此渡河南进,直捣许昌。他派大将颜良渡过黄河,进攻白马。白马太 

守刘延组织抵抗,但伤亡很大。曹操闻讯,急忙率兵从官渡向北,前往白马 

援救。他采纳谋士荀攸之计,率兵向白马西南的延津佯攻,好象要渡黄河去 

袭击袁绍的后方。袁绍见状,即刻派出一部分军队去延津迎战。曹操立即率 

轻骑急驰白马,对方全然未知,直到离白马十多里的地方,才被颜良发觉。 


… Page 109…

颜良仓促应战,被在曹操军中效力的刘备大将关羽斩杀,袁军顿时溃败,白 

马之围迅解。之后,曹操将白马城里的居民全部迁出,随军沿河向官渡撤退。 

     袁绍获悉曹操从白马退去,便亲率大军渡河南进,以吞掉曹军。袁绍的 

军队向延津方向赶来,曹操命令军队在延津南面的山坡扎下营来。袁绍令大 

将文丑率骑兵6000人继续追击曹军,曹操则让所有骑兵解鞍放马,丢弃辎重 

于道,袁军士兵见状,争着抢夺道上的军用物资。曹操立刻指挥军队,一齐 

上马冲杀过去,对方乱作一团,文丑在混乱中被杀,其人马全部被俘。 

     白马、延津两次战斗,成为官渡之战的序战。袁绍损失两员大将和众多 

人马,士气受挫。曹操方面却在很大程度改变了被动局面。但是,袁军仍保 

持着优势,为了改变敌强我弱的态势,曹操在初战告捷之后,主动从黄河南 

岸后撤至官渡,以诱敌深入、后发制人、相机击敌。 

     袁绍在初战不利之后,仍未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依旧倚仗自己在人力物 

力方面的优势盲目进攻。七月,他又将军队开拔至官渡北面的阳武,拒不接 

受沮授提出的以持久战消耗曹军实力的建议,命令主力部队进至官渡前线, 

安营扎寨,军营东西长达几十里。 

     曹操也组织好军队,摆开阵势。九月,曹操主动出击,向袁军发动进攻, 

但未获胜。于是,曹操改变方针,深沟高垒,固守阵地,坚壁不出。袁绍见 

状,乃命士兵在曹营外面堆起土山,建造高橹 (一种无顶的房子),让弓箭 

手从那里猛烈射击曹军,箭矢如雨般射向曹营,曹操的士兵不得不以盾牌遮 

住身体行动。为还击对方,曹操命令工匠连夜赶造霹雳车 (一种用机关发石 

块的车子),发射石块,响声如雷,将袁军的高橹击破。袁绍连忙命士兵暗 

凿地道,直通曹营,以便偷袭;曹操则命人在营墙内挖掘长壕进行防御。就 

这样你来我挡,双方在官渡相持不下。 

     时间过去了一个多月,曹军方面兵士数量本来就少,军粮也不充足,时 

间一长,士卒波劳,军粮不济、军心动摇。曹操甚为忧虑,曾写信与留守许 

昌的荀彧商量,表示要放弃官渡,退守许昌。荀彧认为曹军应坚守官渡,在 

两军相距处于关键时刻之际,谁要先退,便会为敌人所乘。只要坚持下去, 

战局一定会迅速发生变化。荀彧让曹操千万不要退兵,切不可丧失良机。 

     曹操听从了荀彧的建议,坚定了信心,安抚部队,继续坚守官渡,以待 

有利时机进行决战。 

     在两军相持期间,曹操一方面严令后方催办粮草,接济军需;一方面又 

派人去烧毁袁军的粮草。碰巧袁绍派韩猛押送粮车几千辆前来官渡,正行进 

途中。曹操派部将徐晃和史涣率兵前往打劫,打跑了韩猛,烧掉了韩猛押送 

的全部粮车和军用物资。 

     十月,袁绍又派人从河北运来一万余车军粮,屯于袁军大营以北40里的 

乌巢(今河南封丘西),由大将淳于琼带万人驻扎于此加以保护。 

     不久,袁绍的一个谋士许攸背袁投曹,他向曹操提供了袁绍军粮所在地 

的情报,并建议曹操率轻骑前往偷袭。曹操大喜,当夜开始行动。留下曹洪、 

荀攸防守官渡大营,自己亲率步骑兵5000人,直奔乌巢。他们打着袁军旗号, 

每人手持一把干柴,口含一根筷子似的小木棍,把所有的马嘴都束起来,迅 

速到达乌巢。随后,把袁绍的粮屯包围起来,点火焚烧粮库。袁军守兵从梦 

中惊醒,发现火光冲天,浓烟四起,淳于琼仓促应战,被曹军击败,只好回 

营坚守。 

     袁绍得知乌巢粮库被烧,以为这是攻下官渡、歼灭曹军主力的绝好机会。 


… Page 110…

于是命令大将张郃、高览率兵攻打曹军的官渡大营,曹操不为其所动,仍率 

军与乌巢的袁军殊死战斗。张郃怕淳于琼支持不住,一再请求袁绍派兵去救 

乌巢,但袁绍仍坚持以主力攻打官渡,只派少数骑兵救乌巢。官渡的曹军营 

垒坚固异常,士兵死守阵地,袁军主力久攻不下,被牵制在此,为曹操在乌 

巢最后取胜创造了有利条件。最后,曹操率兵击败袁军增援部队,攻下乌巢 

的袁军营屯,杀死淳于琼,这里的一万多车粮谷全部烧毁。 

     乌巢粮库被毁使袁军军心大为动摇。原主张强攻官渡、反对张郃用重兵 

救乌巢的郭图、因怕追究责任,反而向袁绍诬陷张郃。张郃愤惧,同高览一 

起将全部攻城器械烧掉,投奔了曹操。这使袁军内部更加慌乱,袁军溃散。 

曹操乘势率兵出击,大败袁军,歼敌7万余人,缴获其全部军资。袁绍仅率 

8,00名亲兵逃回黄河以北,从此一蹶不振。 

     此后,袁绍又急又气,病重倒下。建安七年(公元202年)五月,袁绍 

病死。他的几个儿子为争权夺位相互攻杀,最后被曹操各个击破。建安十二 

年 (公元207年),曹操打败与袁氏勾结的乌桓头人,基本上完成了北方的 

统一。 

     官渡之战是中国军事史上一次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在此次 

战争中,曹操以少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