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古代后期军事史》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世界古代后期军事史- 第2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十二纪》的《孟秋纪》和《仲秋纪》中,各有4篇专论军事,阐述了作者 

对军事问题的认识,作者希望自己的著作成为秦国以至整个天下的指导思 

想。 

     作者在书中论述了自己对战争问题的基本认识,以为战争不可避免,具 

有必然性,并提出“义兵”说,即主张用兵出于行义;在战略思想上,作者 

认为用兵上策以政治优势或伐谋、伐交手段制服敌人,万不得已必“用枪鼓 

干戈”时,也应以政治配合战术,争取民心,鼓舞士气,三军一心,方可所 

向无敌;在用兵方法上,作者继承了《孙子兵法》中的一些思想,主张“执 

不可胜之术,以遇可胜之敌,若此则兵无失矣”①。只有拥有一支装备精兵、 

训练有素的军队,才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在战斗中,统帅应智勇双全, 

灵活机动,随机应变,化不利为有利。 

      (2)西汉军事思想 

     自秦至西汉,经历了反秦斗争和楚汉战争,以后,汉和匈奴之间又进行 

大规模战争,汉最终取胜,这与汉以正确的军事思想为指导分不开。 

     在反秦斗争和楚汉战争期间,张良以《黄石公三略》(简称《三略》) 

为军事指导,扶助汉高祖刘邦打败对手并夺得天下。 

      《三略》是由黄石公保存的西周姜太公的《太公兵法》一书,因它有上 

中下3篇谋略故名。 《三略》着重阐述政略,且常引用古代军谚和兵书中的 

言语来表达作者的思想,还注重阐发君臣关系之理,受到历代军事家和政治 

家的重视,从宋代起即被列为《武经七书》之一,其内容涉及三大关系,即 

将帅与部下的关系、国君与将帅的关系、国君与文武大臣的关系。只有处理 

好了这三大关系,方能很好地治国治军,书中详细论述了处理这些关系的高 

招。 

     首先,将帅若想治好军、打胜仗、获功名,必须做到下述5个方面:一 

是“通志于众”,“志”即崇高思想。将帅应使全体官兵明白,他们作战是 

为了一个崇高思想。这样,官兵目标明确,定会积极作战,其战必胜;二是 

体察下情。将帅应了解部下,根据部下所长,使其充分发挥作用。该书作者 

将部下分为危者、惧者、叛者、冤者、诉者、卑者、强者、故者、贪者、欲 

者、畏者、谋者、谗者、毁者、反者、横者、满者、归者、服者、降者 20 

种,并提出了一套驾御他们的办法;三是赏罚分明。将帅应严格治军,以礼 

与禄作为对部下的精神与物质方面的奖励,同时亦要严惩违令者,“将无威, 

则士卒轻刑。士卒轻刑,则军失伍”①;四是同甘共苦。将帅应作到下述军 

谚所说的准则,即“军井未达,将不言渴。军幕未办,将不言倦。军灶未炊, 

将不言饥”②。以此将帅一心,战胜敌人;五是去奸用贤。将帅应善用贤人, 

去除奸侫,否则将陷于失败。 


… Page 101…

     在国君与武将之间,更应遵循一些原则。一是作战期间,国王应给武将 

以充分的自主权,“将在外君命有所不从”,这样才能获得胜利。战争结束 

之后,国王应尽快收回将帅手中的兵权,以免其拥兵自重,不利王权;二是 

注重自身道德与威严的树立,国君与将帅均应如此。因为,国君无德则“臣 

叛”,无威则“失权”;臣下无德则无以“事君”,无威则“国弱”。但威 

不可太多,“威多”会导致身败名裂。此外,国君还应善施权术,即会用计 

策,否则便不能“决嫌定疑”、“破奸息寇”并获得成功。 

     在国君与文武大臣之间,国君应实行清静政治,而不应好大喜功,这样 

才能招来更多的忠臣,否则会激起民怨,致使君臣不和。国王还须政令严肃, 

不使“邪臣”有得势之机;要惩恶扬善,用贤避邪,如此方能得天下并治天 

下。 

     西汉初期,汉常受匈羌袭扰。汉虽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但仍未阻 

止匈奴的侵袭。汉文帝时,丞相晁错上《言兵事疏》,其中认真分析了当时 

汉匈的军事力量对比,指出了匈奴的三大特长(行动敏捷、能骑善射、耐饥 

渴疲劳),这是汉军无法与之相比的;同时也提出了汉军拥有的五大优势(平 

原战车、劲弩长戟、混编军阵、材官骑射、马下肉搏),这也是匈奴不曾具 

备的。因此,汉胜匈奴完全可能。为战胜匈奴,汉应采取“以蛮夷制蛮夷” 

之策,同时选择良将安边立功,再具备“得地形”、“卒服习”、“器用利” 

三条件①。此主张后为武帝所用。 

     宣帝时,西羌诸部骚扰汉境,后将军赵充国率兵逐先零羌之后又降各部 

羌人万余人,并上《屯田制羌疏》,以“慎战”和“贵谋而贱战”之思想为 

理论基础,提出“罢骑兵屯田”②,使羌瓦解而去之。这在当时是正确的。 

     武帝建元年间,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苏非、李尚、伍被等写成《淮南子》 

 (亦称《淮南鸿烈》)一书,其中有专章(《淮南子·兵略训》)论军事, 

提出了一系列的军事理论。 

     该书对战争的起源和性质提出自己的见解。人类因物质利益不均而战, 

争战不可免,但战争性质有“得道”与“失道”之分,失道之兵弱,得道之 

兵强。 

     作者以为,政治得失决定军事胜负,得道者得民心,失道者失民心;主 

张先谋略而后战,在君王、将帅、民心、军需、士卒等方面具备优势后再战, 

定能取得胜利。 

     在战斗中,应具备“三势”、“二权”。所谓“三势”,即行动有“气 

势”、善利用“地势”、据敌情知“因势”;“二权”为“知权”(巧妙侦 

察设伏)和“事权”(调遣军队灵活有序)。 

     作者非常推崇道家思想,精辟论述了动与静的辩证关系,主张以静制动, 

以无形制有形,以无为制有为。敌躁我静,疲其力;“无法无仪”、“无名 

无状”、变幻莫测乃无形之静举,能使敌人无可奈何;有形之举有四:或以 

天时、或以地利、或以巧举、或以人和,此乃善采取军事行动者常用之法, 

但它们能被相应的办法破除。因此,“唯无形之静举为上”①。 

      《淮南子,兵略训》还较细致地阐述了有关将帅的理论,与其它兵书一 

样强调将帅的作用。该书代表了西汉初期的军事理论水平。 

      (3)东汉军事思想 

     东汉后期,思想家王符写有《潜夫论》,论述治国安民之计,其中有几 

篇 (《劝将》、《救边》、《边议》、《实边》)阐述了作者有关边疆防御 


… Page 102…

与建设的军事思想。 

     在作者看来,将帅不明军心、不知抚禄、赏罚不明乃为将帅不知兵,东 

汉所以久未制羌,主要原因在此。因此,要认真选拔将帅,其标准即《孙子》 

中所言六条:智、仁、敬、信、勇、严。主张选拔将帅要任人唯贤,切忌论 

资排辈,否则必败无疑。 

     作者对东汉边境大乱甚忧,提出救边主张,因为地不可无边,无边则国 

亡。应加强边防,坚守边疆,遣军征羌,决不可割地以为苟合。 

     作者抨击朝臣不救边之谬误,主张国君不坐观寇贼屠剥,不听任边郡虚 

废。只有务实边才能安中国。因此,不应强令边民内迁,因为边民故土难移, 

而应减轻边民赋役,恢复边郡孝廉制度,并在赐爵,物价等方面施予一定优 

惠,以达实边安国保境之目的。 


… Page 103…

                        六、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国 



     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地方豪强势力不断壮大。起义被镇压之后, 

东汉王朝已无法维持对全国的统治,统治集团内部外戚、宦官斗争激烈,被 

豪强势力利用,东汉王朝已名存实亡,全国重又陷入分裂割据状态。 

     封建割据势力不断混战,最后在公元220年,曹操之子曹丕称帝,建都 

洛阳,国号魏;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公元229年,孙权 

在建业 (今江苏南京)称帝,建立吴国。于是,中国出现三国鼎立局面。 

     公元263年,魏司马昭灭汉。公元265年,司马昭之子司马炎用禅让方 

式灭曹魏,建立西晋王朝,是为晋武帝。公元280年,晋武帝灭吴,重新统 

一中国。 

     西晋末年爆发了各族人民大起义,反抗西晋统治者的残暴与虐待。西晋 

王朝在人民的起义斗争中迅速瓦解。之后,北方出现五胡十六国,长期分裂 

割据。直至公元386年,鲜卑人拓跋珪重建国家,改国号为魏,是为北魏。 

北魏末年,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后又分别被北齐和北周取代。史称北朝。 

     与此同时,在南方,公元316年,晋愍帝被俘,西晋灭亡。第二年,司 

马睿在江南自称晋王,公元318年称帝,建立东晋王朝。公元420年,东晋 

末帝被废。其后,南方相继出现宋、齐、梁、陈四个王朝,史称南朝。 

     这种分裂割剧局面一直到公元589年隋文帝统一南北才告结束。 


… Page 104…

                              1。军事领导体制 



     魏晋南北朝时期,因战祸连绵,分裂割据时常出现,因而其军事领导体 

制与秦汉有所不同。 

     秦汉时期,建立起了高度中央集权化的军事领导体制。皇帝控制着军队 

的最高指挥权,以首都为中心,以郡县为基础,建立起一支由中央掌握的庞 

大军队。进入魏晋南北朝时期,帝王为了维持自己的统治,仍沿循秦汉轨迹, 

竭力加强自己的武装力量,完善本王朝的军事领导体制。但又往往因为时事 

多变,政局不稳,致使军权旁落,中央集权化的领导体制被破坏。 

     魏晋南北朝时期,按规定,皇帝是国家元首和最高军事统帅,五兵尚书 

 (后或称七兵尚书)是专门的军事行政机构,将秦汉时期太尉的职能取而代 

之。北周时则有兵部中大夫、少兵部下大夫,以后隋、唐的兵部即沿于此。 

曹丕称帝后,任命宗室大臣为大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代表皇帝统率全国 

军队。但主管将领只负责军事训练和一般的军事行政任务,无权调动军队。 

遇战事发生,由皇帝任命专征将帅,此人被委以调动本部军队之权,但在行 

使此权时必须及时禀报皇上。若遇权臣当道,则常假借圣旨调动军队,有些 

权臣身兼都督中外诸军事和录尚书事二职,将军政大权集于一身,此时皇帝 

已为傀儡,其皇位丧失也为时不远了。 

     这一时期的军队主要将领还可以设置幕府。曹操为大将军时,便曾设有 

大将军幕府。幕府人员有长吏、司马、参军事等等,其职责是协助长官处理 

日常行政事务。魏晋以后,高级府僚还被纳入国家官制规定范围,而且高级 

府僚也由朝廷来任命。 

     这一时期的军制较为混乱。大致看来,军队分为中央军和地方军两种, 

统一由都督中外诸军事指挥。 

     中央军又分为中军和外军。中军(又称“台军”)即屯驻于京师地区的 

中央直属军,其中一部分担任京师卫戍,名禁卫军;另一部分屯据京城附近 

的重镇要冲,保卫京师,或受命出征。外军则指屯驻京师之外,由各地的都 

督府统领的军队。在名义上仍隶属中央军,因而通称中外诸军,受中央直接 

指挥,且其都督区的范围须经常变动。 

     曹魏时,禁军的最高长官名叫中领军,其职责是总领城内诸军队;到西 

晋时,中领军曾改称“北军中侯”。当时的禁军规模大、人数广,有六军、 

四军、六校、三将和四卫率;东晋时,将禁卫军力量减弱;到南朝刘宋时期, 

设置领军将军和护军将军,分别掌管中军和外军。 

     外军的长官为方镇军,是各方镇的都督诸军事。魏晋时期,由都督统率 

的大军区在全国有10个(或6个)。一般说来,都督不兼任当州刺史。而在 

10大军区之外,边州的都督则往往兼任当州刺史,统率一部分中央军和一部 

分州郡兵。东晋时,中央权力削弱,中央驻屯军与州郡兵都是由兼任该州刺 

史的都督统率,其实力强大,有的甚至成为对抗中央的军事力量。南北朝时 

期,开始加强中央权力,中央又恢复了对方镇驻军的指挥权,明确了外军与 

州郡兵的界限,并由中护军统率指挥方镇军。 

     地方兵又称州郡兵,此乃魏晋南北朝时期真正的地方武装。曹魏时便实 

行州郡置兵,西晋统一后曾一度实行军民分治,由都督和校尉治兵,刺史和 

太守治民。后又恢复州郡领兵制,南北朝时期一直存在州郡兵。州郡兵属州 

刺史和郡太守统辖,是在以前的刺史和太守私人部曲的基础上组建而成的。 


… Page 105…

曹魏时期,地方官员借助给客制,将国家所赐的屯田客变成部曲,加上从地 

方上招募壮勇,使地方军迅速发展。地方割据势力往往以州郡兵作为其重要 

支柱。 


… Page 106…

                                 2。士家制 



     东汉以来,豪强地主多把佃客组成为自己的部曲家兵,割据称雄。到曹 

魏时期,为保持一部分固定兵源以应付战争所需,曹操在收编豪强武装的基 

础上建立军队,并在平定冀州之后推行“士家制度”,魏晋南朝时期一直推 

行此制。 

     何谓“士家制度”?所谓“士家”,指的是士兵和他的家属。为保证兵 

源,士家制规定:士家有特别的户籍,世代当兵,或服挽船、养马、鼓吹等 

各种特定的劳役。士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