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5-证治准绳·幼科》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635-证治准绳·幼科- 第8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x赤苍饮x 主脾胃因虚受湿,面貌浮黄,或遍身作肿,饮食减少,气不升降,小便赤色,肚膨胀,咳 
嗽有痰及肿,尝服神效。加草果仁炮过,水姜枣煎投。 
赤茯苓(去皮) 苍术(去粗皮,米泔水浸一宿,滤干、锉片,炒微黄。各一两半) 枳壳(制,一两) 
藿香(和根) 半夏(汤煮透,锉焙干) 净香附 紫苏(和梗) 浓朴(去粗皮,姜汁炙香熟) 陈 
皮(去白。各七钱半) 甘草(炙,一两二钱) 
上锉。每服二钱,水一盏,生姜二片,煎七分,无时温服。 
x三白散x 解国中肿疾,四肢肤囊浮胀,大小便不利,皆因膀胱蕴热,风湿相乘。 
白牵牛(半生半炒,杵碎) 桑白皮(锉、炒) 白术 木通(去皮节) 陈皮(去白) 甘草(各半两) 
上碎。每服二钱,水一盏,煎七分,无时服。 
x商陆丸x 治水肿小便不通,勿拘远近。 
商陆(一两) 净黄连(半两) 
上焙,为末,姜汁煮面糊丸,绿豆大。每服三十丸至五十丸,用温紫苏熟水空心下,或温葱汤。 
x浚川丸x 治水肿及单腹满胀,气促食减,遍身面浮。 
大戟 芫花(醋炒) 沉香 檀香 南木香 槟榔 蓬莪术 大腹皮(洗,焙干) 桑白皮( 
锉炒。各半两) 黑白牵牛(晒研、取生末,一两) 巴豆(去壳膜心、存油,三十五粒) 
上,除牵牛末、巴豆外,前丸味内有沉香、檀香、木香、槟榔不过火,余五味焙干,同沉香等为 
末,就加牵牛末和匀,巴豆碎切,在乳钵内极细杵,入前药末同再杵匀,水煮面糊丸,麻仁大。每服十 
七丸,浓煎葱汤候温,五更初空心下。 
去水未尽,停一日,减用十三丸,次减作九丸,再减至七丸,汤使下法如前。证退即止,仍投南 
星腹皮散。如单腹肿甚,能饮食气壮者,加甘遂末同丸取效。仍忌有甘草药饵,相反。 
演山翁治法∶ 
受湿肿(脚手面目虚浮) 食毒瓦斯肿(腹肚肾蛊胀急) 伤寒虚气入腹肿 泻痢虚气入腹肿 此 
四种所患病不相同,皆由虚得之。受湿,谓脾胃受湿冷,久不克化,气浮,四肢头面皆肿。食毒瓦斯,由脾 
胃伤之冷积,毒瓦斯停留胃脘,致虚入腹作肿。伤寒由下之太早,乘虚入腹作肿。泻痢之久,脾气亦虚,是以 
致肿。以上宜平调胃气,补脏充实,方可去肿,先服四味理中,无减半干姜,加白术、桑白皮同煎。伤 
寒虚肿,加枳实。作喘,加淡豆豉。泻痢虚肿,服正气调胃。胃气既壮,以救生丹利之,其肿即退。再调补 
脏腑,用观音散,即平复矣。 
气虚肿(亦名气蛊)、血虚肿(亦名血蛊)、荣卫俱虚肿(亦名气血蛊),小儿所患,肿胀一门最为 
要急,前人少有究竟,然肿胀之作,皆由荣卫不顺,脏腑怯弱,壅滞三焦,流注百脉,表里俱虚,邪正相乱, 
所以致受。四大浮盛,腹肚膨满,多由食毒得之,饮食得之,症伤得之,饥饱得之,积久不化,故成斯病。 
病由虚得,或则妄乱通下,因虚致虚,根不得去,疾加已盛,是谓坏证危候,智者怯而为辞,庸者暴以攻击, 
二医不同,诚属难治。智者商之,良者审之,疑者塌之(疑其病盛不可利只与塌其气),明者调之 
(正荣卫也),先调荣卫之顺,次服分气饮子以散其滞,斯病去矣。 
x荣卫饮子x 调补婴孩气血俱虚,荣卫不顺,四肢、头面、手足俱浮肿以至喘急者,并宜服之。 
川当归 熟干地黄(净洗) 人参 白茯苓 川芎 白术 甘草(炙) 白芍药 枳壳(炒、 
别制) 黄 (蜜炙) 陈皮 
上件等分, 咀。每服二钱匕,水一小盏,煎至半盏,去滓通口,不拘时候。 
议曰∶荣者,血温流行于脉,卫者,气顺调和于络,是故荣行脉中,卫行脉外,阴阳相安,循环无止, 
自幼至长,不离呼吸,无少滞碍,其脉方调,其气乃顺。呼吸之间,脉不应息,气有违滞,流注经络, 
隐伏脏腑,百病皆由兹始,此方最良,虽儿幼小,并可与服,以壮其根,使血荣气卫,顺且和矣, 
腑寒脏虚,温且壮矣, 
盈亏自然而平,怯弱自然而正,阴阳调均,气脉充实,何病之有。 
x分气饮子x 调理小儿肿胀作喘,气短促急,坐卧不任,四体浮肿,饮食呕逆,神困喜睡。 
五味子 桔梗 白茯苓 甘草(炙) 陈橘皮 桑白皮 草果(去壳) 大腹皮 白术 
枳壳(去穣、切,炒) 川当归 紫苏 苏子 半夏曲 
上,等分, 咀。每服二大钱匕,水一小盏,生姜二小片,枣子半个,煎至半盏,去滓通口,不拘时候。 
兼八味理中丸煎服。以上,宜用救生丹通利。 
议曰∶清浊无混,邪正不干,上焦得之清凉,下部受之温暖,气滞则少升降,血虚则多流注,虽是乳子, 
呼吸一息,其脉之至,徐徐应指,不违其数者,亦同大人流行,但随小大受之短浅而已,若也留滞,其 
脉迟数,即太过不及而病生焉。善疗治者,郁则分之,逆则顺之,停则利之,滞则降之,调理之法,先宜顺气, 
大抵婴孩气顺即易治,此方分气,与分水谷之分者不同,明者察之。 
x大效神功救生丹x 治小儿气虚喘息,四肢浮肿,肚腹胀急,冲满胁肋,乍热乍寒,或泻或秘,皆由久 
停虚积,荣卫不顺,宜用推去其恶毒之气。 
雄黄(另研) 朱砂(各一分) 巴豆(二十一粒,去壳) 干姜(二钱) 
上件,用米醋一盏,以巴、姜就煮令干,去姜不用,将巴出油,和雄、朱研匀,雪糕搜丸,如麻子大。 
每一岁三丸,并用酒浸赤芍药,以少许送下。 
薛氏治法∶ 
经曰∶至阴者,肾水也,少阴者,冬脉也,其本在肾,其末在肺,皆积水也。又曰∶肾者,胃之关 
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上下溢于皮肤,故 肿腹大,上为喘呼不得卧者,标本俱病也。丹 
溪云∶惟肾虚不能行水,脾虚不能制水,胃与脾合,又胃为水谷之海,因虚而不能传化,肾水泛滥,反得 
以浸渍脾土,于是三焦停滞,经络壅塞,水渗于皮肤,注于肌肉而发肿也。其状,目胞上下微起,肢 
体重着,喘咳怔忡,股间清冷,小便涩黄,皮薄而光,手按成窟,举手即满是也。古方有十种论证,又有 
湿气、毒瓦斯、伤寒后、泻痢后、气血虚者之五种,及疳气、症积、锁肚、胸膈作膨、蛔、气虚、冷积者 
之七胀,亦当详之。其受湿气者,由脾胃之气敦阜,四肢头面皆肿也。食毒者,脾伤积毒,停留于胃也。 
伤寒下早者,邪气乘虚而入也。泻痢后者,脾气虚也。皆宜先调胃气,吹可治肿。其患七胀,皆 
由血气不足,脏腑怯弱,表里俱虚,邪正相乱,以致四肢浮肿,腹肚膨满,亦当先调荣卫,分别阴阳,治 
法宜补中、行湿、利小便。凡有热者,水气在表也,可汗之。身无热者,水气在里也,宜下之。腰以上肿, 
宜利小便,腰以下肿,宜发汗,此仲景之法也。若遍身肿,烦渴,小便赤涩,大便秘结,此属阳水;遍身 
肿,不渴,大 
便溏泄,小便清利,此属阴水;阳水兼阳证者,脉必浮数,阴水兼阴证者,脉必沉迟,气若陷下,宜用二 
陈加升提之药,如腹胀,少加木香调之。若朝宽暮急属阴虚,朝用四物汤加参术,夕用加减肾气丸。朝急 
暮宽属阳虚,朝用六君子汤,夕用加减肾气丸。朝暮皆急阴阳俱虚也,用八珍汤主之。真阳虚者朝用八味地 
黄丸,夕用补中益气汤。若肚腹痞满,肢体肿胀,手足并冷,饮食难化,或大便泄泻,呼吸气冷者, 
此真阳衰败,脾肺肾虚寒不能司摄,而水泛行也,急用加减肾气丸,否则不治,惟调补脾土,多有生者。 
x《金匮》加减肾气丸x 
熟地黄(八两) 干山药 山茱萸(各四两) 泽泻 白茯苓 牡丹皮(各三两) 肉桂 附子(炮 
)车前子(炒) 牛膝(酒微炒。各一两) 
上,各另为末,米糊丸,小豆大。每服三四十丸,空心食前,白汤下。 
附杂方 
〔丹〕白文举儿五岁,身面皆肿,尿多。 
山栀(炒) 桑皮(炒。各一钱) 黄芩(二钱半) 白术 苏梗(各一钱半) 
上 咀。作三帖,水一盏半,煎至半盏,食前温服。 
〔汤〕 退肿散气方 
赤小豆 陈皮 萝卜子 甘草(炙。各半两) 木香(炮,七分) 
上为粗末。姜枣煎服,大小加减。 
又方 
白术(炒) 木香(炮) 甘草(炙) 茴香(炒) 青皮(各半两,巴豆三十粒、去膜,同青皮炒,去巴豆不用) 
上为末。米饮调下。 
又方 
用钱氏益黄散加木香,去丁香,加萝卜子,去诃子,为末,大小加减,米饮调下。 

集之八·脾脏部(下)

属性:《内经》曰∶数食肥,令人内热。数食甘,令人中满。盖其病因肥甘所致,故命名曰疳。若夫襁褓中 
之乳子,与四五岁之孩提,乳哺未息,胃气未全,而谷气尚未充也,父母不能调将,惟务姑息,舐犊之爱, 
遂令恣食肥甘,与夫瓜果生冷,及一切烹饪调和之味,朝飧暮啖,渐成积滞胶固,以致身热体瘦,面色痿 
黄,或肚大青筋,虫痛泻利,而诸疳之证作矣。〔钱〕诸疳皆脾胃之病,内亡津液之所作也,因大病或吐泻后, 
医又以药吐下,致脾胃虚弱,亡失津液。且小儿病疳,皆愚医之所坏病,假如潮热,是一脏虚、一脏实、而内 
发虚热也,法当补母而泻本脏则愈,假令日中发潮热,是心虚热也,肝为心母,法宜先补肝母,肝实而后泻心, 
心得母气则内平而潮热自愈,医见潮热,妄谓其实,乃以大黄、牙硝、辈诸冷药利之,利既 
多而不能禁,则津液内亡,渐成疳也。又如癖病,发作寒热饮水,胁下有形硬痛,法当用药渐消磨之,医反以巴 
豆、 砂辈快药下之,小儿易虚易实,下之既过,胃中津液耗损,渐成疳瘦。又有病伤寒五六日间,有下 
证,以冷药下之太过,致脾胃虚而津液少,即便引饮不止而生热也,热气内耗,肌肉外消,他邪相干,证变诸 
端,亦成疳病。又有吐泻久病,或医妄下之,其虚益甚,津液烦躁,亦能成疳也。小儿病癖,由乳食不消,伏 
在腹中,乍凉乍热,饮水不止,或喘而嗽,与潮热相类,若不早治,必成劳疳,以其有癖症,则令儿不食,致 
脾胃虚而发热,故引饮也,饮多,即荡涤脾胃,亡失津液,不能传化水谷,其脉沉细,益不能饮食,致脾胃虚衰, 
四肢不举,诸邪遂生,羸瘦而成疳矣。(杨)儿童二十岁以下,其病为疳,二十岁以上、其病为痨,疳与痨,皆 
气血虚惫,肠胃受伤致之,同出而异名也。何者?小儿脏腑娇嫩,饱则易伤,乳哺饮食,一或失常,不为疳者 
鲜矣。疳皆乳食不调,甘肥无节而作也,或婴幼阙乳,粥饭太早,耗伤形气,则疳之根生。或三两 后,乳 
食稍多,过饱无度,则疳以伤得。或恣食甘肥粘腻,生冷咸醋,以滞中脘,则疳因 
积成。或乳母寒暄失理,饮食乖常,喜怒房劳,即与儿乳,则疳因母患传气而入, 
此非病家不能调适之过乎。疳皆脾胃受病,内无津液而作也,有因吐泻之后,妄施 
吐下,津液虚竭得之者。有因潮热、大下利无禁约,胃中焦燥得之者。有因伤寒里 
证,冷快太过,渴引水浆,变而生热,热气未散,复于他邪得之者。又有病癖寒热, 
胁下痛硬,或者不能渐与消磨,遽以 、巴峻决,津液暴伤得之者,此非医家轻 
药壤病之过乎。疳之为候,头皮光急,毛发焦稀,腮缩鼻干,口馋唇白,两眼昏烂, 
揉鼻 眉,脊耸体黄,斗牙咬甲,焦渴自汗,尿白泻酸,肚胀肠鸣,癖结潮热,酷 
嗜瓜果咸酸,炭米泥土而欲饮水者,皆其候也。 
〔肝疳〕亦名风疳,亦名筋疳。〔钱〕肝疳白膜遮睛,筋疳泻血而瘦。〔汤〕肝 
疳眼白青,眼睛涩痒。《圣惠》摇头揉目,流汗遍身,合面而卧,面色青黄,发竦 
头焦,筋青脑热,浑身疮癣,腹中积聚,下痢频多,久而不痊,转甚羸瘦。〔曾氏〕 
目生眵粪,发际、左脸多青或白,睛微黄,泻利夹水,或如苔色。 
〔心疳〕亦名惊疳。钱氏,面黄颊赤,身壮热。汤氏,口内生疮。《圣惠》浑 
身壮热,吐利无常,颊赤面黄,胸膈烦满,鼻干心躁,口舌生疮,痢久不痊,多下 
脓血,有时盗汗,或乃虚惊。杨氏,小便赤涩,五心皆热。曾氏,切牙舒舌,爱 
饮冷水,喜伏眠于地。 
脾疳亦名食疳。钱氏∶面黄,腹大,食泥土。汤氏∶脾疳,食不消。胃疳, 
多吐。《圣惠》腹多筋脉,喘促气粗,乳食不多,心腹胀满,多啼咳逆,面色痿黄, 
骨立毛焦,形枯力劣,胸膈壅闷,水谷不消,口鼻常干,情意不悦,爱暗憎明,肠 
胃不和,利多酸臭。曾氏,爱食冷物,引饮无度,身面俱黄,发稀作穗,头大项 
小,腹胀脚弱,间或酿泻,肌瘦目慢,昼凉夜热,不思乳食。钱氏又云∶肥疳,即 
脾疳也,身瘦虚黄,干而有疮,其候不一,种种异端,今略举之,目涩或生白膜, 
唇赤身干黄或黑,喜卧冷地、或食泥土,身有疮疥,泻青白黄沫,水痢色变、易腹 
满,身耳鼻皆有疮,发鬓作穗,头大项细,极瘦饮水,皆其证也。 
按∶此言脾疳证候,多与余疳相滥,盖疳为脾经本病,固应兼之。 
肺疳亦名气疳。钱氏,气喘,口鼻生疮。《圣惠》咳嗽气逆,皮毛干焦,饶涕 
多啼,咽喉不利,揉鼻咬甲,壮热憎寒,唇边赤痒,腹内气胀,乳食渐稀,大肠不 
调,频频泄利,粪中米出,皮上粟生。曾氏,鼻下赤烂,手足枯细,口有腥气,右腮 白。 
肾疳亦名急疳,亦名骨疳。钱氏,肾疳极瘦,身有疮疥。骨疳,喜卧冷地。 
汤氏,齿爪黑。《圣惠》肌骨消瘦,齿龈生疮,寒热作时,口鼻干燥,脑热如火, 
脚冷如冰,吐逆既增,乳食减少,泻利频并,下部开张,肛门不收,疳疮痒痛。曾 
氏,两耳内外生疮,脚如鹤膝,头缝不合,或未能行,牙齿生迟,其缝臭烂,传作 
走马疳之类。 
〔杨〕五脏疳伤,大抵然尔,析而论之,曰五疳出虫,曰蛔疳,曰脊疳,曰脑疳, 
曰干疳,曰疳渴,曰疳泻,曰疳痢,曰疳肿胀,曰疳劳,曰无辜疳,曰丁奚,曰哺 
露。证状非一,可不举宏撮要而条析之乎。五疳出虫者,疳伤之源,虽起于乳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