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5-证治准绳·幼科》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635-证治准绳·幼科- 第8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通利,肿胀必然平复矣。如有热者,必以葶苈、牵牛等辈以治之,推气丸剂亦可用。 
按∶《百问》分证虽详,而偏于攻下,若无钱张活法,薛氏补法以主之,鲜不杀人,慎之。 
x塌气丸x 
胡椒(一两) 蝎尾(半两) 
上为末。糊丸如粟米大。每服五七丸至一二十丸,陈米饮下,无时。一方,有木香一钱。 
钱氏、洁古所用塌气丸,乃此二味,不可误用后有牵牛者,慎之。 
x《本事》调中丸x 治小儿久伤脾胃,腹胀。 
干姜 橘红 白术 茯苓 木香 砂仁 官桂 良姜(各等分) 
上细末,糊丸如麻子大。每服二三十丸,食后,熟水下。 
《圣惠》治小儿脾虚腹胀不能乳食。x诃梨勒丸x 
诃梨勒(煨,用皮) 浓朴(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 陈橘皮(汤浸,去白,焙。各半两) 
干姜(炮裂,锉) 甘草(炙微赤,锉) 木香 白术 人参(去芦头。各一分) 
上件药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麻子大。每服以粥饮下五丸,日三四服,量儿大小,加减服之。 
x(张氏)温脾散x 治脾胃亏损,腹胁虚胀,乳食不进,困倦无力。 
诃子肉 人参(各七钱) 白术 木香 桔梗 茯苓 藿香 陈皮 黄 (各五钱) 甘 
草(炙,二钱半) 
上,每服二三钱,姜枣水煎。 
x沉香煎x 治脾气冷积。 
乳香 沉香 丁香 杏仁(炒) 百草霜 木香(各一钱) 肉豆蔻(一个,煨) 巴豆(十四粒, 
出油如霜) 
上为末,酒煮蜡和丸,绿豆大。每服三五丸,淡生姜汤送下。应患肚痛不止,服之效。常服,以通为度。 
x《三因》肥儿丸x 治小儿病多因缺乳,吃食太早所致,或因久患脏腑胃虚虫动,日渐 
羸瘦,腹大不能行,发竖,发热,无精神。 
黄连 神曲(各一两) 麦芽(炒,半两) 木香(二钱) 槟榔(三个,不见火) 使君子肉 豆蔻(面 
裹煨。各半两) 
上为末,糊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二十丸,量儿加减,熟水吞下。 
x六神丸x 治如前证。 
丁香 木香 肉豆蔻(用面裹煨。各五钱) 诃子(煨,去核,半两) 使君子 芦荟(研。各一两) 
上为末,以枣肉和丸,如麻子大。每服五丸至七丸,温米饮下,食前。 
治小儿疳病或腹大 
胡黄连(二钱,去果积) 阿魏(一两半,去肉积) 神曲(二钱,去食积) 黄连(二钱,去热积) 
麝香(四粒,通窍) 
上为末。每服十二粒,白术汤下。 
x褐丸子x 治疳肿胀。 
萝卜子(一两,微炒) 陈皮 青皮 槟榔 五灵脂 蓬术(煨) 黑牵牛(取净末,半生半炒) 赤 
茯苓(各半两) 木香(二钱半) 
上为末,面糊丸,绿豆大。每服十五丸,紫苏叶或白汤下。 
x五疳保童丸x 治五种疳疾。 
五倍子(生) 青黛 夜明砂(布裹洗) 苦楝根皮 芦荟 熊胆(研入) 黄连(去毛) 龙胆草( 
生用) 干蟾(酥炙,去皮骨) 麝香(研入) 芜荑(取仁) 蝉蜕(去土。各等分) 
上末,用粟米糊为丸,麻子大。一岁儿二十丸,饭饮下,二三服。 
幼科有丁奚、哺露、无辜等名,其证腹大、颈小、黄瘦,皆疳胀之异名也,轻 
则为此,重则为彼耳。今仍旧别立门于疳后。 
x杨氏塌气散x 治小儿腹胀,气喘、体肿、面浮。 
陈米(一合,炒黄) 青皮(去穣,巴豆二十一粒,炒黄色,去巴豆) 甘草(炙。各半两) 黑牵牛( 
二钱半,半生半炒) 肉豆蔻(二个,煨香) 
上末半钱,米饮调下。加槟榔一个。 
x塌气丸x 治小儿疳气腹胀,喘急并面浮肿。 
丁香 胡椒(炒。各五钱) 萝卜子(炒) 白牵牛(各七钱半) 
上为末,面糊丸,小豆大。三岁三十丸,米汤下。 
x塌气散x 治小儿腹胀气粗,并疳疾相攻,面目浮肿。 
木香(一钱) 青皮(半两) 巴豆(三十粒,同炒豆黄色,去巴豆) 
上为末。三岁,半钱,米汤下,食前连进,即效。 
x分气饮x 治小儿肿胀作喘,气短而急。 
桔梗 赤茯苓 陈皮 桑白皮(锉) 大腹皮 枳壳(炒) 半夏(曲) 真苏子(微炒) 紫苏 
甘草(炙。各二钱) 草果仁(一钱) 
上锉散。每服一钱半,姜枣煎服。 
x三棱煎丸x 治婴孩食伤生冷、甜腻、毒热等物,脾胃积滞,久不克化,令儿肚热脚冷,痞癖寒热。及疗 
瘕中脘不和,膨胀上膈,气壅心腹,不得宣通,所以作疾。此药温良,但是诸积滞食不化,并宜与服。 
京三棱(成块煮) 蓬术(并炮。各半两) 芫花(二钱半,醋浸、炒) 鳖甲(去裙,米醋炙焦,半两) 淡 
豆豉(二钱) 巴豆(二十一粒,去壳) 川当归(半两) 杏仁(去皮尖,二钱半,炒令赤) 
上,前四味一处以米醋一碗煮令干,仍用炒,起更细锉,焙为末,次入当归末、 
杏仁、巴豆、淡豆豉和匀,水煮面糊、为丸麻子大。每服二十丸,姜汤下,大小加减服之。 
x三棱丸x 治小儿停积,腹胁胀满,干哕恶心,全不入食。 
三棱(煨) 木香 神曲(炒) 陈皮(去白) 半夏(姜汁制。各一两) 丁香 官桂(各半两) 
上为末,曲糊丸,如黄米大。二十丸,乳食后温生姜汤下。 
x阿魏丸x 治小儿食积,腹如蜘蛛状,肚痛,小便白浊。 
阿魏(醋浸一宿,研如泥) 黄连(炒) 连翘(各半两) 花碱(研如粉,三钱) 山楂肉(一两) 半夏 
(皂角水,浸一宿,一两) 
上为末,炒神曲糊丸,如卜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米饮下。吃果子多者加胡黄连。米食多者加神曲、 
山楂。肉食多者加阿魏。 
又x阿魏丸x 
阿魏(一两) 黄连(酒煮,六两) 
上为末,醋浸阿魏一宿,研如泥,汤浸蒸饼丸。如元气不足,加人参。 
x小阿魏丸x 
山楂肉(三两) 石碱(三钱) 半夏(一两) 
上为末,阿魏半两醋浸,糊丸,白汤下。 
x真珠天麻丸x 治急惊风请量用之,以通为度。此方仍治吊肠、锁肚、撮口至妙。丸如麻子大,初生 
患者三日三丸,五日五丸,七日七丸。加青黛,名青黛丸。 
天南星(炮) 天麻 白附子(炮。各二钱半) 腻粉(半钱) 巴霜(一字) 芜荑(炒) 全蝎 滑石 
(各一钱半) 
上为末,煮细面糊丸,如麻子大。每服一岁五丸,二岁十丸,大小加减,薄荷汤点茶清送下。 
x大茱连丸x 治小儿饮食过度,胸膈膨胀,上下气不宣通,郁滞迷闷,情思少乐,大则作喘,饮食不 
化,作渴烦躁,坐卧不任,肢体倦怠,腹胁疼痛。 
蓬术 京三棱(各二钱半,醋煮) 干姜(炮) 青皮 陈皮(去白) 木香 丁香(各三钱) 巴豆(二十 
一粒,去膜心出油) 绿细小茱萸(二钱) 
上为末,醋糊丸,麻子大。每服七丸至十丸,大者加服,生姜枣子汤下。 
x下虫丸x 治蛔疳诸虫。 
苦楝根皮(酒浸,焙) 绿色贯众 木香 桃仁(浸,去皮,焙) 芜荑(焙) 鸡心槟榔(各一钱) 鹤 
虱(炒) 轻粉(各半钱) 干虾蟆(炙焦,三钱) 使君子(五十个,煨,取肉用) 
上为末,飞面糊丸,麻子大。每服二十丸,天明清肉汁下。内加当归、川连、各二钱半,治脊疳兼疳劳。 
x遇仙丹x 治诸虫,取诸积。 
牵牛(三斤) 大腹子(二斤) 锡灰(炙干,为末) 大黄(四两) 雷丸(四两) 青木香 鹤虱 干漆 
(各二两) 皂角(四条) 
上,后三味煎水,用粟米煮粥,初用牵牛末,次用大腹末,三用锡灰,四用 
大黄,五用雷丸,六用青木香和剂,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七九丸,用姜汤熟水送下。此药专治男子妇人 
积虫气块,五劳七伤,赤白痢疾,便血注下,皮黄水肿,十般气,十一般恶虫。又进饮食除病,悦颜色,不与 
他药相反,四季可服。细末三四钱,量大小加减,服时不吃晚饭,三更用茶清下,次早桶子内虫积及粒 
米尽,方可洗面,温粥补之,伤寒孕妇,不可服。 
东垣治胀,不犯上下二焦,用《素问》中满者写之于内之法。实者,分气消积。虚者,升阳滋血。治者 
当师其意而活用之,胜前所用排击诸方远矣。 
x中满分消丸x 
黄连 枳实 浓朴(各五钱) 干姜 姜黄 猪苓 砂仁 泽泻 茯苓(各三分) 陈皮 
白术(各一分) 半夏(四分) 黄芩(一两二钱) 甘草(一分) 
上为细末,蒸饼为丸,如黍米大。每服三十丸,温酒送下。 
x消痞丸x 快利之剂。 
黄连(半两) 枳实 黄芩 甘草 人参(各三钱) 浓朴(七分) 干姜(四分) 橘皮(一钱) 姜黄(五分) 
上为细末,蒸饼为丸,如黍米大。每服三十丸,随乳下。 
〔丹〕腹胀。 
萝卜子 苏梗 干葛 陈皮(各等分) 甘草(减半) 
如食减,加白术煎服。 
x升阳滋血汤x 二月间,一小儿未满百日,病腹胀,不大便二日,便瘦弱,遍身黄色。 
宜升阳气,滋血和血补血,利大便。 
蝎稍(二分) 神曲(三分) 浓朴 当归(各一钱) 桃仁(十个) 升麻(三分) 
上,作一服,水一盏,煎至半盏,去滓,食前服。 
x麻黄升麻汤x 治小儿面色痿黄,腹胀食不下,正月、四月小儿服之,神效。 
麻黄(二分) 桂枝 杏仁 吴茱萸 草豆蔻 浓朴 曲末 羌活 白茯苓 升麻根 
苍术 泽泻 猪苓 陈皮 黄柏(各一分) 柴胡根 白术 青皮 黄连(各五分) 
上 咀。作一服,水一大盏,煎七分,去滓,食前热服。 

集之七·脾脏部(上)
水肿
属性:〔演山〕肿胀二证,此由虚中有积,久患失治,日渐传变,证候多喘,随轻重、 
察盛衰、审表里以主治,先固其本,后正其标,斯无恙矣。〔钱〕肿病,肾热传于膀胱,热盛逆于脾胃,脾 
虚而不能制肾水,反克脾土,脾随水行,脾主四肢,故流走而身面皆肿也。若加喘者重也,何以然?肾水胜而克 
退脾土,反胜心火,心又胜肺,肺为心克,故喘。或问曰,心刑肺,肺本见虚,令何喘实?曰此有二,一者肺 
大喘,此五脏逆。二者肾水气上行,傍侵于肺,故令大喘,此皆难治。 
曾氏治法∶ 
原肿病之由,标本之疾,肾主元气,天一之水生焉,肺主冲化,地四之金属焉,肾为本而肺为标,皆至阴以 
积水,其为病也,肾者胃之关键,关键不利,枢机不转,水乃不行,渗于脉络皮肤而为浮肿,当推究内外所 
因,而为施治。儿大者,凭脉以明虚实,古方有十种论证,短气不得卧,为心水。两胁紧痛,为肝水。大便鸭溏, 
为肺水。四肢苦重,为脾水。腰痛足冷,为肾水。口苦咽干,为胆水。乍虚乍实,为大肠水。腹急肢瘦,为膀 
胱水。小便闭涩,为胃水。小腹急满,为小肠水。然脉浮为风为虚,沉伏为水病,沉则脉络虚,伏则小便难,即 
为正水,脾脉虚大,多作脾肿,因循不治,乃成水肿。盖脾属土,喜燥而恶湿,常感湿气,湿喜伤脾,血化 
为水,土败不能制水,则停蓄不行,留滞皮肤,故作浮肿。初得病时,见眼胞早晨浮突,至午后稍消,以羌活 
散(赤白痢)疏解,次醒脾散(慢惊)主之,及间投南星腹皮散。其脾冷困,则燥以草果、缩砂之类。然此 
证,夏与秋冬治之颇易,惟春不然,盖四时之水,无如春水泛溢,兼肝木旺而脾土受克,不能受水,所以难疗, 
进退不常,须徐徐调理取效。若脾热而困,又以热药燥之,虽火能生土,亦可胜水,奈何燥之太过,土不敌火, 
则热愈甚而不食,发热烦渴,医者又进之以燥剂,由此而面目转浮,致脾败而手足背皆肿,盖手足背与脐凸, 
即脾之外候。有未经发表,遽用下药以泻之,则一泻而肿消,乃曰得泻之力,殊不知脾愈泻而愈虚,不逾旬月, 
其肿如初,此世人只知泻肿为最,而不求其十补勿一泻之论,法当随四时用药解表,通利小便,春以七宝散(伤 
寒)加麻黄、桂枝、赤茯苓,水姜葱煎服。夏以五苓散(惊)加麻黄、车前子、薏苡仁。秋以清肺饮(嗽)加羌 
活、细辛、商陆。冬以冲和饮(伤寒)白术、生川乌、赤小豆。以上三药,并用水姜葱煎,次投滋润救脾导水 
汤剂渗泄之,乃为良法,更以香陆胃苓丸、赤苍饮顿服,自然获安。盖《内经》云∶开鬼门(发汗),洁净府(利 
小便),平治权衡,以平为期,此之谓也。有国中便觉痰嗽气喘,小水不通,正属肺 
肾所主,先服解表散(咳嗽),次以三白散为治,余证,轻者投商陆丸。故经曰∶其高者,因而越之即涌 
吐之义也。下者,引而竭之即渗泄之义也。凡得此病,非一朝一夕之故,不可以孟浪之药,求其速效,以致虚脱, 
如愈后再感外风,满面虚浮,用排风汤(惊痈鹤膝)和解,仍服前救脾汤剂,免致反复。饮食之忌,惟盐 
酱齑 湿面,皆味咸能溢水者,并其他生冷毒物,亦宜戒之,重则半载,轻者三月,须脾胃平复,肿消气实, 
然后于饮食中旋以烧盐少投,则其疾自不再作。故刘氏曰∶治肿非易,补养尤难。所忌者,切须详审。有经久 
不消者,下浚川丸即效。 
x南星腹皮散x 主肿疾欲愈未愈之间,脾胃虚慢,气促痰喘,腹胀胸满,饮减,精神困,小便不利, 
面色痿黄。 
南星(制,一两) 大腹皮(净洗,焙干) 生姜皮 陈皮(去白) 青皮(去白) 桑白皮(锉炒) 
甘草 扁豆(炒,去壳。各半两) 
上碎。每服二钱,水一盏,姜二片,煎七分,无时温服。 
x香陆胃苓丸x 治肿疾日久不愈,此药大能实脾导水,多服取效。 
丁香(去梗) 商陆 赤小豆 陈皮(去白) 甘草(炙。各二两) 苍术(米泔水、浸一宿,去粗皮、滤干、 
锉片,炒微黄色) 泽泻(去粗皮。各二两半) 赤茯苓(去皮) 猪苓(去皮) 白术(各一两半) 
肉桂(去粗皮,一两) 浓朴(去粗皮,用生姜汁炙令香熟,二两) 
上,除丁香、肉桂不过火,余药锉焙,同二味为末,用面微炒,水浸透煮糊丸,绿豆大。每服三十丸至 
五十丸或七十七丸,空心温汤下。儿小者,丸作粟谷大吞服之,粒数、引子,并如前法。 
x赤苍饮x 主脾胃因虚受湿,面貌浮黄,或遍身作肿,饮食减少,气不升降,小便赤色,肚膨胀,咳 
嗽有痰及肿,尝服神效。加草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