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明中国神谱大全》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简明中国神谱大全- 第50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诸法都有其不变不改之自性或法体,因此只承认人无我而不主张法无我。有部于因缘关系中提出了独特的“六因说”,即能作因(某物生时,一切不对其发生阻碍作用的事物)、俱有因(互为因果。互相依仗的条件,如三杖相依而言)、同类因(前面的因与后面的果,属于同一类的事物)、相应因(一个认识产生时,心与心所不能单独而起,二者必须互相帮助,互为因果)、遍行因(遍于一切染污法而生起烦恼的原因,如邪见、疑等)、异熟因(能引起不同性质的结果的原因,因其同类,不同而熟)。“六因说”是有部“三世实有说”的立论依据,即认为在三世中有着因果的必然联系,同时并发展了原始佛教的缘起观。
  【典籍】
  有部基本理论典籍是公元前2~前1世纪时迦旃延子著的《阿毗昙八犍度论》。前秦建元十九年(383)僧伽提婆与竺佛念译出;后来,玄奘又在唐显庆二至四年(657~659)重译,并改名为《阿毗达摩发智论》,还有注释《八犍度论》的《法蕴足论》、《集异门足论》、《施设足论》、《识身足论》、《界身足论》、《品类足论》,合称“六足论”。有部的三藏典籍在汉译本中保存较多。除论藏部分略如上述外,经藏有《杂阿含经》和《中阿含经》;律藏则有《十诵律》、《据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等28种,280卷。
  起点中文网qidian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起点原创!

【小乘上座部佛教犊子部,法上部,贤胄部】
更新时间2010…4…28 11:19:49  字数:1626

 【犊子部】
  犊子部(梵文:vātsī-putrīya),佛教小乘部派之一,起源甚早,自根本上座部分支,《异部宗轮论》认为它出自说一切有部,是早期部派四大派系之一〈即上座系说一切有部、分别说部、犊子部,与大众部四者〉。
  犊子部根据地在拘舍弥地方,源自上座部系统,保留了简朴学风,尊奉《舍利弗毗昙》(因此此书又被称为《犊子毗昙》)。这一派最大的特点,是认为有一个“不可说我”的存在,是佛教中少见的“有我论”者,也因此常受到其他小乘部派及大乘佛教的攻击,指称他们为附佛外道。他们认为,“诸法若离补特伽罗,无从前世转至后世,依补特伽罗可说有移转”。他们的学说,影响到瑜伽行唯识学派,立阿赖耶识为生死流转的根本。
  后犊子部之下,又分出四个分支,其中以正量部最为兴盛,它并且取代了原先犊子部的地位,自称为根本正量部。
  【分支】
  犊子部
  法上部
  贤胄部
  正量部
  密林山部(南传佛教称其为六城部)
  【法上部】
  梵名Dharmottari^ya^h!,巴利名Dhammuttariya或Dhammuttarika。音译昙摩尉多利迦、达谟多梨与、达摩郁多梨。又作法胜部、法盛部、法尚部。为小乘二十部之一,上座部之一派。依异部宗轮论,此部为佛陀入灭后三百年由犊子部分派而出,教义与犊子部略同。法上为部主之名,系取‘法是可尊敬’之意,或意谓法系世间众人之上者。分出之因,由于解释(大四九·一六下)‘已解脱更堕,堕由贪复还,获安喜所乐,随乐行至乐’一偈之义所执不同而起。[异部宗轮论述记、出三藏记集卷三、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一本](参阅‘小乘二十部’928、‘犊子部’6667)
  【法上部】《丁福保佛学大辞典》
  (流派)小乘十八部之一。佛灭后三百年中由犊子部别立,法上者,部主之名。见宗轮论述记。
  【法上部(梵Dharmottari^ya,巴Dhammuttariya、Dhammuttarika,藏Chos-mchog-pah!isde)】《中华佛教百科全书》
  小乘二十部之一,上座部之一派。音译昙摩尉多利迦、达谟多梨与。意译法胜部、法盛部,或法尚部。依《异部宗轮论》载,此部为佛灭三百年由犊子部所分出。其起因系对于‘已解脱更堕,堕由贪复还,获安喜所乐,随乐行至乐。’颂义之解释,所执与他派不同而起。此部以为该颂所说为︰阿罗汉有退、住、进之别。初二句是退,次一句是住,后一句是进;此解与他派不同。其他教义与犊子部略同。
  另依《三论玄义》载,佛灭三百年,上座弟子部分为上座弟子、萨婆多二部,后萨婆多部复出可住子弟子部(即旧犊子部)。次三百年,自可住子部再出四部。由于此四部嫌《舍利弗毗昙》之不足,遂各造论取经义以释其不足。以所执异故,故成法尚(即旧昙无德部)、贤乘、正量弟子、密林四部。前三部之部名,乃从部主之名,密林则从住处作名。
  《异部宗轮论述记》谓,法上系取‘法是可尊敬’之意,或谓法系世间众人之上者。
  【贤胄部】
  贤胄,梵名Bhadra=ya^nika,巴利名Bhaddaya^nika。贤,部主之名;胄,苗裔之义。此部系贤阿罗汉之苗裔。为小乘二十部之一。音译跋陀与尼与、跋陀罗耶尼、多梨罗耶尼。又作贤乘、名贤、贤。据异部宗轮论载,此部系佛入灭三百年中,从萨婆多部一派之犊子部分支而出。系因解释‘已解脱更堕,堕由贪复还,获安喜所乐,随乐行至乐’一颂而起,与犊子部执义不同。此部解释该颂,举三乘之无学,谓初二句解释阿罗汉,第三句解释独觉,末句解释佛。其余之教义与犊子部相同。
  盖岛史第五章、大史第五章、西藏传清辨(梵Bhavya)第二说、多罗那他(梵Ta^rana^tha)之印度佛教史及舍利弗问经等,均主张此部为犊子部之分派。又巴利文大菩提树史(Maha^-bodhi-vam!sa)、清辨第一说等,主张此部属于上座部。清辨第三说,则主张此部乃由犊子部之分派大山部(梵Maha^giriya)所分派者。窥基及法藏则称此部为我法俱有宗,系小乘六宗之一。[文殊问经卷下、出三藏记集卷三、异部宗轮论述记、法华经玄赞卷一]
  起点中文网 qidian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起点原创!

【小乘上座部佛教正量部,化地部,经量部】
更新时间2010…4…28 11:22:41  字数:2473

 【正量部】
  正量部(梵语:sam-matīya)是佛教部派之一,从犊子部分出。继承了犊子部“有我”的学说,发展了关于业报的理论。
  根据大唐西域记等文献记载,正量部在公元7世纪前后十分兴盛,在印度全境除了北印度以外都有传播。
  【化地部】
  梵名Mahi^s/a^saka,巴利名Mahim!sa^saka。音译为弥沙塞部。又称正地部、教地部、大不可弃部。小乘二十部之一。相传在佛陀入灭后三百年顷,由上座部系统之说一切有部分出。
  有关此部派名称,异部宗轮论述记(卍续八三·二二○上):‘此部之主本是国王,王所统摄国界地也,化地上之人庶,故言化地。舍国出家,弘宣佛法,从本为名,名化地部。真谛法师云:“正地部本是王师,匡正土境,舍而弘法,故言正地。”’
  关于此部之教义,异部宗轮论分为本宗同义及末宗异义来叙述。其中,本宗同义颇似大众部,认为无过去及未来,而有现在与无为法。并立有择灭、非择灭、虚空、不动、善法真如、不善法真如、无记法真如、道支真如、缘起真如等九无为。主张于见道一时现观四圣谛之理,并肯定无‘中有’,又谓五识有杂染之力。于四沙门果之主张,谓预流果有退,唯阿罗汉果不退。末宗异义则与萨婆多部所说者近似,主张实有过去、未来,亦有‘中有’。此外,就解释‘五法定能缚,诸苦从之生,谓无明贪爱,五见及诸业。’一颂,其末宗之执义各异。慈恩及贤首二人将本宗同义摄为法无去来宗,将末宗异义摄为法有我无宗。又化地部所持之律,即弥沙塞部和醯五分律三十卷。
  【经量部】
  经量部
  Sautrantike
  小乘佛教的二十部之一。又称说转部、说经部,简称经部。部派佛教中最晚出的一派。主张在佛教三藏中应以经而不以律、论为正量或正确的认识根据,故名。《异部宗轮论述记》:“此师唯依经为正量,不依律及对法。凡所援据,以经为证,即经部师。从所立以名经量部。
  【学说渊源】
  经量部渊源于说一切有部(简称有部)的譬喻师,创导者为北印度坦叉始罗的鸠摩罗多(童受),然而由譬喻师转为经量部并建立经量部学说的却是室利罗多(胜受)。室利罗多曾于阿逾陀(无敌城)造《经部毗婆沙论》,但此书早佚,其主要内容尚保存在玄奘译的《阿毗达磨顺正理论》中。世亲曾依经量部学说写在《俱舍论》,也是研究经量部学说的主要著作。该部学说虽渊源于说一切有部,但与说一切有部的率点有许多不同之处。经量部认为:现在实有,过去、未来无体。这一基本观点,是在接受大众部的影响与批判说一切有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因之,可以说经量部是小乘内部备派宰的辩难和大、小乘之间论战拉物。
  【原子论】
  是印度哲学中后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佛教各派中也颇流行,其中以说一切有部和经量部最为突出。法称在《量评释论·现量品》中,对经量部的原子论有较详细的论述。认为孤立、分散的原子不能成为认识的对象,而只有原子在无间隙的结合、积聚时,才能成为认识的对象。对此,《量评释论注释》中提到过一种反对意见:个体原子是超感觉的,因之把超感觉的原子积聚起来自然也不能产生知觉。从而积聚的原子也不能成为认训的对象。针对这种反驳,经量部指出:个体原子是超感觉的,诸如对象、感官、光、精神集中等分开来说虽皆不能产生认识,但是当它们在一起活动时就会产生认识。个体原子固然不能使人产生知觉,可是当许多愿子积聚在一起时,就会产生一种俱本原子所没遥新增添的优点。具有这种优点的原子积聚就会产生两种作用:一是在认识中投入自身的形象,二是成为产生认识的原因。具有这两种作用,就能成为认识的对象。
  虽然,经量部的这种主张必然导致承认正确的认识,就意味着感觉与事实的一致,亦即承认物质世界的独立存在。虽然原子论并非经量部学说体系的基础,但它毕竟是构成其基础的一个部分。
  【无我论】
  经量部坚持原始佛教的无我论。世亲根据经量部的学说,在《俱舍信纸·破我品》中就曾驳斥了犊子部的有我论。《破我品》首先从“由我执力诸烦恼生,三有轮回无容解脱”开始,展开了对有我论的批判。犊子部主张补特伽罗(我)为谛义、胜义,并谓补特伽罗非即蕴、离蕴,亦即补特伽罗与五蕴的关系是非一非异犹如火与薪的关系。对此,经量部指出,火与薪非一则异非异则一,故非一非异之说就根本无法成立。又如关于如何认识补特伽罗的问题,犊子部主张无论据六识中的任何一识皆可知有补特伽罗。世亲则指出,辨识人皆以不同之法为其对境,怎能知有补特伽罗呢?通过辩难,犊子部提出,如否定补特伽罗就无法解释轮回解脱的问题。对此,经量部虽然有辩驳,但仍难解决无我论与轮回解脱之间的矛盾。
  【随界论】
  经量部也承认业报轮回学说。尽管他们否认补特伽罗实有,但其随界论的主张却暗暗地脱离了他们的心外实在论。既然已经把细意识说引进了自己的体系,就无法否认补特伽罗的存在。实际上,这和大众部的极本识,化地部的穷生死蕴、上座部的有分识在本质上并无差别,都是生死轮回的主体。
  随界论受大众部的影响很深,并对以后大乘佛这有深刻的影响;同时,他们把自己意识的变相看作认识对象的观点也被以后的陈那所接受,并导入瑜伽行派的体系。因这,可以说经量部是瑜伽行派的先驱或唯识说的理论来源。
  【与有部的分歧】
  经量部和说一切有部虽然都主张外界实在说,但两者的认识论却是非常不同的。有部主张对象,感官、知识三者同时存在,并根据三者的相互关系而形成认识。经量部则从建立在刹那灭论基础上的物心三元论出发,不承认三者间的相互关系与作用,雍认识即因果关系。对象为因,知识为果。法称对此曾有过论证,认为原因必在结果之前,对象必在知识的一刹那之前。
  根据经量部的刹那灭论,既然对象与知识不能同时产生,那么怎样才能认识对象呢?他们的回答是:对象是把自身形象投入知识的原因。
  显然,经量部并不认为人们能够直接认识外界的对象,人们认识的只不过是对象在刹那间投入人们自己意识中的形象而已。他们说的对对象的认识,也就是对自己意识的认识。法称认为仅从感官、光、精神集中等各种原因中并不能获得感性认识。同时,根据瑜伽行派所主张的等无间缘也无法说明这点,所以还必须利用推理来寻求形成这些原因的原因。这个原因就是外界。它是可以根据遮诠的方法来加以证明的。
  起点中文网 qidian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起点原创!

【小乘座部佛教法藏部,饮光部,密林山部】
更新时间2010…4…29 11:17:51  字数:1208

 【法藏部】
  梵名Dharmaguptaka,巴利名Dhammaguttika。为小乘二十部派之一。又作昙无屈多迦、昙摩崛多、达摩及多、昙无德部、法护部、法密部、法正部、法镜部。属上座部之一派。此部之源流有数种异说,异部宗轮论谓佛陀入灭三百年中,法藏部由化地部分出(约184B。C。~84B。C。);舍利弗问经与西藏十六世纪顷萨迦派著名学僧多罗那他(梵Ta^rana^tha)之印度佛教史均主张此部由说一切有部分出;西藏所传六世纪之南印度大论师清辨(梵Bhavya)所著“教团分裂详说”中,共举出三说,其中第一说认为法藏部为上座部直接之分派,第二、三说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