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明中国神谱大全》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简明中国神谱大全- 第50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辨(梵Bhavya)所著“教团分裂详说”中,共举出三说,其中第一说认为法藏部为上座部直接之分派,第二、三说皆主张由分别说部分出。
  关于此部名称之由来,依文殊师利问经卷下夹注、部执异论疏、异部宗轮论述记等之记载,其部主名为法藏,又“藏”有含容护持正法之意,故称法藏部;然舍利弗问经则以目犍罗优婆提舍为其派祖。
  此部于教义上,立五藏、四相等说。五藏,指经,律、论、咒、菩萨;四相,指生、住、异、灭,其中前三相乃“有为”,灭相属“无为”。据异部宗轮论载,此部之宗义主要有:(一)认为佛与二乘之解脱虽为同一,而圣道不同。(二)诸外道不能得五通。(三)阿罗汉身皆是无漏。(四)佛重于僧团,故建设佛塔即可得大果报。其余之主张大致与大众部相同。其律典为四分律,僧众著皂(黑)色袈裟,一说著赤衣。此部特重咒藏、菩萨藏,而开后来大乘密教之端绪。(大方等大集经卷二十二、毗尼母经卷六、大比丘三千威仪卷下、大毗婆沙论卷一、卷三、卷九、三论玄义、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一本、大唐西域记卷十二、出三藏记集卷三)
  【饮光部】
  梵名Ka^s/yapi^ya。音译作迦叶遗部、迦叶维部。又称饮光弟子部、善岁部。乃小乘二十部之一,亦为五部律之一。系佛陀入灭三百年顷,自说一切有部中分裂出者。此部派之祖为迦叶波,乃上古饮光仙人种,故以饮光为姓。据传,上古有一仙人,其身有金光,能饮诸光,令不复现,故称饮光仙人。此部派之教义,类于有部及法藏部,主张一切诸行必灭于刹那之间。谓烦恼未断,业果未熟,即是过去有体;若烦恼已断或业果已熟,过去其体即无。所传之律为解脱戒经,然其广律未曾传来我国。[舍利弗问经、异部宗轮论述记卷上、出三藏记集卷三]
  【密林山部】
  梵名S!aN!d!a^ga^rika^。音译沙那利迦、山拖伽梨柯。又作密林住部、密山住部、艿山部、六城部。小乘二十部之一。乃佛灭后三百年中,由上座犊子部所流出之一派。以住处为部名。异部宗轮论述记(卍续八三·二二○上):“密林山者,近山林木蓊郁繁密,部主居此名密林山,从所居为名也。文殊问经名艿山部。”教义与犊子部略同,分派之起因乃就“已解脱更堕,堕由贪复还,获安喜所乐,随乐行至乐”一颂之解释有差异,而主张退法、思法、护法、安住、堪达、不动等六种无学。即谓已解脱为思法,更堕为退法,第二句之堕由贪为护法,复还为安住,第三句为堪达,第四句为不动。(舍利弗问经、部执异论、十八部论)
  起点中文网 qidian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起点原创!

【小乘大众部佛教大众部,一说部,鸡胤部】
更新时间2010…4…29 11:20:26  字数:1272

 【本大众部】
  印度早期佛教派别,後世大乘佛教的先驱。最初起源于佛陀圆寂之后後约一百年的西元前4世纪,起初因“十事非法之争”而与上座部产生分歧,但未决裂。后于“阿育王”时期,因“大天五事”与上座部彻底公开决裂。据史传所载;现传大乘佛法皆渊源于大众部教法。
  佛灭后众弟子在王舍城外灵鹫山七叶窟内外结集经典,在窟内结集的,名上座部,在窟外结集的,名大众部。
  【一说部】
  (梵Eka-vyavaha^rika,巴Ekavyoha^rika、Ekabboha^ra,藏Tha-sn~adgcig-pahi^sde)
  小乘二十部之一,属大众部系之学派。《文殊师利问经》译为执一语言部,谓(大正14·501b)︰‘所执与僧祇同,故云一也。’《异部宗轮论》、《部执异论》、《十八部论》等译为一说部,《异部宗轮论述记》谓(卍续83·435上)︰‘一说部,此部说世出世法皆无实体,但有假名,名即是说意,谓诸法唯一假名,无体可得,即乖本旨。所以别分名一说部,从所立为名也。’一般认为是佛陀入灭二百年间,从大众部分出的,主要驳斥大众部‘现在有体,过未无体’的说法,否认有‘唯一刹那’的现在法,强调‘诸法无有实体,唯有假名。’
  贤首法藏尝根据前引《异部宗轮论述记》所述,称此部为诸法但名宗,谓其教义分通大乘。盖‘诸法无有实体,唯有假名’之说,殆与般若皆空之说无异。依此,本部若于佛灭二百年间成立,则其所宗当系般若说之基础;若于佛灭四、五百年间成立,则所立即是般若之说。
  ◎附︰吕澄《印度佛学源流略讲》第二章第五节(摘录)
  大众与上座的对立,一开始是表现在对佛说解释的方法上。上座采用分别说,认为对佛说应该加以分别的解释;大众采用的是一说,认为佛说是一往之谈,应该作全盘肯定的解释,所以大众部又有‘一说部’的称号。关于‘一说’的意义,据清辨的解释,佛以一刹那智慧就能知一切法,而施设言说,故名一说。这正好与分别说相对,因分别说是讲佛说法有了义,也有不了义,应加分别。但据《宗轮论述记》的另一解释,说此部认为一切法皆无实体,但有一个假名,‘名’就是‘说’,所以称之为一说部。这很明显是与有部对立而立说的,大众一开始未必就有如此完整的对法体的看法,看来这一说法是晚出的。
  【鸡胤部】
  南传佛教专有名词。
  小乘二十部派之一。音译憍矩胝迦部、高拘梨柯部、拘拘罗部、究究罗部、鸠鸠吒部,又称窟居部、灰山住部。乃佛陀入灭后二百年中,与说出世部、一说部同由大众部所分出之部派。
  鸡胤部之名称,似由部主之姓而来,《异部宗轮论述记》云(卍续83·435下)︰‘憍矩胝部,此婆罗门姓也;此云鸡胤。上古有仙,贪欲所逼,遂染一鸡,后所生族,因名鸡胤,婆罗门中仙人种姓。’灰山住部名称,似由地名而来,《三论玄义》云(大正45·9a)︰‘此山有石,堪作灰,此部住彼山中修道,故以为名。’然窥基驳斥此说。
  此派主张︰诸佛世尊皆是出世,一切如来无有漏法,诸如来语皆转法轮,佛以一音说一切法,世尊所说无不如义,如来色声实无边际。此外,又以经律二藏为方便教,阿毗达磨为真实教,此种主张在当时以戒律为中心主义之印度佛教界,可谓一大革新。
  起点中文网 qidian 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起点原创!

【小乘大众部佛教说假部,西山/北山住部】
更新时间2010…4…29 11:26:15  字数:785

 【说假部】
  梵名Prajn~a^pti-va^din,巴利名Pan~n~atti-va^da^。音译钵蜡若帝婆耶那、波罗若底婆拖。又作施设论部、假说部、假名部。又称分别说部(梵Vibhajya-va^din)、多闻分别部。为小乘二十部之一。据异部宗轮论载,此派系于佛陀入灭后二百年,自大众部分出。其教理既不同于说出世部之主张出世间法皆真实,亦不同于一说部之主张世出世法唯一假名,皆无实体;而主张世法、出世法皆有少分是假,十二处、十八界为积聚之法,则皆为假,以此立名,称为说假部。
  依三论玄义检幽集卷六所引“部执异论疏”载,大迦旃延曾在佛世时造论,分别解说佛之教法,其后佛入灭二百年中,大迦旃延自阿耨达池至摩诃陀国,于大众部中出世,以十二处、十八界为假名,以五蕴为实义,来分别三藏圣教,众中有信受与不信受者,信受者自成分别说部。准此,则说假部即大迦旃延之弟子所弘扬者。但南传典籍论事中,未载说假部之名,岛史及西藏所传清辨(梵Bhavya)之第三说,则谓说假部系由鸡胤部所分出。法华经玄赞卷一本以此派之说配于小乘六宗中之现通假实宗。(舍利弗问经、文殊师利问经卷下分部品、十八部论、异部宗轮论述记、大乘法苑义林章卷一本、华严五教章卷一、出三藏记集卷三)
  【西山住部】
  梵名Apara-s/aila,巴利名Apara-seliya。音译阿罗说部。又作西山部。小乘二十部之一。佛陀入灭后第二百年之时,再度论诤大天五事时,自大众部分出;以其部众住于西山,故称西山住部。十八部论则称之为佛婆罗部(梵Pubba-sela,意译东山),文殊问经卷下亦称东山部(梵Pu^rva-s/aila);异部宗轮论述记指二书所说东山实误。此部教理与大众部所说略同。
  【北山住部】
  制多山部,西山住部,北山住部。
  三部中,辩论优胜者仍居旧地,故名制多山。其余二部,或迁居山之西,名西山住部,或迁居山之北,名北山住部。

【大众部佛教多闻部,制多山部,说出世部】
更新时间2010…4…30 11:42:35  字数:2107

 【多闻部】
  佛教专有名词。
  印度小乘二十部之一。音译为波收娄多柯、婆吼输底柯,又作得多闻部。诸经论对于此部的源流有异说:
  (1)《异部宗轮论》、《多罗那他佛教史》〈上座部传〉及〈正量部传〉、《舍利弗问经》等谓出自大众部。
  (2)巴利文《论事注序》(Katha^vatthuppa-karan!at!t!hakatha^)、《岛史》、《大史》、《文殊师利问经》卷下〈分别部品〉谓出自鸡胤部。
  (3)《多罗那他佛教史》〈有部传〉谓出自有部。
  今多主张此部系于佛灭二百年间,从大众部分出的一派。
  关于此部部主,依据《部执异论疏》、《异部宗轮论述记》所载,佛在世时,有一仙人,名祠皮衣(被树皮衣以祠天故)。彼出家后,证得阿罗汉果,且对佛所说皆能诵持。佛涅槃时,彼在雪山坐禅而不知。逮佛灭后二百年间,始下山,至央崛多罗国寻找同行人。时彼见大众部唯弘三藏浅义而不达深义,乃俱弘佛说之深浅义,而自成一部派,名为多闻部。
  此部教义是将佛之言教分为世间、出世间二种,谓佛之无常、苦、空、无我、涅槃寂静五音,能引导众生入出离之道,故为出世教;而佛之其余言教则为世间教。由于此部肯定大天五事,且所执多同说一切有部,又祠皮衣(Ya^jn~avalkya)乃古奥义书(Upanis!ad)时代的仙人名,故其思想可谓兼具大众、上座二系及奥义书哲学的色彩。
  此外,一般以‘多闻’一词有‘博学’义,故谓此部名称系源于部主或部众的博学,与佛弟子四众中的多闻众可能有关连。但据印顺《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所述,多闻决不是指一般广博的学问,而是指能于色等生厌离而引向解脱之谓。印顺以为,此部以佛五音为出世法,与《杂阿含》经义有关,故系依此义而名为多闻。(参阅附录)
  ◎附:印顺《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第六章第一节(摘录)
  多闻部的古代解说,以为他‘所闻过先所闻’,比从前要广博得多。我以为,这不是本来的意义,如《异部宗轮论》说(大正49·16a):‘其多闻部本宗同义,谓佛五音是出世教:(一)无常,(二)苦,(三)空,(四)无我,(五)涅槃寂静。此五能引出离道故。’
  佛法说‘多闻’,决不是一般广博的学问,如《杂阿含经》卷一说(大正2·5c):‘若闻色,是生厌、离欲、灭尽、寂静法,是名多闻。如是闻受想行识,是生厌、离欲、灭尽、寂静法,是名多闻。’
  多闻,是能于色等生厌离等,引向解脱的。五音是出世法,与《杂阿含经》义有关,多闻部是依此而名为多闻的。在这第二阶段,上座与大众部的再分派,都标揭一家独到的教义,作为自部的名称。
  【制多山部】
  梵名Caitya-va^din,或Caitika,巴利名Cetiya-va^da^。印度部派佛教二十部之一,因该部部众住于制多山而得名。又作支提山部、制多部、支提加部、只底舸部、支提罗阿婆、游迦部、摩诃提婆部。据异部宗轮论载,佛陀入灭后二百年顷,外道“大天”(梵Maha^deva)在大众部出家,与该部僧众再度争论“五事”,乃率众自大众部分离而出,形成三部,依住处不同,分别称为制多山部、西山住部、北山住部。或谓分裂之事应在大天南游宏化数十年之后,承袭大天五事之大众部学者,因思想、住处之长期隔离,乃渐分裂成数派。另据部执异论载,当时分裂为支提山、北山二部;文殊师利问经卷下分部品则载,分为东山住部、北山住部等二部,而未提及制多山部之名。
  有关本部分裂之原因,据异部宗轮论载,系由再议大天五事而起。然据三论玄义载,系因得戒问题而起争论,以致分裂。又异部宗轮论将上座部、大众部等根本二部之分裂,归因于大天五事之争议,其后有同名之大天(贼住大天),以重提五事而引致制多山等三部之分裂;部执异论等书则仅述及贼住大天一人,于根本二部分裂时,未提及另一大天之事。盖大天二人、五事再议等说,有待商榷。
  关于本部之宗义,据异部宗轮论载,制多山部、西山住部、北山住部等三部本宗同义,均主张诸菩萨仍然不脱恶趣;纵然供养窣堵波(安置佛舍利之塔),亦不得大果;阿罗汉虽无淫欲烦恼而漏失不净,然有时会遭恶魔将不净置于罗汉之衣。又有关五事及余义门,所执论点多同于大众部之说。(十八部论、四分律疏饰宗义记卷三本、五教章通路记卷十六)
  【说出世部】
  梵名Lokottara-va^da。音译卢俱多罗婆拖、卢迦尉多罗,或卢俱多罗婆地(梵Lokottara-va^din)。又作出世说部、出世间语言部、出世间说部、超出世间家、出世部。为小乘二十部派之一。佛陀入灭后二百年自大众部分出。据异部宗轮论述记所载,此派与说一切有部主张“三世实有”相反,认为世间法但有假名,都无实体,唯有出世法(涅槃等精神境界)方为真实。即以苦、集二谛之世间法为假名,道、灭二谛之出世法为真实。窥基、法藏等以此派配于小乘六宗中之俗妄真实宗。一说此派原与鸡胤部为同一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