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明中国神谱大全》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简明中国神谱大全- 第50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十论(十个主题)是︰
  (一)法,客观存在是否实在?不仅讲现象,还讲时间,就是说,现在实在,过去、未来是否实在?这叫‘二世有无’?
  (二)一切有无?即一切现象是否都有?
  (三)‘中阴’有无?人死到再投生,中间的过渡状态叫‘中阴’,有没有这个过渡?
  (四)渐、顿现观问题。在实践上领会四谛谓之现观,这种现观是渐得还是顿得?
  (五)罗汉有退还是不退?
  (六)随眠(使人烦恼的习气)与心相应还是不相应?
  (七)心性是否本净?
  (八)未受报业是否还存在?
  (九)佛是否在僧数?
  (十)有无人我?
  这十项包括了当时各派的重要主张,《论事》第一品也列举了类似这样的问题。以‘十论’做标准,可以把上座系的思想确定下来。
  上座对十个问题的主张是︰
  (一)否定二世有实体;
  (二)认为并非一切法都实有;
  (三)否定有中阴;
  (四)现观是顿得;
  (五)主张罗汉不退;
  (六)随眠与心不相应(南方有时也讲可相应);
  (七)主张心性本净(南方认为心性不一定净);
  八)否定未受报业有体;
  (九)上座各派对佛是否在僧数看法不一致,化地特别主张佛在僧数,不能把佛孤立在僧外;
  (十)否定有人我。
  佛家的理论一般是从‘境、行、果’三个方面进行阐述的。境,就是他们对世界的认识;行与果是一种宗教的实践活动,也就是他们对世界的改造。下面就上座系对这三方面的学说要点,进行分析研究。
  ‘境’的理论,原始佛学阶段是把重点放在人生现象上,是以人为中心。而人是五蕴合成的,所以又归结到对五蕴的分析。到了部派佛学阶段,境的范围扩展到一般宇宙现象,分析就随之而扩大为‘三科’(五蕴、十二处、十八界)。《舍利弗毗昙》对于‘三科’的看法,把‘处’(旧译为‘入’)放在第一位(该书是五分法,初分是‘问’,有十品,第一即‘入’品)。十二处分内外两类︰内六处即六根,外六处即六尘。这是根据人的认识来分的。感觉(五官)、思维(意根),是能认识的;色、声、香、味、触、法处,是所认识的对象(前五是五官对象,后一是思维对象)。上座系以‘处’作重点来说明宇宙现象,其特殊所在即在于对‘法处’的解释上。据《舍利弗毗昙》记载,‘法处’有五十二种。其中一类是对原始佛教五蕴(色、受、想、行、识)的‘行蕴’加以分析。有一类行是与心相应的(同心俱起、同一境、同一缘),叫‘相应行’,也即是心所。心所属于心,不能独立,与心一起才发生作用。还有一类是与心不相应的,叫‘不相应行’,如生、老、死等分位概念,是一段一段构成的,也叫做行,与心一道,但与心不相应。上座系指出‘相应行’有二十八种,‘不相应行’有八种。此外还有‘无表色’。表是表示,如语言、行动等能使别人感受到的,是以物质为基础表示出来的色;所谓‘无表色’,是一种心思活动,它也会留下形迹,也会有物质的,但看不到,摸不着,却能通过比量(概念)感知它。再有一类是‘无为’。有些事物不待作为而存在。如几何学中的公理不是谁创作的,它自然存在。这一类东西,都属于‘法处’。总的说来,‘法处’的内容相当多,共五十二种。上座系如此分析宇宙现象,就比较详细了。
  按照十二处来分析宇宙现象,似乎很复杂,但归结起来,不出‘色’、‘心’两类。这一点,在南方上座的论书中,表示得极明显,如七论的第一部《法聚论》,即以〈心品〉、〈色品〉来概括一切法的。这样,他们的二元论性质是非常清楚的。哲学上真正的二元论是没有的,最后总有所偏重,上座部也如此,他们最终是主张唯心的。从他们的社会的、背景的根源看,也必然只能是唯心的。《毗尼母经》明确提出‘二法不可违’︰一是佛法,二是王法。这就是他们学说的最后立脚点。(中略)再就他们的学说本身看,讲色讲心,似乎是二元的,可是他们讲色的一边,总离不开心的一边,讲‘法处’都是就‘所知’上说的,如色是所见的,声是所闻的等等。所以尽管有‘法处’,但决非独立存在,而是必须与心相连,以心为前提存在的。另外,他们讲‘诸行无常’,把无常讲到刹那灭的程度算是够透彻的了,所以后人称化地部为‘刹那论’者。问题是,他们讲刹那灭不是以时间为标准,也是联系心来讲的,因为心是刹那灭,被心所知的对象──外界才是刹那灭的。这就必然会否认时间的客观(物)性,只能走上唯心论一途了。上座系根据这一观点推论现象中只有现在这一刹那是实在的,过去、未来,都不实在。以上即是上座系有关‘境’的学说的特点。
  实践方面,也就是行、果方面,上座系将解脱的主体归之于心,达到心解脱,就谓之解脱了。这样,就会要讨论到心的性质问题,因为它决定着能否解脱与怎样解脱。对此,上座系也有其特殊理论,即‘心性本净,客尘所染’。他们认为心的自性原是清净的。那末,为什么还发生解脱、不解脱的问题呢?这由于心为外来的烦恼所染污了的缘故。关于心性问题,他们是分两段讲的,心自性清净,这是第一段;为客尘所染,这是第二段(客尘即非主体,是外来的,而且来历不明,突如其来);两段连起来合成一个命题。这就回答了两个问题︰(一)心可以解脱;(二)解脱的方法是去掉客尘。
  在如何去掉客尘而引起与此有关联的另一个问题是︰烦恼与心是一种什么关系?它们是否相应?上座部认为,要做具体分析。烦恼有两个方面,一是随眠,指烦恼的习气,如人处于睡眠状态一样,它是一种潜存的势力,与心是不相应的。一是缠,指烦恼的现行,这是与心相应的。依上座系看,不论与心相应或不相应,烦恼的染污并不影响心的本质。心尽管与烦恼同时同起,仍然是离烦恼的。这也是他们不同于其他派系学说的一个特点。
  上座系的实践,就在去掉客尘,恢复本性。采用的方法与原始佛学是一致的,即先见(见道)而后修(修道)。见道是明白四谛的道理,所谓现观四谛。修道即修行,主要是用禅定。佛家修道的方法是禅定,上座系特别重视这一方法。所以《舍利弗问经》在谈到化地部特点时,用‘禅思入微,究畅幽密’来形容,可见该派的禅定功夫很深入,对禅定的理论讲得很细致。《异部宗轮论》提到化地部主张时,也说‘道支皆是念住所摄’。道支一般都讲三十七菩提分,而化地却以念住(定)为中心,各菩提分皆与念住有关,可以看出他们重视禅定的特色。又如《舍利弗毗昙》的〈道品〉中,从一支道(即一条路)到十一支道共组织为十一道,他的一支道就是身念处(身念住)。身念住是四念住中第一念住,他们视为唯一的道路来理解,即此亦可见他们对禅定所持的极端态度。
  他们的禅定并不是简单的不动心,而是从禅定中对心性加以认识、分析和研究。他们对心理过程的分析是非常细致的。南方上座的《法聚论》,对心的性质好坏、地位、阶段等详加分析,得出八十九种范畴,由此再归纳为一般表现的心理作用为十二心,再概括十二心为九类,是为九心︰
  (一)在平静的状态时,称为有分心。
  (二)动念时生起警觉,好像从睡眠醒来一般,名转向心。
  (三)由此随着五根有五类感觉作用,称为见心。
  (四)有了见便对境界感受苦乐,名受持心。
  (五)由此分别善恶,名分别心。
  (六)又安立了境界的相状,叫令起心。
  (七)这样决定发起作用,名速行心。
  (八)假使境界强盛,便继续引起反省或熏习的作用,名果报心。
  (九)从这里仍旧恢复到平静状态,复名有分心。
  在唐人的著作中,如《唯识枢要》等,通称以上所说为‘九心轮’,形容其周而复始,轮转不息。九心轮共有十二种作用,它可以体现在一件事情上,也可体现在人一生的过程上,人从有生命一开始,谓之‘结生心’,以后按照九心轮发展下去,直到寿命完结,谓之‘死心’。由‘结生心’至‘死心’之间,中间不知经过多少次的‘有分心──有分心’轮转,所以人的一生,九心循环往复,直到‘死心’这一有分心时,才告结束。
  上座系把结生后的有分心看成为最初的,把死亡前的有分心看成为最后的,这一理论使佛教的学说带有‘我’的倾向了。原始佛学本是否认有作为人生主体的‘我’的,但不承认是一回事,在实际中却又大讲‘业力’和‘轮回’;承认‘业力’、‘轮回’,没有‘我’便讲不通,这就使得后来的犊子部就公开主张补特伽罗,别的部派则采取了变相的说法。上座的‘有分心’贯彻生死,成为生死之间的主体,也就是一种变相的‘我’了。南方如此,在北方的化地部发展成为‘穷生死蕴’。化地主张诸行(蕴)有两种运行方式,一是‘一念蕴’(即刹那灭行),一是‘一生蕴’(即从生到死相续的)。所谓‘一生蕴’,不仅承认一期生死,而且承认还要再生,直到最终解脱才能结束,所以名之为‘穷生死蕴’。这种主张,与南方的有分心完全相似,更是一种变相的‘我’了。上座系学说出现‘我’的倾向,这实际上也是原始佛学未能解决的问题逻辑地发展必然要有的结果。
  在解脱理论上,上座部对原始佛学也是有所发展的。原始佛学只讲‘人我空’,上座部讲到三解脱门(即空、无相、无愿──也是一种禅定方法)中的空解脱门时,就进而讲到了‘法无我’。这一理论,在南方上座的著作中有明白的解说,北方上座的著作中则不甚明了。一般认为小乘不讲法空、法无我,并且还以此为大小乘区分的标准,这可能由于北方材料不全而引起的误解。由‘人空’到‘法空’,应该看成是对原始佛学的新发展。
  最后,谈谈上座部的方法论问题。上座是主张分别说的,他们自己也承认,如南方上座自称是‘分别说上座’。不过,北方对此种性质则甚模糊。所以,在化地、法藏外,又另立一个‘分别论者’的名目,似乎另有一派似的。特别是有部的《婆沙》中,还拿它作为一个重要论敌。由于对部派学说了解不足,因此大家对‘分别论者’不知其所指,也就出现了各种议论。近代学者,如早年日本的赤沼,用《婆沙》中引‘分别论者’的主张四十条,与其他部派相比较,认为‘分别论者’指的是化地部。后来木村泰贤反对其说,认为从《异部宗轮论》看,这些主张确是化地的,但是从南方《论事》看,既同于化地,也同于案达。因此,他以为案达是属于大众系的,‘分别论者’是大众部的,但不是大众部全体而是属于大众系的游军。赤沼是专门研究巴利文的,竟连南方佛教这样重要的《论事》一书也忽视了。木村反对赤沼,却又连这一点也给反对掉了。事实上,两人都未能解决这个问题。《婆沙论》所谈到的‘分别论者’,只是泛说当时一般采用分别说的态度和方法,并没有指定那一派,其中既有化地,也有南方上座,甚至于案达的大众部,因为方法论是大家都可以通用的。不过上座系与‘分别论者’的关系更为密切而已。
  【说一切有部】
  说一切有部(梵文Sarvāstivāda)。部派佛教派别。音译萨婆多部,简称有部或一切有部。约在释迦牟尼逝世后300年之际,从上座部分出。在此后半个世纪内,又有犊子、法上、密林山等部从此部分出,所以也称根本说一切有部。
  【学说】
  以阿毗达磨为立论依据,主张“法体恒有”,即把世间一切现象分为有为法和无为法两类。
  【有为法】
  是因缘和合的产物,有生(产生)、住(持续)、异(变化)、灭(毁灭)的“四相”。有为法计四种:表现物质现象的,称为色法;表现生理或精神现象的眼、耳、鼻、舌、身、意六识的,称心法;各种心理作用称心所法;心、色之外具有生灭的各种现象,称心不相应法。无为法指非因缘和合、无生灭变化的各种现象。
  据此五法又细分为七十五种,统称五位七十五法。说一切有部在分析色法时,提出了极微(原子)的概念。他们认为,极微有变化、生灭、质碍等特性。所谓色就是质碍,质碍就是物有形质,占据一定的空间但又互为障碍。许多极微的积聚,组成有质碍的物体。极微是不可分的实有微粒。世界上的各种物质存在包括人都是由极微构成的。
  说一切有部中有的论师认为,极微虽为物质的最小微粒,但无长短方圆等形状,也无东西南北上下之方位(方分),它不可分、不可见、不可听闻、不可嗅、不可触、不会变坏,没有质碍,但由极微结合起来的集合体,则是有形状和方位的。但有一些论师反对这种说法,认为无形状、无方分的极微不可能积聚成有形状和有方分的集合体。因此,他们认为,极微也是有形状和方分的。
  有部还进一步指出:极微有色、香、味、触四种“分别”。称四尘。即眼根所见的是色尘,嗅觉于鼻的是香尘,味觉于舌的是味尘,肤觉于身的是触尘。这四尘因分别具有坚、湿、暖、动四大性质,故又叫做地、水、火、风“四大种”。由于四大极微的性质和数量结合的不同,因而出现了世界万物不同的性质和类别。
  有部还主张“三世实有”、“法体恒有”,认为过去、未来和现在皆有其实体,而且论证诸法都各有其不变不改之自性,同时也有造果之原因。原因出之,所以一切法既是实有,因也是实有的,因此又有说因部之名。由于一切有部认为诸法都有其不变不改之自性或法体,因此只承认人无我而不主张法无我。有部于因缘关系中提出了独特的“六因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