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打天下-伟大企业家不为人知的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常识打天下-伟大企业家不为人知的成- 第2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但是,不幸的是,许多管理者,认识不到环境的重要性,一味地向员工要效绩,却从不给他们提供产生效绩的环境,结果徒劳无功。    
    舞台有多大,人才的能力就有多大    
    一家企业,若能登上成功的顶峰,理由肯定不止一个。但毫无疑问的是, 所有成功企业的成功都离不开“人”。人才,是企业竞争力的根源。但如果企业没有好的环境,那么能力再大的人,也发挥不出他的才能。    
    如果一个踌躇满志、满腹才华的人,在公司却受尽上司的压制,受尽同事的排挤,那他根本不可能完成好自己分内的工作,更别说发挥潜能,去做更多的事了。    
    所以说,要想让员工把自己的能力发挥出来,就必须给他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就如同给优秀的舞蹈家提供舞台,他才能跳出优美的舞蹈是一样的道理。舞台有多大,人才的能力就有多大。    
    根据麦肯锡咨询公司在2002年的一篇报告显示,1995年~1999年,美国生产总量的1/8来自于沃尔玛。沃尔玛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与它对待员工的策略是分不开的。这个策略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给员工提供发挥才能的环境。    
    沃尔玛创立事业之初的用人原则是“吸纳、留住、发展”,而后又演变成了“留住、发展、吸纳”。这并非是单纯的文字顺序的位置调换,而意味着沃尔玛更加重视完善企业内部的用人机制,通过给员工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从内部培养、选拔优秀的人才,而不是一味从外聘用。    
    为了将这一用人原则落到实处,沃尔玛采取了以下做法:    
    首先,他们把员工当作是合伙人,管理者与员工的关系也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伙伴关系。    
    沃尔玛在企业内部,实行利润共享政策。曾有一段时间,沃尔玛有80%以上的员工,借助利润分享计划,或通过员工认股计划,直接拥有公司的股票。这使沃尔玛的员工真正和公司合成了一体,将公司的利益看成是自己的利益,从而更加努力地工作,更加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才能。    
    另外,沃尔玛通过损耗奖励政策——对有效控制损耗的分店进行奖励,使沃尔玛在面对零售业的最大敌人——损耗时,优势远远超出其他零售企业。    
    沃尔玛还通过分享信息和分担责任,来使员工产生责任感和参与感。在沃尔玛的各个商店里,员工们能清楚地知道该店的利润、进货、销售和减价情况。这使得员工们更有一种“合伙人”的感觉。    
    其次,沃尔玛还善用终身培训机制来发展人才。    
    在沃尔玛,每个员工都有一个共同的信念:每个人都能实现自己的价值,每个人都不仅是用双手干活的工具,而是一种丰富的智慧源泉。“我们创造着非凡!”沃尔玛的员工之所以有这种认识,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沃尔玛的培训机制。    
    沃尔玛为员工安排一系列的培训,其中包括入职培训、技术培训、工作岗位培训、海外培训等等,并且还会对管理人员进行领导艺术培训。在美国沃尔玛总部还设有沃尔顿零售学院,不定期地从世界各地的沃尔玛公司,选拔优秀人员前往接受培训。培训内容涉及零售学、商业运作,以及管理、高级领导技术等;培训时间从数周至数月不等。    
    此外,沃尔玛还通过轮岗制,让各级主管担任不同的工作,接触企业内部的各个不同层面,寻找最适合自己的发挥途径和方法,最终能把握公司的总体业务,并掌握各种技能。    
    在沃尔玛,施行一种公仆式领导原则,所有的管理者又被称为教练。它们必须为所有员工创造必要的条件,进行纵向、横向培训,让他们不断接受新的挑战,获得全方位发展。对那些表现良好,又具有人力管理、销售管理方面潜力的员工,沃尔玛的管理层就会给他们提供施展拳脚的机会。一般会安排他们做助理经理,或专门协助商家开设新店,如果业绩好,还会有单独管理一个分店的机会。    
    如此广阔的舞台,极大激发了沃尔玛员工潜能的发挥。人们总是不断惊奇地看着一个平凡的人,走进沃尔玛后变成了一个非凡的人才,这就是沃尔玛的“舞台”作用。    
    正如沃尔玛的创始人萨姆·沃尔顿说:“对员工,要像对待花园的花草树木,需要用精神上的鼓励、职务晋升和优厚的待遇来浇灌他们,适时移植以保证最佳的搭配,必要时还要细心除去园内的杂草,给他们一个适合发展的环境。”    
    所以,在管理一个企业时,给员工一个“跳舞的台子”是激发他发挥所有才能的最首要条件。否则,只会出现这样的怪现象:领导者守着“人才”,还感叹“人才匮乏”,而后又不断地去招募新人,却仍然摆脱不了“人才危机”。    
    员工发挥才能的首要条件——充分授权


第三部分为全体员工创造发挥才能的工作环境(2)

    美国通用食品公司总裁C·弗朗克斯曾说:“你可以买到一个人的时间,你可以雇佣一个人到指定的岗位工作,你甚至可以买到按时或按日计划的技术操作,但你买不到热情,你买不到主动性,你买不到全身心的投入,而你又不得不设法争取这些。”如果你的员工也是如此,个个精明强干,但工作态度消极,工作效率迟迟上不去,这时,你就该反思一下:我是否将权力太过集中于自己手中了呢?    
    授权对每个员工都意义匪浅。授权数倍、数百倍地增扩了员工的发挥空间,这种空间是物质的,更是精神的。这种空间赋予员工的是自由,是尊重,是信任,是机遇,也是权力,是勇于创新、发展自我、改进自我的勇气。而赋予管理者的是绩效,是成功,是远大的前景。    
    卡内基本人对钢铁制造、钢铁生产的工艺流程所知甚少,但他对手下的300多个精兵强将,大胆起用,委以重任,极大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最后,“众星捧月”,卡内基登上美国钢铁大王的宝座。    
    丰田公司为了加强新产品的开发,设置了“首席工程师”一职,并授予广泛的权力。首席工程师除了有权决定新型号汽车的设计之外,还负责全盘考虑新车的市场前景,统筹生产各个环节,选择零部件供应商,洽谈销售业务,对于可能影响未来车型的各种问题,及时加以解决,使产品更好地适应市场的需要。丰田自实施首席工程师制度以来,新车型从概念变成商品只需要不到4年的时间,而美国则要5年多,德国更需7年之久。    
    从上述中,我们可以轻而易举地得出一个简单结论:要让员工有发挥才能的环境,就得让他有事可做,有用武之地。    
    20世纪90年代前,李维公司的员工是没有机会参与公司的决策,更接触不到那些有意义的信息。李维公司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与那些更善于利用员工才能的同类竞争企业相比,损失数百万美元。于是,李维决定改变自己——授权给企业36 000名员工中的6 000人,让他们提供改进公司整体运作的意见。这一做法,大大地激发员工们去发挥才能,让每一个人都有了各展所长的机会。他们的参与,在当时李维公司投入50亿美元的对公司生产、市场和销售体系的改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李维在初尝了授权的甜头后,又进一步完善了企业的授权制度,大约有35 000名员工参与到企业管理中。还有大部分少数民族的员工及妇女,在李维公司的协助下,打破传统障碍,加入到企业管理的队伍中去。这种充分授权的政策,鼓舞了所有的员工,使他们更积极地发挥自己的才能,为李维公司带来了最有效的回报——公司的利润连续10年创纪录地增长。    
    授权对于激发员工发挥才能来说,其核心内容就在于“它能使每个人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事业平台,一个发挥自己才能的空间,一个独立做主的自由天地,以及产生结果后被重视的公正平台。”    
    现实中,许多企业的管理者把授权定位于激励的根源。他们的定位基础是赋予员工工作的同时,赋予他们工作权力,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做,他们就会觉得自己有力量、有自信、有能力。这时,他们就能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和激发出强烈的动机,把工作完成得更完美。当员工接收的工作仅有责任而无权力时,他们会感到自己不被赏识,对整个组织来说无足轻重。进而产生放低工作的要求和目标的倾向,而且还会自暴自弃、牢骚满腹。    
    摩托罗拉公司董事长兼最高主管劳勃·盖尔文认为:“赋予员工工作的同时赋予他们工作权力,是激发员工进取的必然需要。一个人如果能把握自己的命运,那么整个世界都会向他敞开。”    
    一个不懂得授权的企业,是激发不起员工发挥才能的欲望的。如果企业的领导人,对任何事都大包大揽,事必躬亲,那员工就会失去发挥才能的机会,工作缺乏动力和责任心,毫无效率可言;而领导也会因此而精力不济,顾此失彼;更重要的是,企业也会最终走向衰败。    
    为员工创造良性的竞争环境    
    在非洲的大草原上,生活着羚羊和狮子。每天清晨,太阳从东方冉冉升起的时候,羚羊就从睡梦中醒来,它想的第一件事就是,我必须比跑得最快的狮子还要快。否则,我就会被狮子吃掉。与此同时,从睡梦中刚醒来的狮子也在想:我要想得到美餐,不挨饿,就必须比跑得最慢的羚羊快。于是,在广袤的非洲大草原上,狮子和羚羊生死追逐的场面无时无刻都在上演着,惊人心魄。    
    竞争是大自然的生存法则,也是现代企业成功激励的一个原则和方式。良好的内部竞争,是激发员工的创造力和工作士气的有力保障,是成功激励的必要手段。心理学实验表明,竞争可以增加员工50%或更多的创造力。


第三部分为全体员工创造发挥才能的工作环境(3)

    人是有惰性的。一成不变的安逸环境,最容易消磨员工的斗志,递减员工的创造激情。当一个员工的工作激情衰减到对企业的危机无动于衷时,这个企业也就同步衰败了。这也是许多优秀企业的短命根由。这种情况下,只有引入竞争,使公司变成象征意义上的“竞技场”,员工的潜能才会被激发出来,他们的聪明才智才会更有用武之地。在面临严峻考验时,员工才会有勇气挺身而出,接受挑战。    
    在硅谷内流行着这样一种工作意识:“业绩是比出来的”,没有竞争永远出不了一流的成果。那里的企业管理者注重持久性地延续员工的“竞争”观念,培育员工的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增强员工对于“竞争”的认可度。他们努力让所有的员工都意识到:已有的辉煌只是暂时的,稍有懈怠,个人和企业的竞争实力就会一泻千里。通过竞争管理机制,使员工强烈意识到竞争的存在和无情,最大可能地发挥主动性和潜力,不断进取、创新、拼搏,使企业拥有强劲的、比较均衡的竞争力,为企业逐鹿未来市场奠定胜局。    
    所以说,在竞争日趋白热化的今天,竞争是企业生存的最大武器,是激励员工向上的绝对因素。“马儿眼见就要被其他马匹超越时,跑得最快。”在员工之间注入竞争,可最大化地激发他们的好胜心理,满足他们获胜、拔尖、成为优秀者的愿望,进而让员工个个成为“工作尖兵”。    
    当然,这里所言的竞争,并非单纯意义上的为竞争而竞争,而是为了发展和争取更高业绩的竞争。否则,竞争的最终结果将违背管理者注入“竞争”的良好初衷,变成激励少数人,打击一大片。    
    竞争是非常残酷的,但竞争却并不是恶性的。任何事都有规则,良好的竞争也要讲求原则。管理者如果想用“竞争”有效地激励员工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就绝不能让带有偏激情绪的竞争代替真正的竞争。凭着公平的竞争,有效激励员工个人以及群体的工作情绪,这样,才能使得员工的心态积极向上,有更好的表现。管理者在实施竞争策略时,一定要将竞争摆放在公平的平台之上。失去了公平的竞争是不健康的。为了取得更好的业绩,超过别人,员工不再对同事的工作给予支持,背后互相攻击、互相拆台;封锁消息、技术、资料;在任何事情上都摆出水火不容的“我”和“你”的架势等等,这些竞争势必破坏全体员工的团结,不利于工作的开展。    
    通用电气公司是率先提出用良性的内部竞争来激励员工的企业。杰克·韦尔奇说:我们奉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竞争原则。鼓励他们在工作上相互竞争,但不要有个人恩怨。我们的做法是将奖赏分为两个部分,一半奖励他在自己的业务部门的表现,另一半奖励他对整个公司发展的贡献。如果自己部门业绩好,但对公司发展不利,则资金为零。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其带来的负面作用常超出管理者所料——员工养尊处优、企业发展缓慢——进而使企业在激烈竞争中惨遭淘汰。    
    但是管理者在追求公平、合理的内部竞争时,绝不能将其中的“公平”绝对化,所谓“物极必反”。绝对化的“公平”是无法与合理相提并论的。    
    龟兔赛跑中,一向灵巧敏捷的兔子输给了慢吞吞的乌龟。大多数人从这则寓言中得出这样的结论:兔子的失败是因为骄傲和懒惰,乌龟的成功在于勤奋而有毅力。但是,若从现代管理的角度审视推敲,这个结论对于敏捷的兔子来说,有失偏颇。    
    “让我和乌龟赛跑,简直太无聊了。它爬得那么慢。”兔子看着领奖台上的乌龟,一脸不屑地说。    
    显然,兔子失败的根由不在兔子身上。那么谁来承担兔子失败的责任呢?当然是这场比赛的“主办者”(或者说管理者)了。那么“主办者”又错在何处呢?缺乏正确的竞争激励措施,是“主办者”彻底失败的根本原因。换句话说,明知乌龟和兔子的能力不在同一个水平线上,却让它们在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