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打天下-伟大企业家不为人知的成》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常识打天下-伟大企业家不为人知的成- 第1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商的免检产品,也为公司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    
    这些卓有成效的企业,无一例外都实施了增加员工作的挑战色彩的措施,靠着这些措施,这些企业渡过了无数难关。苹果电脑公司也是其中的典型。    
    自1990年以来,在家用电脑市场排名第一的苹果公司,市场占有率一直在10%~14%之间,可是到1994年上半年,却跌落到了10%以下。而当时强有力的挑战者——惠普和康柏,正跃跃欲试地想要取苹果而代之,成为新的行业领袖。    
    面对这种情况,总裁斯平德勒采取了一系列激励措施,他赋予每一个员工更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并从中提升一些优秀的管理人员和创新人员,安排他们到一些重要的岗位任职,以此消除长久以来广泛弥漫于员工之间的自满情绪。这种新的挑战,极大地激发了员工的工作热情和潜力,提升了企业的活力,增强了核心竞争力,使苹果重新走上高速发展之路。    
    在人力资源决定企业竞争优势的今天,就参与竞争的企业而言,谁能有效地增加工作的挑战色彩,谁就能更充分地激发员工的潜能,从而推动企业的不断发展。


第二部分朝着“不可能”的目标努力(1)

    被誉为“20世纪最杰出的CEO”杰克·韦尔奇说:“我们发现,只要我们敢于朝着那些看似不可能的目标不懈努力,最终往往会如愿以偿。哪怕我们最后没有实现这一目标,我们也会发现,最终的结果肯定远远比我们预想的要好得多。”    
    韦尔奇有一个习惯,当下属向他汇报下一年度工作指标的时候,他会告诉对方:把你的目标乘以2然后去做吧!    
    追求“不可能”的目标,对企业而言是极具深远意义的,它将促使员工工作更加努力,企业更加卓尔不凡。    
    从福特汽车公司的事例中,就能清楚地看到这点。当时,亨利·福特为了使汽车具有更好的性能,决定要生产一种有8只汽缸的引擎。这在当时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亨利·福特却决心要工程师们实现这个“不可能”的目标。不管设计师们以怎样的理由反对,亨利·福特坚持:“无论如何也要生产这种引擎,去做,直到你们成功为止,不管需要多长时间。”在这一不可能的目标的激励下,全体员工只能将全部智慧和精力投入到了8缸引擎的研发中去。    
    一年过去了,工程师告诉福特,“还有很多关键的问题没有解决。”    
    福特仍然坚持:“继续去做,我们一定要制造出这种引擎,这是我们的目标。”    
    最终,工程师们找到了诀窍,成功地制造出了8缸引擎。不仅如此,员工们在这种不断追求高目标的过程中,还形成了一种不断进取、克服困难的精神。    
    正如摩托罗拉创始人高尔文所说:“有时我们必须凭信念来采取行动,这种信念就是,一些重要的事情虽然不可证实,却可以做到。”    
    人的潜能是无比巨大的,有时候人们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拥有多大的潜能,能实现多高的目标。所以,只有当人们去完成那种“不可能”的目标时,他们的潜能才能被充分发挥出来,而这个“不可能”的目标,通常也会被实现。因此,作为领导者,应该制定卓越的目标,来挖掘员工最大的潜能,最终才能实现企业业绩的迅速增长。    
    当然,有些“不可能”的目标,的确很难实现。但是,就算目标没有实现,领导者也应该看到,结果也比以往低目标时要好得多。而且员工也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学到了很多很有用的东西,自身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所以,领导者衡量员工的标准,并不应该是是否实现了目标,而是与上一次成绩相比的结果,是排除环境变量的情况下是否有明显的进步。当员工遭受挫败时,领导者应以肯定的态度来鼓励他们,而不是因目标未被实现而惩罚他们。否则,员工就会失去积极性,高目标激励也就没有任何意义了。要记住,领导者制定“不可能”的目标,只能是一种激励手段,而非考核的标准。    
    迫使员工向高难度工作挑战,超越目标    
    人都会有惰性。假如一个人总是处在轻松安逸的环境之中,就会慢慢滋生出安逸享受之心,不肯埋头苦干,追求上进了。因此,领导者应该迫使员工向高难度工作挑战,以此激励其完善自我。    
    20世纪初,宝洁公司刚刚在自己的行业领域里崭露头角的时候,总裁查德·德普雷便听从销售部经理尼尔·麦克尔罗提出的一项建议——在公司内部创建一种商标管理机制,使公司内部的不同商标之间展开竞争,“就像它们是不同公司的商标一样”。这样,可以促进每个商标所属部门成员都不断地拓展自己的销售空间,创新自己的商品优势,不断地增加自己品牌的技术含量和宣传力量。这种竞争机制,同时也可以使宝洁公司内部的不同部门,不同成员都置身于一种激烈竞争的环境之中,迫使企业内部的所有员工不得不向一些高难度的工作挑战。这样,便可以极大地推动企业向一些更高的战略目标进军。    
    的确,公司要想不断进步,仅仅拥有良好的意图是不够的,必须制定一些计划,并为员工注入信心,让他们不断地向一些高难度的工作挑战。这样,才能有效地实现更高的战略目标,推动企业的发展。    
    摩托罗拉公司创始人保罗·高尔文,就经常利用宏伟计划敦促他的下属员工们做一些看似不可能实现的事情。例如,在20世纪40年代末,摩托罗拉公司刚进入电视机市场时,高尔文听从了一名普通员工的建议,为电视机部门制定了一个富有挑战性的计划:在第一个销售年,以179。95美元的价格卖出10万台电视机,还必须保证利润。    
    一位经理人抱怨说:“我们绝对卖不出去那么多电视机,那意味着我们在电视机业的排名必须升至第三或第四名,而我们现在最好的排名才是第七或第八位。”还有一位产品工程师说:“我们甚至都还没有把握能使电视机的成本低于200美元,但售价已经定在179。95美元了,这怎么可能保证利润呢?”    
    高尔文回答说:“我们必须想尽一切办法,促使每一位员工都全力以赴地投入到这项工作中去。”    
    于是,他通过员工们反馈的信息,制定了一项严格的奖罚制度,迫使员工们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刻苦钻研,努力创新,想方设法降低电视机的生产成本。同时,也重新审查制定了新的销售制度,督促销售部门在业务上投入更多的精力。不到一年,摩托罗拉公司真的实现了销售目标,使电视机的销售在排名榜中升至第四位。


第二部分朝着“不可能”的目标努力(2)

    保罗·高尔文在1959年去世,但是,他创建的一系列内部竞争制度,使公司不断地发展壮大,成为电子技术领域的佼佼者。    
    无论是一家大企业还是一家小公司,要想在自己的行业领域里实现质的飞跃,其领导人就要敢于制定富有挑战性的战略计划,引导员工向高难度的工作进发。    
    优秀的领导者,应该善于促使员工勇敢地向卓越工作挑战,而不要向现实妥协,降低自己的追求。制定卓越的目标,并对员工采用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相结合的方法,激励员工超越目标。    
    实现一些小小的目标,丝毫不能够激起员工的激情,也谈不上任何的挑战,更别奢望通过它来挖掘员工的想像力和创造性。能够最大限度激发员工潜能的,是在远大的目标下所取得的进步,而不是每次压迫式地增加一星半点的指标和任务。领导者应该通过挑战性的战略计划,为每一位员工设定目标,并通过不断地制定更高的战略计划,激励员工们超越目标。这样,便能让企业向着更高的台阶前进。    
    这种永不自满,永远向更富挑战性的工作进发的思想,如果能够植于每一位员工心中,就能促使他们不断地学习、改进,并最终成为一流的人才。    
    让员工知道,“尽力而为”是远远不够的    
    从事管理教学与写作已经有30年之久的管理学专家斯蒂芬·P·罗宾斯博士,有一位朋友管理着西雅图的一个软件工程师团队,他认为他的团队非常优秀,且非常信任他们。他对罗宾斯博士说:“我布置任务的时候,总是告诉他们,‘尽你们最大的努力去做吧,此外没有其他更高的要求了’。”罗宾斯博士告诉他,这并非激励员工的上策。博士还说,如果他能给每个员工或整个团队设置特定的、富有挑战性的任务,他们会做得更好。最后博士说:“作为领导者,你要让员工知道,仅仅‘尽力而为’是远远不够的。”    
    美国明尼苏达矿业和制造公司(3M公司),之所以成为世界上最富创新精神的公司,就是因为他们所有的员工都知道,仅仅“尽力而为”地去工作,是远不能够创造奇迹的。3M公司为员工定下的目标,从来都不是轻而易举就能完成的,他们为员工的潜能发挥,留下了足够的空间。3M甚至规定员工15%的上班时间可以自由支配,以便让他们从事感兴趣而公司又尚没有立项的研究。同时,为了鼓励员工努力跳跃起来够着目标,3M公司还做了以下规定:    
    (1)为提出绝妙新创意的员工提供5万美金启动资金。    
    (2)对创新有功的员工给予重奖,并号召全公司向他学习。    
    (3)对于热衷不断进取、创新的员工,就算他暂时没有成功或已经失败也决不打击,而是适当地给予特质与精神奖励,鼓励他们再接再励、重新再来。    
    (4)经常给科研人员鼓励,让他们积极尝试,向更高目标进军。    
    3M公司的这种理念是十分成功的,让所有的员工都不只是“尽力”去工作,而是逼迫自己奋发创新,将自己的潜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这使得3M公司由一家只生产纸和粘胶的小公司,迅速发展成了一家拥有压敏胶带、无纺材料、陶瓷、磁性材料等16种核心技术的大型跨国公司。    
    大量的证据显示,人们在有了高目标时,才能做得更好。比起一般的“尽力而为”的目标,有难度的目标,更能激发员工的创造力,更能带来更高的产出。没有高目标的指引,仅仅“尽力而为”会让员工不知道要做什么,以及到底要付出多大的努力。例如,刚开头说的那个西雅图的工程师团队,如果他在下达命令时,不是说“尽力而为吧”而是说“你们必须在一个工作日内完成它”这就会让员工有了一个要为之拼命努力的目标。而就算这一天没有完成这一目标,也会比平时“尽力而为”完成的要多得多。    
    “尽力而为”是一个陷阱,难度更大的目标,能鼓励员工挑战极限,努力工作。当然,容易达到的目标可能更容易被员工接受,但是一旦接受了一个艰巨的任务,他就会付出更大的努力去工作。领导者面对的挑战,就是如何使员工认为,这些困难的目标,也是完全有可能达到的。    
    


第三部分好的团队构造企业的绝佳状态(1)

    想要成就卓越企业,必先锻造卓越团队    
    当今,很多企业在招聘人才时,都会把“需有团队精神”作为一项最基本的要求,从这里不难看出团队协作对企业的重要性。    
    一个人无论多有能力,他的创造力和技术能力都是有限的。所以只有当一群人都在全心全意地贡献自己时,才能将有限的能力聚集成一股巨大的力量。创造力和技术能力,又会因为结合而产生互动关系,彼此激荡,彼此互补,从而使企业永远充满活力。    
    微软公司曾对外界传媒说过:“一座伟大的建筑的诞生,往往缘于一位伟大建筑师的不朽贡献,但是,一个伟大的软件设计,却需要成百上千人的智力去创造。”    
    当Windows2000从胎死腹中的危机中走出,终于成功后,微软公司决定为整个产品组成员拍摄一张合影,作为纪念。但是到了拍照那天他们才发现,只有把摄影机放在飞机上,才能完成这件事。因为Windows2000的产品小组成员整整有5 000人。    
    好的团队构造企业的绝佳状态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经济的飞速发展,在世界范围内造就了一个神话。为了解构这一经济奇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许多日本企业进行了深入研究。他们发现,日本的员工对企业有一种极强的归属感,他们拥有无与伦比的“抱团打天下”的精神,这使他们工作勤奋认真,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事业中去。在这一点上,欧美的员工就很难做到。欧美人习惯由少数拔尖分子来主导事务,凡事都由他一个人说了算。这使得整个欧美企业界形成了一股个人主义风气,消耗了组织内部能源,形不成1+1》2的团体竞争力。但在日本,所有的组织成员都极富协作精神,管理者也会充分发挥全体员工的智慧,从而产生强大的竞争力。    
    这一发现,使许多欧美企业也开始注意团队建设。到后来,团队建设之风更是席卷了全球。名列世界500强之中的许多企业,无一例外都十分重视培养优秀的团队。例如,丰田汽车公司一向强调以熟带生,以强扶弱的“互助运动”等等。好的团队,给企业带来成倍利润的增长,而且还能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西南航空公司,最初只是一个仅有三架飞机的地方性小公司,但是后来却发展成为美国第五大航空公司,总资产达40亿美元,员工近3万人。不仅击败了联合航空与大陆航空等两家短程航空市场中的劲敌,还进一步向Delta与USAir挑战。    
    更令人称奇的是,在这个竞争激烈,经营策略、营运成本几近透明的空中市场中,西南航空却能将其成本维持在业界最低水准,并创下26年连续获利的纪录!最显而易见的是,西南航空在1994年时,以可载量座位哩程为单位计算的成本约为7。1美分,1998年时为7。3美分;而在同期间,同业的平均成本水准却较西南高出15%~40%。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