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29-"高考"在美国 (最新增补本)》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5329-"高考"在美国 (最新增补本)- 第2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成绩好一些的考生,从1月底2月初开始,每天家里的邮箱都爆满。斯文一些的学校,先来些“骚扰”信件,问你要不要漂亮的画册。有些大学不管三七二十一,猛寄精美的“垃圾邮件”。    
    等到高四年级,考生参加了正式的“高考”——SAT的考试后,各高校更是进行各种邮件的“狂轰滥炸”,有些学校甚至直接给考生的家里打电话(我们家就接到过数次“电话骚扰”)……    
    仔细读一读这些来信,也很有意思:有单刀直入式、有缠绵温柔式、有问题引导式、有自吹自擂式……总之,求爱信是怎么写的,这些信也差不多,改一改“称呼”和“署名”罢了。    
    其实,说白了,这也是一种“求爱”。    
    当然,不少学校也是“自重”的、顾及身份的,甚至要你主动有所表示后,才会给你寄邮件。    
    有些一流大学的来信,让你觉得只要你答应就能进去,甚至是已经录取了你,只等你去报到。    
    申请大学的最后期限尚未到,就有一些大学不断地来信“提醒”你:还有一个星期……甚至期限都过了,还有大学来信表示愿意再宽限一定的时间。    
    这个阶段,成绩好的考生被“迷魂汤”灌得迷迷糊糊的,自以为是“大爷”,别人是“孙子”。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市场经济越来越深入中国人的日常生活。那么,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对中国高等教育产生了什么影响?很多人可能会说:大学毕业生自主择业,算是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一大动作。或许,有人还会提到某些高校的教师竞争上岗制。或许,还有人会说……不管怎么说,我总觉得,高考改革进展缓慢。然而,我又总认为,在不久的将来,中国高校招生也将会受到市场经济的影响,产生一场深刻的变革。数十所高校实行的自主招生试点改革,就是“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前兆。    
    教育是事业,不是企业,这是传统的看法。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已经开始把教育看成一种产业。但是,中国实行9年义务教育制度,而义务教育具有一定的社会福利的性质。现在大量出现的私立中小学是对义务教育的补充,属于教育产业的一部分。尽管实行9年义务教育,但中国的高等教育在计划经济时期也可以看作是某种形式的社会福利事业,因为中国的高等教育是由地方财政、中央财政拨款的。在市场经济大潮的推涌下,大学的一只脚尖已经被市场经济的浪潮打湿,但大半个身子还紧紧地靠在政府的财政上。美国的各级公立大学从各级政府得到财政拨款,但学校的经费有相当大的部分来自学费、校友捐款、企业资助。据说,现在不少州立大学的主要经费来源已经不是州政府,而是各种不同的渠道。因此,有人调侃道:应该把“state university(州立大学)”改成“state…assisted university(州赞助的大学)”。美国大学里有个很流行的说法:看一个大学校长是不是好校长,就看他或她能不能为学校找到钱。没有经济头脑,很难在美国当校长。    
    高校的企业行为使得高校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以生存。但是,高校又不是一个以营利为主的企业,培养不出优秀的人才,高校就失去了自身的意义。因此,怎样吸引高素质的学生,保证学校人财两旺,学校不得不把眼光投向招生这个硝烟弥漫的厮杀战场。    
    美国高校在招生中怎么吸引高素质的学生,有很多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下面我以纽约大学为例,较详细地介绍他们在招生过程中的各个步骤。    
    纽约大学是一所名气很大的私立学府。在新锐校长赛科思敦的率领下,正铆足劲儿要办成继西北大学、芝加哥大学、斯坦福大学之后的又一家与“常春藤联盟”学校齐名的大学。根据《美国新闻和世界报告》2002年全美综合大学的“龙虎榜”,该校排名第32位。纽约大学占据了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坐落于纽约市的Greenwich Village,有人说那是纽约的心脏,也有人说是纽约的灵魂。纽约大学的七个学院均呱呱叫。纽约大学每年接到约30000学生的申请,录取率约为29%。    
    纽约大学并没有因为自己优越的条件而“守株待兔”——等待申请者找上门来,而是主动出击去争夺生源。儿子矿矿在2001年2月份左右接到纽约大学“投石问路”的信件。当时,矿矿还在读高二,离高中毕业还有两年半的时间,还没有参加第二次PSAT考试(他在这次考试中达到全国99%的水平,取得竞争National Merit Scholarship的资格)。这就是说,纽约大学是在矿矿2000年10月份第一次参加PSAT考试的成绩单上得到他的名字的。而那一次,矿矿仅达到全国96%的水平。我们可以给纽约大学算一笔账。这一年全美国有120多万高中生参加了PSAT考试。假设纽约大学要给所有PSAT成绩达到95%以上的学生寄信件和画册的话,他们至少需要发出六万份信件。邮资以1。5美元一份计算,光邮费就9万美元,再加上精美的画册、昂贵的人工,第一次的“投石问路”费至少得30万美元。如果投寄对象的分数线再低一些,费用则更大。在整个招生过程中,纽约大学给矿矿寄的信和各种材料不下10次。有的大学寄得更多,排名第13位的华盛顿大学前前后后给矿矿寄来的各种信件和材料恐怕超过20次。    
    纽约大学在2001年9月份的邀请信中简单地介绍了纽约大学,然后就开门见山地要求矿矿到纽约大学去参观,同时热情地表示在这一年里将不断地同矿矿联系,直到帮助矿矿找到自己称心如意的学校为止。    
    收到邀请书一个月后,我们又接到一张明信片式样的邀请卡,精美的邀请卡上写着“了解纽约大学最好的方法就是来学校看看”。由于接到各种学校的邀请信太多,我们只能选择其中的几所作为矿矿准备申请的学校。纽约大学没有在矿矿的考虑名单中。我当时想,我们没有同学校联系,纽约大学一定会从三番五次的投石问路中得知我们的意向,以后可能就不会再联系了。谁知,纽约大学的热情不减,在随后的几个月里,又接二连三地寄来了四五张邀请卡,而且一张比一张更漂亮,一张比一张更详细。当然,“名目”都不一样,有的是“Open House”(自由参观),有的是“Admissions Reception”(招生接待会)。    
    与此同时,他们还专门给矿矿寄来了为高三学生编写的几期简报。简报印制精美,谈的都是申请者想了解的问题。2002年春季的简报介绍了来自四面八方的学生,介绍了在学校工作的机会,介绍了纽约大学历届毕业生的成就……主题是“这里是你的未来”。2002年冬季的简报是在2003年1月1日申请截止日之前收到的。整个简报讲的就一件事:作决定——上哪个大学,督促学生作出最后的决定。有一篇文章光看标题就很吸引人:“还决定不了专业?没问题!”很多学生对自己未来选修什么专业心里没底,这篇文章就是安慰这些人的,告诉他们现在决定不了专业没关系,到了学校以后还有时间再考虑。    
    在对学生搞接二连三的攻心战的同时,纽约大学也没有忘记家长在学生选择大学时扮演的重要角色。我们也很荣幸地接到专门为家长编写出版的《家长新闻》,开篇谈的就是“家长在孩子申请大学中的角色”。同中国家长一样,美国的家长对孩子上什么样的大学也很关心。很多家长不辞辛劳地开车带着孩子跨州过界,一所学校一所学校地走访;当然,距离远的,就得乘飞机。在美国家长的眼里,孩子上哪所大学,就好像决定要上哪家饭店吃饭一样,稍不合意,就可能带着孩子另投门户。美国大学接待家长的工作做得极细,大学招生办一项常年不断的工作就是接待家长的来访。一群群家长带着还在上高中的孩子在招生办的安排下,在校园里四处游荡,这是美国大学独特的一景。    
    为了让家长、学生更清楚地了解学校的情况,纽约大学还寄来了学校的简介,详细地介绍学校的课程设置、师资设备、学生来源、校园生活、社区生活,甚至包括纽约的游览图。至于申请程序,更是介绍得一清二楚。什么时候办什么,怎么办,要准备什么样的材料,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怎么申请财政资助,怎么申请校内工作……一目了然。    
    纽约大学把争取学生的工作提前到高二,而重点放在整个高三阶段和高四的上半学年,步步紧扣高中的时间表。    
    在2002年10月左右,矿矿接到了纽约大学寄来的申请表。显然,尽管纽约大学没有收到矿矿的任何回音,但他们还是希望矿矿能在最后一分钟作出申请纽约大学的决定。这种执著让人心动。从市场竞争的角度看,纽约大学在自我推销、争夺生源方面做得十分出色。    
    其实,像纽约大学这么起劲地推销自己的还大有校在,包括普林斯顿、哈佛、耶鲁等名校,都放下架子、不遗余力地推销自己,争夺生源。这就是残酷的市场竞争,牌子硬也好,牌子不硬也好,不进则退,这是不变的真理。    
    中国大学的生源市场已经开始受到私立大学、国外大学的挑战,如果中国大学不奋起直追,将会被市场竞争淘汰出局。    
    对于学生来说,申请大学的过程也是一个市场竞争的过程。有些人看到美国大学如此求贤若渴,以为学生是“皇帝女儿不愁嫁”。其实不然,学校追着你拼命抛绣球,只是把你当成一个候选对象而已。学校的原则是,候选人的基数越大,越有可能选到优秀的学生。其实,学校最后录不录取你,还要看你在第二个阶段如何“推销”自己。


下篇:美国高中求学面面观美国大学招生像在谈恋爱(二)

    第二个阶段,忐忑不安的学生反过来“追求”拿起架子的大学。    
    经过第一阶段被“迷魂汤”灌得迷迷糊糊以后,学生终于要决定接下谁抛出来的“绣球”。    
    当申请者把申请材料寄出以后,特别是抛“绣球”的大学,又收到抛回来的“绣球”——申请者的材料以后,大学会突然变得很“牛气”起来。    
    由于申请材料(包括高中的表格和成绩单、老师的推荐信、自己的补充材料,等等)是分开寄的,如果你觉得不太放心,可以给大学招生办挂个电话,追问申请材料是否已收齐。    
    对方在电话里可能会不冷不热地告诉你:“光拆邮件就得两个星期。等着吧,如果发现缺什么材料,我们会通知你的……”    
    这时,你可能会突然发现:怎么自己变成了低三下四的“孙子”?怎么这些惟恐天下不乱、拼命搞“邮件轰炸”的大学突然变脸摆起谱来?    
    当你把自己的条件摆出去,等待别人的裁决时,主动权在别人手上,你只好等待“宣判”了。    
    忐忑不安又“各怀心事”的家长们和学生们有事无事、有意无意地常聚在一起,于是各种传闻四起:某某家里来了某校的不速之客,某某得了面试的通知,某某的同学的同学已得到录取通知,某某高中的分数比自己高中的分数在大学招生办的眼里含金量更高,某某大学有一个能把所有的人都量化的“秘密计算公式”,某某大学只能在本高中录取一个人,某某自称有1/8的拉丁族裔血统因而不但被某大学录取还得了奖学金,某某网站上有帖子说哈佛大学连“高考状元”都拒之门外,某某的祖父给大学捐了一大笔钱,某某在某大学当招生院院长的舅舅已给他发来了一份手写的录取通知书……    
    什么是谈恋爱,许多人说不清楚。    
    有人甚至搞不清楚,自己是不是在谈恋爱。    
    谈恋爱就是无话找话说,就是把一些无油无盐的话题说得津津有味。    
    申请者本人或者申请者的父母可能会千方百计找一些无关痛痒、无关紧要的借口与大学招生办联系,并且总是企图从别人回话的语气或从回信的字里行间去分析出一些似是而非的暗示来。    
    在这个阶段,大学会一反常态,变得很沉默、很冷静:能不说的不说,能少说的少说,任由流言飞语满天飞,任由猜测臆想四处走。    
    申请者则整天诚惶诚恐地等电话、盼邮件……    
    这会儿,轮到申请者反过来拼命给大学灌迷魂汤:    
    “你们大学是我的首选,如果我被录取,我一定不去其他学校……”    
    “我们想让孩子上某某大学,但她就是认准了你们学校,有什么办法?”    
    “我在20年前就想上你们学校,可惜没去成。现在想把孩子送去……”    
    ……    
    这是大学最“牛气”的阶段。    
    不过,“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越是到这个阶段的尾声,大学越开始沉不住气:可能会通过当地的校友会对“意中对象”进行一些试探,也可能会对某些申请者的邮件或电话询问变得热情起来……    
    当大学放下架子的时候,攻守已开始易位。    
    第三个阶段,申请者又要拿架子,“吊起来卖”了。    
    等到大学把热情洋溢的录取通知书寄出以后,大学就摆出一副任人宰割的样子:好吧,我们能给的条件(主要是指资助的条件)都给了,实在有意见请提出来,可以再商量。附上报到卡。如果决定接受我们的录取,请在5月1日前把已贴足邮票的报到卡和押金支票寄给我们……    
    看到“不可一世”的大学这时一副任人宰割的样子,让人有一丝莫名其妙的内疚感。    
    接下来,大学就隔三差五地发出试探性的电子邮件(甚至来电话):邀请你回访学校,给予你申请更高一级奖学金的资格,要求你在大学建立一个电子邮件户头,邀请你上网与学校的教授和学生聊天……    
    这个时候,学校总是用商量的口吻与申请者进行交流,总是小心翼翼地提醒申请者:决定是否接受学校的录取的期限很快要到了,你需要把回执卡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