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29-"高考"在美国 (最新增补本)》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5329-"高考"在美国 (最新增补本)- 第1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12。 对待公办大学的招生和民办大学的招生,在政策上要一视同仁;要营造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让公办大学和民办大学在招生的改革中充分展示自己的长处。民办企业在经济竞争中显示了自己的活力,但是民办大学还是处在自生自灭的原始发展阶段,除了少数几家,基本尚未表现出自己应有的活力。    
    什么时候我们中国人也能像在海外办中餐馆一样到处办大学,让里面都坐满了黄头发、高鼻子、蓝眼睛的人,中国才真正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听说,广州、青岛等地要建一流的大学城。我想,大学城只是“壳”。城里有一流的大学,才有“肉”。有一流的机制和观念,才有“魂”,才能“动”起来。招生政策、人才观念属“魂”的内容。    
    没有“魂”,只有“壳”,什么样的大学都“动”不起来;有了“魂”,起步艰难的民办大学也能“动”起来。    
    13。 在招生政策上增加透明度,在审核制度里健全法制,在录取过程中完善监督机制。为“三公”(公平、公正、公开)起见,在招生期间,上级纪委派人进驻各大学招生办和各地的高考委员会。各校录取委员会增加随机抽来的教师和学生代表。各个媒体也可以采取适当的形式发挥监督作用。    
    (摘自《“高考”在美国——旅美教育学专家专家眼里的中美高考》,黄全愈著,北京大学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联合出版)


下篇:美国高中求学面面观美国“高考”不算数?

    来美国十几年了,一直都在同教育打交道。其实,在我开始学高等教育管理之前,我就开始对美国的“高考”感兴趣。甚至可以说,是因为对美国的“高考”感兴趣,才使得我后来时时注意比较中美的“高考”体制,并且选修了高等教育管理专业。    
    1999年1月,儿子矿矿第一次参加美国的“高考”(SAT)。矿矿的实战让美国的“高考”制度在我的眼里变成了活生生的教材。    
    那年,矿矿刚上初二,在美国叫八年级。一天,他从学校带回一张通知,说是天赋班的孩子可以提前参加SAT考试。SAT?我的第一个反应就是:“有没有搞错呀?孩子才上初二,怎么就参加SAT考试?”高考高考,高中还没上,考什么考?细读通知才知道,原来这是西北大学天赋开发中心组织的活动。通知说,那些在历年全国统考中,平均分在99%以上的孩子,都可以参加当年的SAT考试。考试的目的是测试孩子的成绩,让孩子试试身手,练练拳脚,为今后的SAT考试投石问路。据说,这个计划每年都在参加考试的上万个孩子中选拔出佼佼者,并给予特殊奖励,而这个奖励对今后申请大学会很有分量。    
    按照我们中国人的思维,多参加考试对孩子只有好处没有坏处。既然学校来了通知,我们大人更是没得说的。矿矿听到可以同高四年级的准大学生同场较量,眼睛一亮,一口就答应参加考试。因为考试是非正式的,所以我们没有要求矿矿作任何准备,学校当然更是无动于衷。考不考,怎么考,完全是你个人的事情。矿矿是带着绝对轻松的心情去考试的。原以为每个初中可能就是那么三五个孩子去参加SAT考试,谁知到考场一看,人头攒动,想同高中毕业生“切磋切磋”的初中孩子还真不少。有趣的是亚裔孩子特别多。一个月后,矿矿拿到了成绩单。在近3万名提前“试拳脚”的中学生中,数学进入97。1%,语言(英语)进入86。9%,综合平均为95。8%。这个成绩不算好(比不上许多亚裔孩子),也不算差(比许多高四年级的毕业生要好)。后来,西北大学还给矿矿寄来了优秀成绩纪念证书什么的。据西北大学的统计,在那次考试中,有好几个初中生的总成绩达到了99%的水平。材料里没说,但我估计多是亚裔孩子。    
    如果光看矿矿的SAT成绩,已达到许多大学的录取线,但作为研究教育的父亲,我非常清楚这个还在上初中的稚气未脱的孩子根本没有达到“上大学”的水平。这就引起了我的深思:怎么会“高考”成绩合格,但又没有达到“上大学”的水平呢?或者换一种说法:虽然当时矿矿的“高考”成绩要比许多高四毕业生的高,但我可以明显地感觉到,他并不比许多“高考”考分比他低的高四学生更有资格“上大学”。    
    考分不算数,美国的“高考”怎么有些如同儿戏?    
    中国高考前,有一摸、二摸、三摸什么的,一旦来真格的,就是一考定终身。而美国的“高考”,摸底考试也来得太早了些。高中还没有上,能摸出个什么名堂来?我发现让孩子在初中就参加SAT考试的家长大有人在,其实也并不是一定要在历年统考中达到99%的成绩才能参加SAT考试。只要想考,只要交几十美元,谁都能考,根本没有人去管你历年的统考是否达到99%。愿意摸几次你自己摸好了,学校不鼓励不制止。成绩来了,用也好,不用也好,随君自便。同中国至高无上的高考相比,美国的“高考”显得有些过于随便。    
    到辛辛那提最大的书店去看看,偌大的书店简直像个小超市,还有吃有喝的。但是,有关“高考”的书籍,就摆那么两格书架,每格不过两米宽。刚开始,我还以为是为“引玉” 而抛的小“砖”一块,就像饭店先拿出来的开胃小菜,一定在什么地方有特大的“高考”专柜或者专室。找来领班一问,她很自豪地指着那两格书架宣称拥有辛辛那提最多的“高考”书籍!看我目瞪口呆的傻样,她一定以为我被他们的储书量吓坏了呢……    
    随着对美国“高考”研究的逐步深入,我发现,矿矿经历的八年级SAT考试,不过是美国“高考”体制的冰山一角。美国的“高考”、美国高校招生,如同中国的高考、中国高校招生一样,玄机道道,奥妙重重。我们面临的公平招生问题,也同样存在于美国的高校招生中。我们经历过的五花八门的分数计算,也同样困扰着美国学生。从矿矿第一次参加美国的“高考”(SAT)开始,我就带着国人的种种疑虑,去观察、去研究、去亲历美国的高校招生……    
    其实,国人的种种疑虑,都能在美国的“高考”中找到相似的答案。美国高校招生中有许多值得中国高校学习借鉴的地方,当然也有值得我们警惕的东西。


下篇:美国高中求学面面观美国学生考前不复习

    这让我想起妻子同儿子矿矿之间的一场关于考试和复习的争论。不知从几年级开始,我就发现矿矿有个习惯:在每一次大考之前几乎从来不复习功课,最好的情况是在临考试的前一晚胡乱地翻一翻有关材料,即便PSAT、SAT这样重大的考试也是如此。考SAT之前,为了能让他作好充分准备,妻子专门到书店为矿矿买了一套SAT的复习材料。谁知,矿矿一看这些材料就不高兴了,他说:“你们常说反对中国的高考,这种做法和国内的搞法又有什么两样?”于是,妻子和儿子之间发生了争论。妻子认为,要考试就一定要复习,复习不好就考不好。矿矿则认为,考试就是考试,考得怎么样,取决于你平常的积累和理解,过分的复习等于作弊,等于投机取巧。    
    孩子的奇谈怪论引起了我的注意。的确,这种“理论”同我们中国人的传统思维简直是格格不入。孩子怎么会产生这样的想法呢?仔细地回想孩子在美国的求学经历,我发现矿矿的这种想法产生于他所经历的美国学校教育。从幼儿园到高中,矿矿身经百“考”,但每一次全国性的或全州性的“统考”之前,我们这些当家长的都全然不知,几乎都是拿到孩子的成绩后,才知道他又参加过一次大考。有时,学校也会通知家长,说孩子将在哪一天参加什么考试,要求家长让孩子在前一天晚上早些睡觉,仅此而已,根本没有片言只语要家长督促孩子复习功课迎接考试。到了中学也是如此,美国中学生从初中升到高中要进行一次非常重要的资格考试。我们也是在矿矿上了高中后才接到学校的通知,让没有参加考试的孩子准备参加考试,直到这时才知道矿矿早已通过这个重要的考试。高二、高三考的“高考预考”(PSAT),高三考的“高考”(SAT I和SATⅡ),学校都没有专门发通知,也没有给孩子任何复习的时间。课照上,试照考,球照打,舞照跳—— 一切如常,全没有国内的“工地停工”“禁止噪音”一类的殊死搏斗的临战状态。    
    没有复习的考试,考的是什么?矿矿说考的是你平常学习的积累,考的是你真正理解的东西。有复习的考试,考的又是什么呢?我不完全赞成矿矿的说法。关键是怎么理解那个“过分复习”的概念。正常的复习,当然同投机取巧完全是两回事。复习是练习的过程、熟悉的过程、记忆的过程,也是理解的过程。但是,把复习变成反反复复的重复练习时,就是“过分的复习”。这种“过分复习”的意义又是什么呢?就像运动员那样,反复地练同一个动作直到熟能生巧。考数学、考物理、考化学,考生可以像运动员那样,在复习时反反复复地练同一样东西,直到有把握在考试的有限时间里运用自如。考语文、考作文行不行?经验告诉我们,很多人也可以做到。但我还是要问一句,这样复习的意义是什么?很简单,为了不被考试淘汰。于是,考什么,就学什么;考什么,就练什么。    
    美国ETS考试公司完全不能理解为什么那么多中国学生能在“托福”、GRE考试中得满分。他们中的一些人认为用考题反复做练习是取巧,甚至是作弊行为。显然,用美国人的思维确实很难理解中国人的考试。    
    (摘自《“高考”在美国——旅美教育学专家专家眼里的中美高考》,黄全愈著,北京大学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联合出版)


下篇:美国高中求学面面观美国高校青睐弱者

    流浪女读哈佛    
    除了学业指数、综合素质外,还有些东西对美国招生也会产生微妙影响。     
    最近,美国在上演一部电影,名字叫《流浪女读哈佛》。这部电影讲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哈佛曾招收一个叫Liz Murray的纽约市布朗区的流浪女孩。这个女孩的妈妈得艾滋病死了,父亲又呈HIV阳性,家里穷得丁当响,据说连一铺床也没有,不得不常常去吃救济餐,然后就倒头睡在桌子上。这个流浪女孩是否有SAT分数,学校成绩有多高,我无法得知,但绝对不会是“高考状元”,也肯定不会是学校的Valedictorian(平时成绩雄踞榜首者)。哈佛每年都拒收许多“高考状元”和Valedictorian,但却招收了一个流浪女,这是不是做秀,是不是哗众取宠,有没有故意炒作之嫌疑,你完全可以有自己的想像空间。可以说,因为种种原因,哈佛招收的并不全是最优秀的学生。    
    其实,根据万维网2003年6月8日转载的文章,我觉得伯克利的“流浪汉”比哈佛的“流浪女”的故事更动人。    
    流浪汉求学,美国名校毕业    
    《洛杉矶时报》2003年6月8日讯   48岁的退役军人迪威特(Duane De Witt)虽然命运不济,但从来没有放弃取得美国最有名学府之一的伯克利加州大学学位的梦想。曾经是流浪汉、露宿公园的迪威特,凭着惊人的毅力和不懈的努力,上个月不但顺利完成学业,而且还代表毕业生致辞。在强调教育价值上,他的现身说法比任何政治人物、名流或学界人士都更有说服力。     
    据报道,迪威特是独生子,只有一个经常失业、患有精神病的单亲母亲。他18岁入伍,在军中接受过呼吸道治疗技师训练。退伍后,他曾短时间就读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对当地很少无业游民的状况和其社会安全制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立下有朝一日以协助美国穷人享有同样低廉住房为职业的心愿。     
    为了照顾母亲,迪威特返回加州,但找不到全职工作,二十多年来做过一连串临时工,年薪从未超过2。7万元。他在圣塔罗莎社区学院选读斯堪的那维亚(北欧)的语言与文化课程,指望将来再到丹麦研究公共住宅制度。同时,他一边教几个外国学生英文,一边打听申请伯克利加州大学的资讯。     
    在经过四次被拒绝后,迪威特决定亲自求见伯克利加州大学的董事。     
    他打的是退伍军人牌,虽然他只有一分钟时间说明希望就读该校的理由,但他的强烈求学意志终于打动了董事。2000年5月1日,在他45岁生日的那一天,他得到了入学许可,在专攻地区计划的斯堪的那维亚研究与新闻学的综合学科系就读。     
    为了避免长途通勤,加之租不起公寓,迪威特暂时以学校附近的公园为家,每天早上到学校的厕所梳洗。其间小偷把他的二手车里的东西偷窃一空,包括他的书和笔记。不过迪威特从不抱怨,总是看事情的光明面,一心专注于完成学业。在诸般逆境中,他的平均分数是3。8,除了一门功课是B+以外,其他全是A。最后,他的毕业生致辞稿在众多申请者中雀屏中选。    
    在简短的演说中,他鼓励同学回馈母校,让更多弱势族群能够享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他希望自己将来成为一位流浪汉问题专家。    
    不管是现代版的“灰姑娘”上哈佛,还是“流浪汉”读伯克利,讲的都是美国大学招生的一个特殊政策,即对来自贫穷家庭的孩子在录取分数和其他要求上相对宽松和倾斜(尽管作为成年人的“流浪汉”四次被拒收,但在最后一分钟,还是被校董事会接受了)。那些城区贫民窟的学生,特别是非洲裔和拉丁族裔孩子,若SAT能达到1200分以上,将有机会进入一流大学,甚至还可能得到特殊的资助(关于少数民族问题,请阅读有关章节)。    
    在很多情况下,你就读的高中会影响到你的大学录取机会。这在中国或美国,情况都差不多。中国方面即不赘。美国的高中生如果不读私立学校,均按所居住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