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盾与剑 作者:[苏] 瓦季姆·科热夫尼柯夫》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盾与剑 作者:[苏] 瓦季姆·科热夫尼柯夫- 第3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坦克兵也很清楚,他知道自己万无生理。他坚定地接受了判决,只是请求不要改变火力阵地和布雷区。当他看出他的请求也同样受到怀疑时,便开始苦苦哀求,就象贪生怕死之徒哀求活命一样。
  坦克兵的最后请求得到了实现,但完全不是由于听信了他的话,而是由于来不及改变火力阵地了。
  德国人开始了炮火准备。他们的火力布署马上使特务科长恍然大悟。德国人尽量避开我军火力阵地,只管轰击那些一门炮也没有的地段。炮火准备一停,坦克就开始攻击,一辆辆坦克直扑布雷区。
  特务科长明白了,他是把一个无辜者,一位英雄判处了死刑。坦克兵所说的那个德国人,大概根本就不是德国人,而是跟自己一样的肃反工作人员,他在履行使命时依靠这位坦克兵来诱使敌人上当,以挽救守军。
  法西斯分子冲进了守军的阵地。特务科长趴在机枪旁边,以稀疏的短点射进行回击。后来他又用手枪打。最后一颗子弹本来可以用来解脱自己,但是他瞄得准准地送给了一个敌人。
  当身受重伤的特务科长被拖进反间谍处时,他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就是在审讯时不能失去知觉,要将计就计实现自己的打算:将危险从那位英雄情报员的身边引开来,因此他被枪决了。
  迪特里希邀请施泰因格里茨一道来审讯。施泰因格里茨认真协助他迫使特务科长招供。后来他们派了一名士兵去核对事实,士兵回来报告说,在招供人所说的地点果真埋着一具被枪决的坦克兵的尸体。
  两名军官确信,俘虏对他们说了实话。
  核实供词的当儿,特务科长稍稍清醒了一些。当审讯重新开始时,他就向迪特里希猛扑过去,一口咬住了他的脸颊,心里还在想;这个外表斯文、娘娘腔的反间谍人员一定很爱惜他这副尊容吧。迪特里希拚命抵抗,拔出手枪顶着他开了火,而这正是他求之不得的。
  尽管迪特里希把这个重要的俘虏随便干掉了,施泰因格里茨也顾不上同他争吵。他们现在应当互相帮忙。因为他俩都相信了敌人的假情报,对这件事负有同样的责任。现在不是吵架的时候,而应当尽快摆脱关系。也许,俘虏死了反而好些。他的口供完全不必作记录。他俩不约而同地另编了一套口供。图落到德国人手里之后,苏军就改变了火力阵地和布雷区。这就是俘虏的供词。这份“供词”由两名谍报局工作人员签署证实。这一双签字也把他们两人目前被迫结成的友谊在一个长时期内巩固下来。
  至于魏斯,那是明摆着的事:这个士兵的功勋是无可非议的,应当授予他奖章和二等兵军衔。至于指挥围歼苏联守军的各兵种联合指挥官那里,此事不难说通,他也是可以通融的。
  德军情报部门从截获的无线电报中得悉,苏联统帅部曾经命令苏联各级军官和将领,即使在侧翼被敌军纵深迂回包围的情况下也要死守防线。德军情报部门还搞到了苏联国防人民委员部六月二十二日的指令,其中要求苏军只采取积极的进攻行动,但同时命令“地面部队未接到特别命令不得越过国境”。可是法西斯军队已经侵入苏联领土,推进得越来越远了。
  如果那位陆军将军向上级报告,说谍报局工作人员施泰因格里茨和迪特里希轻信敌人的假情报,没能事先识破敌方诡计,那么,他俩就会以牙还牙,摘掉将军头上的胜利桂冠,报告有关部门,说守敌被歼并非由于将军指挥有方,而是因为敌军指挥之术。如果将军打算在敌人国士上继续这样推进,去攻打那些没有一门大炮也没有一挺机枪的地段,那么他就不必率领作战部队,只要带领一支掩埋队就行了。
  将军对施泰因格里茨和迪特里希的“有益的”工作作了公允的评价,并且听取了他俩对此所作的反论证,他觉得为这两名谍报局人员呈请授奖乃是上策。施泰因格里茨乘机在将军面前把自己司机的功勋大大称颂了一番。因为在这段可疑的事件中只有司机的功勋实有其事,嘉奖了司机,就象给施泰因格里茨的受奖增添一道真实可信的光环。
  自从菲塞尔宣读了关于授予魏斯勋章和二等兵军衔的命令之后,魏斯同巴尔奇的关系变得比较融洽了。
  菲塞尔为了收集必要的情报,不断把巴尔奇从这张病床挪到那张病床,从这间病室调到那间病室,以便他能随时了解到伤员们的思想睛绪。
  但是巴尔奇由于长期卧床而变得迟钝了,对于写书面报告颇感棘手。他发现谍报局二等兵魏斯不仅书法出众,而且文笔优美,认为可以让魏斯当当自己的文书助理。
  晚上,卫生员将魏斯和巴尔奇用担架抬进一间专供单独谈话用的空病室里。巴尔奇从担架上起来,惬意地活动着四肢,一面向魏斯口述报告的内容,他总是强调,文句不仅要优美,而且要有力。巴尔奇甚至订做了一块特制的小板,让魏斯能比较舒适地躺着写字。现在魏斯就是用这块小板垫着纸,躺在担架上替巴尔奇写报告。渐渐地,他们两人的角色开始有了改变。魏斯说,他需要比巴尔奇所提供的更为广泛的资料,否则他就无法把卓有成效的野战医院政治管理工作的报告写得精彩动人。其实菲塞尔的上级对这些资料未必发生兴趣,只是亚历山大·别洛夫需要这些资料罢了。
  魏斯通过与伤员攀谈,得到了一些更有用的情报。住院的伤兵来自各个兵种。同魏斯相邻的床位上就有几名气象兵和一名轰炸机随机机械员。通过与气象兵交谈,魏斯了解到,德国人总是一成不变地将空军以及摩托机械化部队的行动同天气情况联系在一起。只要知道哪个部队紧急索取某一区域的气象预报,就可以完全断定将要发起的进攻战役是在什么方向。德国人常常向我们的后方,特别是那些他们将要攻击的地区空投气象情报员。魏斯是用激将法从那几个士兵嘴里了解到这些情况的。他说气象兵用不着武器,拿雨伞代替冲锋枪就行了。还说应当没收他们的手枪,只留下枪套来装温度计;钢盔也要收回,头上顶一只量水位的桶也很好。总的说来,气象勤务有什么用呢?难道它只是为了将军们出门时知道要不要带雨衣吗?
  气象兵受了这一番奚落,感到很委屈,他们都据理力争,来维护本兵种的职业荣誉。他们向魏斯证明,他轻视气象勤务在国防军胜利中所起的作用,是大错而特错的。他们对魏斯的反驳越是凿凿有据,魏斯对德国气象勤务系统的概念就越清楚。
  魏斯也没有把邻床的随机机械员置之度外。他以经常的关心和殷勤的照料赢得了这个愁眉锁眼、性情孤僻的人的好感。以前谁也没听见机械员说过话,现在他的话多起来了。魏斯是个仔细、耐心和富于同情心的交谈者,所以他能够从随机机械员嘴里探听到许多情况。
  随机机械员所在的“容克—88”型轰炸机,在一次执行任务返航时,由于油箱里燃料不足,坠毁在自己军队的后方。
  德国空军手册中关于轰炸机飞行里程的数据,与飞机的实际飞行能力并不相符。
  但是谁也不敢改正手册中的错误,出为空军的首脑是帝国第二号人物戈林。飞机的战斗飞行都按戈林批准的手册作出规定,所以机组往往被迫减少炸弹载荷,或者没有飞到目的地就投弹。只有少数几个最老练的机组挖空心思节省燃料,才能按规定的载荷量完成飞行任务。这是尽人皆知的事实。所以现在决定使机场靠近前线,这样才可能轰炸敌人的大后方。俯冲轰炸机的瞄准轰炸,对于地面部队的有效战斗行动是良好的保证。不过训练俯冲轰炸机的领航员和驾驶员很费时间。再者,对于大面积的战略性摧毁来说,也用不着瞄准轰炸。参谋本部目前正在考虑怎么办:是多生产一些重型轰炸机呢,还是制造一些杀伤力很强的炸弹?看样子是要制造一种极其厉害的炸弹,一颗能顶几千颗普通炸弹。
  这些情况,魏斯也不是一下子得来,而是逐步地、日复一日地、小心翼翼地刺激随机机械员的自尊心,让他说出来的。
  起先魏斯同情地说,他理解随机机械员的心情:坠落在自己领土上是一种耻辱,尤其是,轰炸机既没有被苏联高射炮击中,也没有被他们的歼击机打坏,自己倒掉下来了。机械员为了维护自己的名誉,就详详细细地向魏斯解释了飞机失事的原因。
  关于轰炸机机场在什么地方,魏斯是用下面的方式探听。出来的。有一次,病室里的人谈到后勤人员的种种优越性。魏斯高声说,他羡慕随机机械员,在轰炸航空兵里服役多美气呀,多安全呀!基地在大后方,又靠近居民点,可不象那些歼击航空兵,总是离前线那么近。随机机械员马上以充分的理由驳倒了魏斯。
  另一次,魏斯显示自己精通战史,他几乎从远古的战争说起,津津有味地讲述了多年来炮弹与装甲之间的争夺。随机机械员不甘示弱,在他那高深的航空知识方面也露了一手。他阐述了空运方式和杀伤手段之间不可避免的矛盾,讲述了现代航空战略中的两大派别,并对每一派的优缺点作了解释。他本人认为发展炸弹较有前途,要造出一种具有极大杀伤力的炸弹来。如果造不出这种炸弹;那么,主张使用载荷大量常规炸弹的轰炸机的人将会占上风。
  总之,魏斯是在工作,而且不无成效,他千方百计地将同他交谈的人引向一定的话题,就家领航员把飞机导向一定的目标那样。
  魏斯的活动并不局限于这个范围。经过一番努力,他让菲塞尔知道了是谁在替巴尔奇写报告,而且文笔这样优美,书法如此出色;他很快就从菲塞尔那里接到了任务,这正是他孜孜以求的。现在他协助菲塞尔编造药品消耗报表,根据指挥部拟定的战役规模起草报告,要求向各野战医院拨发绷带和药品。
  一个人当他意识到自己活着,在从事有效的劳动,这种意识比任何东西都更能激励他的身心,产生出力量来。魏斯的身体逐渐复元,起先他稍稍离开病床,后来便能行动了。
  躺在这所医院里,在干干净净的病床上,他得到了许多有益的情报。而且几乎是在舒适的条件下,不费什么力气就搞到了手。他的“掩护”身份是那样可靠而可信,使他感到自己就象披上了一层坚不可摧的装甲。他时常想起他那些目光敏锐的教官,他们常常对他说,一个情报员的工作成果不是一下子就显示出来的。一个情报人员为了能有卓越的本领适应他所生活、工作、斗争的环境中出现的各种情况,哪怕是最微妙的情况,就必须毫不松懈地保持极大的毅力和人的一切优秀品质,这是何等不易啊!
  但是,不管教官们多么远见卓识,有时也很难遵循他们的教导。在这种时刻,情报员就面临着一个很大的危险。
  这个危险就是急躁情绪。
  已经积累了许多珍贵的情报,应当尽快把它交给自己人。实在忍耐不住了,因为这些情报对胜利是如此重要,因为人们今天,眼下就需要它们。
  魏斯急得火烧火燎。材料积累得越多,材料越有价值,他就越是心急如焚。
  这时,他耳际仿佛又响起了布鲁诺那伤了风的、异常亲切的嗓音,他那最后一番话,他的遗言:“无论如何,要适应。”
  要适应。于是,连绵不断的失眠之夜又开始了。魏斯为了抛开那些诱人的念头,只得一遍又一遍重温教官们对他的教诲。
  一个侦察员,首先他应该是个调研专家,他必须了解个别同一般的关系,要善于把各种个别现象加以归纳总结,以便能有所预见。任何偶然性都同必然性相关,偶然性是必然性的一种表现形式。因此,看到各种现象之间的联系及其相互作用是十分重要的。没有特殊和个别,就没有,也不可能有一般。一般只能存在于个别之中;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但是,个别和特殊只是一般的一部分,它们不可能存在于一般之外。对侦察员来说,壮烈牺牲未必永远是功勋,当前深深地打入敌营内部才是功勋侦察员是一个感觉灵敏、勤于思考的信号员,是人民总的信号系统的一部分,他的使命就是预报潜在的危险,敌人的阴谋诡计和偷袭。作为集体的研究机构总部,去归纳和分析侦察员们发来的各种情报的基础上,确定主要危险制定防止危险的策略。
  冒险探宝的方法对侦察员是不适宜的。因为,偶然获得的一点东西常常会不得不以生命作代价,可是侦察员的死,它不只是一个人的事,这会威胁到其他许许多多对危险毫无防备的人的生命,而且可能导致他们牺牲。
  如果一个侦察员失去了联系,总部对他活动的这个地段就会变得一无所知,那就意味着,也就无法防止这个地段的潜在危险。无论遇到什么情况,魏斯也无权擅自决定自己的生命,因为他认为是主要的东西,从全局来说,也可能只是局部的远非决定性的。
  夜不成眠的魏斯这么想着,但心又安不下来,急的火烧火燎。就在这个时候,他从医院给迪特默尔太太发去的两张明信片有了回音,她在信里对魏斯的遭遇惊叹不已,但只字未提有谁向她打听过魏斯。
  难道布鲁诺牺牲后,同自己人的联系就断了吗?
  魏斯从来也没想到,到手的情报还会给他带来这样的痛苦,白白放着它们用不上,简直使人难以忍受。要想慎之又慎地找到一种传递这些情报的方法,必须具有极大的自制力,而找到传递方法,有时真比获取珍宝的情报还难。
  他觉得自己象个爆破手,顺利地把炸药放到了敌堡下面,可在最后的一刹那,突然发现导火索的什么地方断了,为了引爆,只有在靠近炸药包的地方点燃导火索,而这意味着牺牲。然而魏斯却无权这样做。
第二十二章
 
  二等兵阿伦斯·哈根不久前被送到魏斯住的病房。
  据说哈根不是在前线,而是在华沙受的枪伤。他和党卫队的同事曾在市内追捕游击队员。一个赤色分子终于逃之夭夭。哈根眼看就要追上这个赤色分子,对方竟开枪把他的腿打伤了。魏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