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考前命题预测试卷 政治分册》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考前命题预测试卷 政治分册- 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政治上相互尊重、相互支持,经济上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文化上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安全上平等互信、对话协作。胡锦涛还签署了本次峰会通过的《亚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宣言》。    
      31。BC    
      [模块链接]此题属于“记忆能力模块”。    
      [解析]本题凭记忆可选出正确答案。    
      32。ABCD    
      [模块链接]此题属于“记忆能力模块”。    
      [解析]本题凭记忆可选出正确答案。    
      33。ABCD    
      [模块链接]此题属于“记忆能力模块”。    
      [解析]本题凭记忆可选出正确答案。    
      三、分析题    
      34。[模块链接]此题属于“分析能力模块”。    
      [考点说明]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关于自由的有关观点。    
      [答案要点](1)材料1是机械决定论的自由观。这种观点强调客观必然性对人的制约,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会导致宿命论。    
      (2)材料2是唯心主义绝对自由观。这种观点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但否认客观必然性,会导致唯心论。    
      (3)唯物史观自由观的观点:一是,人的自由的真正实现就是人类的解放;二是,自由和必然是对立统一的;三是,人的自由是具体的、历史的。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历史。    
      35。[模块链接]此题属于“分析能力模块”。    
      [考点说明]此题是对新增考点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考查。    
      [答案要点](1)社会保障体系是国家通过立法和国民收入再分配,对社会成员由于年老、疾病、伤残、失业、贫困、低收入等多种原因出现生存困难时提供基本生活需要的一系列政策制度。社会保障体系是市场经济发展的推进器,也是社会稳定和谐的安全网和减震器。对于我国来说,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所以,十六大报告强调指出: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2)从十五大以来,我国就不断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并且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为促进经济发展,深化体制改革,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3)但是我们应该看到,现阶段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仍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一是城市社会保障制度覆盖范围还不够宽;二是社会保障资金筹集困难;三是老龄人口比重上升;四是近年来失业人数增加太多;五是农村和小城镇社会保障刚开始探索,大部分地区仍是空白。(4)因此,如何克服困难,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已经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必然要求,也是保持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主要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二是建立健全失业保险制度;三是全面落实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三是积极推进医疗保险体制改革;五是探索建立农村和小城镇养老、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六是合理确定社会保障标准和水平。另外,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还要依靠社会各方面力量,发挥商业性保险作用,发展城乡社会救济和福利事业,开展经常性社会捐助活动,多渠道筹集和积累社会保障基金。    
      36。[模块链接]此题属于“分析能力模块”。    
      [考点说明]本题考查的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与资产阶级的关系问题。    
      [答案要点]在同资产阶级建立统一战线时,党内容易出现右的错误,认为不加区别的和资产阶级合作,在分裂时,又容易出现〃左〃的错误,即认为对资产阶级要进行斗争。中国共产党在处理同资产阶级的关系时应该坚持的正确做法是既联合又斗争的方针。所谓联合,一方面是指在一定时期一定程度上同民族资产阶级甚至一部分大资产阶级建立统一战线,另一方面,是指在统一战线破裂时,要注意团结、争取民族资产阶级;所谓斗争,一方面是指在统一战线中,同资产阶级进行必要的斗争,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另一方面是指在分裂时,同大资产阶级展开武装斗争。    
      37。[模块链接]此题属于“分析能力模块”。    
      [考点说明]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三农〃问题。    
      [答案要点](1)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阶段;由自然半自然经济向商品农业转变的阶段;由单一的经济结构向农工商综合发展转变的阶段;由农业人口占很多比重向非农业人口占多数转变的阶段;农民生活由温饱向比较富裕转变的阶段;文化教育由比较落后向比较发达转变的阶段;地区发展由不平衡向逐步缩小差距转变的阶段。    
      (2)材料2反映了我国农村经济不断发展,粮食产量年年增加,但农民收入在经历了近20年的较快增长后,近年来出现了粮食增产而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现象。    
      (3)要实现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就要做到:①关键要靠科技;②面向市场发展产业化经营,实行社会化大生产;③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和农村的素质和效益。    
      38。选做题Ⅰ    
      [模块链接]此题属于“分析能力模块”。    
      [考点说明]本题考查的是日本外交政策的变化及其原因。    
      [答案要点]进入80年代以来,日本把谋求政治大国地位作为其外交政策的主要目标。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是:(1)80年代以后,日本经济飞速发展,成为世界性的经济大国。(2)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对抗势力削弱,两极格局走向解体,为日本的自主外交提供了前提和条件。(3)世界多极化发展,特别是亚太地区成为最富朝气的地区,日本处于亚洲头号经济强国地位,因此强烈希望在政治上也发挥同样的作用。    
      选做题Ⅱ    
      [模块链接]此题属于“综合能力模块”。    
      [考点说明]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台湾问题。    
      [答案要点](1)材料1的实质是〃两国论〃,就是企图把台湾从中国分割出去。    
      (2)材料2。3。4里面蕴含着矛盾特殊性的辩证法道理。①事物的矛盾都各有特点,因此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②不同事物的矛盾有不同的特点。台湾与港澳地区在历史情况、现实问题等方面都不同,因此要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③矛盾双方特点不同。港澳问题是历史遗留问题,而台湾则属中国的内政问题。因此,“按照‘一国两制’方针解决台湾问题,实现和平统一的内容可以比港澳更为宽松。”④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但是,和平方式并非解决台湾问题的惟一手段,如果和平方式不能实现国家的统一,就只能采取断然措施,完成祖国统一大业。    
      (4) 我国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是“一国两制”,这一政策有着丰富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①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和统一战线理论。②坚持和发展了和平共处原则。③推动了实现祖国统一大业。④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地区稳定。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命题预测试卷政治命题预测试卷(二)

      一、选择题Ⅰ:1~16小题,每小题1分,共16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试题要求的。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    
      1。“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个命题表明    
      A。改造了的物质就是意识 B。意识是人脑中的特有物质    
      C。意识来源于人脑 D。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2。有一首诗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其中蕴涵的哲理是    
      A。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B。要透过事物的现象看本质    
      C。事物的发展是由量变达到质变    
      D。事物的发展需要矛盾    
      3。下列知行观属于唯物主义的是    
      A。“生而知之” B。“不行而知”    
      C。“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 D。“先知后行”    
      4。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的本质是    
      A。人的社会属性 B。人的自然属性    
      C。人所属的阶级关系 D。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5。所谓的市场经济是指    
      A。和商品经济相对应的一种经济形式    
      B。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一种经济形式    
      C。有国家干预和调节的一种经济形式    
      D。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一种经济形式    
      6。关于资本周转速度,表述不正确的是    
      A。与资本周转时间成正比,与资本周转次数成反比    
      B。与资本周转时间成反比,与资本周转次数成正比    
      C。与生产资本中流动资本占的比例成正比    
      D。与生产资本中固定资本占的比例成反比    
      7。社会总资本运动的核心问题是    
      A。价值的创造 B。价值的转移    
      C。价值的分配 D。社会总产品的实现    
      8。我国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是多样的,评价公有制实现形式的标准是    
      A。是否有利于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    
      B。是否有利于公有制经济本身的发展    
      C。是否有利于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D。是否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标准    
      9。第一次使用了“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的表述是在    
      A。《改造我们的学习》    
      B。《论联合政府》    
      C。《发刊词》    
      D。《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10。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因为    
      A。革命的指导思想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    
      B。资产阶级掌握革命的领导权    
      C。革命的任务是反帝国主义、反封建主义    
      D。资产阶级也是革命的动力    
      11。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是    
      A。人民民主专政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人民当家作主 D。人民直接参与国家的管理    
      12.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中,关于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问题上,认为要把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    
      A。发展基础产业 B。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C。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D。增强自力更生能力    
      13。2005年4月2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在十届全国人大常委第十五次会议上获得通过,这部法律从起开始施行    
      A。2006年1月1日 B。2005年7月1日    
      C。2005年10月1日 D。2005年12月1日    
      14。2005年5月6日,第48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在上海落幕。中国选手包揽了本届世乒赛枚金牌    
      A。4 B。5 C。6 D。7    
      15。2005年5月16日至18日,第9届《财富》全球论坛在北京举行,本届论坛的主题是    
      A。中国的新世纪    
      B。中国和世界的新世纪    
      C。中国和新的亚洲世纪    
      D。中国和新的人类世纪    
      16.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于2005年10月在北京举行,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A。8日至9日 B。8日至10日    
      C。8日至11日 D。8日至12日    
      二、选择题Ⅱ:17~33小题,每小题2分,共34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一个选项是符合试题要求的。请在答题卡上将所选项的字母涂黑。多选、少选或错选均不得分。    
      17。实践的基本特征是    
      A。物质性与直接现实性 B。目的性与能动性    
      C。社会历史性 D。主观性与随意性    
      18。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是    
      A。一定程度上它们是各自独立的    
      B。整体具有部分所没有的性质    
      C。整体的功能不是部分功能的简单相加    
      D。整体是由部分组成的,部分是整体的基础    
      19。我国之所以实行对外开放,是因为    
      A。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    
      B。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C。世界离不开中国,中国也离不开世界    
      D。国外的经验总比国内的先进    
      20。有种说法,以前是“不找市场找市长”,现在是“不找市长找市场”,这说明    
      A。政府已经不重要    
      B。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C。企业有了依法自主经营的权利    
      D。企业要面向市场组织经营活动    
      21。资本积累、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的相互关系是    
      A。资本积累是资本积聚的实现条件    
      B。资本积聚有利于资本集中    
      C。资本积聚是资本积累的直接结果    
      D。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是资本积累的两种形式    
      22。建筑地段地租的重要特征是    
      A。绝对地租起决定性作用 B。垄断地租占优势    
      C。地租不稳定 D。地理位置起决定性作用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