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东欧文学简史(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东欧文学简史(下)- 第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第三,在小说艺术表现形式上,五十年代小说讲究故事情节的错综复杂、 

生活画面的广阔丰富,注重人物品格与命运同社会历史的紧密联系,从历史 

着眼表现个人;六十年代以后的小说则不重情节而重人的主体意识的表现, 

注重以人为中心,从人的主观世界折射社会历史,人物内心世界的开掘和作 

品的抒情意味都有所加强。随着种种现代小说创作手法的引入,社会主义现 

实主义也成了开放体系。 

     在解放后四十余年的小说领域中,创作成就最为突出的作家有: 

     迪米特尔·迪莫夫(1909—1966),最重要的作品是1951年发表的长篇 

小说《烟草》。小说主人公鲍里斯由一个普通青年经过自我奋斗而取得了尼 

古丁烟草公司总经理的职位,并借投靠国内反动政权和国外垄断财团,在你 

死我活的竟争中不断吞并其他公司。为了榨取更多的利润,他残酷剥削工人, 

无情镇压工人罢工,甚至让自己的情人去做德国垄断组织头子的情妇。但随 

着法西斯政权的崩溃,他也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小说以现实主义笔墨揭露 

了金钱势力和对人的腐蚀和毒害,揭露了资产阶级的堕落和腐朽,表现了工 

人群众的英勇斗争,受到读者和评论界的高度赞扬。 

     卡门·卡尔切夫(194—1988)五十年代的重要作品有表现季米特洛夫伟 

大一生的传记小说《工人阶级的儿子》和表现反西斯斗争的《生者的回忆》 

 (1964)。六十年代最成功的作品是长篇小说《新城的两个人》(1964)。 

小说的主人公马斯拉尔斯基是一名县委政工干部,在农作合作化时,因不同 

意县委的左倾冒进政策而遭受打击,后来在下放工厂时又被加上莫须有的罪 

名,锒铛入狱。1956年得到平反后,自愿放弃原先的权力而去他曾参与建设 

的新城当一名司机。在此,他巧遇危难时刻同他离异的前妻,发现她生活得 

并不幸福。他认为那是自己的遭难给她带来的苦果,因而同情并暗中保护她。 

作品展现了主人公以德报怨的宽广胸怀,鞭挞了生活中的丑恶、歌颂了当代 

人高尚的道德情操,是不可多得的杰作。 

     卡尔切夫还写有不少反映当代生活的中短篇小说。曾获季米特洛夫文学 

奖。 

     安德列·古里亚什基(1914—?)是一位创作题材广泛、勤于探索的作 

家。五十年代写了几部反映农村现实的作品。其中,长篇小说《金羊毛》(1958) 

最为有名。主人公达莫夫是一个农业合作社的主席,革命斗争时期曾是党内 

左倾路线的执行者,在合作化高潮时又曲解党的政策,干了不少过左的、有 

失人道的事情。在人们眼里,他事业上成就辉煌,连少先队也邀请他讲述自 

己的光荣事迹。可是当他准备讲稿而翻阅过去的日记时,一桩桩以革命名义 

所做的错事引起他的反思和自省,并终因愧悔和精神崩溃而自杀身死。小说 

成功地塑造了那个典型环境中具有鲜明个性的达莫夫形象,成为一部摆脱了 

公式化的佳作。 

     古里亚什基的另一部著名长篇小说是《桃花心木架起的房子》(1975)。 

它写的是布尔斯基一家的变迁及其三个儿子的命运。一个儿子从事诚实的劳 

动,走的是正道。一个儿子是有才能的工程师,但受到权位与名利思想的侵 

袭。他虽获得令人羡慕的社会地位,也拥有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但却灵魂 

空虚,无崇高理想。他所建造的桃花心木住宅无比舒适优雅,但生活其间却 

忧思萦绕,不得安宁,最终遭致了不幸。另一个儿子在一处地方建设了一座 


… Page 29…

现代化工厂,造成了该地区生态环境的破坏。小说真实地反映了现实社会的 

矛盾,揭露了现代市侩主义对人的心灵的污染。作品以其现实主义的深度和 

人物的心理刻画赢得了好评。 

     古里亚什基八十年代写的长篇小说《怪人》(1983)在揭露现代市侩的 

同时,突出了正面人物的斗争精神。主人公耶夫迪莫夫在同企业管理人员的 

惰性和世俗偏见进行斗争时,得不到周围人们的理解,甚至被看成是“怪人”。 

作品的社会批判力量在于:耶夫迪莫夫周围的人或墨守成规、苟且偷安,或 

投机钻营、贪图实利。他们的所作所为必然与主人公创新与敬业的精神发生 

冲突,成为社会前进道路上的绊脚石。作品揭露生活中的这些阴暗面,不仅 

表明了创业的艰难,也是为了引起疗救的注意。 

     帕维尔·维任诺夫(1914—1983)是一位勤于探索、才华横溢的作家。 

四、五十年代写了一系列反法西斯军事题材的中篇小说,如《第二连》、《在 

原野》、《远离海岸》等。其中《第二连》写保共为建设一支新型的人民军 

队而同留用旧军官中的异己分子所作的斗争。《在原野》写一支游击分队深 

入敌占区,烧毁奶制品作坊、处决伪县长的英雄事迹。这两部中篇曾获季米 

特洛夫文学奖。 

     六十年代,维任诺夫转向道德题材的开掘。小说集《持小提琴的少年》 

和《扁桃的气息》以现实主义的剖析力触及了现实社会的道德问题,揭示了 

形形色色的人物心态。同时期的长篇小说《星星在我们顶空》写农民什迪利 

亚老爹在法西斯监狱经过九死一生的磨难终于逃出虎口,随游击队转移时为 

掩护他人而英勇地献出了生命。在作者笔下,什迪利亚的形象是保加利人民 

精神品德的化身,是当今精神文明建设中作者为现代人树立的榜样。作品以 

其感人的内容和高超的艺术表现力获得评论界好评。 

     七、八十年代,维任诺夫的创作领域进一步扩大。他以一系列新颖奇幻 

的作品表现了现代精神文明受到的巨大的挑战以及人类的历史命运与人性健 

全发展等重大问题。长篇小说《夜驰白马》(1976)通过对科学工作者乌鲁 

莫夫院士及其外甥沙绍相互关系的描写,表现了当今两代人之间的精神道德 

差异。乌鲁莫夫的正面形象和沙绍的复杂性格显示出作品巨大的心理深度。 

乌鲁莫夫富于创造的崇高一生,为读者展示了一幅人性和谐完美的图画。小 

说不是把两代人的关系表现为不可弥合的鸿沟,而是艺术地指明了世代更替 

得以顺利实现的现实途径。小说荣获季米特洛夫文学奖。在中篇 《障碍》 

 (1976)中,作者把人与人关系中存在的精神壁障形象地凸现了出来:一个 

受过精神创伤而又保持了内心和谐的年青姑娘多罗特娅与一个囿于世俗之见 

不敢越雷池一步的作曲家曼内夫之间的邂逅相逢,演化为一幕令人震惊的悲 

剧。多罗特娅不惜一死抗议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和不信任,构成了一个富有整 

体寓意的“障碍”形象。这一形象是小说主题带哲理性的艺术升华。它唤醒 

人们消除相互关系中的精神壁障,切中了时代的弊病,引起了国内外读者的 

强烈反响。中篇《白色蜥蜴》(1977)以超现实主义手法表现现代人性发展 

中理智与感情的矛盾,提出了智能的片面发展而又缺乏健全的人类情感必然 

导致人的异化的重大主题。小说描写一个生物学家用遗传工程的方法制造了 

一个早熟、早慧的神童和“超天才”奈西。奈西不仅身体发育超常,而且脑 

子象电子计算机那样快,小小年纪就大学毕业,成了数学家。可是,他没有 

人类的良知和道德情感,不懂得如何同他人正常相处。他逼得母亲羞愧自尽, 

在女友的生日晚会上残杀了与会同伴,最后导致了自身的毁灭。作品的社会 


… Page 30…

批判意义不仅在于反对滥用科学技术的成果,更重要的是说明了片面强调理 

智的发展,急视健全人类情感的培养,人必然异化为丧失人性的禽兽。小说 

貌似荒诞,但在本质上具有极高的生活真实性与极强的现实针对性,表明了 

作者对年轻一代和人类未来命运的忧虑和关切。长篇小说 《天平》(1982) 

写一个建筑师在一项工伤事故中丧失记忆力。在恢复记忆的过程中他发现了 

心灵陷入市侩主义泥坑的“旧我”,通过反思他最后走向了通向“新我”的 

阳关大道从而使自己获得了思想道德的升华。作品构思新颖,富有心理和哲 

理深度,深受评论界好评。 

     约尔丹·拉迪契科夫(1929—)写有大量小说和剧本。五十年代后期开 

始发表作品;六十年代中起,以现代手法表现现实生活。作品的故事和人物 

时常显示为现实与虚幻、正常与扭曲、严肃与荒诞的怪异的结合。 

     拉迪奇科夫的作品主要描写农村社会,表现工业化过程中农民的文化心 

态。在《恼怒的情绪》中作者借助农民戈茨形象的描写表现了农民面对现代 

科技发展所产生的惊诧、疑虑以及他们在维护民族优良传统时所具有的矜持 

与傲岸的精神境界。在中篇《最近的夏天》(1967)中描写老农拉弗伦蒂耶 

夫在山村修建水库时留恋故土,游离于现代文明的大千世界之外。在《和风》 

 (1963)中描写农民菲利普历尽人间沧桑之后,在山村原野的自由劳动中寻 

得和谐与幸福。作者在描写农民的这些守旧意识时,大都站在时代的高度, 

以幽默和善的嘲笑来刻划来他们在变革时期的典型心理特征。在另外一些作 

品中,拉迪奇科夫则描写农民在面对革命、战争时所发挥的斗争精神。在他 

喜爱描写平凡人物的丰攻伟绩 (《火药识字本》(1969)和共产党人在严峻 

时刻的道德选择与献身精神 (《所有的人与无人》1975),并取得了较显著 

的艺术成就。 



                                                                 (陈九瑛) 


… Page 31…

                                匈牙利文学 



                           十九世纪以前的文学 



     匈牙利人的祖先属于芬—乌戈尔语系民族。最早,他们在伏尔加河一带 

游牧,组成七个部落联盟,其中以马扎尔部落最为强大,因此匈牙利人亦称 

马扎尔人。九世纪末,马扎尔人迁徙到喀尔巴阡盆地定居,改信奉基督教, 

逐步完成了由原始氏族制社会向早期封建制社会的过渡。公元1000年,伊斯 

特万大公建立匈牙利王国;拉斯洛一世(1077—1095)和卡尔曼(1095—1116) 

在位时,匈牙利封建制度最终确立,十三至十四世纪,发展为全盛时期。十 

五世纪三十年代,在土耳其奥斯曼帝国侵袭下,国家分为三部分,此后长时 

期内在强邻 (奥地利哈布斯保王朝和土耳其奥斯曼帝国)的夹缝中挣扎。匈 

牙利文学就是在这样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发展起来的。 

     关于匈牙利文学的起源,从民间流传的口头文学中可以看出端倪。例如: 

改信基督教以前的英雄史诗、著名歌曲“莱戈什”以及传统的宗教《悼辞》、 

关于第一个国王阿蒂拉的传说、关于匈牙利人来到喀尔巴阡盆地并建立国家 

的传说,等,都是宝贵资料。 

     马扎尔人在改信基督教以后,以拉丁文为国语。修道院和宫廷成了文学 

活动的中心。第一批拉丁文著作为无名氏 (阿诺尼姆什)和格扎依等人所写 

的《编年史》以及《播图本编年史》。《编年史》记述马扎尔部落的宫廷事 

迹,成书可能在十三世纪。 《插图本编年史》的写作时期大概在十四世纪中 

叶,记述了从古到十四世纪三十年代以前的情况,对于研究匈牙利民族的起 

源及社会生活各个领域都具有重要价值。 

     十世纪上半叶以后,西欧国家的拉丁文诗歌对匈牙利诗歌的发展有巨大 

影响。十五世纪下半叶,马加什国王非常重视科学艺术、力求使匈牙利拉丁 

语文学提高到欧洲水平。这时期产生了雅诺什·潘诺尼乌什 (1434—1472) 

这样的人道主义抒情诗人。他是匈牙利世俗文学的创始人、民族文学的先驱。 

中古时代匈牙利文学遗留下来的作品只有很少几种。现存最古老的文学是《悼 

辞》。它大约产生于公元1200年前后,是用匈牙利文写成的第一部散文作品。 

它的精炼程度和独特的风格说明,那个时期的匈牙利语言已经可以用作文学 

表达工具了。产生于1300年左右的《圣母马利亚哀歌》,是中古诗歌中留下 

来的宝贵遗物,从中可以看出匈牙利诗歌的韵律已初步形成,在某种程度上 

已经摆脱了中古时代拉丁文诗的束缚。它的特点是吸收民歌的长处,使用双 

韵脚。 

     十六世纪下半叶,匈牙利的著名传教士加什帕尔·卡洛伊(?—1592) 

和艾尔多希·希尔维斯特·亚诺什 (1504—1555)把《圣经》翻译成了匈牙 

利文。这时还出现了著名的散文作家海尔陶伊·加什帕尔 (1515—1574), 

他的 《寓言百篇集》(1566)摆脱了宗教文学的影响,紧密地结合社会的重 

大问题,揭示了社会的主要矛盾,不失为十六世纪匈牙利文学中最优秀的作 

品。另一著名散文作家波尔奈米萨·彼得(1535—1585)是革新文学时期最 

后一名代表人物,他的作品《厄勒克特拉》(1558年)是用匈文写成的第一 

个成功的悲剧。这一时期,历史传说中的英雄业绩吸引着叙事诗的作者。在 

这方面取得显著成就的是蒂诺第·塞拜什金 (1510—1556)。他的诗歌反映 

了匈牙利人反侵略的事迹;他还改写了许多古代歌谣,具有重要历史价值。 


… Page 32…

作家们对流传较广的民间故事进行整理,其中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