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24-悲壮的历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5324-悲壮的历程- 第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这次滑坡造成四个村子被山体埋压。其中有一个村子叫老深多,埋了176米深,一条流向金沙江的小河被堵成湖,全村445人全部遇难,只跑出来一条狗。


转战西南第一份答卷(2)

    那里50年代就出现过滑坡,但那里(烂泥沟)水源发达,所以人们又陆续迁回。滑坡原因是降雨相当集中,老乡反映20年没见过这么大的雨。    
     这次滑坡发生前,其实是有征兆的。有一个老牧羊人垮山前曾路过老深多,早晨看到后山上有1尺多宽的裂缝,下午竟扩大到三四尺。他当时就对人说:“老深多,老深多,清早要盖大被窝。”村民都说他疯了。    
    我和老贾围滑坡体走了七天。第五天,我们已从海拔3000米处下到890米处,到了金沙江边的一个村子。没有吃上晚饭,住在老乡家,给了一碗包谷(玉米)饭。晚上睡觉,“床”上的虱子、跳蚤,多得就别提了。    
    天亮后我们继续赶路。这一天更艰苦,快到中午时过陡坡,我差一点掉下深崖。我们迷路了,整整一天没有吃东西,路上也见不到一个人。    
    后来我实在走不动了。老贾就鼓励我:“这里是乌蒙山,是当年红军走过的地方!”    
    看我实在走不动了,老贾对我说:“咱们走10分钟,休息五分钟,你看行吗?”我说:“不行。”他又说:“那咱们倒过来,走5分钟,休息10分钟。”    
    就这样,到下午,我想躺下来休息一下,结果一觉睡到快天黑。老贾又鼓励我快点上路。后来我们听到一个山里娃唱歌,就找到他为我们带路。    
    待我们走上大路时,天已开始发黑。我们实在太饿了,看见路边有一块土豆地,就挖了几个生土豆聊以充饥,那土豆还未成熟,只有一点点大;后来,看见大路上有鸡蛋皮、黄果皮,也捡起来吃。    
    又勉强走了一段,天完全黑了;大概有晚上9点了,我实在走不动了。老贾还是鼓励我,但看我确实已筋疲力尽,他说:“这样吧,你就在这儿呆着,我一个人到指挥部去。”那个小孩曾说,这里离指挥部所在地约有八九里。我说:“那你把东西放下。”老贾放下背包走了,我就一个人趴在路边等候。    
    老贾走了,但我的心却忐忑不安:他大学刚毕业第一次参加野外考察,真让我放心不下。我担心他见不到人会迷路,又担心他见到人却听不懂对方说话;荒山野岭,一片漆黑,伸手不见五指,我真担心他路上会出危险。。    
    一个小时过去了,没有任何音信,我心里一阵阵发慌;一个半小时过去了,还是没有声音,我心里越来越慌。。直到夜 里11点多,山上终于传来了人声,有了手电筒的光亮。。    
    两个老乡把我架上山顶,为我弄了点酒和饭。吃完饭我一头睡下去,一直迷糊到第二天下午三点多。    
    太平还告诉我,宏观组的同志(刘正荣、邓瑞生、王绍晋、陈德顺、夏大德、罗昭明、徐尚勇、蔡兴普、李鹏才、马杰、吴太平、陈敬、齐明田、徐明钧等)曾转战滇西一年多,对30多次破坏性历史地震逐一进行调查,都写了报告。老贾来得晚,但至少也参加了一二十次历史地震考察。    
    历史地震碑记考    
    (摄于1966年)    
    云年,当时你为什么没有向我讲述这些“故事”呢?是因为怕我为你担心?还是认为跑野外吃点苦很正常,无须多说?    
    是的,我怎么能不为你担心呢?云南、四川自然条件那么复杂,山高路险,气候无常,什么事情都可能发生啊!    
    翻开我于1965年11月27日,也就是你出发到禄劝去的那天写的日记,让我吃惊的是,我竟在你第一次出征时就想到了“永别”!    
    他走了,上前线,迎风险去战斗了!留下〔入党〕申请书给我保管,我感到它的分量!祝他在斗争中成长!我深感自己理论与实际还相差太远:原来觉得这次机会难得,希望 他去闯,去炼,去为地震区人民的利益战斗,但真到如此,自己感情上还真有不小的波动。短暂的告别:“好好干,全心全意,吃苦耐劳”,留下一片衷心。时时使自己回忆!也许,这将是永别!!我想,自己一定要做好一切精神准备,迎接更大的考验。。    
    亲爱的同志,愿你胜利,祝你凯旋!!    
    12月1号,王益海终于带来了你们在禄劝工作情况的消息,我又在日记上写下了自己的感受:    
    。。下午的会上听到王主任说:刘正荣和贾云年钻到地裂缝里,那里是禁区,还有滚石危险,民警阻止,他们仍然勇敢前去。王主任给这种勇敢精神高度的评价!当时我用力控制自己,才没让泪水流出。。。    
    。。    
    我相信,总有一天,我们会共同战斗在党的队伍里!成为真正的战友和同志!    
    让我们说:    
    为革命哪怕生离死别,    
    献青春哪惜一腔热血!!    
    几天前,我再次翻看你遗留的文稿,欣喜地注意到一份珍贵的报告,题为《1965年11月22日烂泥沟地区大垮宏观调查小结》。看来它是这次调查报告的一部分底稿,因为只有原始调查资料部分。四页泛黄的红色横格信纸整齐地订在一起,我想,这是你有意保存下来的吧?!    
    再仔细看这份报告:清秀、整齐的小字填写在工整的表格里,编号,地名,访问时间、条件,访问者,情况,备注(初评烈度)6个栏目编排有序;表格中记载着5个地区,57个调查点,200多个访问对象的调查结果。。    
    然而,在这个报告的背后呢,是那7天7夜的苦战!    
    这就是你刚刚走出学校大门、参加工作仅一个多月时,向祖国交出的第一份答卷,它竟是这样近乎完美。那时,你还不满23岁啊!    
    初战疆场,你就是这样开始了艰苦而卓有成效的征程。    
    云年,我为你骄傲!


转战西南中甸行(1)

    云年,还记得这个日记本吗?红色的硬皮封面上,构图简洁的军事博物馆镌刻在右上角,下方是一幅浮雕画:持枪的战士、锄地的农民和手举风钻的采矿工人一字排开。环衬,淡雅而庄重;洁白的松叶,错落有致地镶嵌在一片翠绿之中。在它们的映衬下,四行略显褪色的钢笔字分外夺目:    
    一心为革命,    
    一切为革命,    
    为革命而生,    
    为革命而死!    
    扉页的后面,是一幅彩色油画——《决战前夕》:毛主席身着蓝布棉袄,伫立在延安的窑洞里,注视着墙上的军事地图,凝神思考着中国两种命运的大决战。。    
    日记本的第一页,是我对你,也是对我们的祝福:“云年同志:。。未来是我们的,我们要用雷锋的笔,王杰的笔,去写出鲜红的历史!”    
    看来,这是我送给你1966年的元旦礼物,也许是经过精心挑选的,为了我们参加工作后的第一个新年,为了我们即将开始的新的决战?    
    翻开这个日记本,我看到你写在新一年里的第一篇日记:    
    1966。1。3    
    这是1966年的第一篇日记,它应当写下我在新的一年中的决心:    
    1。    
    努力学习毛泽东思想,在“用”字上狠下功夫,坚持不懈地进行思想改造。“能不能坚持毛选学习,是我愿不愿意革命的表现;‘用’得好不好,是我进步快慢的衡量标准。”    
    2。    
    加强和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突出政治,以政治带业务,把国家任务放在首位。    
     向雷锋学习,向王杰学习,生为革命生,死为革命死,一不怕苦,二不怕死!    
    3。    
    加强团结,关心集体,展开批评与自我批评,起到共青团员的模范作用。    
    。。    
    明天是我23周岁纪念日,所以心中非常激动,23岁也正是第三个五年计划的头一年。五年看三年,三年看头年,而我就要看参加工作的头一年——23岁这一年!    
    不久后,我们迎来了1966年的春节,这是我们来到大西南后的第一个春节,也是我们即将离别的日子——节后,我就要随“四清”工作队出征了。于是,我们俩一同去了西山、滇池,在那里登高望远,合影留念,为了告别过去,更为了祝福未来,也为了我们即将的别离。    
    在那本红皮日记本里,记下了我们分别后你的足迹。    
    1966。1。28    
    昨天,第一批“四清”工作队出发了!非比走了,带着满腔热忱,带着无限希望,做好最艰苦的打算下去了!这一去恐有一年半载甚至两三年不能相见,几年来的真正考验真正开始了!    
    我把〔印有〕“向雷锋同志学习”的缸子送给她作为纪念,并赠小日历一个,上有王杰同志的豪言壮语。    
    。。我百分之百地相信她,她一定能迅速地成长起来。我祝愿她在这次“四清”当中能够实现自己宏伟的志愿——加入亲爱的党组织!    
    。。    
    。。自己一个是要严格要求自己,起表率作用,一个是严防骄傲自满情绪露头。同时要做好吃大苦、耐大劳的准备,这是第一关,过不了这一关什么也谈不上!    
    是的,吃大苦,耐大劳。我们的确这样做了。我奔赴滇东北昭通地区马龙县月望公社文明大队参加“四清”,你留在昆明执行宏观组的任务。    
    在那段长达8个月的离别中,我们虽然天各一方,不能相见,但心中却恪守着同样的信念——在三大革命运动中经风雨、见世面,为 实现人生的理想,勇往直前!    
    如今,40年过去了,我脑海中仍然时常闪动着两个年轻的身影:    
    “她”,脚穿黑布鞋,身背行李卷,行进在滇东北的红土高原,斑斓的野花,辽阔的蓝天,伴她独自徒步30多里走进山寨农家;“他”,足踏登山鞋,身背地质包,行进在滇西北的雪域高原,巍峨的雪山,湍急的江水,伴他在盘山公路上攀援向灾区进发。    
    “她”,上高山,下水田,与贫下中农共饮一缸水,同吃一锅饭;“他”,走山村,进藏家,与灾区人民心心相印,血脉相连。    
    “她”,铸红心,练本领,与贫下中农促膝谈心,在煤油灯下潜心修炼;“他”,搏激流,战严寒,与地震之敌顽强征战,在风雨征程中刻苦历练。    
    。。    
    如今,时过境迁,“她”,已两鬓斑白,“他”,已不在人间;然而,他们那种执著,他们那种率真,难道不仍旧弥足珍贵?    
    是的,弥足珍贵。    
    翻开那本红皮日记继续读下去,在我眼前展现的是你的中甸之行——你的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地震”考察(有别于此前的滑坡考察)。    
    徜徉在你昔日的岁月,我感到意外的惊喜:就是这个“第一次”,仅仅是“第一次”,你就在与灾区人民共患难的过程中,开始了对宏观考察工作的反思,不满足于仅仅去做“事后方知”的事情。    
    这个看起来平平常常的“第一次”,是多么难能可贵啊!    
    下面,就是你当年在中甸——今日滇西北雪域高原上的明珠、享誉中外的神奇的香格里拉——攀登的足迹。


转战西南中甸行(2)

    1966。2。3    
    今天已到下关,这篇日记是在下关写的,很有意义。    
    昨天由昆明出发,走了十个钟头,行程达427    
    km才达下关,算是比较辛苦的了。谭师傅连续行车,要比我们辛苦多了。    
    前天上午突接调查任务,要到中甸调查一个1月31日上午10点34分55秒的“5。4”级地震。这次地震又使人民的生命财产遭受到了损失。幸亏那里人少,又是山区,所以只死了八头牲畜。有七人受伤,倒塌20多间房屋。。万恶的地震,什么时候才能被人们所掌握,我感到自己肩上担子的分量!    
     1966。2。4    
    今天补昨天的情况。    
    3日上午在下关逗留了一会儿,碰巧遇见了黄永祥。。    
    在下关看了看加了油便出发了。途经大理县看到许多穿得非常鲜艳的白族人民。尤其值得高兴的是我们到了“五朵金花”梳妆的地方——蝴蝶泉。到了那里真是一派自然风光,绿树成荫;泉水清澈透底,水中绿色卵石更具一格。泉上长一棵大树,弯弯地横在泉上,把泉水遮得不见阳光。岸边是一棵棵的红茶花,与池中绿石相映成趣,不由得诗兴大发,有作:    
    蝴蝶泉水明如镜,    
    葱树绿石映花红,    
    “金花”梳妆迹犹存,    
    人间仙境吾等行!    
    从蝴蝶泉出发一直走到“白汉场”住下,这里已经是金沙江边了。    
    1966。2。5    
    昨下午两点到达中甸,藏族人民比比皆是,穿着和我们〔演出时〕借的藏服一样:皮靴子,高帽子,大衣衫一披,腰带一扎,别具一格,当然都比较旧了。他们不说汉语,所以我们却是碰上了一个大难题,一个是找翻译,一个是学藏语。    
    听州长说,1963年这里还是叛乱区,治安极不稳定,后来才彻底清除了叛匪,现已基本没有问题。我相信大多数藏族人民都是自己的阶级兄弟,只有极少数的上层分子才是反动的。。    
    昨天过了金沙江,流水滔滔,大船横过,船工费力不少。回想起来,一路上我们耗费了多少人的血汗呀。尤其是公路边的道班工人,整天在公路上修路、养路、铺平,没有他们我们是不可能顺利抵达的。尤其是在“桥头”上正在兴建公路,那里场面真是动人,一片喊声,人来人往,有一段公路〔上干活的〕完全是“妇女”。这条公路一直修到“虎跳峡”,意思是形容那里非常陡,老虎可以由金沙江这岸跳到那边〔对岸〕去。那里的旅社、食堂的招待人员全是昆明等地调去的,非常热情,真有大会战的滋味〔气氛〕。被这种形势鼓舞,我自己深感在祖国大西南亲身参加这样一场震天动地的大规模建设是多么幸福。    
         
    中甸城外    
    (摄于1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