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真实的邓丽君》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一个真实的邓丽君- 第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71年,成立“中视”(中国电视公司)及“华视”(中华电视台)。此后一直到90年代初,台湾电视媒体就主要控制在这三家电视台手中。传播媒体的发展助长了影视业的繁荣,尤其是电视、卡式录音机等的兴起,使得影视业朝着更加普及化、年轻化、商业化的方向发展。    
    “台视”(TTV)即台湾电视公司,是台湾创办最早的电视公司。由台湾省政府与金融机构及台湾水泥公司等民营企业,以及日本的四家电气公司(富士、东芝、日立、日本电气)合作投资建立起来的商业电视台。1962年4月创立,同年10月正式开播。台视最初的节目都是黑白的。直到1969年10月中视的开播,才改变了台湾地区电视独家播映的局面,并全部以彩色播映,将台湾地区电视由黑白带入彩色的时代。在1965年的时候,台视的有效播送范围才扩及中南部地区,直到1974年台视、中视、华视的播送范围乃扩及台湾全省与澎湖、金门、马祖等岛屿。     
    电视时代的来临,带来了视听享受的时代,娱乐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影视业由此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电视媒体逐渐取代了广播、电影对流行歌曲的影响力,成为现代拥有最多消费人口的大众文化休闲产品;成为70年代以后,最能左右流行歌曲发展的传播媒体。    
    邓丽君就出现在台湾经济起飞、娱乐业兴盛的时代,她经历了战后重振的艰难、体验了欣欣向荣的喜悦、目睹了突飞猛进的繁华,她的个人经历和事业成功,正是台湾日益繁荣的缩影。    
    长期以来,三家“无线电视台”的节目内容皆以娱乐性为主,极大地开拓了流行歌曲的宣传渠道。而电视歌唱节目的播出,对于歌唱人才的选拔,全岛歌唱风气的带动,也有着一定程度的影响。电视歌唱比赛节目所选拔出来的优胜者,往往成为电视台歌唱人才的来源,而优胜者们往往也凭借该项节目而步入歌坛。早期经由这些电视歌唱节目选拔出来的人才,日后大多成了国语歌曲的歌手。    
    


第一部分:天才歌女娃娃歌后(2)

    台视开播之后,立刻开辟了台湾第一个综艺国语歌唱节目“群星会”,这个由慎芝主持的歌唱节目,有极高的收视率,对台湾国语流行歌曲的发展有着更为深远的影响;开播15年来,不仅培养了大量的歌唱人才,同时也刺激了台湾国语唱片业的成长。邓丽君是藉由广播电台的歌唱比赛的管道进入歌坛的,但真正确立她的歌坛地位的还是上电视台表演。    
    1968年,由于歌艺备受肯定,邓丽君接受台视邀请参加了“群星会”的演出。“群星会”那时是台湾惟一的歌唱节目,也是最具影响力、最受欢迎的电视歌唱节目,是台湾歌坛培养实力派歌星必登的圣坛,而只有那些在歌唱圈取得一定的成绩的歌手,才有机会获邀登台。    
    这是邓丽君第一次上电视歌唱。可是邓丽君以15岁的稚龄获邀上“群星会”,不但电视台认为她年龄太小而反对,邓丽君的父母、哥哥也都认为时机还不成熟而反对,但在“群星会”的制作人慎芝与关华石的坚持下,邓丽君终于获得了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谁知百年不遇的契机却成了毕生最难忘的事。    
    由于邓丽君是首次上电视台歌唱,并且这样的机会又来之不易,天性聪颖的她便过度紧张,一上台就把歌词给忘了。现场节目居然发生了这等事,让慎芝急得团团转。这次失误虽然没有影响该节目播放后的收视率,也没有影响邓丽君在紧接而来的一系列节目中的发挥,但这次不光荣的纪录使她被“冷冻”了一段时间。    
    后来邓丽君的歌唱实力和突出唱腔还是让“台视”对她另眼相看,她签约加入“台视”,成为“台视”的专属歌星,也成为了“群星会”节目的固定班底。由于“群星会”在台湾民众中享有的崇高地位,这就表明邓丽君的歌艺表现已被全台湾最权威的歌唱节目所肯定。“娃娃天后”渐渐成了红牌歌星。    
    台湾的唱片公司紧紧盯住了邓丽君,要全力栽培她成为唱片明星。1986年,邓丽君在唱片方面的表现特别惊人。这一年,宇宙唱片公司倾情奉献,一下子推出了《邓丽君之歌》的第四、五、六、七、八集。邓丽君出道还不到两年,居然发行了八张专辑唱片。几乎是每两个月一张的速度,这足以凸显出邓丽君在当时受欢迎的程度。到1971年,《邓丽君之歌》这个系列共出了二十集之多,宇宙唱片时期正是邓丽君风靡歌坛之始。    
    《邓丽君之歌》中包含了邓丽君早期有影响的几首歌曲,如《小放牛》、《阿里山的姑娘》、《踏雪寻梅》、《桃花江》以及那首尽人皆知的《访英台》等。邓丽君演绎中国传统小调与黄梅调等非常流行的曲风已经形成,她的地方小调唱腔也形成了流行音乐中所谓的“邓腔”。因此在邓丽君早期的歌唱生涯中,这些歌曲都成为了她的招牌歌曲。一首《采红菱》更是让邓丽君顺利踏进台湾歌坛,成为备受瞩目的新人。    
    《采红菱》(作词…佚名、作曲…佚名)是邓丽君踏入歌坛的招牌金曲,也是她最受好评的歌曲之一:    
            
    我们俩划着船儿,采红菱呀采红菱,得呀得郎有情,得呀得妹有心,就好像两角菱,也是同日生呀,我俩一条心;    
          我们俩划着船儿,采红菱呀采红菱,得呀得妹有心,得呀得郎有情,就好象两角菱,从来不分离呀,我俩心相印;    
          划着船儿到湖心呀,你看呀么看分明,湖水清呀照双影,就好像两角菱,划着船到湖心呀,你看呀么看分明,一个你呀一个我,就好像两角菱;    
          我们俩划着船儿,采红菱呀采红菱,得呀得郎有情,得呀得妹有心,就好像两角菱,也是同日生呀,我俩一条心。    
    其他的歌如《一见你就笑》、《不老的爸爸》、《心疼的小宝宝》、《悲观人生》、《畅饮一杯》等都是邓丽君早期的名曲。当时邓丽君不仅唱中国的民谣、各地的民歌,还经常演唱台湾民谣,如《烧肉粽》、《丢丢铜仔》、《天黑黑》等脍炙人口的歌曲。她还能够唱不同路子的歌,轻快、抒情、热闹、谐趣,不同调子的歌,黄梅调、东洋、西洋的歌调,而且各种类型的歌都诠释得非常好。当时她的一曲中英文歌词混合唱的《吾爱吾师》,就很受欢迎。从中文地方小调,到英文的“You Rre My Sunshine”、“Bottom And Ribbon” 以及日本的《日耀日はダメょ》、《悲しき雨音》等,邓丽君都翻唱得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翻唱歌曲在邓丽君一生上千首歌曲中也占有相当分量,并且许多歌曲一经她翻唱,立即流行,这些歌曲往往也就成了邓丽君的歌曲,人们根本不知道原唱是谁,也不在乎原唱者是谁。    
    在唱片公司推出《邓丽君之歌》第六集时的介绍中可以看出邓丽君在当时歌坛的走红之势:“邓丽君,祖籍中国河北省。中学毕业,现正在一所专科学校攻读英语。年轻貌美,禀赋优越,自幼擅长唱歌,中学时曾获‘中华电台’所主办歌唱大赛的优胜奖,之后参加歌唱训练班并以第一期生结业。除此,她曾参加金马奖唱片公司的歌唱比赛,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优胜。接着她特别接受梁乐音教授三个月的歌唱技巧指导,她聪慧努力,中、英文歌均能琅琅上口,不管是通俗音乐、艺术歌曲、流行音乐、黄梅调都能应付自如。她的歌声柔美,抑扬有致,具有绝佳的歌唱实力;另外她能巧妙地诠释歌词,引起读者的共鸣。本公司应各界所请,特别发行邓丽君的音乐专辑第六集;到目前为止各集已畅销数万张,此次因数量有限,敬请歌迷勿失良机,欲购从速。”    
    


第一部分:天才歌女娃娃歌后(3)

    一连串的演出和出唱片的机会,使得邓丽君逐渐在演艺圈走红,奔波在一场又一场的登台表演中。她能够在众多的歌星中脱颖而出,除了超龄的歌艺外,主要还是在于她的朝气勃勃、谈吐文雅。她的甜美歌声、亮丽外型深深地吸引住了成长在娱乐时代的年轻一代。与同时的许多大明星相比,她显得稚气未脱,而且她从不浓妆艳抹,一张脸非常清淡素雅,展现出独有而清新的气质,与当时流行的造型风格截然不同,这反而更凸显出她的青春形象。    
    邓丽君在同期歌星的眼中则是既进取又活泼的“娃娃歌后”。老牌歌星谢雷回忆道,邓丽君在出道之初,与其他女孩组成“巧克力姐妹”,以活泼可爱的形象备受各界肯定;各类黄梅调、反串、地方戏曲,更是邓丽君的强项。另一位同期艺人透露,小丽君不仅外形健康活泼,而且胃口奇好,可以连吃几碗面而面不改色。邓丽君对吃的酷爱和对唱歌的执著,在日后赴日发展的历程中就更加凸现出来了。    
    自从邓丽君登上商业舞台,邓枢就亲自充当她的决策者兼经纪人,安排她签约驻唱,带着她出埠巡回表演。赵素桂则费尽心思照顾女儿,以避免她在公共场合过分活跃而迷失了自己。    
    邓丽君一走红就成了公众关注的对象,她的生活琐事也成了公众津津乐道的话题。邓枢为此经常向歌迷解释、介绍,对于公众最感兴趣的邓丽君的名字,他当时是这样说的:“邓丽筠的‘筠’字,读‘云’音,但也有人念作‘均’,因为这个字不够通俗,怕很多人读不准,反而影响‘知名度’,又因有感于古老的民间故事中有一个中了状元的女子孟丽君,是女中魁元,觉得女儿要想以歌唱出名,不妨取法孟丽君为女中魁元之意,讨个好彩头,于是我便毫不犹豫地把女儿邓丽筠的本名改为了‘邓丽君’。”谁知一个艺名却成了她一生的所有。    
    随着名气而来的更大困扰是邓家的正常家庭生活不再平静。尤其是邓家居住的的芦洲是一个纯朴的农业小镇,因为生活社交圈狭窄,左邻右舍之间有任何风吹草动,都会激起阵阵涟漪。而在这种地方居然出了一个演艺红星,在民风保守的当时,邓丽君在芦洲的言行举止都会被特别注意,不但邻人开始指指点点,多种闲言闲语也开始在背后流传,更有许多歌迷跑来芦洲探访邓丽君生活的点点滴滴,这让邓家饱受烦忧。因此,为了演艺事业的发展,也为避免无谓的困扰,邓丽君在退学后便逐渐离开了芦洲的生活圈。    
    芦洲曾是邓丽君短暂的童年所在地,她的许多玩伴、同学、好友都在这里生活。由于彼此生活圈的不同,渐渐地也有些疏远。在成名后,她虽然偶尔回到芦洲找友人叙旧,但为免同学友人与邻居的困扰,也因近乡情怯,总是匆匆离去。刚成名的最初几年,邓丽君常常回母校芦洲国小探视或表演。随着邓家搬离芦洲,邓丽君就很少对外谈及她在芦洲生活的点点滴滴。不过,成名后的她还是会抽空回到老家探访朋友,尤其是在她感情生活上屡遭波折时,童年时的好友便成了她的倾诉对象。据说她最常找的女友是住在芦洲国小对面的陈姓同学,两个人感情非常深厚,只要邓丽君回到芦洲,就一定会找她叙旧。而联络同学感情的芦洲小学同学会,邓丽君也只去过几次,后来因为常年旅居海外,她就几乎不再参加同学会了。可是邓丽君为了表示对芦洲小学的怀念,还是多次回到母校义演。    
    邓丽君已经成为芦洲重要的历史回忆,如今的芦洲也成为了邓迷的“朝圣地”。芦洲小学以及芦洲当地的文史工作室,则记录着邓丽君成长的足迹。    
    


第一部分:天才歌女大众情人(1)

    1969年,被誉为“神童歌手”的邓丽君,通过歌唱比赛在社会上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同年,在“台视”拍摄的首部国语连续剧中,邓丽君主唱的主题曲《晶晶》一夜间红极一时。邓丽君在当时的走红,充分确立了国语歌曲日后在台湾乐坛中的主导地位。由此翻开了一个国语音乐发展的新篇章。    
    少女歌手邓丽君充满着青春的气息,像清晨的薄雾,朦胧而蕴香,似夏夜的新星,初升而耀眼。邓丽君很快就成为台湾的新一代青春偶像。她深情地唱着《再会吧十七岁》(作词…孙仪、作曲…刘家昌):    
    请你不要哭,请你不要哭,我也和你一样孤独,寂寞伴我到日暮,快乐的更在迢遥路;    
    我愿独自去那海的源处,躺在那海面上对夜倾诉,愿它带来幸福,让我忘却痛苦,再会十七岁,不再孤独;    
    请你不要哭,请你不要哭,我也和你一样孤独,悲伤伴我到日暮,欢笑隔断在迢遥路;    
    我愿独自去那海的源处,笼罩在海上的一片浓雾,早雨拨开浓雾,指点我的迷途,再会十七岁,不再孤独;    
    我愿独自去那海的源处,找寻那纯白的一颗珍珠,愿它带来幸福,要和心爱伴侣,再会十七岁,不再孤独。    
    这首由黄金搭档孙仪作词、刘家昌谱曲的歌曲,被小丽君唱得流转百回,她那模仿地方小调的发音方式,全力把尾音拉高的唱法,略带童音的腔调,以及婉约青春的外貌、活泼可爱的身姿,成为了她早期歌唱生涯的特色;缭绕的歌声与飘逸的形象使她成为台岛的青春偶像,“南方宝岛”青春女星的鲜明形象由此深入人心。    
    “唱而优则演”是演艺界的常例,邓丽君亦不例外。她在台北唱红之后,就开始向演艺圈发展。她的演艺空间更加宽广,演艺生涯也更趋多元化。    
    20世纪中期台湾电影业的迅速发展,使电影主题曲、插曲也成为那时候流行音乐的代表。1963年,随着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轰动一时,“黄梅调”唱片大行其道;由周蓝萍作曲的旋律,不仅于大街小巷传唱不辍,也记忆了那个时代的辉煌。台湾的电影界则在此时更兴起一股“歌唱片”的风潮,歌星们参与电影演出,同时又在影片中打歌做宣传。流行歌曲与电影的紧密结合,也就成为那个时代市场行销学最成功的一种典型。    
    邓丽君就在“黄梅调”最盛行的时候,唱着黄梅调歌曲崭露头角;而在盛行“歌唱片”的时候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